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中国民国教育史一、民国教育概述14二、近代教育的终了和总结5(一)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16(二)中华民国建立后的教育政策161.王子笑丑学制202.改革的成功和失败21(三)孙中山、蔡元培的教育思想26(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思想29(五)列强与近代教育三、现代教育的开端33(一)“五四”时期国家的教育制度3335(二)几种主要的教育思潮361.实用主义教育思潮372.平民教育思潮383.工学和工读教育思潮404.自由主义的教育思潮405.职业教育思潮416.共产主义教育思潮(三)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萌芽4144四、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教育
-2-44(-)北洋政府的教育改革48(二)国共合作时期工农教育和革命千部教育的发展58(三)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教育主张的提出60(四)几种主要的教育思潮601.国家主义教育2.科学教育和公民教育6163(五)反帝反封建的教育斗争70(六)李大钊、恽代英的教育思想五、现代教育的分化8080(一)国民党政府的三民主义教育801.国民党政府三民主义教育方针的制定832.国民党政府控制教育的措施873.国民党政府施行的学校教育制度944.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运动96(二)中华苏维埃政府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新发展961.方针和政策972.发展情况及经验105(三)第三条路:乡村建设运动1051.梁漱溟的“乡农教育”思想及实践1102.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实践115(四)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行的奴化教育117(五)鲁讯、杨贤江的教育思想141六、抗日战争中的教育141一)国民党统治区三民主义教育的危机1411.国民党政府的教育政策1442.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状况3.下层群众的教育运动158
3160(二)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1601.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2.初步的教育成就1633.群众性的教育运动172176(三)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和人民的反抗斗争七、现代教育在大陆的转换181181(一)国民党统治区教育的崩溃1811.美帝国主义的教育侵略2.学生爱国运动1833.三民主义教育在大陆的全线溃退185186(二)解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1861.解放区的教育方针政策2.解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188(三)民主教育思潮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95八、民国体育的发展209(一)中华民国的体育209224(二)革命根据地的体育九、结语233
民国教育概述民国教育史是指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中国教育发展演变的历史。民国教育承继了中国数千年封建教育的沉重负荷,在外国列强用武力打开国门的历史背景下,寻求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方法。在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从影响教育发展的社会力量来看,外国列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正在消退,各个时期执政者的政策和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但真正推动教育发展演变的,则是先后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的和革命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基于这种认识,本书主要论述教育思潮、教育运动、主要教育家的思想、教育制度及设施等,以反映教育的发展情况。作者认为,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及教育家们的思想主张,影响和推动着教育制度及设施的变化更新;而教育的发展情况,在相当程度上是教育制度的更新和教育举措推行的结果。外国列强的活动,则是这种变迁的背景因素。这种变化,在五四运动前后有着质的不同。“五四”以前,是近代教育即资产阶级教育的短期尝试阶段。遂渐广解西方的中国人,针对西方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整合取舍命题,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这个改革试点上,在生源、课程、授课方式及指导思想等
中国民国教育史一2方面都做了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但多为启蒙发微工作。“五四*以后,如是现代教育全方位展开并最终实施的时期。与近代教育相比较,现代教育注重生活、实践及个性的发展,更积极地追赶世界教育的最新潮流。最明显的就是认为教育不应局限在学校.而应当是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大教育。对此,现代社会各阶级阶层各有不同的认识和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共产党因为更重视下层民众的教育,拥有了广泛的教育对象面获得成功,从雨最终从方法上转换了现代教育。具体说来,可依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变动,将民国教育史划分为6个时期:民国元年至八年(1912-1919年),是近代教育即资产阶级教育的实施阶段。这种失败的尝试.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了反思传统教育的重要参照物。民国八年至十年(1919--1921年),是现代教育的发端时期。马列主义的传播、勤工俭学运动和平民教育运动的兴起,都体现出了教育的现代气息。但社会各阶层信奉的教育惠想已发生分歧。马克思主义和杜威的实用主义都影响了相当的社会层面。民国十一年至十六年(1922一1927年),这种分歧继续发展,伯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在三民主义的大范畴中得到共存。到民国十六年至二十六年(1927一1937年),这种分化终于明朗化,改造民国教育的各种方法都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共双方在各自的统辖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推动自已的教拿主张。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及随后的“三民主义教育,偏重对教育的整顿和控制,共产党在苏维埃区域实行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则注重教育的大众化;中间阶级也开始试行其乡农教育和平民教育主张。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四年(1937一1945年),现代教育特别是“三民主义”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竞争,已显出优劣。国统区的教育危机和大批热血青年奔赴延安,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