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育梅述3-明显的对照。最后,到民国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1945一1949年),随着国民党的政治军事溃败,“三民主义”教育也从大陆总撤退,民主、科学、大众化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成为解决大陆教育问题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可见,民国时期的教育,首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由粗具形态的资产阶级近代教育演变为杂然纷呈的社会化的现代教育。其次,民国时期的教育头绪繁多,变化复杂。受社会环境迅速变动的影响,教育思潮如浪如涛,教育运动风起云通,教育名家层出不穷。社会各阶层都拿出了自已的教育主张,也有好多没有明显的阶级阶层属性。所以民国教育绝非单线而是多线条的迅速演进:而且因为教育的逐新社会化和现代化,而愈演愈繁,愈演敏烈,敏演愈新。还有,民国时期的教育具有明显对性。封建教育与近代教育(主要包括洋务教育、新政教育及革命民主的资产阶级教育)的数十年对立,特别是后来国民党政府的“三民主义”教育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科学大众化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之间的对和冲突,都是其重要表现。对峙的重要原因是寻求合乎国情的教育,而且必然通过竞争角逐以决优劣存亡。民国教育史上总结的成果较少,邸便有也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这是我们今天反思和总结的必要性所在。民国时期体育的发展,受其本身特性的影响,有相对的独立性,笔者试图从不同地区展开论述
近代教育的终了和总结:1教育史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专门科学。它包括教育政策及制度设施、教育的发展普及状况、重要的教育思潮及主要教育家的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中国是一个重教育的文明国度。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以杰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驰名中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教育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历代统治者颁行了.系列的教育政策,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张载、王安石、朱熹、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也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促进着教育的发展。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备受尊崇,成为四民之首。但封建时代受教育的层面越来越窄,教育也越来越走向教条催化。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署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长期占据正统地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隋朝实行科举制选拔官更后,教育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到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禁人们思想的楷,以四书五经为规范的八股考试更成为扼杀人才、选用奴才的工具,教育已经成了统治者愚弄民众维系统治的手段,走进了死胡同。清代教育制度基本上因装明制,学校和科举相辅相成。中央的国子监及八旗子弟的官学、各地的府学、州学、县学、小学及大小书院、以及私人设立的“私馆”和经馆,不是为取得科举资格
近代教育的终了和总结-5就是为科举做推备和补习,学校实际上是科举的附膚。科举制度则更加腐化。考试作已经习以为常。孙中山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写的《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老师冒充学生下场项替考试,已经全然不是什么不平常的事了。”买取贡生,监生、举人等名额的事更是屡见不鲜,并美其名白“捐纳”。加之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提倡义理,考据和词章等“无用”兼“无实”的学问。士林风气败坏,“旧学”已成为强弩之末,旧的教育制度已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变更传统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一)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近代教育较之传统教育,改变较多也较明显的就是教育内容。适应时代的要求,顺应救国救民的呼声,在道光二十年至民国八年(1840-一1919年)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教育遂渐挣脱以朱明理学为规范的科举制度的束缚,不断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参照中国传统教育的有益经验,以寻求一条拯救教育,拯救中国的有效途径。具体地讲,近代教育改变较多的是学校。洋务学堂、时务学堂以及后来的学制改革,就成为近代教育在洋务运动时期,皮成变法前后和辛亥革命时期变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实,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前后,好多有识之士已开始讨论教育的变革问题。他们就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著称于世的龚自珍(1792—1841)、林则徐(1785—1850)、魏源(1794一1857)等人。他们因为最早“静眼看世界”,有机会最早了解到西方世界的一些情况,从而提出振聋发瞬的新颖见解。如林则徐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魏源的《海国图志》以及“师夷之长
一6一中国民国教育史技以制夷”,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才”,都令时人耳目一新。他们的看法涉及到人性问题、知行的先后问题、对古典经学的整理问题、科举制度的存废问题、以及对西方国家的典章制度、人文风貌、经济发展如何看待等等新命题。由于他们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开了风气之先,时人和后人对他们极为推崇。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经过崇拜龚自珍之一时期。”林则徐被赞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更是当之无愧。至于魏源,因为他的思想最系统,最先进,不仅提出要学习西方的人文风貌、军事技术、工业技术,而且认为应该鼓励自由贸易,允许民间自办新式工业,以完成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全过程,所以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都有过深远的影响,《海国图志》还使日本获益非浅,以致诱发了决定日本命运的明治维新。但是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多停留在口头上,很少付诸实施;而且因为受条件和时代的限制,他们对西方也多是一知半解,其见解难免有粗浅孤陋之处。真正尝试实施近代教育的,是狂憋般兴起的太平天国。他们以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地上天国”为出发点,以天下人都是耶和华的儿女,都是平等互爱的兄弟娣妹的拜上帝教教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包括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批判。指出满清皇帝只不过是“阎罗妖”,所到之处,“去鬼神祷祀,无卜笔术数”①更去孔子牌位,禁阅和楚毁儒家经典,并以拜上帝教的教义为基准,修改删消四书五经,使“孔子孟子痛哭于九泉之下。"②①汪士铎乙丙日记)。②曾国游《讨尊概),见曾文正公全集》
近代教育的终了和总结一7一在破的同时,太平天国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教育制度。首先颁行了新的教材和经书,如《新旧约圣经》、《真命诏旨书》、《天条书》、《三字经》、《幼学诗》以及军事方面的《武略》、《真圣主诏明大小兵法水旱战法》等,改革了教育内容其次,以太平天国官书为依归,以选拔实用人才为目的,建立了“无论何色人,均准与考”录用的新的科举选官制度。再次,太平天国还极力倡行明白易懂的文风,文书中用大量简化字,官印用宋字,文书加标点符号,洪仁迁还特颁《戒浮文巧语谕》,这些,实开了白话文运动的先声。还有,太平天国实施了一系列大众化教育措施。如设立育才馆或义学,倡行“带徒弟”的制度,定期组织儿童到礼拜堂学习,多渠道地改革儿童教育;倡导妇女教育,男女平等,妇女一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带兵打仗、做官治土,太平天国的歌谣和“讲道理”等方式,更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教育效果。除了注重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平等化,太平天国还注重教育的时代性。太平天国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把西方科学技术列为三宝之一。积极延揽容阅等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参政,洪仁的《资政新篇》更提出了设新闻馆、学馆等一系列学习西方教育的主张。如天假时日,太平天国将会走上教育近代化的道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在曾国藩(1811—1872)左宗棠(1812—1885),李鸿章(18241901)张之洞(1837一1909)的倡导下,在19世纪60至90年代,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教育。洋务教育包括西文、西艺和留学等方面的内容。洋务派举办了一些新的语言学校,培养西文人才。如京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