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第二件说的就是乡土情谊。但中国文化传统,不仅重视亲情关系,而且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中国是一个最富人情味的国家。中国人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重礼仪、重道德、重伦常、爱面子,凡此种种,使得中国人对人生具有一种充满善意的态度和美好的希望。“叶公问政。子日“近者悦,远者来。”“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也应该看到,古代中国虽然从来不是一个宗教国家,却是一个历史极为漫长的等级制国家。人分九等,尊卑有序。官民界线分明,奴才都分大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使人生倾斜,观念化。在官场上,宰相虽大,但皇权更大。正如明朝设有廷杖,即使身为宰相,且触怒皇帝,也马上拖下去痛打。知县在秦代还是重要的官吏,但后来官僚队伍日益庞大,县官地位亦日见卑下,所谓七品县令,不过芝麻小官。他们面对皇权,形如蚂蚁,但转脸而对百姓,便成了大象一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虽然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但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依然属于官本位类型,这是中国自宋元以降,慢慢而至大大地落后于世界文明的历史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的·一位学者比较中、日文化,说中国文化是“至尊”与“至强”合一的文化,而日本文化是“至尊”与“至强”分离的文化。日本历史上的至尊者,唯有天,所以除非皇族嫡亲,没有人对天皇的宝座存在幻想。但至强者却未
必是天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天皇固然至尊,幕府才是至强,所以本人的文化性格,就有了两重性:一方面不作至尊的梦想,一方面又有无比强烈的自强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至尊者,是皇帝,至强者,也是皇帝。其流势在于,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智慧固然绝不弱于他人,但人格很难完整,在皇权与官面前,往往不知不觉,便矮下去三尺。中国文化传统,又是一种重农抑商、重“仕”轻技的文化类型。一方面轻视和歧视商人,一方面又轻视和貌视科技。所以中国虽有“四大发明”,但在世界近代科学史上的发明创造者中,却很少有中国人的名学。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虽然早于哥伦布,却没有取得哥伦布那样的历史性成绩。此无他,因为郑和后面缺少近代商业作后盾,也缺少近代文明的有力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在相当多的历史阶段不是一个开放性的国家,而且自我中心观念严重,总认为别人有的,我们中国全有;不但全有,而且比人家的资格更老。这种盲目的老大思想,往往使得中国人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日本人总有危机感,中国人却最少危机感。很多情况下,明明已经发生危机,还以为天下无事不乐,只誉高枕无忧。公平地讲,世界小各个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宏观意义上考虑并没有优劣之分,而在阶段意义上讲,却有优劣之别。中国自15世纪以后,与西方文明拉开距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实是一部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
9兴衰史。中国虽然是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历史文明古国,伯没有断层,不等于没有兴衰荣辱;中华民族虽然曾领风强于世界,但也曾成为让别人看不起的东亚病夫。友思中华民族的兴衰史,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凡开放时期,便是兴旺时期:凡封闭时期,则是已经衰落或正在走向衰落的时期。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最辉煌的一页。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齐人可以去魏,魏人可以入秦,燕人可以南下,楚人可以北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唐代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徽的一段。唐前经过数百年兴衰动乱,使得唐王朝具有博大的历史胸襟。唐时文化兴旺,对儒文化、道文化、佛文化以及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均采取宽容的态度。所谓唐人有胡气,正说明了唐人剪于开放,唐人有胡气,才显示了唐文化博大瑰丽的历史风貌中国自15世纪始,落后于西方。此后一一去一百年,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直到鸦片战争,才使得中华民族从历史文化迷梦中惊醒起来。积中华民族数千年之经验,积中座历史数百年之教训:唯有开放的中国才有光明的前程!自然,开放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举措。与其说国家的开放是一项政策,不如说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性的文化工程。国家的开放,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文化教育和经济战略相配合,要讲究科学与文明,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未来中国要赶上世界潮流,就要造就一代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中国人。一要开放,二要科学,三要文明,这正是中国历史兴
10盛发达的原因所在。现代中国人之所以要反思自已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就是要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已,从而找出正确的发展道路,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式,赶上世界潮流成为先进国家。李药瑟慧说过:“当东西方科技接触时,会达到一个互相融为一体的时机。”但他没有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时机。我们认为,当世界各民族文化终于融为一体的时候,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伟大历史机遇和空前盛大的历史性节日。为了迎接这个历史机遇和节日的到来,我们结合上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在学术界老前辈的热心指导与关怀下,在人民出版社上下一致的鼎力支持和协助下,与数百位学术界精英倾心合作,主编了这套大型《中国全史》。欲以新目光省视华夏五千载凝重之历史,以新观念反思中华五干载古老之文明,并将此书作为一份心意,奉献在每个关心中华民族前途的同胞与友人面前。史仲文胡晓林1993年12月25日于北京莲花河畔
本卷提要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教育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逐新地过渡到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重要转折时期。这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运动等,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演变。从影响教育发展的社会力量来看,外国列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正在消退,各个时期执政者的政策和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但真正推动教育发展演变的,则是先后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的和革命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民国时期的教育,在五四运动前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从局限于学校的近代教育的尝试,发展到注重实践和个性发展,遂选到社会各个领城的大教育。在民国时期众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举措中,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因为更注重下层民众,拥有广泛的教育对象,因而比较有效地改变了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本书重手论述民国时期教育发展过程的形态和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