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政府预算管理 任课教师: 邝艳华 位: 财政税务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政府预算管理 任课教师: 邝艳华 单 位: 财政税务学院
2021年11月29日
2021 年 11 月 29 日
目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二、课程简介 .1 三、课程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入 3 第一章预算概论… 3 第二章预算管理基础 ..5 第三章预算管理体制 7 第四章预算编制… 10 第五章预算审查与批准 3 第六章预算执行 .15 第七章决算 18 第八章预算绩效管理 .19 第九章预算监督与法治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24 六、课程考核 24 七、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25
目 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二、课程简介................................................................................................................ 1 三、课程教学目标........................................................................................................ 2 四、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入............................................................................................ 3 第一章 预算概论........................................................................................................ 3 第二章 预算管理基础................................................................................................ 5 第三章 预算管理体制................................................................................................ 7 第四章 预算编制...................................................................................................... 10 第五章 预算审查与批准.......................................................................................... 13 第六章 预算执行...................................................................................................... 15 第七章 决算.............................................................................................................. 18 第八章 预算绩效管理.............................................................................................. 19 第九章 预算监督与法治.......................................................................................... 21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24 六、课程考核.............................................................................................................. 24 七、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25
《政府预算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35303 课程名称:政府预算管理 英文名称:Govemment Budget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大三财政学本科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财政学、西方财政学 二、课程简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财政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政府预算管理是财 政学专业核心课程,是关于政府公共收支如何根据法律制度加以管理的学科,是综合 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知识的交叉学科,也是兼具学术性、应用性的基础理 论学科和实践应用学科,帮助学生成长为构建我国现代财政制度的财政管理人才和社 会进步力量, 本课程立足于我国的预算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紧密联系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实 际情况和预算改革的实践成果,对政府预算的组织形式、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 审批、执行、决算、预算绩效管理、监督等基本理论及操作实务进行全面介绍,了解 我因构建现代预算制度的历程,尤其是预算公开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的重大进
1 《政府预算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35303 课程名称:政府预算管理 英文名称:Government Budget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对象:大三财政学本科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财政学、西方财政学 二、课程简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财政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政府预算管理是财 政学专业核心课程,是关于政府公共收支如何根据法律制度加以管理的学科,是综合 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知识的交叉学科,也是兼具学术性、应用性的基础理 论学科和实践应用学科,帮助学生成长为构建我国现代财政制度的财政管理人才和社 会进步力量。 本课程立足于我国的预算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紧密联系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实 际情况和预算改革的实践成果,对政府预算的组织形式、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 审批、执行、决算、预算绩效管理、监督等基本理论及操作实务进行全面介绍,了解 我国构建现代预算制度的历程,尤其是预算公开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的重大进
食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性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政府预算是财 政的核心内容。因为预算是政府财政资金运行和管理的总枢纽,集中体现一定时期内 政府的职能和政策,因此本课程被财政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为财政学专业必修课, 是财政学学科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帮助财政学本科生熟悉政府财政资金的收入与支出 的法律制度、基本理论和管理实务,掌握政府预算管理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为我 国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添砖加瓦。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掌握政府预算的法律制度、理论、管理基础。 (2)理解政府预算对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国家治理 的重要作用。 (3)熟悉预算管理的实务操作要点。 2.能力目标 (1)了解世情国情民情,运用预算法律和知识分析政府预算问题,掌握政府理 财之道。 (2)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解决政府预算实际问题。 (3)熟练开展预算管理实务操作,运用法治方式参与预算公共事务。 3.育人目标 (1)促使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了解党情国情民情,传承中华文脉,培养学生 树立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2)掌握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 体,增强三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培养社会责任感。 2
2 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性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政府预算是财 政的核心内容。因为预算是政府财政资金运行和管理的总枢纽,集中体现一定时期内 政府的职能和政策,因此本课程被财政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为财政学专业必修课, 是财政学学科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帮助财政学本科生熟悉政府财政资金的收入与支出 的法律制度、基本理论和管理实务,掌握政府预算管理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为我 国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添砖加瓦。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掌握政府预算的法律制度、理论、管理基础。 (2)理解政府预算对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国家治理 的重要作用。 (3)熟悉预算管理的实务操作要点。 2.能力目标 (1)了解世情国情民情,运用预算法律和知识分析政府预算问题,掌握政府理 财之道。 (2)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解决政府预算实际问题。 (3)熟练开展预算管理实务操作,运用法治方式参与预算公共事务。 3.育人目标 (1)促使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了解党情国情民情,传承中华文脉,培养学生 树立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2)掌握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 体,增强“三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培养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