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刘畅(二中)徐娜刘畅(四中) 审校:谢虹 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自 源文字体系,但唯有汉字沿用至今。这不应该是侥幸,而是源自于汉字的特质。 早期文字大都是象形、表意的,其表音符号很多都是衍生自象形表意符号。即便 是汉字,占绝大比例的形声字的声符,也大多来自表意成分。在长期发展中,汉 字表音的因素在汉字体系中大大增强,表现出明显的表音化倾向。但为什么汉字 的表音化倾向停滞了?为什么表音的声符没有进一步简化、抽象化,像很多拼音 文字那样发展成为纯粹表音的字母?汉字的生命力何在? 若在汉字和汉语的关联中寻找原因,这首先是因为汉字的适用性。汉字能够很好 地记录汉语,这是汉字不废的重要原因之一。汉语是词根语,不用改变词首、词 尾或词中间的语音来表示语法关系。印欧语言很多“性”“数”“格”都要求有 小而频繁的词形变化,这是方块汉字难以如实记录的。汉字作为语素文字,一个 字表示一个意思,在语音上也没有什么变动,和汉语匹配十分得当。 其次是汉字具有时空包容性。汉字的“包容性”是一种巨大的弹性,表现在时间 和空间两个方面。 一是时间包容性。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一看就懂,但如果当年 有录音机录下老夫子的话,我们可能难以听懂。因为语音是不断变化的,春秋时 代的语音系统和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大不一样。然而,不管语音发生了何种变 化,字仍然是这些字,意思始终不会改变,这就是时间的包容性。对于英语、法 语或其他拼音文字,几百年前的作品现代人可能就看不懂了,因为语音的变化直 接反映到了文字的拼写上。汉字承载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比较容易解读的文 献,这也成为汉字不废的重要原因。 二是空间包容性。同样一张《人民日报》,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都能毫无障 碍地阅读,他们使用同一个汉字系统,字形和字义是一样的,但读音却各行其是。 中国疆域辽阔,方言繁杂,汉字可以起到统一沟通的作用。汉字及汉字文化的联 系使中华民族成为统一的文化共同体。试想,如果历史上使用的就是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要反映实际语音,那么各地的拼音文字就会各不相同,随着历史的发展, 文字的差异会越来越大,就像今天欧洲或印度,语言纷繁复杂。据统计,印度有 1600多种语言,宪法规定的联邦官方语言就有18种。可以想见汉字的包容性, 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汉字起着何等重要的文化认同作用,产生了何等 强大的凝聚力。 最后是汉字具有文化积聚性。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沉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 息,成为历史的活化石,它反映了中国早期的生产、商业、政治、战争、家庭、 饮食等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隐藏着一部古代社会的百科全 书,可以作为历史考古的线索。例如买、卖、贵、贱、资、费、财、货、赚、赔 等字,都有“贝”字,这反映了早期社会“贝”曾被作为原始货币的历史
辽宁省丹东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刘畅(二中) 徐娜 刘畅(四中) 审校:谢 虹 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总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自 源文字体系,但唯有汉字沿用至今。这不应该是侥幸,而是源自于汉字的特质。 早期文字大都是象形、表意的,其表音符号很多都是衍生自象形表意符号。即便 是汉字,占绝大比例的形声字的声符,也大多来自表意成分。在长期发展中,汉 字表音的因素在汉字体系中大大增强,表现出明显的表音化倾向。但为什么汉字 的表音化倾向停滞了?为什么表音的声符没有进一步简化、抽象化,像很多拼音 文字那样发展成为纯粹表音的字母?汉字的生命力何在? 若在汉字和汉语的关联中寻找原因,这首先是因为汉字的适用性。汉字能够很好 地记录汉语,这是汉字不废的重要原因之一。汉语是词根语,不用改变词首、词 尾或词中间的语音来表示语法关系。印欧语言很多“性”“数”“格”都要求有 小而频繁的词形变化,这是方块汉字难以如实记录的。汉字作为语素文字,一个 字表示一个意思,在语音上也没有什么变动,和汉语匹配十分得当。 其次是汉字具有时空包容性。汉字的“包容性”是一种巨大的弹性,表现在时间 和空间两个方面。 一是时间包容性。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一看就懂,但如果当年 有录音机录下老夫子的话,我们可能难以听懂。因为语音是不断变化的,春秋时 代的语音系统和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大不一样。然而,不管语音发生了何种变 化,字仍然是这些字,意思始终不会改变,这就是时间的包容性。对于英语、法 语或其他拼音文字,几百年前的作品现代人可能就看不懂了,因为语音的变化直 接反映到了文字的拼写上。汉字承载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比较容易解读的文 献,这也成为汉字不废的重要原因。 二是空间包容性。同样一张《人民日报》,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都能毫无障 碍地阅读,他们使用同一个汉字系统,字形和字义是一样的,但读音却各行其是。 中国疆域辽阔,方言繁杂,汉字可以起到统一沟通的作用。汉字及汉字文化的联 系使中华民族成为统一的文化共同体。试想,如果历史上使用的就是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要反映实际语音,那么各地的拼音文字就会各不相同,随着历史的发展, 文字的差异会越来越大,就像今天欧洲或印度,语言纷繁复杂。据统计,印度有 1600 多种语言,宪法规定的联邦官方语言就有 18 种。可以想见汉字的包容性, 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汉字起着何等重要的文化认同作用,产生了何等 强大的凝聚力。 最后是汉字具有文化积聚性。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沉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 息,成为历史的活化石,它反映了中国早期的生产、商业、政治、战争、家庭、 饮食等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隐藏着一部古代社会的百科全 书,可以作为历史考古的线索。例如买、卖、贵、贱、资、费、财、货、赚、赔 等字,都有“贝”字,这反映了早期社会“贝”曾被作为原始货币的历史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汉字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成为不可抛弃的 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字之林中,汉字展现出其科学性、艺术性,闪烁着独特的智 慧光芒,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选自黄国营《中国汉字的开放性与生命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体系之一,汉字是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文字, 是中华文 化的主要载体和象征 B.汉字在发展中曾呈现出明显的表音化的倾向,表音的声符来自于表意成分, 但没有进 步抽象化为纯粹表音的字母。 C.汉语是词根语,没有“性”“数”“格”等词形变化;汉字是语素文字,与 不通过改变 语音来表示语法关系的汉语十分匹配 D.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汉字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承和认同作用,具 有着强大 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指出汉字能够沿用至今,源于汉字的特质,汉字虽然也有表音化倾 向,但这 并不是汉字的生命力所在。 B.文章在汉字和汉语的关联中寻找汉字不废的原因,那就是汉字具有适用性、 时空包容 性和文化积聚性特点。 C.文章第5、6段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阐述汉字的包容性,将汉字与拼音文字 进行比较,是为了证明语音变化不会影响汉文化的传承。 D.文章论证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问题,从三方面分析汉字特质,最终 得出汉字 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如果汉字发展的表音化倾向没有停滞,发展成纯粹表音的字母,它也有可能 像楔形文 字、圣书字等一样失去沟通交流的作用。 B.虽然汉字的读音可能受时间和地域影响而产生很大的变化,但因字形和字义 是确定的, 所以不会影响人们的理解。 C.如果汉民族历史上使用的是拼音文字,那么各地的拼音文字就会受实际语音 影响而各 不相同,甚至可能会导致汉语演化成多种语言,而不是方言 D.汉字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早期社会 生活历史 考古非常重要的依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汉字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成为不可抛弃的 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字之林中,汉字展现出其科学性、艺术性,闪烁着独特的智 慧光芒,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选自黄国营《中国汉字的开放性与生命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体系之一,汉字是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文字, 是中华文 化的主要载体和象征。 B.汉字在发展中曾呈现出明显的表音化的倾向,表音的声符来自于表意成分, 但没有进 一步抽象化为纯粹表音的字母。 C.汉语是词根语,没有“性”“数”“格”等词形变化;汉字是语素文字,与 不通过改变 语音来表示语法关系的汉语十分匹配。 D.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汉字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承和认同作用,具 有着强大 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指出汉字能够沿用至今,源于汉字的特质,汉字虽然也有表音化倾 向,但这 并不是汉字的生命力所在。 B.文章在汉字和汉语的关联中寻找汉字不废的原因,那就是汉字具有适用性、 时空包容 性和文化积聚性特点。 C.文章第 5、6 段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阐述汉字的包容性,将汉字与拼音文字 进行比较,是为了证明语音变化不会影响汉文化的传承。 D.文章论证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问题,从三方面分析汉字特质,最终 得出汉字 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汉字发展的表音化倾向没有停滞,发展成纯粹表音的字母,它也有可能 像楔形文 字、圣书字等一样失去沟通交流的作用。 B.虽然汉字的读音可能受时间和地域影响而产生很大的变化,但因字形和字义 是确定的, 所以不会影响人们的理解。 C.如果汉民族历史上使用的是拼音文字,那么各地的拼音文字就会受实际语音 影响而各 不相同,甚至可能会导致汉语演化成多种语言,而不是方言。 D.汉字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早期社会 生活历史 考古非常重要的依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老人崔立 ①早上,阳光缓缓地照射在马路上,老人佝偻的背影,缓步地前行中。微风从老 人的身边轻轻滑过,都像比老人的速度要快。老人,是要从人行道的一端,走到 人行道的另一端。有一个年轻人,急急地走过老人的身边。年轻人走过去时,带 起了一阵风,也碰触了老人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 到了老人,老人的身子踉跄地顺势往前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 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 踪影。 ②又一天,老人走着同样的路,缓缓地,在那条人行道上蹒跚着步子,缓缓 行走在人行道的中间。一个女孩,越走越近,很快已经到了老人的跟前。老人站 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但空间太窄,还 是走不过去。女孩咬了咬牙,想说什么,又憋了回去。反复犹豫,女孩终于是忍 不住开了口。女孩说,阿姨,你能让我一下吗?有好几秒的停顿,老人缓缓转过 了身,看向女孩。顺势地,女孩在老人转身时多出来的空档,匆匆忙忙地走了过 去。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人已走出去好远 ④再一天,老人还在那里行走,缓慢地,继续缓慢地行走在这条路上。①天是有 些冷的,哪怕阳光是髙髙挂着的,也难以抵挡冬日的寒冷。老人缓缓地在行走, 不知不觉间,本来围得就有些松的围巾悄无声息地滑落。老人毫无察觉,②老人 丝毫感觉不到因围巾掉落后的寒冷,老人本来就很冷,冷与再冷之间差异不大 身边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女人已经到了老人的身旁。女人喊了 声:阿姨!老人听到了,老人是有几秒钟的停顿,老人缓缓地转过身,老人以为 还是要让开路,然后有一个人会像阵风般匆匆忙忙地从她身边走过。这次,没有 风,要是风,也是空气中的寒风。女人停在了老人面前,女人说,阿姨,这围巾, 是您掉的吗?老人看到了女人手上的围巾,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脖子间 空荡荡的。无疑,眼前的这条围巾是老人掉的。老人从女人手上接过了围巾,说, 谢谢。老人轻轻地摸索着往脖子里围,老人围得很艰难。女人说,阿姨,我帮您 围吧。女人为老人围上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里。女人还说 阿姨,您是要往前面走吗?我送您过去吧。老人脸上挂起笑容,说,谢谢你。女 人扶着老人缓慢地往前走,③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是春天快要到 来的暖意。 ⑤这是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老人是电视台请的一位演员,表演得很到位。 演员在这条短短的人行道上行走了一个星期,没有人怀疑她是假的老人,也没有 人关注过老人。女人是这个星期最后一天出现的。电视台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找到了愿意帮助老人的女人 ⑥这个节目很快就在电视台播出了 ⑦同时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 引发了全市高达数十万的捐款,若不是警方的及时介入,捐款数额还在不断地增 长。为什么我们市民的防范意识是如此的薄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发出善心善 念踊跃捐款呢?如果需要捐款的不是孩子,是老人呢? ⑧两个故事放在了一起播放,是刻意,还是无心之举? ⑨这个节目什么都没评论,只是原生态地播出了。 ⑩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
老 人 崔 立 ①早上,阳光缓缓地照射在马路上,老人佝偻的背影,缓步地前行中。微风从老 人的身边轻轻滑过,都像比老人的速度要快。老人,是要从人行道的一端,走到 人行道的另一端。有一个年轻人,急急地走过老人的身边。年轻人走过去时,带 起了一阵风,也碰触了老人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 到了老人,老人的身子踉跄地顺势往前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 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 踪影。 ②又一天,老人走着同样的路,缓缓地,在那条人行道上蹒跚着步子,缓缓 行走在人行道的中间。一个女孩,越走越近,很快已经到了老人的跟前。老人站 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但空间太窄,还 是走不过去。女孩咬了咬牙,想说什么,又憋了回去。反复犹豫,女孩终于是忍 不住开了口。女孩说,阿姨,你能让我一下吗?有好几秒的停顿,老人缓缓转过 了身,看向女孩。顺势地,女孩在老人转身时多出来的空档,匆匆忙忙地走了过 去。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人已走出去好远。 ③…… ④再一天,老人还在那里行走,缓慢地,继续缓慢地行走在这条路上。①天是有 些冷的,哪怕阳光是高高挂着的,也难以抵挡冬日的寒冷。老人缓缓地在行走, 不知不觉间,本来围得就有些松的围巾悄无声息地滑落。老人毫无察觉,②老人 丝毫感觉不到因围巾掉落后的寒冷,老人本来就很冷,冷与再冷之间差异不大。 身边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女人已经到了老人的身旁。女人喊了 声:阿姨!老人听到了,老人是有几秒钟的停顿,老人缓缓地转过身,老人以为 还是要让开路,然后有一个人会像阵风般匆匆忙忙地从她身边走过。这次,没有 风,要是风,也是空气中的寒风。女人停在了老人面前,女人说,阿姨,这围巾, 是您掉的吗?老人看到了女人手上的围巾,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脖子间 空荡荡的。无疑,眼前的这条围巾是老人掉的。老人从女人手上接过了围巾,说, 谢谢。老人轻轻地摸索着往脖子里围,老人围得很艰难。女人说,阿姨,我帮您 围吧。女人为老人围上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里。女人还说, 阿姨,您是要往前面走吗?我送您过去吧。老人脸上挂起笑容,说,谢谢你。女 人扶着老人缓慢地往前走,③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是春天快要到 来的暖意。 ⑤这是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老人是电视台请的一位演员,表演得很到位。 演员在这条短短的人行道上行走了一个星期,没有人怀疑她是假的老人,也没有 人关注过老人。女人是这个星期最后一天出现的。电视台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找到了愿意帮助老人的女人。 ⑥这个节目很快就在电视台播出了。 ⑦同时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 引发了全市高达数十万的捐款,若不是警方的及时介入,捐款数额还在不断地增 长。为什么我们市民的防范意识是如此的薄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发出善心善 念踊跃捐款呢?如果需要捐款的不是孩子,是老人呢? ⑧两个故事放在了一起播放,是刻意,还是无心之举? ⑨这个节目什么都没评论,只是原生态地播出了。 ⑩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 版》2017年9月9日,第11版,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很多语句看似平淡,内涵却很丰富。如“这次,没有风,要是风 也是空气 中的寒风”,暗示女人没有匆匆忙忙走过老人身边 B.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比如,年轻人、女孩与女人的做法形成了对比, 再如,电视台两个节目的内容也形成了对比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老人“缓慢地前行”、“踉跄地顺势往前仰”、“缓 缓地转过身” 系围巾“围得很艰难”等动作,表现了扮演老人的演员演技的高超。 D.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是电视台的节目策划,是小说出人意料之处,但其中 也蕴含着 作者对当下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也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5.小说第④段中三次写到“冷”,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 分析。(5分) 6.小说结尾“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 轻志愿者 们”的安排是否必要?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12分) 材料一: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旅客的出行要求,中国高铁运行时速覆盖 200公里、25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四个速度等级,在同一个高铁路网中同 时运行如此多速度等级的动车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今年9月21日,7对“复 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中国重新成为世界铁路运 营时速最高的国家。中国高铁不仅速度快,而且运营规模大,截至2016年末, 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逾2.2万公里,比2012年底增长了1.4倍,稳居世界首 位 在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快捷方便的轨道交通需求的同时,中国高铁越来越注重布 局的均衡,五年来,我国中西部高铁营业里程从2012年底的0.3万公里增加到 2016年底的1.3万公里,增长了3倍多,在路网中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到2020 年,我国髙铁运营规模将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与公路、民航、 水运、城市轨道交通有效衔接,以高铁为大动脉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展现出 “交通强国”的英姿。 材料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 版》2017 年 9 月 9 日,第 11 版,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的很多语句看似平淡,内涵却很丰富。如“这次,没有风,要是风, 也是空气 中的寒风”,暗示女人没有匆匆忙忙走过老人身边。 B.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比如,年轻人、女孩与女人的做法形成了对比, 再如,电视台两个节目的内容也形成了对比。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老人“缓慢地前行”、“踉跄地顺势往前仰”、“缓 缓地转过身”、 系围巾“围得很艰难”等动作,表现了扮演老人的演员演技的高超。 D.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是电视台的节目策划,是小说出人意料之处,但其中 也蕴含着 作者对当下社会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也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5.小说第④段中三次写到“冷”,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 分析。(5 分) 6.小说结尾“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 轻志愿者 们”的安排是否必要?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材料一: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旅客的出行要求,中国高铁运行时速覆盖 200 公里、250 公里、300 公里、350 公里四个速度等级,在同一个高铁路网中同 时运行如此多速度等级的动车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今年 9 月 21 日,7 对“复 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 350 公里时速运营,中国重新成为世界铁路运 营时速最高的国家。中国高铁不仅速度快,而且运营规模大,截至 2016 年末, 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逾 2.2 万公里,比 2012 年底增长了 1.4 倍,稳居世界首 位。 在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快捷方便的轨道交通需求的同时,中国高铁越来越注重布 局的均衡,五年来,我国中西部高铁营业里程从 2012 年底的 0.3 万公里增加到 2016 年底的 1.3 万公里,增长了 3 倍多,在路网中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到 2020 年,我国高铁运营规模将达到 3 万公里,覆盖 80%以上的大城市;与公路、民航、 水运、城市轨道交通有效衔接,以高铁为大动脉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展现出 “交通强国”的英姿。 材料二:
材料三:2016年,中国高铁旅客发送量超14.7亿人次,平均每天403万名旅客 乘坐髙铁岀行。支撑如此大规模运输量的关键,就是中国铁路的自主创新、科技 创新实力。也正是因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 先手棋,才迈出了高铁强国的铿锵步伐。 这是一个世界级的新跨度。作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北盘江大桥 主跨 445米,距离江面300米,需应对相当于10级狂风的峡谷风速。然而,当动车 组以时速 300公里疾驰而过时,桥面变形只有3毫米,远低于10毫米的世界前沿标准。 这是一个世界级的新速度。2016年7月15日,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超过420 公里的时速在郑徐高铁上交会,创造了高铁列车交会、重联运行速度的世界最高 纪录。交会时产生的压力波相当于1平方米瞬时受重近200公斤。如此高的压强, 车内的工作人员和体验者却没有任何不适感 目前,中国铁路在勘察设计、工程建造、髙速动车组、列车控制、牵引供电、运 营管理、安全保障等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中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 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其他国家发展高等级高铁 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充分展现了我们的实力。“从跨越大江大河到穿越山谷 溶洞,从有砟到无砟,从有缝钢轨到无缝钢轨,从追求建设完美到兼顾生态及文 物保护……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建设者, 会遭遇如此复杂的设计挑 战。”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院长王玉泽说。作为中国“新四大发 明”之一,高铁不仅安全、便利、快捷地服务着中国旅客,同时也惊艳着世界 材料四:有人说“没有髙铁,城镇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铁,城镇就是项链上 的珍珠。”比如世界上首条髙寒地区长距离高铁一一哈大高铁运营以来,以哈尔 滨、长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从梦想变成现实,东北三省真 正融为一体。再如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京广髙铁,把珠三角经济圈、长株潭城 市圈、武汉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及环渤海经济圈等中国从南到北的五大经济区紧 紧地连在了一起,带动沿线的28个城市间彼此往来不超过8小时,时间距离的 缩短让人们的空间感觉更为接近。 十年前,中国首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在上海站始发,我国由此进入动车时 代;十年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以350公里的世界高铁最高商 业运营时速在京沪高铁、京广高铁上飞驰。可以说,中国高铁改变着中国,震撼 着世界。短短十年,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基本成型的“四纵四横”,到规划中 的“八纵八横”髙速铁路网,高铁带来的美好生活极大地刺激着中国人的想象 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想象力将会转变成伟大的创造力,实现每个人心中 的“中国梦”。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中国是世界铁路运营时速最高的国家,中国铁路不同等级的运行时速, 有针对性地满足了不同旅客的出行要求。 B.截至2016年末,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形成了世界上运营规模 最大的高 速铁路网
材料三:2016 年,中国高铁旅客发送量超 14.7 亿人次,平均每天 403 万名旅客 乘坐高铁出行。支撑如此大规模运输量的关键,就是中国铁路的自主创新、科技 创新实力。也正是因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 先手棋,才迈出了高铁强国的铿锵步伐。 这是一个世界级的新跨度。作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北盘江大桥 主跨 445 米,距离江面 300 米,需应对相当于 10 级狂风的峡谷风速。然而,当动车 组以时速 300 公里疾驰而过时,桥面变形只有 3 毫米,远低于 10 毫米的世界前沿标准。 这是一个世界级的新速度。2016 年 7 月 15 日,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超过 420 公里的时速在郑徐高铁上交会,创造了高铁列车交会、重联运行速度的世界最高 纪录。交会时产生的压力波相当于 1 平方米瞬时受重近 200 公斤。如此高的压强, 车内的工作人员和体验者却没有任何不适感。 目前,中国铁路在勘察设计、工程建造、高速动车组、列车控制、牵引供电、运 营管理、安全保障等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中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 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其他国家发展高等级高铁 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充分展现了我们的实力。“从跨越大江大河到穿越山谷 溶洞,从有砟到无砟,从有缝钢轨到无缝钢轨,从追求建设完美到兼顾生态及文 物保护……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建设者, 会遭遇如此复杂的设计挑 战。”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院长王玉泽说。作为中国“新四大发 明”之一,高铁不仅安全、便利、快捷地服务着中国旅客,同时也惊艳着世界。 材料四:有人说“没有高铁,城镇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铁,城镇就是项链上 的珍珠。”比如世界上首条高寒地区长距离高铁——哈大高铁运营以来,以哈尔 滨、长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1 小时交通圈”从梦想变成现实,东北三省真 正融为一体。再如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京广高铁,把珠三角经济圈、长株潭城 市圈、武汉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及环渤海经济圈等中国从南到北的五大经济区紧 紧地连在了一起,带动沿线的 28 个城市间彼此往来不超过 8 小时,时间距离的 缩短让人们的空间感觉更为接近。 十年前,中国首趟时速 200 公里动车组列车在上海站始发,我国由此进入动车时 代;十年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以 350 公里的世界高铁最高商 业运营时速在京沪高铁、京广高铁上飞驰。可以说,中国高铁改变着中国,震撼 着世界。短短十年,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基本成型的“四纵四横”,到规划中 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高铁带来的美好生活极大地刺激着中国人的想象 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想象力将会转变成伟大的创造力,实现每个人心中 的“中国梦”。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目前中国是世界铁路运营时速最高的国家,中国铁路不同等级的运行时速, 有针对性地满足了不同旅客的出行要求。 B.截至 2016 年末,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 2.2 万公里,形成了世界上运营规模 最大的高 速铁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