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文章当中对列维特进行了这样的总结: 在列维特看来,经济学为人们提供了大量解决问题的方法,但 是它并没有教会人们如何提出有趣的问题。列维特的天赋则在于, 他非常善于提出问题。比如说:如果毒品贩子真能赚到很多钱的 话,他们为什么仍然跟自己的母亲住在一起?一把枪和一个游泳池 哪个更加危险?导致过去十年犯罪率下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房地 产经纪人真的会把客户的利益放在心上吗?为什么黑人父母会给孩 子们取一些影响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名字?为什么学校老师会通过 欺骗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数?相扑比赛中是否存在腐败行为? 一个穿得破破烂烂、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怎么能买得起一副50美 元的耳机? 很多人,包括很多经济学家,都没有把列维特的研究当成是经 济学。可他却让经济学研究回到了自己的本源:解释人们是如何得 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跟大多数学者不同的是,列维特并不排斥个 人观察和个人的好奇心;他也不排斥讲故事的方式(可他却极为排 斥微积分)。他是一个直觉主义者。他能够在大量的数据当中发现 一些其他人所没有发现的故事。他能够衡量其他经济学家断定无法 衡量的问题。他的兴趣在于研究欺骗、腐败,以及犯罪行为,尽管 他说自己从来没有局限于某些领域。 列维特的好奇心同样吸引了《纽约时报》的成千上万名读者。 人们向他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求提问者中有的来自通用汽车公司, 有的来自纽约扬基球队,还有美国参议员、监狱犯人、孩子家长, 等等,甚至还有一个20年来一直在精确记录自己的甜饼销售情况的 家伙。一位前环法大赛冠军给列维特打来电话,问他该如何证明现 在的环法大赛当中充满了作弊行为;美国中央情报局想知道列维特 如何利用数据来跟踪洗钱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
四魔鬼经济学 他们的回应更加坚定了列维特的信念:现代社会虽然看似复 杂,充满了欺骗,但它并非不可破解、无法预知,只要能够提出适 当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社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有趣。我们唯 一需要的就是一种新视角,一种看待社会的新方式。 纽约一家出版商告诉列维特他应该写本书。 “写本书?”他说道,“我可不想去写书。”他手头已经堆满 了上百万个问题,他的时间甚至都不够用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他 也不觉得自己是一个高明的作者。所以他拒绝了,他说自己并不感 兴趣,“除非,”他建议道,“都伯纳能够跟我一起完成这本书。” 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在一起合作。可这两个人,也就是本书中的 “我们”,决定好好谈谈,看看是否有机会合作完成一本书。谈完 之后,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写出一本好书。希望你们也能这么认为
前言 坦白地讲,当初写《魔鬼经济学》的时候,我们曾经有过这 样的疑虑:真有那么多人会喜欢读这本书吗?我们更没有预想过, 它会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再版。无论如何,这样的结果令我们倍感欣 喜,对于读者们的厚爱,我们深表谢意。 为什么要推出修订版呢? 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这个世界是由无数生命体组成的,它 在永不停息地变化着,而书是静态的。任何一部手稿完成后,它便会 像雕塑一样凝固成型,静静地守在那里,或许一年,或许更久,直至 受到出版商的关注,它才能为世人所知。但是《魔鬼经济学》探究的 是当代世界中各种真实存在的问题,因为这个世界发展的速度正变得 越来越快,所以当我们重读这本书的时候,尽管距离它的首次出版时 间并不久远,但其中有个别部分的内容已经需要更新了。 其次,毫不讳言,制作再精美的作品也很难经得起细入毛孔的 推敲,这本书同样如此。任何一点细小的瑕疵都可能给读者的阅读 带来不便,我们对此诚惶诚恐。当然,我们所做的调整和改动的篇 幅十分有限 本次再版中改动最大的是第二章的开头,这部分讲述的是一个 反对三K党( Ku Klux Klan,缩写为KKK,是美国历史上和现在的 一个奉行白人至上主义的民间组织,也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
魔鬼经济学 织)暴行的男人的故事。在《魔鬼经济学》第一版出版几个月后, 我们便发现了更多关于这个人的故事,尽管在人们看来,我们在书 中的一些说法可能有些夸大其辞了。鉴于文章对这位在许多地区深 受人们爱戴的人物可能稍有冒犯,如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谅解, 但我们将力求尊重真实的历史,这一点至为重要 本版中出现的附录部分,是我们将这次再版称为“扩充后的修 订版”的理由之一。在《魔鬼经济学》首次出版后不久,即2005年4 月,我们便开始每月为《纽约时报杂志》撰写一个专栏。在这本修订 本当中,我们将这些业已发表的专栏文章一并附上,其涉及的话题可 谓海阔天空、信马由缰,从喧闹一时的大选投票到争议不断的性取向 问题,凡此种种,皆可用另一种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待。 此外,我们这次再版还添加了许多我们博客(www.freakonomics com/blog)上的作品,当然,这同本书的再版一样,都是当初未曾 料想到的。最初,我们创建这个网址,目的之一是为给文章建个 “档案馆”,其二也是为了交易方便。所以,那时我们对待博客的 态度可说是不咸不淡,权且视其为一种体验,文章更新得也不是很 频繁。但短短几个月后,我们便收获了意外之喜。我们发现,许多 人都读了《魔鬼经济学》这本书,他们渴望了解作者这种思维产生 的前前后后,于是,我们的兴致立即被再度激发起来。事实证明, 博客对写书人来说实在是一剂良药,它可以将一部渐失热度的手稿 从冰冷中重新温润起来。特别是对像这样一本充满了与传统相悖的 颠覆性”思维的作品来说,实在没有什么能够比让更多人知道 它、了解它更令人兴奋的了。于是,背负着梦想,我们继续前行, 这个过程注定不会平淡;让我们换一种思维,作别西天的晚霞,迎 接新的挑战,因为这世界永远在变。 史蒂芬·列维特 史蒂芬·都伯纳 2007年1月
《魔鬼经济学》荣耀榜三 该书2005年4月在美国上市,在短短1个月内就荣登《纽约时报》畅销 书排行榜。 曾连续8周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2名位置。 在美国上市2个月后,销售量突破20万册。 被《纽约时报》评为“2005年年度100本最有影响力图书”之一。 该书从2005年4月上市至今,一直占据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该书的版权已被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 该书中文简体版2006年年初上市,引起强烈反响: 被《中国图书商报》评为“2006十大财经图书之一”; 荣获《财经文摘》“2006年财经图书——独辟蹊径奖 荣登《中国证券报》“2006年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被《新京报》评为“2006年度商书”; 广州购书中心2006年2月底经管类排行榜第1位; 深圳书城2006年4月份总榜排行前3位; 深圳购书中心2006年10月底经管类排行榜第3位; 2006年底,荣获“新浪网友心目中最佳财经图书——独辟蹊径奖” 当当网2006年经管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第2位; 至2007年4月,蔚蓝网经管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位; 该书中文简体版上市1年时间,百度有关《魔鬼经济学》的网页约有 416万篇。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