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206802 课程名称:信息论专题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Theory Semina 课程类别:公共课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各学科门类各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察 先修课程: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二、课程简介 课程主要讲授对信息现象的科学理解。基于自然界、技术和社会里信息 过程的透彻分析,综合己有各学科研究方向,阐释信息论的发展如何为信息 技术、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心理学、语言学、社会 科学和教育学等学科拓展创新空间。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信息如何联系知识和数据,如何用数学结构对信息建模,以及 这些模型如何用于更好地理解计算机和互联网、认知和教育、通信和计算, 为信息研究已有方向提供一个统一的背景,解释信息、数据和知识之间的联 系:介绍不同的数学模型与信息过程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信息论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性。 2.掌握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信息论的特点,掌握信息论的组 成体系,掌握信息论的目标和主要科学研究方法。 3.了解信息论的诞生及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信息的概念 1.主要内容:①信息的基本概念:②信息传输系统模型和性能指标: ③信息论的研究范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信息、消息、信号、概率信息
1 《信息论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206802 课程名称:信息论专题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Theory Seminar 课程类别:公共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 各学科门类各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察 先修课程: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二、课程简介 课程主要讲授对信息现象的科学理解。基于自然界、技术和社会里信息 过程的透彻分析,综合已有各学科研究方向,阐释信息论的发展如何为信息 技术、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心理学、语言学、社会 科学和教育学等学科拓展创新空间。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信息如何联系知识和数据,如何用数学结构对信息建模,以及 这些模型如何用于更好地理解计算机和互联网、认知和教育、通信和计算, 为信息研究已有方向提供一个统一的背景,解释信息、数据和知识之间的联 系;介绍不同的数学模型与信息过程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信息论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性。 2.掌握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信息论的特点,掌握信息论的组 成体系,掌握信息论的目标和主要科学研究方法。 3.了解信息论的诞生及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息的概念 1.主要内容:①信息的基本概念;②信息传输系统模型和性能指标; ③信息论的研究范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信息、消息、信号、概率信息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信息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掌握信息 论的组成体系 第二节信息论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 1.主要内容:①信息论研究的对象:②信息论的研究目的:③与实 际通信系统相联系,理解信息论的研究内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信息传输系统模型、信息度量基本概念的建 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信息论的组成体系。 第三节信息传输系统模型基本概念 1.主要内容:①信息传输系统模型的概念:②信息传输系统模型的 基本结构:③与实际通信系统相联系,理解信息传输系统模型: ④介绍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以及当前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⑤党 和政府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在信息化建设 上做出的巨大努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信息传输系统模型基本概念的建立、基本结 构的了解。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通信系统的模型的产生和演化过程。 (三)思考与实践 1.信息理论包含哪些基本问题 2.阐述信息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史。 3.通信系统包含哪些基本模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课堂提问、课堂练习 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 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第二章信息的度量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信息熵和平均互信息的物理意义: 2.了解信息不增性原理: 3.掌握最大熵定理 4.通过给定信源的模型,能够计算其信息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信源模型 1,主要内容:①实际信源、信源模型的建立:②信源的分类方法。 2
2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信息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掌握信息 论的组成体系。 第二节 信息论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 1.主要内容:①信息论研究的对象;②信息论的研究目的;③与实 际通信系统相联系,理解信息论的研究内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信息传输系统模型、信息度量基本概念的建 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信息论的组成体系。 第三节 信息传输系统模型基本概念 1.主要内容:①信息传输系统模型的概念;②信息传输系统模型的 基本结构;③与实际通信系统相联系,理解信息传输系统模型; ④介绍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以及当前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⑤党 和政府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在信息化建设 上做出的巨大努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信息传输系统模型基本概念的建立、基本结 构的了解。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通信系统的模型的产生和演化过程。 (三)思考与实践 1.信息理论包含哪些基本问题? 2.阐述信息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史。 3.通信系统包含哪些基本模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课堂提问、课堂练习、 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 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第二章 信息的度量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信息熵和平均互信息的物理意义; 2.了解信息不增性原理; 3.掌握最大熵定理; 4.通过给定信源的模型,能够计算其信息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源模型 1.主要内容:①实际信源、信源模型的建立;②信源的分类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信源、信源模型、信源模型分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信源的数学模型:了解不同信源分 类方法及各类信源: 第二节信息的描述 1.主要内容:①离散无记忆信源:②非理想观察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离散无记忆信源、非理想观察模型、不确定 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离散无记忆信源的数学模型,熟悉 非理想观察模型中各类不确及信息的概念。 第三节不确定性与信息 1,主要内容:①自信息量:②联合自信息量与条件自信息量:③自 信息量的性质:④互信息量及其性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联合自信息量、条件自信息量、互信息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自信息量的计算方法:了解自信息 量单位的物理意义:了解在非理想观察模型中各种自信息量的物 理含义:了解可加性的物理解释:了解互信息量与各类自信息量 间的关系和物理意义。 第四节离散随机变量的(统计)平均不确定性一一离散熵 L.主要内容:①离散熵:②离散熵的性质:③联合熵和条件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离散熵、离散熵的物理意义、联合熵、条件 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种实际信源离散熵的计算:理解 离散熵的物理含义:了解熵的各个性质的推导过程:利用熵的性 质解释实际信源的各种特点:了解熵的各个性质的推导过程:熟 悉信息论不等式、香农不等式,并能利用其进行各种不等式证明: 掌握联合熵、条件熵的计算:理解各种熵的物理意义。 第五节平均互信息量及其性质 1,主要内容:①平均互信息量的概念:②平均互信息量的性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平均互信息量、平均互信息量的物理意义、 平均互信息量与各类熵之间的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平均互信息量的各条性质的推导: 灵活坛用平均石信息量与高之间的关系,计算分析各种实际应用 题目的平均互信息量。 第六节离散无记忆信源的扩展 I.主要内容:①N次扩展信源的概率空间:②次扩展信源的熵
3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信源、信源模型、信源模型分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信源的数学模型;了解不同信源分 类方法及各类信源。 第二节 信息的描述 1.主要内容:①离散无记忆信源;②非理想观察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离散无记忆信源、非理想观察模型、不确定 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离散无记忆信源的数学模型,熟悉 非理想观察模型中各类不确定及信息的概念。 第三节 不确定性与信息 1.主要内容:①自信息量;②联合自信息量与条件自信息量;③自 信息量的性质;④互信息量及其性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联合自信息量、条件自信息量、互信息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自信息量的计算方法;了解自信息 量单位的物理意义;了解在非理想观察模型中各种自信息量的物 理含义;了解可加性的物理解释;了解互信息量与各类自信息量 间的关系和物理意义。 第四节 离散随机变量的(统计)平均不确定性——离散熵 1.主要内容:①离散熵;②离散熵的性质;③联合熵和条件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离散熵、离散熵的物理意义、联合熵、条件 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种实际信源离散熵的计算;理解 离散熵的物理含义;了解熵的各个性质的推导过程;利用熵的性 质解释实际信源的各种特点;了解熵的各个性质的推导过程;熟 悉信息论不等式、香农不等式,并能利用其进行各种不等式证明; 掌握联合熵、条件熵的计算;理解各种熵的物理意义。 第五节 平均互信息量及其性质 1.主要内容:①平均互信息量的概念;②平均互信息量的性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平均互信息量、平均互信息量的物理意义、 平均互信息量与各类熵之间的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平均互信息量的各条性质的推导; 灵活运用平均互信息量与熵之间的关系,计算分析各种实际应用 题目的平均互信息量。 第六节 离散无记忆信源的扩展 1.主要内容:①N 次扩展信源的概率空间;②N 次扩展信源的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N次扩展信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扩展信源与单符号信源的关系,能够利 用单符号信源推导DMS扩展信源的概率空间及嫡。 第七节离散平稳信源的熵 1.主要内容:①离散嫡:②离散熵的性质:③联合熵和条件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离散熵、离散熵的物理意义、联合熵、条件 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种实际信源离散熵的计算:理解 离散熵的物理含义:了解熵的各个性质的推导过程:利用熵的性 质解释实际信源的各种特点:了解熵的各个性质的推导过程:热 悉信息论不等式、香农不等式,并能利用其讲行各种不第式证明: 掌握联合熵、条件熵的计算;理解各种熵的物理意义。 第八节连续信源的熵 1.主要内容:①连续信源的联合熵、条件熵和平均互信息:②连续 信源的熵:③连续信源的熵功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连续信源的概率空间、嫡功率、连续信源剩 余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连续信源的联合熵、微分熵和平均 互信息的定义及相互关系:了解均值受限的连续随机变量的微分 熵极大化:了解功率受限的连续随机变量的微分熵极大化:运用 微分熵的极大化特性解释实际信源与噪声的最优选择问题。 (三)思考与实践 1.结合自信息量的定义式,解释不确定性、可能性、概率直接的关 系 2.讨论自信息量、联合自信息量、条件自信息量单位的有何不同, 并解释原因。可举例说明。 3. 如果消息长度为无穷大时,如何计算消息中的平均每个符号的自 信息量? 4.抛一枚硬币和抛一个骰子,“判断硬币正面朝上”和“判断骰子6 点朝上”这两个事件中,哪一个更为困难?为什么?试用信息理 论加以解释。 5.从微分熵的极大化的角度,讨论实际信源采用什么信号发送最为 有利?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课堂提问、课堂练习
4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N 次扩展信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扩展信源与单符号信源的关系,能够利 用单符号信源推导 DMS 扩展信源的概率空间及熵。 第七节 离散平稳信源的熵 1.主要内容:①离散熵;②离散熵的性质;③联合熵和条件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离散熵、离散熵的物理意义、联合熵、条件 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种实际信源离散熵的计算;理解 离散熵的物理含义;了解熵的各个性质的推导过程;利用熵的性 质解释实际信源的各种特点;了解熵的各个性质的推导过程;熟 悉信息论不等式、香农不等式,并能利用其进行各种不等式证明; 掌握联合熵、条件熵的计算;理解各种熵的物理意义。 第八节 连续信源的熵 1.主要内容:①连续信源的联合熵、条件熵和平均互信息;②连续 信源的熵;③连续信源的熵功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连续信源的概率空间、熵功率、连续信源剩 余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连续信源的联合熵、微分熵和平均 互信息的定义及相互关系;了解均值受限的连续随机变量的微分 熵极大化;了解功率受限的连续随机变量的微分熵极大化;运用 微分熵的极大化特性解释实际信源与噪声的最优选择问题。 (三)思考与实践 1.结合自信息量的定义式,解释不确定性、可能性、概率直接的关 系。 2.讨论自信息量、联合自信息量、条件自信息量单位的有何不同, 并解释原因。可举例说明。 3.如果消息长度为无穷大时,如何计算消息中的平均每个符号的自 信息量? 4.抛一枚硬币和抛一个骰子,“判断硬币正面朝上”和“判断骰子 6 点朝上”这两个事件中,哪一个更为困难?为什么?试用信息理 论加以解释。 5.从微分熵的极大化的角度,讨论实际信源采用什么信号发送最为 有利?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课堂提问、课堂练习
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 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第三章信道模型和信道容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信道的分类: 2.能根据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已知的信源,计算平均互信息量、噪音熵、 疑义度和联合熵: 3.理解信道容量及其理论堪 4.能根据信道的对称性,计算离散对称信道的信道容量。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信道模型与分类 1.主要内容:①信道模型:②信道分类方法与类别。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信道、信道模型、信道模型分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信道的数学模型:了解不同信道分 类方法及各类信道。 第二节离散无记忆信道的数学模型 1.主要内容:①离散无记忆信道:②离散无记忆信道的三种描述方 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离散无记忆信源、转移概率集合、转移概率 矩阵、信道线图。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会用转移概率集合、转移概率矩阵、信 道线图三种方法描述离散无记忆信道:掌握三种方法的互相转换。 第三节概率的计算问题 1.主要内容:先验概率、转移概率、后验概率等的相互转换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先验概率、转移概率、后验概率。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教学要求已知先验概率矩阵、转移概率 矩阵、可计算联合概率矩阵、后验概率矩阵。 第四节信道的疑义度、散布度和平均互信息 1.主要内容:①信道的疑义度:②联信道的散布度:③信道的平均 互信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信首骚义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和物理意义: 联信道散布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和物理意义:信道平均互信息的 的概率表达式的变形、凸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够计算信道疑义度和散布度:理解平 5
5 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 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第三章 信道模型和信道容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信道的分类; 2.能根据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已知的信源,计算平均互信息量、噪音熵、 疑义度和联合熵; 3.理解信道容量及其理论基础; 4.能根据信道的对称性,计算离散对称信道的信道容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道模型与分类 1.主要内容:①信道模型;②信道分类方法与类别。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信道、信道模型、信道模型分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信道的数学模型;了解不同信道分 类方法及各类信道。 第二节 离散无记忆信道的数学模型 1.主要内容:①离散无记忆信道;②离散无记忆信道的三种描述方 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离散无记忆信源、转移概率集合、转移概率 矩阵、信道线图。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会用转移概率集合、转移概率矩阵、信 道线图三种方法描述离散无记忆信道;掌握三种方法的互相转换。 第三节 概率的计算问题 1.主要内容:先验概率、转移概率、后验概率等的相互转换。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先验概率、转移概率、后验概率。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教学要求已知先验概率矩阵、转移概率 矩阵、可计算联合概率矩阵、后验概率矩阵。 第四节 信道的疑义度、散布度和平均互信息 1.主要内容:①信道的疑义度;②联信道的散布度;③信道的平均 互信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信道疑义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和物理意义; 联信道散布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和物理意义;信道平均互信息的 的概率表达式的变形、凸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够计算信道疑义度和散布度;理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