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 《魔鬼经济学》是列维特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列氏风格”一 次酣畅淋漓的展现。他在书中一共讨论了6个问题,有评论者宣称, 除了列维特之外,当今美国还没有哪个人能想出这样的问题” 可尽管如此,我还是更愿意把阅读《魔鬼经济学》的意义归结 于它能从根本上改变你对很多社会现象的看法。列维特在书中所传 达的一个主要观念就是:很多被我们认为是常识性的东西可能根本 就是错误的,很多公论性的观点所传达的也未必就是真相。 而《魔鬼经济学》之所以能在2005年全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 高居不下,除了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这些问题本身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之外,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列维特探究答案的方法。著名的书评人兰 兹·伯格把《魔鬼经济学》比喻成一部侦探小说,说自己在阅读该 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屏住呼吸”,生怕一呼一吸之间,吹跑书中的 那股灵气。而在译者看来,《魔鬼经济学》的每一个幸节都包含了 本一流侦探小说的所有元素。只不过列维特的最终目标不是“找 到凶手”,而是“为你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犯罪率下降的 解释。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社会笼罩着一种极度恐慌的气氛,犯罪 学家们估计,按照过去几十年当中的犯罪趋势,到了20世纪90年代 中期,美国的犯罪率将达到历史最高,大街上到处都是持枪行凶的 匪徒,届时整个美国将沦为人间地狱——犯罪学家们对此列出了种 种“令人信服”的论据,政府也在大声疾呼全社会来共同关注… 可就在人人自危,感觉在劫难逃的时候,历史出现了让人尴尬 而欣喜的转折:自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犯罪率一路狂降,美国 突然又回到了歌舜升平的太平时代! 于是乎,几年前还在着力论证“犯罪浪潮势不可挡”的学者 专家们又在忙着为“犯罪率下降”找理由,“强韧的经济形势” “更有效的巡逻政策”、“严格的枪支管理条例”……就在众说纷 6
纭的时候,史蒂芬冷不丁地拋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堕胎! 没错,他坚信20多年前的“堕胎合法化”才是犯罪率下降的唯 一合理解释。 这一结论不可避免地把他推到了几乎所有主流犯罪学家、道德 家和经济学家们的对立面,后者随即在各种媒体上对史蒂芬展开围 剿、嘲弄,甚至是污蔑和谩骂,压力之下,史蒂芬始终坚持自己的 观点,并用自己特有的“列氏方法”赢得了这场世纪大辩论。 《魔鬼经济学》中几乎处处都是类似的“妙局”,毒品贩子真 的都是大款吗?游泳池和手枪,哪个对孩子更危险?名字对一个人的 未来到底会有多大影响?三K党到底是怎么瓦解的?怎样才能把握房 地产经纪人的心思,用最便宜的价钱买到你想要的房子?……作者举 重若轻,妙语不断,手法娴熟地肢解了一个个看似另类的命题,把读 者频频拋上想像力的巅峰,让人大呼过瘾之后又能掩卷沉思。 7
译者简介 刘祥亚,北京新知工作室创始人。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 闻传播学院.先后获英美语言文学、经济学、传播学学士学位,同 年进入出版行业,担任译者、编辑、出版策划人,译有《执行》 《这是你的船》、《礼物》、《如何掌控你的时间和生活》、《魔 鬼经济学》等,著有《踩死那只蟑螂》、《职业倦怠自治手册》 等,其文章先后为《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报》 《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出版人》杂志、《中华读书 报》等多家媒体刊载,受到好评
本书源起 当今美国最负盛名的年轻经济学家——至少许多资深经济学家 这样评价他——此刻停在了芝加哥南区的一个红绿灯前。这是6月 中旬的一天,阳光明媚。他开着一辆年头已久的雪佛菜“骑士” 挡泥板上布满灰尘,车窗也没有关上,在高速路上飞驰的时候,车 子会发出一种沉闷的嗓音。 可现在这车子却很安静,跟正午时分的街道一样,没有任何声音。 周围只有加油站,无边无际的、装着央板玻璃窗的水泥砖石建筑 一位年迈的流浪汉走了上来。他手里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 自己是一个流浪汉,希望路人能给他点钱。他头上戴着一顶脏兮兮 的红色垒球帽,身上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央克衫,在这样一个温暖 的日子里,他穿得显然太厚了。 这位经济学家并没有马上锁紧车门,也没有往前移动车子,更 没有把手伸进口袋里找零钱。他只是打量着这位流浪汉,好像对方 根本看不见他一样。过了一会儿,流浪汉走开了 他的耳机不错,”经济学家说道,仍然盯着汽车的观后镜。 嗯,比我的还要好 史蒂芬·列维特看事情的角度跟一般人不一样,甚至也不同于 一般的经济学家。这既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奇妙的个性,也可以被看 成是恼人的怪癖——完全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经济学家。 《纽约时报杂志》,2003年8月3日
魔鬼经济学 2003年夏天,《纽约时报杂志》派记者史蒂芬·都伯纳前去采 访芝加哥大学最负声望的年轻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 都伯纳当时正在对一本关于金钱心理学的书进行研究,他最近 采访了很多经济学家,发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差,好像英语是 他们的第四或第五门外语一样。而列维特最近也由于获得了约翰·贝 兹·克拉克奖章( John Bates Clark Medal)(该奖章每两年颁发 次,获奖者均是那些年龄在40岁以下的年轻经济学家)而接受了许 多记者的采访,他发现他们的思维并不是那么—用一位经济学家 的话来说—那么富有洞察力 列维特觉得都伯纳与其他记者不一样,而都伯纳也看出列维 特并不是一个只懂数学的经济学家。都伯纳被列维特的研究以及他 解释自己研究的方式中流露出来的独创性所吸引。虽然列维特接受 了很多精英式的训练(他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取 得博土学位,并先后赢得过一系列奖项),可他的研究方式却相当 离经叛道。他完全不会以学者的方式来开展研究,而更像是一个极 其聪明又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的探索者—一个记录片制片人 个法庭调査员,或一个对体育、犯罪、流行文化等都充满兴趣的书 呆子。一谈到经济学,大多数人脑子里立刻就会浮现金融货币等问 题,而列维特很少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所以他总是在自嘲地说, “我对经济学并不太了解。”他一边用手理了理盖在眼睛上的头 发,一边告诉都伯纳,“我数学不好,对计量经济学也不太了解, 我也不懂得如何形成理论。要是你问我股市会升还是会涨,或者说 经济学是一门成长型学科还是一门萎缩型学科,或者说货币贬值是 好事还是坏事,或者是一些有关税务问题的话,那你显然问错人 了,我对这些知之甚少,如果我硬说自己懂得这些的话,那我一定 是在撒谎 让列维特感兴趣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只有那些真正想 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行的人才会对他的研究感兴趣。都伯纳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