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分数: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的意义 楼宇烈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 中的绅士 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 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 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 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 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 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 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 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 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 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 的差别。 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 “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 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 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 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 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 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 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 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 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 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 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 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 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 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 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 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 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 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 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 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辽宁省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试分数: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君子的意义 楼宇烈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 中的绅士 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 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 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 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 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 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 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 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 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 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 的差别。 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 “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 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 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 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 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 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 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 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 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 “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 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 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 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 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 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 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 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 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 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 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 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 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 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 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1.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 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 B.“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的 C.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 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 D.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用“博雅”来形容君 子,所以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君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 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 B.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 是简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C.“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 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 D.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 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 Gentleman基本相同,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 的差别,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统治者。 C.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 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D.君子与士的含义,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做人办事的可称为士,有 远大坚定的志向并能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时间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 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 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 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 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 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 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 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 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 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 年第 6 期,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 1.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 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 B.“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的。 C.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 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 D.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用“博雅”来形容君 子,所以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君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 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 B.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 是简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C.“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 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 D.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 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 Gentleman 基本相同,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 的差别,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统治者。 C.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 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D.君子与士的含义,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做人办事的可称为士,有 远大坚定的志向并能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时间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 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 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 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 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 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 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 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 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 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 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 “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 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 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 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 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今天的社会 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③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飘渺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 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 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 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 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 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 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 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 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 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 来的那么一点点。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不但我是这样,现在 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 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 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禿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 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 “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 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 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 可逆转的。 ⑤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hala,既是“时间” 又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ala 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 他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 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 便说一下。在梵文里,动词“死”的字根是mn;但是此字不用 manati来表示现 在时,而是用被动式 nyati(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死”是被动的,主动 自杀者究属少数。 ⑥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 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 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 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 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 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 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 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 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 “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 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 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 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 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今天的社会 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③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飘渺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 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 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 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 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 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 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 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 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 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 来的那么一点点。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不但我是这样,现在 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 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 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 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 “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 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 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 可逆转的。 ⑤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 hāla,既是“时间”, 又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āla 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 他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 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 便说一下。在梵文里,动词“死”的字根是 mn;但是此字不用 manati 来表示现 在时,而是用被动式 mniyati(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死”是被动的,主动 自杀者究属少数。 ⑥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 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 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 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
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 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 会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 升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W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 之地。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 月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 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 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 实实待在人间吧。 ⑦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 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 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増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 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 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 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取材于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很幸福,表明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 的厌弃。 B.第④段对初夏景物的描绘,透露岀作者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 度感伤 在作者看来,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他们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 力的” 第⑥段中作者以调侃的语气描述着天上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透悟人生真谛的 幽默感。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 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 卷网,对2000名18~35岁青年进行了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 生活中经常阅读和学习古典诗词,70.0%受访者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 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如何推动 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 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 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髙,其成功根源在 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的思考。不能为 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 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关注。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 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 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 会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 升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 WT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 之地。想打麻将,唱卡拉 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 月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 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 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 实实待在人间吧。 ⑦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 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 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 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 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 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取材于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很幸福,表明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 的厌弃。 B.第④段对初夏景物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 度感伤。 C.在作者看来,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他们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 力的”。 D.第⑥段中作者以调侃的语气描述着天上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透悟人生真谛的 幽默感。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 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 卷网,对 2000 名 18~35 岁青年进行了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 生活中经常阅读和学习古典诗词,70.0%受访者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 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如何推动 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 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 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 年第 12 期,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在 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的思考。不能为 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 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关注。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 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应 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第三者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 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査》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 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 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9.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 哪些积极的影响。(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 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 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 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 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 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 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 南、嵩、华之髙,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 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 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 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 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 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 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 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 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应 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第三者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 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 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 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9.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 哪些积极的影响。(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 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 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 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 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 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 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 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 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 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 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 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 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 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 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 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