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讲义主要参考书: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王炳照阁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1~8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沈灌群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家评传》(1~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马中着:《中国哲人的大思路》,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1~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庞朴主编:《中国儒学》(1~4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绪言一、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古代社会,中国教育不受任何宗教的控制和影响。在教育思想上,各个学派相互争鸣、相互吸收、逐步融合。在教育制度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并重,官学和私学互相补充,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任用相结合,普通学校和专门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教育体系。近代社会,中国教育在闭关自守与学习外国经验之间几度摇摆,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所有这些对现在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1.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学习,能够使我们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更好地按规律办事。2.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了解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精华,取之我用。3.学习中国教育史,有助于提高理论修养。二、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方法1.学习中国教育史不能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2.注重前后内容内在的因果联系。第一章远古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中华民族在未发明火之前,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如古籍所载:①.“茹草饮水,采草木之实,食赢虫龙(蚌类)之肉”(《淮南子·修务训》)(《庄子·马蹄篇》)②,“穴居野处”,“同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经过若干万年之后,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篇》)。其后,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从此人们从生食转变为熟食并利用火“焚林而略i(猎),竭泽而渔”以补“人械不足”(《淮南子·本经训篇》)。以后,伏羲氏“教民渔略”,“作结绳而为网署,以以渔”(《易经·系辞》)。原始公社后期,神农氏“制未si教民农作”(《白虎通》)。由此剩余产品出现,物物交换产生,人与人的生活关系进一步拓展。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些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经验必须传递给年青一代,这种行为就是教育。因此,我们说,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第二节学校的萌芽一、氏族公社末期教育的分化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不从事直接的生产劳动,从而导致了一场新的社会大分工,即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在这个时期,部落显贵垒断了文化知识。当时联盟的最高首领以及担任公职的人,虽然实行“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不是世袭,但只有部落的首领才能作为被选人。《吕氏春秋·孟秋季》阐述chi尤部落联盟的选举办法即“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天子即最高首领,君是部落首领。华夏族:尧陶唐氏禅让制舜有虞氏禅让制禹崇部落一一儿子启一一王权世袭制的夏代以后部落首领逐渐变为世装制,部落首领所掌握的管理生产、主持宗教仪式、指挥作战等方式垄断起来。1
1 中国教育史讲义 主要参考书: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王炳照 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1~8 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毛礼锐 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 沈灌群 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家评传》(1~3 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 马中 着:《中国哲人的大思路》,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孙培青 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1~3 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庞朴主编:《中国儒学》(1~4 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 年版。 绪言 一、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 古代社会,中国教育不受任何宗教的控制和影响。在教育思想上,各个学派相互争鸣、相互吸收、逐步融 合。在教育制度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并重,官学和私学互相补充,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任用 相结合,普通学校和专门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教育体系。近代社会,中国教育在闭关自守与学习 外国经验之间几度摇摆,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所有这些对现在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 意义。 1. 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学习,能够使我们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更好地按规律办事。 2. 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了解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精华,取之我用。 3. 学习中国教育史,有助于提高理论修养。 二、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方法 1. 学习中国教育史不能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 2. 注重前后内容内在的因果联系。第一章 远古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中华民族在未发明火之前,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如古籍所载: ①.“茹草饮水,采草木之实,食蠃虫龙(蚌类)之肉” (《淮南子·修务训》) ②.“穴居野处”,“同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庄子·马蹄篇》) 经过若干万年之后,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篇》)。其后,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 从此人们从生食转变为熟食并利用火“焚林而畋 tian(猎),竭泽而渔”以补“人械不足”(《淮南子·本经训篇》)。 以后,伏羲氏“教民渔畋”,“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易经·系辞》)。原始公社后期,神农氏“制耒 si 教民农作”(《白虎通》)。由此剩余产品出现,物物交换产生,人与人的生活关系进一步拓展。 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些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经验必须传递给年青一代,这种行为就 是教育。 因此,我们说,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第二节 学校的萌芽 一、氏族公社末期教育的分化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不从事直接的生产劳动, 从而导致了一场新的社会大分工,即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 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在这个时期,部落显贵垄断了文化知识。当时联盟的最高首领以及担任公职的人,虽然实行“选贤与能” 的“禅让制”,不是世袭,但只有部落的首领才能作为被选人。《吕氏春秋·孟秋季》阐述 chi 尤部落联盟的选 举办法即“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 天子即最高首领,君是部落首领。 华夏族:尧 陶唐氏 禅让制 舜 有虞氏 禅让制 禹 崇部落 ——儿子启——王权世袭制的夏代 以后部落首领逐渐变为世袭制,部落首领所掌握的管理生产、主持宗教仪式、指挥作战等方式垄断起来
它是以“家学”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第一类型)如舜的先祖“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国语·郑语》幕能听协风,也就是有候风知识,有预报气象本领。舜之父替腰和舜也都有候风知识。社会大分工之后,培养脑力劳动者,也即未来国家官吏的需求与日俱增,教育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动者的专门教育和培养直接生产者的社会教育。这时专门教育的设施与机构有成均、庠、序与校等。成均:五帝时学校的名称。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其内容以乐教为主。库:有虞氏之学,其内容以孝为主。《礼记·王制》进一步解释:“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养庶老于下痒。”校、序:夏后氏之学,“夏日校”,是奴隶社会的学校。二、文字的出现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原始社会的专门教育是“声教于四海”的阶段(《尚书·禹贡》)。原始先民借助各种仪式来表达思想感情,是以“仪”为工具的原始礼教。在大约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先民们就开始创造了各种原始的记事方法。大致分三类:①.物件记事:是以实物来记录数学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②.符号记事:以物件为标志或在物件上作出一些符号。有结绳记事和刻划符号二种。③.图画记事:辜绘事物的形象来记录事情和表达思想。大部分图画都是后来文字的前身。般周铜器上保存的图画文字:(斧)析的前身:枚的前身。原始记事方式经过漫长使用,最后便发明出文字。甲骨文的出现是在商代中期或早期。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学校教育的发展一、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商代的学校教育除了文献记载外,已有出土文物可考。商代甲骨卜辞中已出现学字,有多种写法:《说文》云“交,交也。象易六交头交也。”意思是说交是取进行占卜时著草交互的形象。从这时我们可以看出,商代的学校教育曾经传授卜笼之术以及其它宗教知识。因为商代是宗教、政治、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典型。司掌宗教事务的官员是由贵族组成,对文化有垄断权。甲骨文中不仅出现学字,而且发现了大学和痒的名称。证明我国在商代已建立了大学(叙利亚境内发掘的埃伯拉大学遗存是世界最早的大学,相当于我国的夏代。庠相当于小学。当时对于建学地点、上学日期、教学内容都已有一些规定,学校授课已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其时有邻国子弟前往游学,可见商代教育的发达。到西周,学校教育已经形成较完备的学校制度。大而言之可分二类二级:[-国学一—-大学-小学学校系统--[-乡学1:国学:专为统治阶级以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为大学与小学。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有四学、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东“东序”、西“宗”。五学之制已有分教的意思。太学:承师问道、天子自学、举行盛典之所南学:学乐北学:学书东学:舞蹈、音乐西学:演礼之所其中以辟雍为尊,故西周天子大学又称辟雍。诸侯所设大学规模较简单,仅有一学称洋宫。2.乡学: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分设立。根据区域大小,其名称有垫、库、序、校等。二、西周文化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垒断着学术典籍。(一)、学在官府产生的历史原因1、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2、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较低。3、氏族宗法制度形成的家有世业传统导致官学不分的状况。4、社会分工的状况:官与师尚未分离。2
2 它是以“家学”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第一类型) 如舜的先祖“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国语·郑语》幕能听协风,也就是有候风知识,有预报 气象本领。舜之父瞽瞍和舜也都有候风知识。 社会大分工之后,培养脑力劳动者,也即未来国家官吏的需求与日俱增,教育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动者的专 门教育和培养直接生产者的社会教育。 这时专门教育的设施与机构有成均、庠、序与校等。 成均:五帝时学校的名称。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其内容以乐教为主。 庠:有虞氏之学,其内容以孝为主。《礼记·王制》进一步解释:“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校、序:夏后氏之学,“夏曰校”,是奴隶社会的学校。 二、文字的出现 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原始社会的专门教育是“声教讫于四海”的阶段(《尚书·禹 贡》)。原始先民借助各种仪式来表达思想感情,是以“仪”为工具的原始礼教。 在大约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先民们就开始创造了各种原始的记事方法。大致分三类: 1 .物件记事:是以实物来记录数字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 .符号记事:以物件为标志或在物件上作出一些符号。有结绳记事和刻划符号二种。 3 .图画记事:摹绘事物的形象来记录事情和表达思想。大部分图画都是后来文字的前身。 殷周铜器上保存的图画文字: (斧)析的前身; 枚的前身。原始记事方式经过漫长使用, 最后便发明出文字。甲骨文的出现是在商代中期或早期。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商代的学校教育除了文献记载外,已有出土文物可考。商代甲骨卜辞中已出现学字,有多种写法: 《说文》云“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意思是说爻是取进行占卜时蓍草交互的形象。从这时我们可以 看出,商代的学校教育曾经传授卜筮之术以及其它宗教知识。因为商代是宗教、政治、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典 型。司掌宗教事务的官员是由贵族组成,对文化有垄断权。 甲骨文中不仅出现学字,而且发现了大学和庠的名称。证明我国在商代已建立了大学(叙利亚境内发掘的 埃伯拉大学遗存是世界最早的大学,相当于我国的夏代。庠相当于小学。 当时对于建学地点、上学日期、教学内容都已有一些规定,学校授课己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其时有邻国子 弟前往游学,可见商代教育的发达。 到西周,学校教育已经形成较完备的学校制度。大而言之可分二类二级: |- 国学——|- 大学 学校系统——| |- 小学 |- 乡学 1. 国学:专为统治阶级以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为大学与小学。天子所设的大学, 规模较大。有四学、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东“东序”、西“瞽宗”。五学之制已有分 教的意思。 太学:承师问道、天子自学、举行盛典之所 南学:学乐 北学:学书 东学:舞蹈、音乐 西学:演礼之所 其中以辟雍为尊,故西周天子大学又称辟雍。诸侯所设大学规模较简单,仅有一学称泮宫。 2. 乡学: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分设立。根据区域大小,其名称有塾、庠、序、校等。 二、西周文化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 (一)、学在官府产生的历史原因 1、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2、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较低。 3、氏族宗法制度形成的家有世业传统导致官学不分的状况。 4、社会分工的状况:官与师尚未分离
(二)、学在官府的表现形式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分。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社会背景二、学术下移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代。时间约在公元前770-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铁工具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完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生产技术的大革命,为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辅平了道路。之后,私田出现,并不断增加,以达到“私门富于公室。”这种由“国有”变“私有”的土地制度的变革及由个体私营工商业代之国营的“工商食官”,可称谓“经济下移”。伴随着经济下移,产生了政治权力下移即政治下移。随着经济政治的变革,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上也引起了深刻的变革。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文化的格局,出现了学术下移、士阶层的崛起、私学骤兴、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摇篮和渊源。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下移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周王室下移于诸侯公室在西周时,周王室是全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另外还有宋国,是微子的封邑,殷文化的保留者。再是鲁国,是周公的封邑。周公佐成王建国有功,又是制礼乐者,成王为褒周公之德给鲁者君以天子礼乐和设办四代大学的特权。是以,鲁成为西周在东方的文化中心。东周初期,王室贫弱,不能养活众官,一些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王室百工相继分散到诸侯国。之后发生二次下移,第一次,在周王与周襄王之间因先后发生王子颓及叔带争夺王位,世代掌管周史的太史司马氏离周去晋。第二次,周景王死,周敬王立。王子朝起兵争夺王位失败,率召氏、毛氏、尹氏、南宫氏等旧贵族和百工,携带主室所藏文献典籍逃回楚国。从此楚、宋、鲁成为三大文化和教育中心。这次下移,使主室失去了控制学术的牛耳,由一中心变为多中心。此后在鲁国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在楚国老子立了道家学派。第二阶段:学术下移于士阶层这一阶段的学术下移以鲁国为最早,有二败故事:其一、鲁昭公二年,晋国执政大夫韩宣子到鲁国访问,见到鲁国的丰富文物典籍,惊叹地说:“周礼尽在鲁矣!”礼指周的文物图书。可见此时礼乐文学尚未散于天下。其二、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鲁国有一附庸小国的国君郑子来朝,孔子向郊子请教后颇有感叹地说:“吾闻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四夷指流散于四野。第一次下移后,孔子著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百家之学的主要源泉,并散播于四夷。(当时的书系削刻在竹木或书在丝帛上,称竹帛,铁制工具的使用,给私人藏书创造了条件。)三、私学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厂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看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这也是学校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尽管实非孔子所愿,却实系孔子所为。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他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是孔子再传弟子的门人,叛逆后,自立门户,创立墨家学派。《吕氏春秋·当染》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可见其盛况。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四、稷下学宫、田齐所创设的学宫,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同时出现的,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它建立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标本,不仅闻名于当世,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先秦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古代文化和教育也具有深远的影响。齐国自步入春秋后,就成为大国强国,曾与秦并称二强。齐桓公时期,经济繁荣,颇负盛名,齐都临淄有人家七万户,是当时最大的城市,它农工商并重,多种经营,极大地活跃了新兴封建经济,为稷下学宫创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当时,齐统治者雄心勃勃,素有以一服八的壮志。为此,一方面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另一方面,在文化教育上采取开放政策,广揽天下之士,为统一大业奠定思想基础和人才准备。稷下学宫就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出现,并为齐政治服务。它经历桓公、威王、宣王、rong王、襄王、王建六代,时历约一百五十年左右,3
3 (二)、学在官府的表现形式 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分。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社会背景 二、学术下移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代。时间约在公元前 770-前 221 年。 春秋战国时期铁工具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完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生产技术的大革 命,为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辅平了道路。之后,私田出现,并不断增加,以 达到“私门富于公室。”这种由“国 有”变“私有”的土地制度的变革及由个体私营工商业代之国营的“工商食官”,可称谓“经济下移”。伴随着 经济下移,产生了政治权力下移即政治下移。随着经济政治的变革,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上也引起了深 刻的变革。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文化的格局,出现了学术下移、士阶层的崛起、私学骤兴、百家争鸣、思想大解 放的局面。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摇篮和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下移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周王室下移于诸侯公室 在西周时,周王室是全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另外还有宋国,是微子的封邑,殷文化的保留者。再是鲁国, 是周公的封邑。周公佐成王建国有功,又是制礼乐者,成王为褒周公之德给鲁者君以天子礼乐和设办四代大学 的特权。是以,鲁成为西周在东方的文化中心。 东周初期,王室贫弱,不能养活众官,一些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王室百工相继分散到诸侯国。之后发生二 次下移,第一次,在周 王与周襄王之间因先后发生王子颓及叔带争夺王位,世代掌管周史的太史司马氏离周去 晋。第二次,周景王死,周敬王立。王子朝起兵争夺王位失败,率召氏、毛氏、尹氏、南宫氏等旧贵族和百工, 携带王室所藏文献典籍逃回楚国。从此楚、宋、鲁成为三大文化和教育中心。这次下移,使王室失去了控制学 术的牛耳,由一中心变为多中心。此后在鲁国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在楚国老子 立了道家学派。 第二阶段:学术下移于士阶层 这一阶段的学术下移以鲁国为最早,有二败故事: 其一、鲁昭公二年,晋国执政大夫韩宣子到鲁国访问,见到鲁国的丰富文物典籍,惊叹地说:“周礼尽在鲁 矣!”礼指周的文物图书。可见此时礼乐文学尚未散于天下。 其二、鲁昭公十七年(前 525 年)鲁国有一附庸小国的国君郯子来朝,孔子向郯子请教后颇有感叹地说:“吾 闻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四夷指流散于四野。 第一次下移后,孔子著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百家之学的主要源泉,并散 播于四夷。(当时的书系削刻在竹木或书在丝帛上,称竹帛,铁制工具的使用,给私人藏书创造了条件。) 三、私学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私学的创立是 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 的独立化过程。这也是学校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直接促进了文化 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尽管实非孔子所愿,却实系孔子所为。 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他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是孔子再传弟子的门人,叛逆后,自立门 户,创立墨家学派。《吕氏春秋·当染》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可见其盛况。此外, 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 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四、稷下学宫、 田齐所创设的学宫,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同时出现的,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它建 立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 的标本,不仅闻名于当世,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先秦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 古代文化和教育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齐国自步入春秋后,就成为大国强国,曾与秦并称二强。齐桓公时期,经济繁荣,颇负盛名,齐都临淄有 人家七万户,是当时最大的城市,它农工商并重,多种经营,极大地活跃了新兴封建经济,为稷下学宫创设提 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当时,齐统治者雄心勃勃,素有以一服八的壮志。为此,一方面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另一方面,在文化 教育上采取开放政策,广揽天下之士,为统一大业奠定思想基础和人才准备。稷下学宫就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 景下出现,并为齐政治服务。它经历桓公、威王、宣王、rong 王、襄王、王建六代,时历约一百五十年左右
EE它创建之早、时间之长,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1、稷下学宫的性质1)、稷下学宫有别于用士养士,它是的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育士学校,但是,由于它刚从用士养士中脱胎出来,还留着用士养士的许多痕迹。表现为:①稷下先生有时还做一些行政事务。如:淳于受齐王之命,数使诸侯,未尝辱命。孟子也曾受齐王所派出使滕国。这是用士的遗风,但他们不是官职。《盐铁论·论儒》云:“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辑、淳于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②、稷下先生们仍发挥齐王的智囊团作用,即所谓“不治而议论”。甚至齐王把稷下学宫看做询议机构。从教育史来看,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转变的遗迹。这种情况不独存在于稷下,孔子的私学也是这样,他在任鲁国的中都宰和大司寇期间,他的私学并未停办,有些学生既是弟子,又是他的下级。他自卫返鲁后,许多学生虽充当了季康子的家臣,却仍就学于孔子,孔子本人被称为国老,实为鲁国当权者的顾问。他的私学也是鲁国当权者的询议机构或智囊团。2)、稷下学宫作为高等学府,由用士养士制度演化而来。当时各学派名人大都办有私学,他们是带着学生来稷下的,如:淳于:“诸弟子三千人”,孟子“从者数百人”,田“徒百人”。这些名家所随弟子多者数千百人,少者也有几十人或数人。在稷下率群徒讲学,年深日久,自然而然形成许多规章制度,其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有领导、有组织的学派荟萃中心。这样稷下之学愈来愈走向正规化,由原来用士养士组织脱颖而成育士的学校。稷下学官由齐王直接掌管,凡来稷下的学者都要经过齐王晋见,根据其学术水平、社会名望、带徒多少、资历等条件授予不同的待遇,由于稷下之学办的好,名望日高,吸引有名望的学者带弟子来,而且也吸引了许多学生个人来稷下游学。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也逐渐形成一套管理学生的制度,如《管子》中的《弟子职》。这样,稷下遂成为有较完整体制、有组织、有领导、有各种规章制度的较正规化的学校。3)、稷下学宫是一所特殊学校,虽是国立大学,但其细胞是私学。它由各家私学所构成,各家来去自如,因此稷下学宫是一个官办之下有私学,私学之上是官学的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它也是由西周官学通向春秋私学、直至汉代太学的过渡形态。2、稷下学宫的特点作为战国时期教育与学术中心的稷下学宫,既发扬了西周官学的形式,又综合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所以它本身具有许多独到之处。1、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齐王把稷下先生作为管理国家的顾问和智囊团可知政治地位。生活待遇方面,根据学术水平和名望资历分若干等级,按等到级给予俸禄。如号称“稷下学宫的淳于号被立为“上卿”:孟子、苟子立为“卿”:邹衍、田骐、慎到、接予等七十六人立为“上大夫”:数百千人立为“大夫”和“学士”。列为大夫即“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孟子出门“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2)、兼容并包,来去自由。所谓“兼容并包”,即打破了各家的门户之见,吸收各派,不分国籍,招揽天下有识之士:所谓“来去自由”即稷下对天下游士,不管集团或个人,来者不拒,去者不止,还欢迎去而复还。查有实据,并为学术界公认的下先生中,有儒家:孟子(邹人)荀子(赵人)徐劫和徒鲁仲连(齐人)。道家:宋xing及其徒尹文、接予、田等七人。阴阳家:邹衍(齐)、邹忌(齐)。学无所主,但基本属法家的淳于莞。其中的黄老学派最多,诸之百家中未游稷下的只有墨、农、纵横之家。宋Xing、尹文原系墨家,到稷下后接受了道家思想:农家代表许行主张自耕自食。不学治世之道,过着隐居生活;纵横家非做学问者,奔走列国诸侯间进行外交游说活动。在稷下,学者弟子来去自由,个人也来去自由,甚至一个人来携带许多弟子走的:如苟子,他少时独游稷下,出名后,有了弟子,携其离去同时,在稷下,受汪者听课可自由选择,打破了门户之见。3)、百家争鸣、自由辩论在稷下,尽管各派学者看问题角度各异深浅不同,但都有自己的治世之术,力求为齐王所采纳,竞相争鸣,都希望以自已理论说服对方。各学辩论的广泛与频紧,在中国教育史上中罕见的。辩的双方有学派之间,同一学派内部、先生之间、先生与学生、与校外人、与齐王、宰相,通过这些辩论,造成了非常活跃的学术气氛,也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如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之辩开创了人性论研究的序幕:孟子与宣王辩,使宣王无话可说而“王顾左右而言他”。4)、相互吸收、趋向融合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异政,百家异说”。他们虽“道德不一”,却都以一得自好,以己说为是,异说为非,彼此进行着激烈的驳难,虽有相互吸收,但相继相非是主流。到战国末期,各国相继完成封建化,人心思治,学术求一,诸子百家经过长期争鸣,逐渐认识到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发展完善自己的学说,为社会4
4 它创建之早、时间之长,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1、稷下学宫的性质 1)、稷下学宫有别于用士养士,它是的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育士学校,但是,由于它刚从用士养士 中脱胎出来,还留着用士养士的许多痕迹。表现为: ①稷下先生有时还做一些行政事务。如:淳于髡受齐王之命,数使诸侯,未尝辱命。孟子也曾受齐王所派 出使滕国。这是用士的遗风,但他们不是官职。《盐铁论·论儒》云:“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 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 ②、稷下先生们仍发挥齐王的智囊团作用,即所谓“不治而议论”。甚至齐王把稷下学宫看做询议机构。 从教育史来看,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转变的遗迹。这种情况不独存在于稷下,孔子 的私学也是这样,他在任鲁国的中都宰和大司寇期间,他的私学并未停办,有些学生既是弟子,又是他的下级。 他自卫返鲁后,许多学生虽充当了季康子的家臣,却仍就学于孔子,孔子本人被称为国老,实为鲁国当权者的 顾问。他的私学也是鲁国当权者的询议机构或智囊团。 2)、稷下学宫作为高等学府,由用士养士制度演化而来。 当时各学派名人大都办有私学,他们是带着学生来稷下的,如:淳于髡:“诸弟子三千人”,孟子“从者数 百人”,田骈“徒百人”。这些名家所随弟子多者数千百人,少者也有几十人或数人。在稷下率群徒讲学,年深 日久,自然而然形成许多规章制度,其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有领导、有组织的学派荟萃中心。这样稷下之 学愈来愈走向正规化,由原来用士养士组织脱颖而成育士的学校。 稷下学官由齐王直接掌管,凡来稷下的学者都要经过齐王晋见,根据其学术水平、社会名望、带徒多少、 资历等条件授予不同的待遇,由于稷下之学办的好,名望日高,吸引有名望的学者带弟子来,而且也吸引了许 多学生个人来稷下游学。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也逐渐形成一套管理学生的制度,如《管子》中的《弟子职》。 这样,稷下遂成为有较完整体制、有组织、有领导、有各种规章制度的较正规化的学校。 3)、稷下学宫是一所特殊学校,虽是国立大学,但其细胞是私学。它由各家私学所构成,各家来去自如, 因此稷下学宫是一个官办之下有私学,私学之上是官学的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它也是由西周官学通向春秋 私学、直至汉代太学的过渡形态。 2、稷下学宫的特点 作为战国时期教育与学术中心的稷下学宫,既发扬了西周官学的形式,又综合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 长处,所以它本身具有许多独到之处。 1)、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齐王把稷下先生作为管理国家的顾问和智囊团可知政治地位。生活 待遇方面,根据学术水平和名望资历分若干等级,按等到级给予俸禄。如号称 “稷下学宫的淳于髡被立为“上 卿”;孟子、荀子立为“卿”;邹衍、田骈、慎到、接予等七十六人立为“上大夫”;数百千人立为“大夫”和“学 士”。列为大夫即“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孟子出门“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2)、兼容并包,来去自由。所谓“兼容并包”,即打破了各家的门户之见,吸收各派,不分国籍,招揽天下 有识之士;所谓“来去自由”即稷下对天下游士,不管集团或个人,来者不拒,去者不止,还欢迎去而复还。 查有实据,并为学术界公认的稷下先生中,有 儒家: 孟子(邹人) 荀子(赵人) 徐劫和徒鲁仲连(齐人)。 道家: 宋 xing 及其徒尹文、接予、田骈等七人。 阴阳家:邹衍(齐)、 邹忌(齐)。 学无所主,但基本属法家的谆于髡。 其中的黄老学派最多,诸之百家中未游稷下的只有墨、农、纵横之家。宋 Xing、尹文原系墨家,到稷下后 接受了道家思想;农家代表许行主张自耕自食。不学治世之道,过着隐居生活;纵横家非做学问者,奔走列国 诸侯间进行外交游说活动。 在稷下,学者弟子来去自由,个人也来去自由,甚至一个人来携带许多弟子走的:如荀子,他少时独游稷 下,出名后,有了弟子,携其离去同时,在稷下,受汪者听课可自由选择,打破了门户之见。 3)、百家争鸣、自由辩论在稷下,尽管各派学者看问题角度各异深浅不同,但都有自己的治世之术,力求 为齐王所采纳,竞相争鸣,都希望以自己理论说服对方。各学辩论的广泛与频繁,在中国教育史上中罕见的。 辩的双方有学派之间,同一学派内部、先生之间、先生与学生、与校外人、与齐王、宰相,通过这些辩论,造 成了非常活跃的学术气氛,也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如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之辩开创了人性论研究的序幕;孟 子与宣王辩,使宣王无话可说而“王顾左右而言他”。 4)、相互吸收、趋向融合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异政,百家异说”。他们虽“道德不一”,却都以一得自好,以己说为是,异说为非, 彼此进行着激烈的驳难,虽有相互吸收,但相继相非是主流。到战国末期,各国相继完成封建化,人心思治, 学术求一,诸子百家经过长期争鸣,逐渐认识到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发展完善自己的学说,为社会
推崇。所以出现了以相承为主流的趋同方式。在稷下末期出现了二个综合各家的思想体系:黄老学派:因道合法,兼采儒墨之长,撮名法之要。荀子体系:以儒家为主体,集各家之大成。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的邑,后迁居曲阜(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七十三岁率。孔子的先世为般人,系宋微子的后裔。其五世祖木金父已被降为士,为区别公族,改姓孔。其三世祖孔防叔,畏华民之逼逃亡鲁国。孔子的父亲孔统是“有力如虎”的武士。孔兄孔孟皮,孔与颜徽在“野合而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因此受到后人的笑落,说他是“私生子”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丧其母。自称“吾少也贱”,司马迁也说“孔子贫且贱”。他十五岁立志于学,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之道。二十岁左右,孔子在季氏门下做过二次小吏:一次是当管理仓库的“委吏”,一次是做管理畜牧牛羊的“乘田”。三十而立之年,孔子开始创办私学,从此其教育生涯一生从未间断,时历四十余年。其间曾做过几年官,但并未停止自已的教学。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失意者,但在教育上却是成功者。他的弟子相传达三千余人,成名者达七十有二人。游齐回鲁后,大约在40~50间,学问造旨已相当可观,思想较为成熟,这时他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50~54岁,是其官运享通时期,由鲁国中都宰(首都市长)升迁为司空(工业部长),又擢升为大司空(司法部长)并摄相事。后因和执政大夫季桓子的矛盾激化而下野。后来,孔子见自己的政治抱负在鲁国不能实现,在55岁那年,率弟子离鲁,至68岁时才自卫反鲁,首尾十四年。到各国游说,先后到过齐、宋、卫、陈、蔡、郑、曹、楚等十几个国家,到处碰壁,如“丧家之犬”,始终未遇他幻想的“行道机会”。孔子私学的极甚时期是他的晚年,即自卫返鲁后,这时,他已整理出了六书,并用之于教学。孔子所办的学校,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完备的私学,在教育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许多前人未有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古代教育史开辟了新纪元,研究孔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最主要的材料是《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已所记汇编成书的。全书共有二十篇,以孔子言行为主,也杂有其弟子的言行。二、孔子的教育理论体系(一)、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孔子的仁、礼、是在周礼的基础而提出的,所以在讲仁礼思想前,先要了解散一下周礼。周公是制礼作乐者,他所制的礼继承和发展了夏商二代的礼乐制度,并使礼从单纯的宗教祭祀中解脱出来而涉及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周公所作之礼,是西周时期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其中以政治制度为主,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礼仪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规范。理解孔子的仁还要明了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周公的这一思想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夏商二代的败亡,在小周邦灭“大邑商”的历史巨变中,般人前徒倒戈,使他看到了民情不可蔑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又使他看到了人的力量。所以,他总结提出了“敬德保民”思想。周公所敬的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要求统治者明察情况,用贤去奸,不可一味使用暴力,慎于用刑。②、要求统治者勤于国事,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道德修养。③、是人自身的一种属性,属我国古代人性论范畴。三者分别称为德治、德行、德性,讲的都是修己治人或修己安人之道。1、仁的思想孔子把人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他明白地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能复礼就是仁,所以,复礼是施仁的目的。仁之于政治,主张实行“德政”,提出“省刑罚薄税敛”“博施济众”和“老安”、“少怀”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其“爱人”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也是保民的手段,期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旧势力的统治。“仁”也体现在其“忠恕”观念中,这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人,对人要“恕”,他的忠恕思想也是为缓和社会关系矛盾服务的。而对社会统治者,“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5
5 推崇。所以出现了以相承为主流的趋同方式。在稷下末期出现了二个综合各家的思想体系: 黄老学派:因道合法,兼采儒墨之长,撮名法之要。 荀子体系:以儒家为主体,集各家之大成。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孔子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的陬邑,后迁居曲阜(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七十三岁率。 孔子的先世为殷人,系宋微子的后裔。其五世祖木金父已被降为士,为区别公族,改姓孔。其三世祖孔防 叔,畏华氏之逼逃亡鲁国。孔子的父亲孔纥是“有力如虎”的武士。孔兄孔孟皮,孔纥与颜徽在“野合而生孔 子”《史记·孔子世家》因此受到后人的笑落,说他是“私生子” 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丧其母。自称“吾少也贱”,司马迁也说“孔子贫且贱”。他十五岁立志于学, 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之道。二十岁左右,孔子在季氏门下做过二次小吏:一次是当管 理仓库的“委吏”,一次是做管理畜牧牛羊的“乘田”。 三十而立之年,孔子开始创办私学,从此其教育生涯一生从未间断,时历四十余年。其间曾做过几年官, 但并未停止自己的教学。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失意者,但在教育上却是成功者。他的弟子相传达三千余人,成名 者达七十有二人。 游齐回鲁后,大约在 40~50 间,学问造旨已相当可观,思想较为成熟,这时他退而修〈诗〉、〈书〉、〈礼〉、 〈乐〉,弟子弥众。 50~54 岁,是其官运享通时期,由鲁国中都宰(首都市长)升迁为司空(工业部长),又擢升为大司空(司法 部长)并摄相事。后因和执政大夫季桓子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后来,孔子见自己的政治抱负在鲁国不能实现,在 55 岁那年,率弟子离鲁,至 68 岁时才自卫反鲁,首尾十 四年。到各国游说,先后到过齐、宋、卫、陈、蔡、郑、曹、楚等十几个国家,到处碰壁,如“丧家之犬”,始 终未遇他幻想的“行道机会”。 孔子私学的极甚时期是他的晚年,即自卫返鲁后,这时,他已整理出了六书,并用之于教学。 孔子所办的学校,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完备的私学,在教育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许 多前人未有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古代教育史开辟了新纪元。 研究孔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最主要的材料是《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已所记汇编成书 的。全书共有二十篇,以孔子言行为主,也杂有其弟子的言行。 二、孔子的教育理论体系 (一)、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 孔子的仁、礼、是在周礼的基础而提出的,所以在讲仁礼思想前,先要了解散一下周礼。 周公是制礼作乐者,他所制的礼继承和发展了夏商二代的礼乐制度,并使礼从单纯的宗教祭祀中解脱出来 而涉及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周公所作之礼,是西周时期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其中以政治制度为主, 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礼仪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规范。 理解孔子的仁还要明了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周公的这一思想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夏 商二代的败亡,在小周邦灭“大邑商”的历史巨变中,殷人前徒倒戈,使他看到了民情不可蔑视,社会生产的 发展又使他看到了人的力量。所以,他总结提出了“敬德保民”思想。周公所敬的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要求统治者明察情况,用贤去奸,不可一味使用暴力,慎于用刑。 ②、要求统治者勤于国事,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道德修养。 ③、是人自身的一种属性,属我国古代人性论范畴。 三者分别称为德治、德行、德性,讲的都是修己治人或修己安人之道。 1、仁的思想 孔子把人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他明白地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能复礼就是 仁,所以,复礼是施仁的目的。 仁之于政治,主张实行“德政”,提出“省刑罚薄税敛”“博施济众”和“老安”、“少怀”的思想。这些思 想都是其“爱人”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也是保民的手段,期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旧势力的统治。 “仁”也体现在其“忠恕”观念中,这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 人,对人要“恕”,他的忠恕思想也是为缓和社会关系矛盾服务的。而对社会统治者,“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