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李斯·童仲舒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一一精神需要、精神追求-一历史研究就成了学究的把戏,除了一点儿史料意义之外,价值不大。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研究是注目于当代的。商鞅、李斯、董仲舒死去两千多年了,但是我们将这两千年作为一个"历史单元"来研究,机运给了中国"特别东方的”(黑格尔语)文化动因这一现象,就凸现出来,商鞅,李斯,董仲舒赖此将获得当代意义,他们并没有死去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赢渠梁召集的御前会议上发表政见;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政(不必效法过去的传统)。"另一位大臣反驳说:“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商鞭说:“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变更礼法),不肖者拘爲。”秦孝公日:”善!“立即提升商鞅为左庶长,从此开始了“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十九年间,秦国成了战国时期的超级大国。秦孝公继承君位时二十一岁,这与亚历山大继承君位时的年龄相仿。雄心勃勃的秦孝公上台伊始,便开始了发惯图强的改革事业。他发
商鞅·李斯·董仲舒 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精神需要、精神追求-历史研究就 成了学究的把戏,除了一点儿史料意义之外,价值不大。克罗齐说:"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研究是注目于当代的。商鞅、李斯、 董仲舒死去两千多年了,但是我们将这两千年作为一个"历史单元"来研 究,机运给了中国"特别东方的"(黑格尔语)文化动因这一现象,就凸 现出来,商鞅,李斯,董仲舒赖此将获得当代意义,他们并没有死去。 商鞅于公元前 359 年在秦孝公嬴渠梁召集的御前会议上发表政 见;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 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政(不必效法过去的传统)。" 另一位大臣反驳说:"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商鞅说:“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 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变更礼法), 不肖者拘焉。” 秦孝公曰:"善!"立即提升商鞅为左庶长,从此开始了"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十九年间,秦国成了战国时期的超 级大国。秦孝公继承君位时二十一岁,这与亚历山大继承君位时的年龄 相仿。 雄心勃勃的秦孝公上台伊始,便开始了发愤图强的改革事业。他发
布诏令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也就是说,秦孝公开始在国际间延揽人才,以期利用人才优势变法图强了。贾谊对秦孝公的雄心很理解“秦孝公据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国经历了秦孝公、秦惠王(秦自惠王时开始称"王”,正式与周王朝分庭抗礼)、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七代人,140年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这一切,商之力,功莫大為。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亦即秦孝公时代,事实上是中国面临多元选择的最佳时机,或者说,中国的文化进程此时出现了重新选择路径的最大可能性。秦孝公时代,是一个经济相对自由的时代。中国自周王朝以来实行所谓"井田制”,到了战国时期,早已形同虚设。这就意味着经济模式的变化是必然要来临的。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商鞅的变法措施中看不到更积极的内容。天赐机运从商手中溜走。黄仁宇有一个理论即传统中国从未实行过数字管理。我同意这个说法。传统中国以税收为中心的自由贸易从未形成规模,尽管一些都市早已有了商业来往。当时的秦国都城"北接戎狄,东通三普,亦多大贾”,(司马迁语)但远未在商鞅政府的支持下发展成为城邦经济,也从未实行过"数目字管理",私
布诏令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也就是说,秦孝公开始在国际间延揽人才,以期利用人才优势变法图 强了。 贾谊对秦孝公的雄心很理解“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 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 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 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国经历了秦孝公、秦惠王(秦自惠王时开始称"王",正式与 周王朝分庭抗礼)、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七代人,140 年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这一切,商鞅之力,功莫大焉。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亦即秦孝公时代,事实上是中国面临多元 选择的最佳时机,或者说,中国的文化进程此时出现了重新选择路径的 最大可能性。秦孝公时代,是一个经济相对自由的时代。中国自周王朝 以来实行所谓"井田制",到了战国时期,早已形同虚设。这就意味着经 济模式的变化是必然要来临的。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商鞅的变法措施中, 看不到更积极的内容。天赐机运从商鞅手中溜走。黄仁宇有一个理论, 即传统中国从未实行过数字管理。我同意这个说法。传统中国以税收为 中心的自由贸易从未形成规模,尽管一些都市早已有了商业来往。当时 的秦国都城"北接戎狄,东通三晋,亦多大贾",(司马迁语)但远未在 商鞅政府的支持下发展成为城邦经济,也从未实行过"数目字管理",私
有财产既得不到保障也得不到尊重。秦国的政治体制此时也面临着选择。战国时期,“禅让"说形成了不小的舆论。我倾向于认为真实的历史也许从未实行过所谓的禅让"制度,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战国期间突然冒出来的“禅让“说,很可能反映了一种民间知识分子的愿望。这个愿望与民主共和制度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周王朝在公元前九世纪曾经发生一件大事。周厉王任用一位叫荣夷公的大臣负责管理财政。这位荣夷公将"国人”从事的许多行业收归国有,实行政府专营专利,这样就断绝了“国人“渔猎樵采等各项经济来源,再加上王朝实行严格限制言论自由的高压政策,“国人“终于忍无可忍,于是举行暴动,赶跑了厉王,搜捕了太子(事实上是个假太子,召公用自己的儿子替代了真实的太子,故事仿佛"赵氏孤儿"预演),实行了共和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元首缺席的政府管理,而且召公,周公二人共同摄政,这一点也与斯巴达实行二人共同执政的政治制度相仿佛,至少在表面上相仿佛。这件事在我看来意义重大,它是中国人为捍卫私有财产、捍卫言论自由举行的第一次暴动;中国历史上第一"共和制度"。这次"共和行政”历时14年,随着厉王在逃亡中逝世、太子重新即位而告结束。我相信这件事在心理上影响了一些知识分子,我猜测"禅让“的学说就是在这样
有财产既得不到保障也得不到尊重。 秦国的政治体制此时也面临着选择。 战国时期,"禅让"说形成了不小的舆论。我倾向于认为真实的历史 也许从未实行过所谓的"禅让"制度,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战 国期间突然冒出来的"禅让"说,很可能反映了一种民间知识分子的愿 望。这个愿望与民 主共和制度有一定程度的联系。 周王朝在公元前九世纪曾经发生一件大事。周厉王任用一位叫荣夷 公的大臣负责管理财政。这位荣夷公将"国人"从事的许多行业收归国 有,实行政府专营专利,这样就断绝了"国人"渔猎樵采等各项经济来源。 再加上王朝实行严格限制言论自由的高压政策,"国人"终于忍无可忍, 于是举行暴动,赶跑了厉王,搜捕了太子(事实上是个假太子,召公用 自己的儿子替代了真实的太子,故事仿佛"赵氏孤儿"预演),实行了" 共和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元首缺席的政府管理,而且召 公、周公二人共同摄政,这一点也与斯巴达实行二人共同执政的政治制 度相仿佛,至少在表面上相仿佛。 这件事在我看来意义重大,它是中国人为捍卫私有财产、捍卫言论 自由举行的第一次暴动;中国历史上第一"共和制度"。这次"共和行政" 历时 14 年,随着厉王在逃亡中逝世、太子重新即位而告结束。我相信 这件事在心理上影响了一些知识分子,我猜测"禅让"的学说就是在这样
的政治背景下出笼的。禅让"再往前走一步就是"选举"。历史已经一再证明了家族式统治的不合理,又有“共和行政”、“禅让学说“的背景,商、秦孝公为什么不选择共和制度呢?秦孝公是当时唯一可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人物,商鞅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政治精英”。这样的两个人物,凭借着当时的自由契机,完全可以从文化之流中自我作古,建构一套迥异于彼的文化模式,但是他们没有,以两千年为一个历史单元来考察,商的"变法"过程既壮大了秦国,也种植了专制的丑恶。而后者,对民族的我害几乎成为定式。商鞅的名言:“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智者作法,愚者制爲"一一根性上就是反民主、反法制的。又一件事,秦太子在实行新法时"犯法”,当时推行新法正有阻力,商鞅也认识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但是太子是"君嗣”,“不可施刑”,于是将刑罚施到太子的师傅公子建和公孙贾身上。执法时遇到权贵,法令条文就打了折扣,从而自我颠覆了当初一再申明的“不赦不有"的司法原则。这件事清楚地说明商不过是立了一些"规矩”,并没有制定规则”。规矩,是强势集团面对弱势群体的霸权,而规则是建立在公平与正义基础上的制度。这一点,商鞅不可能做到。但是考察世界范围的文化动因规律变化,我非常希望商能够像伟大的梭伦、伯里克利那样,至少建构出某种有望推动文明进步的正义或
的政治背景下出笼的。"禅让"再往前走一步就是"选举"。历史已经一再 证明了家族式统治的不合理,又有"共和行政"、"禅让学说"的背景,商 鞅、秦孝公为什么不选择共和制度呢? 秦孝公是当时唯一可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人物,商鞅是当时首屈一 指的"政治精英"。这样的两个人物,凭借着当时的自由契机,完全可以 从文化之流中自我作古,建构一套迥异于彼的文化模式,但是他们没有。 以两千年为一个历史单元来考察,商鞅的"变法"过程既壮大了秦 国,也种植了专制的丑恶。而后者,对民族的戕害几乎成为定式。 商鞅的名言:"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智者作法,愚者制 焉"-根性上就是反民主、反法制的。 又一件事,秦太子在实行新法时"犯法",当时推行新法正有阻力, 商鞅也认识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但是太子是"君嗣","不可施刑", 于是将刑罚施到太子的师傅公子建和公孙贾身上。执法时遇到权贵,法 令条文就打了折扣,从而自我颠覆了当初一再申明的“不赦不宥"的司 法原则。这件事清楚地说明商鞅不过是立了一些"规矩",并没有制定" 规则"。规矩,是强势集团面对弱势群体的霸权,而规则是建立在公平 与正义基础上的制度。这一点,商鞅不可能做到。 但是考察世界范围的文化动因规律变化,我非常希望商鞅能够像伟 大的梭伦、伯里克利那样,至少建构出某种有望推动文明进步的正义或
道义原则。商一一秦孝公所在的时代缺少传统的,较少因袭的负担,他们是可以相对自由地创造历史的政治人物,但他们少了一点更为开阔的胸襟,更为清澈的理性,更为崇高的精神,更富有社会良知和人类情怀的伟大人格我想起罗马俱乐部在题为《人类处在转折点》这份研究报告中的忠告:"人类被动地应付未来将导致灾难。近代以来,我们有多少“被动地应付未来"的灾难发生?在一片以爱国主义"为名义奉行着"祖宗崇拜“的喧嚣中,商鞅确实在短短的十九年时间里创造了奇迹,但那是在戒严令、军事法、连作法、剥夺人民言论自由的法西斯式专制条件下取得的,就像当年斯大林也曾取得某种辉煌一样,那代价未免过大。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是一位著名的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先驱,他说:“在一种民主制度中受贫穷,也比在专制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样。"(《著作残篇》与德氏相比,商仿佛还是一位停留在"史前文化"中的野蛮人,令我们无法为那种种不合理去违心地高唱赞歌,史书说他曾经在渭水为在押囚犯定罪,多被杀,以至“;渭水尽赤"!这件事透露出中国传统司法中最黑暗最可怕的一面,即所谓”临事议”,也就是临到处理案件时自由地议定刑罚的标准,而将法令条文放置一边,从严、从快,公正、柱屈全在一人现场说了算,犯罪嫌疑人的最后结果,只有听天由命了。商鞅上承商王、周厉王,下启秦始
道义原则。商鞅-秦孝公所在的时代缺少传统的羁绊,较少因袭的负担, 他们是可以相对自由地创造历史的政治人物,但他们少了一点更为开阔 的胸襟,更为清澈的理性,更为崇高的精神,更富有社会良知和人类情 怀的伟大人格 我想起罗马俱乐部在题为《人类处在转折点》这份研究报告中的忠 告:".人类被动地应付未来将导致灾难。" 近代以来,我们有多少"被动地应付未来"的灾难发生?在一片以" 爱国主义"为名义奉行着"祖宗崇拜"的喧嚣中,商鞅确实在短短的十九 年时间里创造了奇迹,但那是在戒严令、军事法、连作法、剥夺人民言 论自由的法西斯式专制条件下取得的,就像当年斯大林也曾取得某种辉 煌一样,那代价未免过大。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是一位著名的追求民 主与自由的先驱,他说:"在一种民主制度中受贫穷,也比在专制统治 下享受所谓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样。"(《著作残篇》与德 氏相比,商鞅仿佛还是一位停留在"史前文化"中的野蛮人,令我们无法 为那种种不合理去违心地高唱赞歌。 史书说他曾经在渭水为在押囚犯定罪,多被斩杀,以至“;渭水 尽赤"!这件事透露出中国传统司法中最黑暗最可怕的一面,即所谓" 临事议",也就是临到处理案件时自由地议定刑罚的标准,而将法令条 文放置一边,从严、从快,公正、枉屈全在一人现场说了算,犯罪嫌疑 人的最后结果,只有听天由命了。商鞅上承商纣王、周厉王,下启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