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201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宽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咏花诗词的鉴赏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 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 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 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 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 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髙。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 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 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 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 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 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 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 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 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 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 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 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 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 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 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 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 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1.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 2013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宽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咏花诗词的鉴赏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 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 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 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 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 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 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 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 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 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 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 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 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 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 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 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 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 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 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 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 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 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1.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 )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2.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 是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 B.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 需要。 C.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 口便化。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 然原形为乐。 3.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 是 A.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 眉睫之前也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 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蔬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 其形而摹其神 D.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 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 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 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 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 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扦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 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 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 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 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 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十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 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 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 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 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 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 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2.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 是 ( )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 适。 B.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 需要。 C.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 口便化。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 然原形为乐。 3.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 是 ( ) A.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 眉睫之前也。”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 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蔬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 其形而摹其神 D.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 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 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 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 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 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 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 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 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 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 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 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 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 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 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 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 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
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 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4.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姓怙势持官府 怙:依仗、凭 B.克戬毕力扦御 扦:抵御 阴结党欲为内应 阴:暗地里 D.金益万骑来攻愈急 益:更加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 是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②④⑥ B.①③⑤ D.①②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 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 职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 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 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 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 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 致礼,为他立庙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5分) (2)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 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4.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姓怙势持官府 怙:依仗、凭 借 B.克戬毕力扞御 扞:抵御 C.阴结党欲为内应 阴:暗地里 D.金益万骑来攻愈急 益:更加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 是 ( )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④⑤ ⑥ D.①②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 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 职。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 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 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 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 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 致礼,为他立庙。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5 分) ⑵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滄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5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 苏轼《赤壁赋》 (2) ,则芥为之舟。 水 浅而舟大也 庄子《逍遥游》 (3)斯是陋室 ,草色 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乙选考题 注意: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 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 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 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 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 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 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 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 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 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 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己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 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 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 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5 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 分) (1)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 之, 。 苏轼《赤壁赋》 (2) ,则芥为之舟。 ,水 浅而舟大也。 庄子《逍遥游》 (3)斯是陋室, 。 ,草色 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乙 选考题 注意: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 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 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 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 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 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 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 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 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 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 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 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 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 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 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 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 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 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 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 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 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 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 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 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 非国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 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 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 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 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 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 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 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 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 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 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 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 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一一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平安的电话。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 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 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 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情的珍惜和 眷恋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 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 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 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 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 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 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1998 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 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 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 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 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 非国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 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 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 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 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 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 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 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 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 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 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 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 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平安的电话。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 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 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 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情的珍惜和 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