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月考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既是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又是一个果蔬飘香的菜园子。《诗经》中的蔬菜种类 繁多,水生、陆生、藤本、草本,这些蔬菜的意象,或平铺直叙,或譬喻象征,或托物起兴, 抒发先民的意念和情感,表达他们与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诗经》中的蔬菜很多,至少有30种以上,有苍耳、野豌豆、蕨、荠菜、车前草、田字 菜、冬葵、香蒲、水芹等等,光是蒿类,就有白蒿、青蒿、蒌蒿、牡蒿等,大多数蔬莱淸香 可口,至今民间仍有采集或栽培食用,如苦菜、冬葵、荠菜、水芹、莼菜等等。其余蔬菜味 道不甚美。诗经时代采择蔬菜多以野生植物为主,所以一些野菜带有特殊气味,需要经过处 理才能进食,多作为穷年灾月的救荒本草。《诗经》中也有一些颇有贵族气的蔬菜,如萝卜 芫菁、莲藕、韭菜等,大约在那个时代已经广为种植了 《诗经》最早出现的是“荇菜”,这是种水生植物,“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诗经周南·关雎》)。“关雎”为“风”之始,自古解“诗”者千万,儒生七嘴八 舌,都把“荇菜”当成“起兴”的道具,以“荇菜”的流动无方,喻淑女之难求,让这道味 美的菜成了陪衬,忽略了本身的食用价值。荇菜今名“杏菜”,又名“金莲儿”,多年生草本, 茎多分枝,沉入水中,性近于荷花,花开时常弥覆顷亩,在太阳下泛光如金,黄灼灼小花, 看便惹人喜爱。茎与叶皆柔软滑嫩,加米煮羹,乃江南一道名菜。 川渝一带盛行“烫火锅”’,素菜中最受青睐的就是豌豆苗。豌豆苗的祖先是一种唤作“薇” 的植物,即野生的豌豆苗。《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岁亦忧止。” 葱绿的豌豆苗,既是饭桌上美味的食物,又成为寄托相思的精神食粮。去采豌豆苗的过程, 做登山运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还可以借此见自己的心上人,所以《诗经·召南·草虫》 有言:“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卷耳作为北方山石上一种伏地而生的植物,采幼苗嫩叶炒熟,滑而少味,而作蔬菜味不 甚美,应是穷苦人家的菜蔬,或年岁歉收时的救荒食草。采择卷耳的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采 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采采”动词叠加,既充满口语色彩,又音韵极 美,采卷耳变成了类似于采花扑蝶一样的审美活动 水芹是自古食用的一种重要蔬菜,如《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诗经 小雅·采菽》“瘠沸槛泉,言采其芹”。可见诗经时代已经广为种植,后《吕氏春秋》称“云 梦之芹”是菜中的极品,现在我国中部南部栽培较多,尤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最。在江 苏,水芹还被称为“路路通”,常作为春节期间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
辽宁省 2016--2017 学年度下学期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经》既是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又是一个果蔬飘香的菜园子。《诗经》中的蔬菜种类 繁多,水生、陆生、藤本、草本,这些蔬菜的意象,或平铺直叙,或譬喻象征,或托物起兴, 抒发先民的意念和情感,表达他们与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诗经》中的蔬菜很多,至少有 30 种以上,有苍耳、野豌豆、蕨、荠菜、车前草、田字 菜、冬葵、香蒲、水芹等等,光是蒿类,就有白蒿、青蒿、蒌蒿、牡蒿等,大多数蔬菜清香 可口,至今民间仍有采集或栽培食用,如苦菜、冬葵、荠菜、水芹、莼菜等等。其余蔬菜味 道不甚美。诗经时代采择蔬菜多以野生植物为主,所以一些野菜带有特殊气味,需要经过处 理才能进食,多作为穷年灾月的救荒本草。《诗经》中也有一些颇有贵族气的蔬菜,如萝卜、 芫菁、莲藕、韭菜等,大约在那个时代已经广为种植了。 《诗经》最早出现的是“荇菜”,这是种水生植物,“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诗经•周南•关雎》)。“关雎”为“风”之始,自古解“诗”者千万,儒生七嘴八 舌,都把“荇菜”当成“起兴”的道具,以“荇菜”的流动无方,喻淑女之难求,让这道味 美的菜成了陪衬,忽略了本身的食用价值。荇菜今名“杏菜”,又名“金莲儿”,多年生草本, 茎多分枝,沉入水中,性近于荷花,花开时常弥覆顷亩,在太阳下泛光如金,黄灼灼小花, 一看便惹人喜爱。茎与叶皆柔软滑嫩,加米煮羹,乃江南一道名菜。 川渝一带盛行“烫火锅”,素菜中最受青睐的就是豌豆苗。豌豆苗的祖先是一种唤作“薇” 的植物,即野生的豌豆苗。《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岁亦忧止。” 葱绿的豌豆苗,既是饭桌上美味的食物,又成为寄托相思的精神食粮。去采豌豆苗的过程, 做登山运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还可以借此见自己的心上人,所以《诗经•召南•草虫》 有言:“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卷耳作为北方山石上一种伏地而生的植物,采幼苗嫩叶炒熟,滑而少味,而作蔬菜味不 甚美,应是穷苦人家的菜蔬,或年岁歉收时的救荒食草。采择卷耳的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采 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采采”动词叠加,既充满口语色彩,又音韵极 美,采卷耳变成了类似于采花扑蝶一样的审美活动。 水芹是自古食用的一种重要蔬菜,如《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诗经 •小雅•采菽》“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可见诗经时代已经广为种植,后《吕氏春秋》称“云 梦之芹”是菜中的极品,现在我国中部南部栽培较多,尤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最。在江 苏,水芹还被称为“路路通”,常作为春节期间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
《诗经周南·芣苢》篇中,妇女采集芣苢(车前草)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风俗,古人采其 嫩叶及幼苗作菜蔬,是极普遍的救荒本草。此外民间以为食此草可怀孕生子,且可治疗难产, 有极强的药用价值,也是朴素的种族繁衍观念的体现 《诗经》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菜园子,阅读《诗经》中的句子,仿佛看见阳光下一棵棵蔬 菜在园子里随风摇曳。 (高智《<诗经>里的菜园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蔬菜种类繁多,作为诗歌意象,抒发先民的意念和情感,表达他们与自然 的亲近和热爱。 B.《诗经》中蔬菜至少有30种,如苍耳、野豌豆、蕨、荠菜、车前草等,清香可口,至 今民间仍有采集或栽培食用。 C.诗经时代采择的蔬菜多为野生植物,一些野菜带有特殊气味,不适合直接进食,多作 为穷年灾月的救荒本草。 D.萝卜、芫菁、莲藕、韭菜等颇有些贵族气的蔬菜也出现在在《诗经》中,但是否已经 广为种植尚无定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 A.自古以来的解“诗”者和儒生把“荇菜”当成“起兴”的道具,却忽略了荇菜的食用 价值。 B.荇菜今名“杏菜”,其花金黄惹人喜爱,其茎与叶可成为一道江南名菜的食材。 C.《诗经·采薇》中的“薇”是野生的豌豆苗,而豌豆苗是川渝一带人吃“烫火锅”时 最喜爱的素菜。 D.生长于北方的苍耳,其味不甚美,所以只能作为穷苦人家的菜蔬,或在年岁歉收时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薇》和《虫草》借“薇”寄托相思,前者是借“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后者 借“采薇”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想念 B.《诗经》中有不少关于采择蔬菜的描写,有的采择的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例如“采 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C.通过《泮水》和《采菽》可以推断,水芹在诗经时代已经广为种植,成为一种重要蔬 菜。时至今日,水芹仍有种植 D.车前草有极强的药用价值,食用车前草可以帮助女子怀孕生子,且可治疗难产,这是 百姓通过实践得出的朴素医学经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诗经•周南•芣苢》篇中,妇女采集芣苢(车前草)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风俗,古人采其 嫩叶及幼苗作菜蔬,是极普遍的救荒本草。此外民间以为食此草可怀孕生子,且可治疗难产, 有极强的药用价值,也是朴素的种族繁衍观念的体现。 《诗经》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菜园子,阅读《诗经》中的句子,仿佛看见阳光下一棵棵蔬 菜在园子里随风摇曳。 (高智《<诗经>里的菜园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经》中蔬菜种类繁多,作为诗歌意象,抒发先民的意念和情感,表达他们与自然 的亲近和热爱。 B.《诗经》中蔬菜至少有 30 种,如苍耳、野豌豆、蕨、荠菜、车前草等,清香可口,至 今民间仍有采集或栽培食用。 C.诗经时代采择的蔬菜多为野生植物,一些野菜带有特殊气味,不适合直接进食,多作 为穷年灾月的救荒本草。 D.萝卜、芫菁、莲藕、韭菜等颇有些贵族气的蔬菜也出现在在《诗经》中,但是否已经 广为种植尚无定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 分) A.自古以来的解“诗”者和儒生把“荇菜”当成“起兴”的道具,却忽略了荇菜的食用 价值。 B.荇菜今名“杏菜”,其花金黄惹人喜爱,其茎与叶可成为一道江南名菜的食材。 C.《诗经·采薇》中的“薇”是野生的豌豆苗,而豌豆苗是川渝一带人吃“烫火锅”时 最喜爱的素菜。 D.生长于北方的苍耳,其味不甚美,所以只能作为穷苦人家的菜蔬,或在年岁歉收时救 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采薇》和《虫草》借“薇”寄托相思,前者是借“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后者 借“采薇”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想念。 B.《诗经》中有不少关于采择蔬菜的描写,有的采择的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例如“采 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C.通过《泮水》和《采菽》可以推断,水芹在诗经时代已经广为种植,成为一种重要蔬 菜。时至今日,水芹仍有种植。 D.车前草有极强的药用价值,食用车前草可以帮助女子怀孕生子,且可治疗难产,这是 百姓通过实践得出的朴素医学经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一一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 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 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 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 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 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 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叶知秋》中评 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 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 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 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 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 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 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 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 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 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 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 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 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 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⑦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 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 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 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 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邸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 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 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 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 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 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 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 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 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 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 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 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 苦。1987 年 11 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 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 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 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 年 7 月 28 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 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 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 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 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 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⑦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 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 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 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 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邸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
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 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 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 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 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 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 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 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 “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⑩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 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 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 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 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 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4.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 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3分) A.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B.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C.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D.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是迄今最具有“中 国性”的作家之一。 B.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 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 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 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 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D.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
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 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 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⑧1938 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 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 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 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 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 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 “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⑩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 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 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 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 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 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4.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 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3 分) A.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B.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C.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D.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 分) A.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是迄今最具有“中 国性”的作家之一。 B.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 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 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 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 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D.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
可见他们对梁实秋的成 见颇深。 E.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地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 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 秋 6.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微笑的鸭子 包利民 ①当家家户户的炊烟依次消散,太阳便已爬到了东边树林的梢上。这个时候,丫崽便赶 着一大群鸭子去村西的小河边了。十二岁的丫崽跟在那些蹒跚的鸭子后面,笑容满面。 ②一直以来,村里人对于丫崽每天都能笑得出来,很是不解。丫崽本是孤儿,后被村里 的李家夫妇领养,那一年,她才三岁。这个女孩的到来,并没有给这对不育的夫妇带来什么 欢乐,不过李家夫妇对她尚好。丫崽五岁的时候,她终于为这个家里带来了天大的惊喜,李 家媳妇忽然便怀孕了!当弟弟出生以后,家里便充满了欢乐,可丫崽的艰难生活便开始了。 六岁的她就要干家务,七岁开始做饭带弟弟,连学都上不了。弟弟上学后,她除了每天干活 做饭,就是放鸭子。即便如此,养父母也不待见她,常打骂她。可这个孩子却极少哭,而且 只要和鸭子在一起,就会笑个不停 ③弟弟上学以后,便回到家给姐姐当老师,丫崽起初只是抱着哄弟弟玩儿的心思,乖乖 地当学生。可是学着学着,竟是入了迷。弟弟也越发有兴趣,为了回家能给姐姐好好地讲课, 每天都极认真地上课听讲。如此一来,学习成绩竟稳稳地保持住了第一名。本来养父母很讨 厌丫崽跟弟弟学习,可见到这个效果,也就默认了。 ④有一天,弟弟给丫崽上课的时候,忽然问:“姐,你咋每天都那么爱笑呢?你看爸妈 对你那样,你怎么还能笑出来呢?”弟弟心里对父母如此对待姐姐很是生气,不过却也无能 为力。丫崽却说:“和那些鸭子学的,你看,鸭子的眼睛都是弯弯的,就像一直在笑着,你 听它们叫的时候,也像是在笑呢!其实爸妈对我挺好的,哪家的爸妈不打骂孩子?” ⑤弟弟上初中后,在镇里住校。每周回来的时候,依然会给姐姐讲课。可是两年后,丫 崽的心里第一次有了挣扎。因为这个时候,养母开始张罗着给她找婆家。那个时候,嫁出一 个女儿,可以得到不少彩礼钱。丫崽一露出不乐意的神情,养母就骂:“我把你养了十五六 年得花多少钱?”丫崽即使不高兴的时候也是微笑着的,养母看着她的笑就来气:“赶明儿 把你许配给一个爆脾气男人,一天打你八遍,看你还笑不笑? ⑥终于有一天,说妥了一门亲事,丫崽根本反抗不得。那天家里很热闹,杀了好几只鸭 子待客。丫崽注意到,那些鸭子被割断了喉咙,那眼睛依然是微笑着的。于是心里有了更大
可见他们对梁实秋的成 见颇深。 E.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地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 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 秋。 6.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微笑的鸭子 包利民 ①当家家户户的炊烟依次消散,太阳便已爬到了东边树林的梢上。这个时候,丫崽便赶 着一大群鸭子去村西的小河边了。十二岁的丫崽跟在那些蹒跚的鸭子后面,笑容满面。 ②一直以来,村里人对于丫崽每天都能笑得出来,很是不解。丫崽本是孤儿,后被村里 的李家夫妇领养,那一年,她才三岁。这个女孩的到来,并没有给这对不育的夫妇带来什么 欢乐,不过李家夫妇对她尚好。丫崽五岁的时候,她终于为这个家里带来了天大的惊喜,李 家媳妇忽然便怀孕了!当弟弟出生以后,家里便充满了欢乐,可丫崽的艰难生活便开始了。 六岁的她就要干家务,七岁开始做饭带弟弟,连学都上不了。弟弟上学后,她除了每天干活 做饭,就是放鸭子。即便如此,养父母也不待见她,常打骂她。可这个孩子却极少哭,而且 只要和鸭子在一起,就会笑个不停。 ③弟弟上学以后,便回到家给姐姐当老师,丫崽起初只是抱着哄弟弟玩儿的心思,乖乖 地当学生。可是学着学着,竟是入了迷。弟弟也越发有兴趣,为了回家能给姐姐好好地讲课, 每天都极认真地上课听讲。如此一来,学习成绩竟稳稳地保持住了第一名。本来养父母很讨 厌丫崽跟弟弟学习,可见到这个效果,也就默认了。 ④有一天,弟弟给丫崽上课的时候,忽然问:“姐,你咋每天都那么爱笑呢?你看爸妈 对你那样,你怎么还能笑出来呢?”弟弟心里对父母如此对待姐姐很是生气,不过却也无能 为力。丫崽却说:“和那些鸭子学的,你看,鸭子的眼睛都是弯弯的,就像一直在笑着,你 听它们叫的时候,也像是在笑呢!其实爸妈对我挺好的,哪家的爸妈不打骂孩子?” ⑤弟弟上初中后,在镇里住校。每周回来的时候,依然会给姐姐讲课。可是两年后,丫 崽的心里第一次有了挣扎。因为这个时候,养母开始张罗着给她找婆家。那个时候,嫁出一 个女儿,可以得到不少彩礼钱。丫崽一露出不乐意的神情,养母就骂:“我把你养了十五六 年得花多少钱?”丫崽即使不高兴的时候也是微笑着的,养母看着她的笑就来气:“赶明儿 把你许配给一个爆脾气男人,一天打你八遍,看你还笑不笑?” ⑥终于有一天,说妥了一门亲事,丫崽根本反抗不得。那天家里很热闹,杀了好几只鸭 子待客。丫崽注意到,那些鸭子被割断了喉咙,那眼睛依然是微笑着的。于是心里有了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