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8:中国民国教育史合格:大学为研究高深学术,在预科本科之外,另设大学院,学生以在大学本科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为合格,修业年限不限。民国二年(1913年)一月颁布的《大学规程》,使课程规定更加详细,如文科分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4门等。对于“王寅癸卯学制中的高等学堂,这时期改为专科学校,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颁布的《专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的教育宗旨为“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种类为法政、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及外国语等:入学资格须中学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为合格:专门学校得设预科及研究科;修业年限为4年,预科1年,本科3年,研究科1年以上。民国成立后,对师范教育作了以下重大调整:从前的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临时及单级两种小学教员养成所改为小学教员讲习所,民国四年(1915年)十一月支改为师范讲习所: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国立,初等师范学校以省立为原则,民国四年(1915年)又取消简易科;高等师范学校内,公共科改为预科,分类科改为本科(本科又分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物理化学、博物6部),加习科改为研究科,师范学校中以前的完全科改为本科第一部,简易科为本科第二部,完全科中添设预科;高等师范学校中预科学习年限为1年,本科3年,研究科1年或2年,预科生入学资格以师范学校中学校毕业生为原则,本科生由预科毕业生升入,研究科生由本科毕业生升入,专修科修业年限2一3年,入学资格和预科同;师范学校预科1年毕业,本科第一部4年毕业,第二部1年毕业、预科以高等小学毕业生为原则或年在14岁以上与有同等学力者,本科以预科毕业生为原则或年在15岁以上与有同等学力
·近代教育的终了和总结19者,二部以中学校毕业生为原则或年在17岁以上与有同等学力者;学习科目各异,师范学校本科第一部为修身、读经、教育、国文、习字、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农业、乐歌、体操等,高等师范学校本科通寸的科目为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英语、体操;当时也已明文规定师范教育以造就各级各类学校教员为目的。民国二年(1913年)八月颁布的《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需之知识技能”为目的,“甲种实业学校实施完全之普通实业教育”,以省立为原则,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4种,都分设本科和预科,预科1年毕业,本科3年,预科入学资格须年在14岁以上具有高等小学毕业之程度为合格,本科由预科学生升入,本科并分数科;学习科4种实业学校各异,如甲种农业学校预科科自为修身、国文,数学、理科、图画、体操等,其本科的学科,又分为农学科、森林学科、兽医学科、蚕学科、水产学科,通习课程为修身、国文、数学、理科、图画、体操等。其它种类的实业学校(电种)课程都各具具体专业特色。乙种实业学校“施简易之普通实业教育”,以县立为原则,县以下也可酌设,也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商船4类,多以3年毕业,每类又设若干科,如乙种工业学校分金工科、木工科、藤竹工科、染织科、害业科、漆工科等科,其通习课程为修身、国文、数学、理化大意、图画、体操、实习等,与甲种实业学校的分科和科目大同小异,只是程度略有等差,其他种类的乙种实业学校的分科和课程也很具专业特色:乙种实业学校的入学资格,须年在12岁以上有初等小学校毕业的学力者为合格。另外,实业补习学校和乙种实业学校性质相等,也包括农
中国民国教育史20工、商等类,学习科目也分通习及别习两种,入学资格也相同。附设于各类学校中的还有实业教员养成所。2.改革的成功和失败民国初年厘订的教育宗旨、学制和教育行政令,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合理而又平等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后来虽经过多次修改和调整,但其富有新意的教育体系形式和其基本精神-一直延续了下来,对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后来民国教育制度的蓝本。在当时,这些新政策也带动了民初教育的发展,使中国教育又上了个新台阶。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民初全国学校数和学生人数在明显地增长(见下表)。①学校数学生数年份男女合计男女台计民国元年8488323898727214113029333872792257民国二年105325312310844834762421669643643206民国三年1186543632122286389806517727340753383766民国四年12597312973941133021809494294251但民初的教育改革也受到了政治风浪的大冲击。袁世凯上台后,一切教育计划都被打破,初期的民主风气也渐被压下去。民国四年(1915年),他以大总统令的形式发布“教育要旨”: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加之后来的军阀混战,民国教育被精竭得一一塌糊涂。首先,是尊孔气息日器尘①资料来源:陈景馨中国近代教育史》第305资
近代教育的终了和总结21.-上。孔教会成立后,要求把孔教尊为国教,列人究法,活动频繁会所几遍及全国。受此影响,学校“所教的无非是中国迁腐的经史文学,就是死读几本外国文和理科教科书,也是去近代西洋教育真相精神尚远。”①其次,鬼神迷信思想在学校和社会中极为流行。当时有人鼓吹“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命遂促。”又次,废读经名存实亡。各中小学校多半是死抱经书不放,即无读经也是以“修身”科来代替,而“修身科”多以宋儒编辑的儒家格言为教材蓝本。袁世凯、张勋、段祺瑞每复古一次,读经与尊孔又重提一次,教育界复古气息弥漫。还有,女子教育在歧道上缓慢行进。据中华教育改进社的调查,“五四”以前政府开设的女中仅9校,学生人数仅622入;女子职业学校更少。更严重的是,统治者违背了民初发展女子教育的民主本意,教育总长汤化龙在《整理教育方案》中要求,女子教育要“勿高远之谈,标志育成贤妻良母主义”,又回到了封建时代。所以,民初的教育改革基本上是失败了。(三)孙中山、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孙中山(1866一1926)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其一生的思想处于不停的发展演进中。教育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孙中山非常重视教育,认为革命成功宣传要占九成,武力①陈独秀(近代西洋教育》,见《独秀文存》
22中国民国教育史只可用一成”,“教育便是宣传”,教育士民,唤起民众,是革命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革命成功以后,教育年轻一代继承革命未竞之功更是紧急的任务。因此,解职以后·便亲自“从事扩张教育、振兴实业的活动。”由此出发,孙中山指出教育必须服务于革命,要先革命后教育,先政治经济后文化教育。除了在推翻满清政权后,孙中山曾有过“民族、民权两主义已送”,当致力良生,俱导“建设之学问”“文明之学问”外,无论是在推翻满清的革命实践中,在与改食派的论战中,还是在“二次革命后漫长而又艰难的反军阀斗争中,他都一直坚持革命先于教育。在民国三年(1914年)组建中华革命党时,就坚决主张“改造中国之第一步只有革命”。民国八年(1919年)他又重申这观点,认为不打翻旧的政治势力,“我们致力于教育事业,一般官更,非但不能提倡,且将设法摧残”。①针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孙中山提出了著名的“知难行易”说。即认为“真知特识”是从不断的实践中反复总结出来的,后于行而难于行,是为“知难”;“行”主要指“不知而行”是人人都可做到的实践,所以“行易”。由此出发,孙中山提出了“先行后知”“知以进行”等观点。孙中山认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人类“多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就拿可练,试验,探索、冒险4事来看,也说明人类之进化,以不知而行者为必要之门经也。“由此他分析说,日本维新的成功,在于“不先求知而行之”,中国变法,则“必先求知而后行”戊成维新的失败,就是“知永不能得,则行永无期”的一个表现。孙中山进而指出,掌握了正确的知识,就能对行为产生一定的指①《孙中山选集·改造中国之第一步只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