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育的终了和总结13-若干劝学区,由劝学员负责。至于教育宗旨,清政府曾厘订两次,第一次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学堂应“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瀚其知识,练其艺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部规定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可见,两次教育宗旨都没有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伯是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教育宗旨的厘订,都足以说明半殖民地平封建的教育体系取代了封建的科举制而确立起来。在此时期,甲午战争的惨败和八国联军的重创以及戏剧般的日俄战争,促使清政府鼓励学生留日,加之科举制的废除和新宪政的即将实施,留学日本成为一种热潮。最高年份的留日学生高达一万多人。因美国退还庚款,胡适等人自宣统元年(1909年)起先后被派赴美利坚。赴欧的留学生也日趋众多,留学运动在清末撤起了一个热潮。为此清政府也开始整顿留学教育,多次明文限制留学资格,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就规定只有中学堂以上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出洋:颁布了各种管理留学生章程,以明确游学监督的权限和义务。同年,学部还拟定了留学生考验奖励章程,考试留学国外高等学堂毕业生,最优等给予进士出身,优等和中等给予举人出身。此外,各省还制订了考试留学生出国的制度。可见,清政府在想方设法地控制国内学生和留学生,结果却正好相反。因为出发点和方法的不同,革命派获得了成功。资产阶级革命派一直要求“革命与教育并行”,倡行革命教育,用革命的教育来动员群众同情和支持革命活动;反对传统的封建性的“奴隶教育”和改良派的改良主义教育。据邹容分析“革
中国民国教育史命教育”包括推翻满清统治,恢复天赋的自由平等人权和培养政治法律观念3偿含义!。由此,革命派指斥封建教育为“奴隶教台清期统治开设的学堂为墙养奴隶的“奴隶学堂”。为了培养自由独立的国民,革命教育就要求推翻满清的封建统治,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网罗,他们提出历代君王都是“独夫民贼”,必须破除封建神教和封建迷信·指孔子为独夫民贼的宠儿。为此,他们推崇墨子为“小基督”提倡复兴馨学。他们还提倡“女权革命”“振兴女学”。可以看出,革命派的理论比较岑散,缺乏系统。而且这种革命教育的主张是在与改良派的论争中遂渐提出的。对改良派先推行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程度再进行革命或改良的看法,他们坚决反对,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只有通过革灌输教育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正因如此,革命派很注意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革命活动。革命派认为中等社会”是革命事业的“前列”,“下等社会”是革命的“中坚”,要通过演讲和文字宣传等方式,实施对下等社会的教育:与秘密社会为伍,转移其旧思想而注以新思想,转移其旧手段而给以新手段:与劳动社会为伍,改革其旧智识而注以新智识,变易其旧习惯而注以新习惯:写军人社会为伍,破坏其旧势力而箕动以新势力、排斥其旧事功而羡之以新事功。为此,革命派组织了一系列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等,进行革命實教活动:联络秘密社会和新军,以壮大自己,瓦解敌人;印行革命书刊报纸,传播革命思想。冯自由在《辛亥前海内外革命报一览》中就罗列了报纸67种,杂志49种,?邹容革命军》。②梁启超《墨子学案》第43页
近代教育的终了和总结15图书115种。革命派的社会教育活动收到了相当的效果。革命派也注重学校教育,把学堂作为革命的鼓吹之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蔡元培、章炳麟等革命人士,在上海创立了“中国教育会”,同年,上海南洋公学百余学生因反对学校当局压迫署课退学,中国教育会特设“爱国学社”、会员兼任教员,分4班继续授课。校内学生自治气氛自由,“高谈革命,放言无总”。校内先后创办了《童子世界》《学生世界》等升物,光绪二于九年(1903年)还接办了《苏报》,因宣传邹容的《革命军》,蔡元培、章炳麟和邹容被捕,一时全国各校的罢课退学潮送起,影响很大。“爱国学社”还积极进行革命的准备,组织了义勇队,学习军事、准备暴动和暗杀;倡设“爱国女学”,专攻暗杀。爱国学社影响了一大批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陶成章、徐锡麟等创办的大通学校,在秋瑾主持校务后,很快成为江浙一带的革命中心,后来血战大通学校时,许多素年学生壮烈牺牲,实在是可歌可泣。革命思想在留学生中深人人心。欧美同盟会支部都以留学生为主,华兴会,光复会甚室同盟会都以留日学生为骨干。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说:“革党现在东京占极大之势力,万余学生从之过半。"后来的形势发展也说明,巨本留学生在当时和后来多成了反清的革命斗士,这是革命教育的最成功处。说明知识分子确实是革命中“首先觉悟的成份。"?①《任公先生年谐》第三册第358页。②毛泽东《五四运动》
一16-中国民国教育史(二)中华民国建立启的教育政策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建立。3日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9日教育部成立,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历象3司。3月又分为普通、专门、实业社会、礼教、蒙藏6个教育司。随即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未教育进行改革。如学堂一律改为学校,旧教材一律禁用,小学可男女同校,为女子设立中学和职业学校禁正小学读经,废除“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为培养公民道德,允许私人办学等,都体现着民主、男女平等的资产阶级新气象。1.王子癸丑学制在初步改革的基础上,蔡元培开始考虑教育的基本政策和制度。民国元年(1912年)7月召开的中央临时教育会议,就有关:学校系统、教育宗旨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商。9月,教育部从已辞职的蔡元培的教育主张出发,公布了“注童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留。同时,公布了学制系统(“主子学制"),并在次年(1913年)修改后整合为“王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所规定的学校系统如下:初等小学校4年,为义务教育,学生为7一10岁,高等小学校3年,学生11-13岁;中学校4年,学生14--17岁:大学或专门学校,预科3年.本科3-4年,学生18--23至24岁;小学以下的蒙养园和大学以上的大学院都不计年限。当时师范系统和实业系统较少变动,只将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分居中高2段:实业教育分为乙种和甲
近代教育的终了和总结一17一种,居初、中2段。另外,补习科,专修科及小学教员养成所,附设于前边各系统学校之中。这个学制的学习年限已大为缩短,废除了两性的差别,小学男女同校,中学则皆可为女生设校,并取消了费胃学堂,体现着平等的气氛和相对的合理性。随后,教育部又颁行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令》、《专门学校令》《师范教育令》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具体地规范了各类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学习科目。民国元年(1912年)九月颁布的《小学校令》规定:小学校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小学校中初等小学校由城、镇、乡设立,高等小学校由县设立;初等小学校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7种,高等小学校多出本国历史、地理、理科3种,共10种;小学并可设立补习科。同时颁布的《中学校令》规定: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中学校以省立为原则,县立为例外,经费地方自筹,分别称为省立中学、县立中学和女子中学:中学校课程规定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14种,女子中学略有不同;中学校入学资格,须在高等小学校毕业及有同等学力者。同年十月颁布的《大学令》沿用到民国六年(1917年),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阅材,应国家带要”为宗旨,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7科,大学设立时以文、理2科为主,须使文、理2科并设,或文科兼法、商2科,或理科兼医、农、工3科或2科或1科者,方可名为大学:大学设预科和本科,预科学生入学资格以在中学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为合格,本科学生入学资格以在大学预科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