20192020学年度(上)期末质量监测 高三语文 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能将文化观念加以固化表达和传播的,主要是文明的经典。直接创造文化观念的是 劳动。劳动是动态的过程,并不能固定下来,也难以持久流传。文字诞生之前的文明进 步缓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先进的、独特的观念难以保存,从而无法长时间、远距离地 传播,进而造成文明难以累积式地发展。道金斯就指出,通常的文化模因,像流行歌曲 “只能在短期内迅猛地扩散,但不能持久”,而那些“可以流传几千年历久不衰”的文化 模因,“通常是由于见诸文字记载的东西拥有巨大的潜在永久性”。这就表明,文字出现 之后,经验被记载下来了。事实上,这些被记载下来的经验,不断被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的人验证,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经验记载被淘汰和遗忘,取得好效罘的经验记载被保留下 来,并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其中一些记载成为经典。有学者认为,所谓 文明,无非是“平行于生物基因,可以代代相传的一个信息系统”。这样的信息系统包括 口耳相传的经验,从经验提炼而来的格言和谚语,以及从这些东西中升华而来的经典 例如,远古时期,还在森林里生活的人类先祖不得不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有意无意进入毒 蛇的领地。对毒蛇的提防和恐惧经过口耳相传,最后进入经典之中,蛇由此成为一个非 常负面的形象。经典教化和生理反应一起,持续地强化着这一形象。卞尔维诺由此指出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 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经典跟普通 的经验以及从经验中升华而来的格言、谚语不同,后者“最多被视为一些世俗智慧,对 亦缺少说服力和约柬力”,而经典则是具有“规范性的论说”,具有“表述上的普遍性” 和力量上的“权威性”,是“文化的基本内核”。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就表达在我们文 化的经典当中。 在今天,我们不可能像自然物一样直接地跟世界打交道,我们的任何观察、任何活 动,都渗透着来自我们经典的文化观念。哪怕是站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的高处远眺 山川、河流、植被……我们所见到的东西,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 任何一个名字,都是一个分类,或者是某个分类中的一个元素,它们所在的分类是基于 与人类生活的相关性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断言:“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异在的形式。” 毫不夸张地说,通过塑造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经典间接决定了我们的行动,从而决定 着我们的生活面貌。著名文化学者孙隆基就主张,人的活动,虽然首先受到人的生物本 能的影响,但主要由来自于体外的“良知系统”“支配”,而这个良知系统,则随着文化 而变化。传统中国人的良知系统,主要由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塑造。儒家文化经典的深远
2019-2020 学年度(上)期末质量监测 高三语文 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总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能将文化观念加以固化表达和传播的,主要是文明的经典。直接创造文化观念的是 劳动。劳动是动态的过程,并不能固定下来,也难以持久流传。文字诞生之前的文明进 步缓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先进的、独特的观念难以保存,从而无法长时间、远距离地 传播,进而造成文明难以累积式地发展。道金斯就指出,通常的文化模因,像流行歌曲, “只能在短期内迅猛地扩散,但不能持久”,而那些“可以流传几千年历久不衰”的文化 模因,“通常是由于见诸文字记载的东西拥有巨大的潜在永久性”。这就表明,文字出现 之后,经验被记载下来了。事实上,这些被记载下来的经验,不断被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的人验证,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经验记载被淘汰和遗忘,取得好效果的经验记载被保留下 来,并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其中一些记载成为经典。有学者认为,所谓 文明,无非是“平行于生物基因,可以代代相传的一个信息系统”。这样的信息系统包括 口耳相传的经验,从经验提炼而来的格言和谚语,以及从这些东西中升华而来的经典。 例如,远古时期,还在森林里生活的人类先祖不得不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有意无意进入毒 蛇的领地。对毒蛇的提防和恐惧经过口耳相传,最后进入经典之中,蛇由此成为一个非 常负面的形象。经典教化和生理反应一起,持续地强化着这一形象。卡尔维诺由此指出: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 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经典跟普通 的经验以及从经验中升华而来的格言、谚语不同,后者“最多被视为一些世俗智慧,对 人亦缺少说服力和约束力”,而经典则是具有“规范性的论说”,具有“表述上的普遍性” 和力量上的“权威性”,是“文化的基本内核”。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就表达在我们文 化的经典当中。 在今天,我们不可能像自然物一样直接地跟世界打交道,我们的任何观察、任何活 动,都渗透着来自我们经典的文化观念。哪怕是站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的高处远眺, 山川、河流、植被……我们所见到的东西,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 任何一个名字,都是一个分类,或者是某个分类中的一个元素,它们所在的分类是基于 与人类生活的相关性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断言:“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异在的形式。” 毫不夸张地说,通过塑造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经典间接决定了我们的行动,从而决定 着我们的生活面貌。著名文化学者孙隆基就主张,人的活动,虽然首先受到人的生物本 能的影响,但主要由来自于体外的“良知系统”“支配”,而这个良知系统,则随着文化 而变化。传统中国人的良知系统,主要由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塑造。儒家文化经典的深远
影响,让我们将家庭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基督教及其经典的影响,造成了西方人“超 家族的集团组织”,“总是过着集团而斗争的生活”。正如《大观念》一书的出版者指出的, “蚂蚁不必有观念而活,因为它生命的全过程是确定不变的。但人类有选择的自由、且 总有按照观念进行选择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追问这些观念,否则“我们就生如蚂蚁 而不是人类”。 (摘编自苏德超《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动虽然创造了文化观念,但是由于缺乏固化表达的功能,所以不能造成文明以积累 的方式发展。 B.经过不断的验证之后,那些取得好的效果的经验记载,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完善 才可能成为经典 C.格言、谚语,虽然也能体现一些世俗智慧,但它不具备经典所独有的“规范性的论说” 这一文化的基本内核 D.经典总会对人们的行动有间接的决定作用,从而也决定着人们的生活面貌。这种说法 其实并不夸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论述了文字诞生前文明发展的特点,进而阐释了经典的形 成机理 B.文章旁征博引,引用马克思、卡尔维诺等名家学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力, 也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用生物基因、毒蛇、蚂蚁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来阐抽象的释经典 与人类行动的关系。 D.文章列举儒家文化经典与基督教经典对中西方的各自影响,举例证明支配人的良知系 统是随着文化而变化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着道金斯的观点,流行歌曲最早是出现在文字之前的,只能在短期内快速地扩散 所以成为不了经典 B.毒蛇的形象之所以负面,是因为人类先祖对它的恐惧和提防,后来进入经典并可能被 持续地强化。 C.原始森林中的白桦树和东北虎,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了,因为它们渗透着人类经 典的文化观念 D.人类生命的全过程是并不是一成不变,因为人类有按照观念进行选择的自由,必须要 追问这些观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影响,让我们将家庭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基督教及其经典的影响,造成了西方人“超 家族的集团组织”,“总是过着集团而斗争的生活”。正如《大观念》一书的出版者指出的, “蚂蚁不必有观念而活,因为它生命的全过程是确定不变的。但人类有选择的自由、且 总有按照观念进行选择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追问这些观念,否则“我们就生如蚂蚁 而不是人类”。 (摘编自苏德超《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劳动虽然创造了文化观念,但是由于缺乏固化表达的功能,所以不能造成文明以积累 的方式发展。 B. 经过不断的验证之后,那些取得好的效果的经验记载,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完善, 才可能成为经典。 C. 格言、谚语,虽然也能体现一些世俗智慧,但它不具备经典所独有的“规范性的论说” 这一文化的基本内核。 D.经典总会对人们的行动有间接的决定作用,从而也决定着人们的生活面貌。这种说法 其实并不夸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开篇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论述了文字诞生前文明发展的特点,进而阐释了经典的形 成机理。 B. 文章旁征博引,引用马克思、卡尔维诺等名家学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力, 也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用生物基因、毒蛇、蚂蚁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来阐抽象的释经典 与人类行动的关系。 D. 文章列举儒家文化经典与基督教经典对中西方的各自影响,举例证明支配人的良知系 统是随着文化而变化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按着道金斯的观点,流行歌曲最早是出现在文字之前的,只能在短期内快速地扩散, 所以成为不了经典。 B. 毒蛇的形象之所以负面,是因为人类先祖对它的恐惧和提防,后来进入经典并可能被 持续地强化。 C. 原始森林中的白桦树和东北虎,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了,因为它们渗透着人类经 典的文化观念。 D. 人类生命的全过程是并不是一成不变,因为人类有按照观念进行选择的自由,必须要 追问这些观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有人说,博物馆是堿市的文明积淀,书店是城市的精神灵魂,从中足见书店之于城 市文明的重要性。但近年来,随着网上购书的兴起,电子阅读的广泛,越来越多的实体 书店被迫关门。为了留住城市里的“书香”,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实体书店转型发展, 大批“高颜值”的网红书店应运而生。 人气是实体书店生存的基石,网红书店的出现,就是在汇聚人气上下足了工夫。从 经营理念到店内设计、从功能拓展到艺术打造,越来越多诸如新华书店、三联韬奋书店 等实体书店不再是传统的、只有图书与书架简单搭配的书店,而是兼具了或旅游景点 或主题公园、或星级酒店等多元文化、多样风格的新书店。这些新书店因为独特的艺术 气息,日益成为一座城市的网红打卡地。也正是因为汇聚起了人气,实体书店渐渐回暖 实体书店可以自主选择多元化经营,可以把空间设计得更有吸引力,但无论如何选 择和设计,都必须突出“书”和“读书”这个主题,这是书店得以生存的核心 (摘编自《网红书店要“红”也要“专”》,湖北文明网) 材料二 在各个社交平台上,诸多“网红书店”成了游客推荐的“打卡”景点。这让一部分 喜欢读书的人直接把它们与“浮躁”“肤浅”的标签联系起来。喜欢购书的秦先生直言不 会去“网红书店”,“这些书店是给游客拍照的,本末倒置。环境虽美但乜嘈杂,干扰太 多,不适宜读书。”还有读者认为“高颜值”对书店来说是种负面效应,“一旦走高颜值 路线,就意味着书店的目标受众变了,从读者群体转向游客群体,这两类人群重合度并 不高,后者必然影响前者的阅读体验。” 也有一些读者认为,“打卡”来访并非坏事。建筑设计师陈先生说:“打卡也有积极 意义,可以带动人们对书的关注程度。”读者林先生说:“看着满墙的书,我会感觉特别 开心,随便逛逛都能感受到文化气质。”而在一些从业者看来,以书为基础的“网红书店 营造的精神氛围不局限于书本身。今年6月开始试营业的玻璃宫艺术书局,光凭造型就 足够吸引人——26米高的全玻璃建筑,在阳光照射下透亮干净。联合创始人冬云说,她 想借此营造一种“呼吸感”,她希望人们走进书局,能感到舒适和放松。 (摘编自《网红书店“高颜值”锦上添花还是喧宾夺主?》,《解放日报》2019年9月18日) 材料三: 家书店人气的多寡,除了书籍本身的质量,也与阅读氛围的营造有关,而这也是 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城最大的区别之一。应该看到,尽管实体书店不再景气,但是纸质书 的销量依旧在增长,且国民綜合阅读率也在继续上升。二者竞争“顾客”,靠价格战显然 是不切实际的,把阅读体验感和仪式感做到极致,才是正确的方向 另外成功的网红书店,它们在书籍选择、摆放以及其他服务上,都具有一定的专业 性。如设置专门的书店“选书师”,他们的工作就是结合书店环境选择书籍并进行摆放, 并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以最快的速度推荐读物,还能为读者一对一地制定阅读计划 (摘编自《注重阅读仪式感网红书店胜出实属必然》,《科技日报》2019年8月23日) 材料四: 新型实体书店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对不同消费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获取毎 一位客户的深度需求,从而对消费者画像。当前,一个书店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更
有人说,博物馆是城市的文明积淀,书店是城市的精神灵魂,从中足见书店之于城 市文明的重要性。但近年来,随着网上购书的兴起,电子阅读的广泛,越来越多的实体 书店被迫关门。为了留住城市里的“书香”,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实体书店转型发展, 一大批“高颜值”的网红书店应运而生。 人气是实体书店生存的基石,网红书店的出现,就是在汇聚人气上下足了工夫。从 经营理念到店内设计、从功能拓展到艺术打造,越来越多诸如新华书店、三联韬奋书店 等实体书店不再是传统的、只有图书与书架简单搭配的书店,而是兼具了或旅游景点、 或主题公园、或星级酒店等多元文化、多样风格的新书店。这些新书店因为独特的艺术 气息,日益成为一座城市的网红打卡地。也正是因为汇聚起了人气,实体书店渐渐回暖。 实体书店可以自主选择多元化经营,可以把空间设计得更有吸引力,但无论如何选 择和设计,都必须突出“书”和“读书”这个主题,这是书店得以生存的核心。 (摘编自《网红书店要“红”也要“专”》,湖北文明网) 材料二: 在各个社交平台上,诸多“网红书店”成了游客推荐的“打卡”景点。这让一部分 喜欢读书的人直接把它们与“浮躁”“肤浅”的标签联系起来。喜欢购书的秦先生直言不 会去“网红书店”,“这些书店是给游客拍照的,本末倒置。环境虽美但也嘈杂,干扰太 多,不适宜读书。”还有读者认为“高颜值”对书店来说是种负面效应,“一旦走高颜值 路线,就意味着书店的目标受众变了,从读者群体转向游客群体,这两类人群重合度并 不高,后者必然影响前者的阅读体验。” 也有一些读者认为,“打卡”来访并非坏事。建筑设计师陈先生说:“打卡也有积极 意义,可以带动人们对书的关注程度。”读者林先生说:“看着满墙的书,我会感觉特别 开心,随便逛逛都能感受到文化气质。”而在一些从业者看来,以书为基础的“网红书店”, 营造的精神氛围不局限于书本身。今年 6 月开始试营业的玻璃宫艺术书局,光凭造型就 足够吸引人——26 米高的全玻璃建筑,在阳光照射下透亮干净。联合创始人冬云说,她 想借此营造一种“呼吸感”,她希望人们走进书局,能感到舒适和放松。 (摘编自《网红书店“高颜值”锦上添花还是喧宾夺主?》,《解放日报》2019 年 9月 18日) 材料三: 一家书店人气的多寡,除了书籍本身的质量,也与阅读氛围的营造有关,而这也是 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城最大的区别之一。应该看到,尽管实体书店不再景气,但是纸质书 的销量依旧在增长,且国民综合阅读率也在继续上升。二者竞争“顾客”,靠价格战显然 是不切实际的,把阅读体验感和仪式感做到极致,才是正确的方向。 另外成功的网红书店,它们在书籍选择、摆放以及其他服务上,都具有一定的专业 性。如设置专门的书店“选书师”,他们的工作就是结合书店环境选择书籍并进行摆放, 并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以最快的速度推荐读物,还能为读者一对一地制定阅读计划。 (摘编自《注重阅读仪式感 网红书店胜出实属必然》,《科技日报》2019 年 8 月 23 日) 材料四: 新型实体书店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对不同消费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获取每 一位客户的深度需求,从而对消费者画像。当前,一个书店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更
多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衡量其附加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必须加强对书店从业人员的 培训。实体书店应通过业务交流和培训,构建起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书店从业人 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让其深度认可书店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自觉成为书店文 化特色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 (摘编自《实体书店终究还是要把“顾客”变成“读者”》,《光明日报》2019年9月25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体书店能够逐渐回暖,原因之一是他们在经营理念、店内设计、功能拓展、艺术打 造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汇聚了人气 B.网红书店的兴起,引发公众热议,其中有褒有贬,态度不一,这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读者对阅读价值的不同追求 C.网红书店不再是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而是集书籍阅读、旅游观光、休闲就餐、亲 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 D.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实体书店不再景气,但它仍能够保持一定的销售 量,可见它还有自己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支持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因此产生了一大批“高颜值”的 网红书店。 B.随着国民综合阅读率的不断攀升,实体书店发展出现转机,可以依靠打价格战击败网 上书城。 C.网红书店的“高颜值”实际是“浮躁”“肤浅”的表现,环境虽美却嘈杂,会影响读 者的阅读体验。 D.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新型实体书店可以为消费者“画像”,可以了解不同消费者的 阅读习惯和深度需求 6.请你依据上述材料,为网红书店更好地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官舱里 茅盾 忽然船上的茶房在太阳晒不到的一边舱外支起旧蓝布的遮阳来了。 就有一个柔软的声音:“怎么晒不到的地方倒要遮阳?”发言者是女性,二十岁不到。 太阳脚落在她的颈脖上,这虽有颇厚的电烫头发给遮住,可是头发里好像有些小虫子爬 着,她时时举手到耳后掠一下。她这一句话是对同伴说的,同伴是男性,不过二十岁模 样。“就要出‘塘’了,出了‘塘’这边有太阳。”对面的一位老者解释着,顺手理一理 灰黄的八字须。老者有一张颇为红润的脸,疏眉朗目,声音洪亮,加之顺手摸模八字须 表示了他的身份和教养,这立刻在两位年青人的心里留下了蔼然可亲的印象。 “啊!是,是。”男的恭恭敬敬回答,“尊姓?” 黄。草头黄。 内河小火轮的官舱中,旅客们大都是有“身份”的,往往不像客舱里的朋友们,凳 子还没坐热就前后左右攀谈过
多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衡量其附加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必须加强对书店从业人员的 培训。实体书店应通过业务交流和培训,构建起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书店从业人 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让其深度认可书店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自觉成为书店文 化特色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 (摘编自《实体书店终究还是要把“顾客”变成“读者”》,《光明日报》2019 年 9 月 25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实体书店能够逐渐回暖,原因之一是他们在经营理念、店内设计、功能拓展、艺术打 造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汇聚了人气。 B.网红书店的兴起,引发公众热议,其中有褒有贬,态度不一,这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读者对阅读价值的不同追求。 C.网红书店不再是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而是集书籍阅读、旅游观光、休闲就餐、亲 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 D.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实体书店不再景气,但它仍能够保持一定的销售 量,可见它还有自己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支持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因此产生了一大批 “高颜值”的 网红书店。 B.随着国民综合阅读率的不断攀升,实体书店发展出现转机,可以依靠打价格战击败网 上书城。 C.网红书店的“高颜值”实际是“浮躁”“肤浅”的表现,环境虽美却嘈杂,会影响读 者的阅读体验。 D.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新型实体书店可以为消费者“画像”,可以了解不同消费者的 阅读习惯和深度需求。 6.请你依据上述材料,为网红书店更好地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官舱里 茅盾 忽然船上的茶房在太阳晒不到的一边舱外支起旧蓝布的遮阳来了。 就有一个柔软的声音:“怎么晒不到的地方倒要遮阳?”发言者是女性,二十岁不到。 太阳脚落在她的颈脖上,这虽有颇厚的电烫头发给遮住,可是头发里好像有些小虫子爬 着,她时时举手到耳后掠一下。她这一句话是对同伴说的,同伴是男性,不过二十岁模 样。“就要出‘塘’了,出了‘塘’这边有太阳。”对面的一位老者解释着,顺手理一理 灰黄的八字须。老者有一张颇为红润的脸,疏眉朗目,声音洪亮,加之顺手摸模八字须, 表示了他的身份和教养,这立刻在两位年青人的心里留下了蔼然可亲的印象。 “啊!是,是。”男的恭恭敬敬回答,“尊姓?” “黄。草头黄。” 内河小火轮的官舱中,旅客们大都是有“身份”的,往往不像客舱里的朋友们,凳 子还没坐热就前后左右攀谈过
老先生自然是“中装”,蓝绸大褂,老式花样。老先生是吸烟的,他那枝旱烟管是 湘妃竹的,红润如玉,白铜斗儿,象牙咬嘴,挂着一副白银的剔牙杖,不过盛旱烟的荷 包却是外国人用来装板烟的橡皮袋儿。 老先生极健谈,现在他已经从“今天天气哈哈”转到了当夭上海报上登的叶海生案 审判的情形。 他的老伴,很清秀很文雅的眉目,一点不见老态。估量她总有五十岁,因为她的脚 是地道的三寸金莲,而她的谈吐举止却叫人想到三十多岁年青时她大概是“维新派 即使她穿一身时髦的衣服,着实也并不“怪样”,比她身边那位女青年自然些。 那位女青年当然是又窄又长的旗袍,又硬又高的领子,三寸高跟皮鞋,面颊上涂着 两团“健康色”,手指上是鲜红的蔻丹。 男青年是穿洋服的,两个假肩头实在太阔,又翘得太高了,叫人看着难受;一双尖 头皮鞋太尖了,不输于那位老太太的小脚的鞋尖。他也吸烟,衔在他嘴里的是一枝五寸 来长银镶头的电木烟嘴 这样的两对越谈越投契了,不知怎样一来谈到“文艺”方面了 女青年这时忽然低声说:“巴金的《家》很好吧!”“唔!”老先生喷出一口浓烟将脑 袋一侧 男青年赶快拿下他的太长的卷烟咬嘴,带点忸怩态度说明:“新岀的,一部哀情小说。” “哦!”老先生和老太太几乎同时叫了起来。“也是家庭小说。”那位女青年又低声说。 倒不曾看过巴金。”那位老太太微微一笑,发表她的意见,“哀情小说、家庭小说 不能不推《红楼梦》。”于是她就研究起《红核梦》来,特地对她丈夫说:“凤姐和贾母斗 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风姐放一张‘一饼’给贾母。‘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 过她们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 老先生只顾一面喷着烟,一面搖着脑袋画圈子,末了,他把早烟斗在舱板上笃笃地 敲着,似乎斟酌了一番才说:“恐怕牌是同样的牌,打法却不同。 这当儿船上的汽管叫了几声,官舱窗外移近来了一带石帮岸,岸上是一簇瓦房。船 靠了埠,就有些人腿在官舱窗外走过,接着是三四位旅客涌进这官舱来,有黄布学生服 青年,也有满脸肥肉的商人,这“小世界”里现在热闹了许多,也复杂了许多。 船再开驶后,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 桐油涨得太猛。 黄布学生服的两位靠近舱门边,在争论沿河一带的“南瓜棚”到底有多少“国防” 的意义。因为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 争这可以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 九三六年(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官舱里旅客交谈的场景,表面上 写得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B.小说通过对官舱里老少两对夫妻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揭示出他们各 自的生活状态,如“颇厚的电烫头发”反映出了女青年追求时髦。 C.小说集中笔墨叙写了老少两对夫妻的攀谈,直到文末才出现两位学生关于“南瓜棚” 的“国防”意义的争论,点出时代背景,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老先生自然是“中装”,蓝绸大褂,老式花样。老先生是吸烟的,他那枝旱烟管是 湘妃竹的,红润如玉,白铜斗儿,象牙咬嘴,挂着一副白银的剔牙杖,不过盛旱烟的荷 包却是外国人用来装板烟的橡皮袋儿。 老先生极健谈,现在他已经从“今天天气哈哈”转到了当天上海报上登的叶海生案 审判的情形。 他的老伴,很清秀很文雅的眉目,一点不见老态。估量她总有五十岁,因为她的脚 是地道的三寸金莲,而她的谈吐举止却叫人想到三十多岁年青时她大概是“维新派”。 即使她穿一身时髦的衣服,着实也并不“怪样”,比她身边那位女青年自然些。 那位女青年当然是又窄又长的旗袍,又硬又高的领子,三寸高跟皮鞋,面颊上涂着 两团“健康色”,手指上是鲜红的蔻丹。 男青年是穿洋服的,两个假肩头实在太阔,又翘得太高了,叫人看着难受;一双尖 头皮鞋太尖了,不输于那位老太太的小脚的鞋尖。他也吸烟,衔在他嘴里的是一枝五寸 来长银镶头的电木烟嘴。 这样的两对越谈越投契了,不知怎样一来谈到“文艺”方面了。 女青年这时忽然低声说:“巴金的《家》很好吧!”“唔!”老先生喷出一口浓烟将脑 袋一侧。 男青年赶快拿下他的太长的卷烟咬嘴,带点忸怩态度说明:“新出的,一部哀情小说。” “哦!”老先生和老太太几乎同时叫了起来。“也是家庭小说。”那位女青年又低声说。 “倒不曾看过巴金。”那位老太太微微一笑,发表她的意见,“哀情小说、家庭小说, 不能不推《红楼梦》。”于是她就研究起《红楼梦》来,特地对她丈夫说:“凤姐和贾母斗 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风姐放一张‘一饼’给贾母。‘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 过她们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 老先生只顾一面喷着烟,一面摇着脑袋画圈子,末了,他把早烟斗在舱板上笃笃地 敲着,似乎斟酌了一番才说:“恐怕牌是同样的牌,打法却不同。” 这当儿船上的汽管叫了几声,官舱窗外移近来了一带石帮岸,岸上是一簇瓦房。船 靠了埠,就有些人腿在官舱窗外走过,接着是三四位旅客涌进这官舱来,有黄布学生服 的青年,也有满脸肥肉的商人,这“小世界”里现在热闹了许多,也复杂了许多。 船再开驶后,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 桐油涨得太猛。 黄布学生服的两位靠近舱门边,在争论沿河一带的“南瓜棚”到底有多少“国防” 的意义。因为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 争这可以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 一九三六年(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官舱里旅客交谈的场景,表面上 写得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B. 小说通过对官舱里老少两对夫妻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揭示出他们各 自的生活状态,如“颇厚的电烫头发”反映出了女青年追求时髦。 C. 小说集中笔墨叙写了老少两对夫妻的攀谈,直到文末才出现两位学生关于“南瓜棚” 的“国防”意义的争论,点出时代背景,构思巧妙,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