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 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视角 叶祥松晏宗新 摘要:马克思阐述了信用和银行制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发展中的 历史地位,并从生息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出发,揭示虚拟资本的实质。20世纪90年 代以来,国际金融活动已成为国际经济的主导。发达国家利用在虚拟经济中的主导 地位,控制全球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制约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 级,其实质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 关键词:马克思虚拟资本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 作者叶祥松,经济学博士,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广州510320); 晏宗新,经济学博士,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广州5103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了由实体经济的“物质关系” 到虚拟经济的“价值关系”的显著变化。国际经济关系的主导力量不再是贸易和 实体经济投资这种物质关系,而是以虚拟资本流动这种“价值关系”为导向的全 球化,其表现形式是大量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迅速流动。国际金融活动已经不像 过去那样,作为国际实体经济活动的派生活动并为其服务,而是主导了国际经济 活动。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国际产业转移,将金融服务业和控制产业链中高附 加值环节作为其主导全球经济的主要手段,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 面,发达国家利用美元等世界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支配权,通过金融活动直接获 得巨额收益,所谓的金融“创新”造成虚拟经济急剧膨胀。以次贷危机为导火 线的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深刻暴露了畸形发展的全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的内在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吸收发达国家的大量直接投资,承接这 些国家转移过来的产业,融入全球化经济,GDP持续地快速增长。在资本全球 化进程中,发达国家通过控制金融市场和产业链中髙附加值环节,调节全球产 业资本的产业结构及分布格局,制约着发展中国家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使不同 国家在全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发展的机会以及应对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当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 — — 基 于 国 际产 业 转 移 的视 角 叶祥 松 晏 宗新 摘 要 :马克 思 阐述 了信用 和银 行制 度在 资本 主义 生产 方 式基 本 矛盾 发展 中的 历史地 位 ,并从 生 息资本 的拜物教 性 质 出发 ,揭 示虚 拟 资本 的实 质 。20世 纪 9O年 代 以来 ,国 际金 融 活动 已成 为 国际经 济 的主导 。发达 国家利 用在 虚 拟经 济 中的主 导 地 位 ,控 制全球 产 业链 中的高 附加 值 环 节 ,制 约 发 展 中 国家 产 业结 构 的优 化和 升 级 ,其 实质 是对 发展 中国家 的经 济掠 夺 。 关键 词 :马 克 思 虚 拟 资本 经 济全球 化 国际产 业转移 作者 叶祥松 ,经济学博 士,广东 商学院 国民经济研 究 中心教 授 (广 州 510320); 晏 宗新 ,经济 学博士 ,广 东商学 院国民经济研 究 中心教授 (广 州 510320)。 20世纪 90年 代 以 来 , 当代 国 际经 济 关 系 发 生 了 由实 体 经 济 的 “物 质 关 系” 到 虚拟经 济 的 “价值关 系” 的显著 变 化 。国 际经 济关 系 的主导 力量 不 再 是 贸易 和 实体 经济 投资这种 物质 关 系 ,而是 以虚拟 资本 流动 这种 “价值 关 系” 为 导 向 的全 球 化 ,其 表现形 式是大 量货 币 资本 在 国 际间 的迅 速 流 动 。国 际金融 活 动 已经 不像 过 去那样 ,作为 国际实 体经 济 活动 的 派生 活 动并 为 其 服务 ,而 是 主导 了国 际经 济 活动 。一 方 面 ,发 达 国家 的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将 金 融 服 务 业 和 控 制 产 业 链 中高 附 加 值 环节 作 为 其 主导 全 球 经 济 的主 要 手 段 ,经 济 虚 拟 化 程 度 不 断加 深 ;另 一 方 面 ,发 达 国家利 用 美元 等 世 界 货 币对 其 他 货 币 的 支 配权 ,通 过 金 融 活 动 直 接 获 得 巨额 收 益 ,所 谓 的金 融 “创 新 ” 造 成 虚 拟 经 济 急剧 膨 胀 。 以次 贷 危 机 为 导 火 线 的美 国金 融危 机 波及 全 球 ,深 刻 暴 露 了 畸形 发 展 的全 球 虚 拟 经 济 与 实 体 经 济 的 内在 矛盾 。改 革 开放 以来 , 中 国通 过 吸 收 发 达 国 家 的 大 量 直 接 投 资 ,承 接 这 些 国家 转移 过 来 的产业 ,融入 全 球 化 经 济 ,GDP持续 地 快 速 增 长 。在 资 本 全 球 化 进 程 中 ,发 达 国家通 过 控 制 金 融 市 场 和产 业 链 中高 附 加 值 环 节 ,调 节 全球 产 业 资 本 的产 业 结 构及 分 布格 局 ,制 约 着 发 展 中 国 家 产业 的 转 型 和 升 级 ,使 不 同 国家 在 全球 实 体 经 济 与虚 拟 经 济 关 系 中处 于不 同 的 地位 ,发 展 的机 会 以 及 应 对 · 63 ·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金融危机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透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的互动机理,提出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 意义。 本文的基本框架是: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阐述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 论,辨识当代虚拟资本多样化发展的新形式;第三部分论述全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 济演变的特征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四部分分析在发达国家经济虚拟化的背景 下,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第五部分概述全球实体经济推动虚拟经济的演化机制; 第六部分提出政策性建议。 、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视角,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其一,相 关研究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戈德史密斯( Goldsmith)在这方 面做了开创性的研究,确认金融部门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存在共同发展的关 系。①其二,相关研究确认,金融与实体经济存在着分离的形成机制。凯恩斯②和 托宾③等人的观点较具代表性,认为由于金融资产能够提供比实物资产更高的回报 率,因而增加了金融投机行为,吸引更多资金流向金融部门,最终导致金融与实体 经济的分离。其三,相关研究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种不同 的价格体系,进而提出“金融不稳定假设”。④明斯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有两套价 格,一套是现行产量的价格,取决于短期的预期;另一套是资本资产的价格,反映 长期的预期。资本资产的价格多半由金融市场决定,而现行产量的价格多半是在商 品市场上决定的。投资和资金筹措对生产能力和支付承诺的影响,将改变体系中隐 含的均衡。在明斯基看来,一旦拍卖资产所有权而不是再筹措资金成为普遍现象, 资产价格必然要降低到投资品的生产成本以下,投资和利润随之下降,偿还债务的 危机就会演变成金融危机。 (二)从资产泡沫视角,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国外学者对泡沫问题 o R.W. Goldsmith,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 John Maynard Keyn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 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London: Macmillan. 1936 3 James Tob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 "Journal of Credit and banki O Hyman Minsky, 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ress 64· 国家哲学社会
中国社 会科 学 2012年 第 9期 金 融 危 机 的能 力也 不 相 同 。 因此 ,透 析 经 济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虚 拟 经 济 与 实 体 经 济 的互 动 机理 ,提 出化 解 国 际金 融 危 机 对 我 国经 济 影 响 的对 策 ,有 着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 本文 的基本框架是 :第一部分 为文献综 述 ;第二部 分 阐述 马克思 的虚拟 资本 理 论 ,辨识 当代虚拟 资本 多样化发 展 的新形 式 ;第三部 分论述全 球虚拟 经济与 实体经 济演 变的特征及其对世界经济 的影响 ;第 四部分分析 在发达 国家经济 虚拟化 的背景 下 ,国际产业转 移的特点 ;第 五部 分概述 全 球实 体 经济 推动 虚拟 经济 的演 化 机制 ; 第六部分提 出政策性建议 。 文献 综述 学术界对虚拟经济 与实体经济关 系的研究 ,主要集 中在 以下三个方面 。 (一 )从金融 与经济增长关 系的视角 ,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 。其一 ,相 关研究认 为 ,金融 与经济增 长之间存在互补关 系。戈德史密斯 (Goldsmith)在这方 面做了开创性 的研 究 ,确认 金融 部 门和 国 民生 产 总值 增 长 之间存 在 共 同发 展 的关 系 。① 其二 ,相关研究确认 ,金融 与实体 经济存 在着分 离 的形成 机制 。凯恩斯 ②和 托宾③等人 的观点较具代表性 ,认 为 由于金融资产 能够提 供 比实物 资产更 高 的回报 率 ,因而增加 了金融投机行为 ,吸引更多资金 流 向金 融部 门 ,最终 导致金 融与 实体 经济 的分离 。其三 ,相关研究认为 ,资本主义存在 着虚 拟经济 与实体 经济 两种 不 同 的价格体系 ,进而提 出 “金融不稳定假设”。④ 明斯基认 为 ,资本 主义经济有 两套价 格 ,一套是现行产量 的价格 ,取决于短 期 的预期 ;另一套是 资本 资产 的价 格 ,反映 长期 的预期 。资本 资产 的价格多半 由金融 市场决定 ,而现行 产量 的价 格多半 是在商 品市场 上决定 的 。投 资和资金筹 措对生产 能力 和支付承诺 的影 响 ,将 改变体 系 中隐 含 的均衡 。在明斯基看来 ,一旦 拍卖 资 产所 有权 而 不是再 筹 措 资金成 为 普遍 现象 , 资产价格必然要降低到投资品 的生产 成本 以下 ,投资 和利润 随之下 降,偿 还债务 的 危 机 就 会 演 变 成 金 融 危 机 。 (二)从资产泡沫视角 ,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 经济 的关 系 。国外学者对泡 沫问题 ① R.W .Goldsmith,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nt。New Haven:YaleUniversity Press, 1969. ② JohnMaynard Keynes,TheGeneral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 London:M acmillan,1936. ③ JamesTobin,“A GeneralEquilibrium Approach toMonetaryTheory.”JournaloJ M oney, Creditand Banking,vo1.1,no.1,1969,PP.15-29. ④ Hyman Minsky,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 · 64
当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 的研究大体上沿着两个方向。一是对发生的资产泡沫事件及现象进行定性描述和分 析。如金德尔伯格从金融危机史的角度,研究经济过热过程中产生的泡沫现象。① 二是借助数学工具,建立数理模型,实证分析泡沫问题。如布兰查德( Blanchard) 和韦森( Watson)、②泰勒尔( Tirole)③及韦尔(Weil)④等。格兰杰( Granger) 和斯文森( Swanson)通过模型,求解所有常见的理性解集,为资产泡沫的实证研 究作了重要的函数设定方面的准备。⑤我国学者对泡沫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也 大致沿两条主线进行。一条主线是分析泡沫产生的原因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如李 晓西等引人了泡沫经济形态的中介作用,认为泡沫经济形态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乃 至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的结果。⑥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高速膨胀会引起灾难性的 泡沫经济。⑦另一条主线是介绍并借鉴国外学者关于资产泡沫产生的原因及相关数 学模型的研究,用来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泡沫问题,注重对日本泡沫 经济及东南亚金融危机成因的考察,如张灿、⑧黄成业⑨等。一般认为,股市和房 市泡沫是信用极度膨胀的产物,这些资产泡沫与实体经济的虚假繁荣、生产过剩结 合在一起,信用是实体经济与再生产过程联系的中介 (三)从经济虚拟化的视角,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国外研究集中体现在 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解释。克赖格尔( Jan Kregel)、维伦 ( Charles whalen)和雷(L. Randall wray)等人认为,此次经济危机是典型的明斯 基式的危机;而“每月评论”派的巴兰、斯威齐、福斯特(J.B. Foster)和麦克切 斯尼(R.W. McChesney),以及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学派的科茨( David Kotz)、结 构凯恩斯主义者帕利( Thomas i. Palley)等则认为,应该从实体经济中追寻金融危 机的根源。帕利认为,由于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开创了一个工资停滞和收入不平等 o Charles P. Kindleberger,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New York: John Wiley 2 Olivier Blanchard and Mark Watson, "Bubbles, 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Financial Markets, " NBER Working Paper, no 945, 1983 3 J. Tirole, "Asset Bubble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Econometrica, vol. 53,no 6,1985,pp.1499-15 4 P. Weil, "Confidence and the Real Value of Money in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 C. Granger and N. Swanson, "An Introduction to Stochastic Unit Root Proces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 8, issue 1, 1997, pp. 35-62 ⑥李晓西、杨琳:《虛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2000年第6期 ⑦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⑧张灿:《金融泡沫理论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⑨黄成业:《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世界 经济专业,2006年 65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当代 虚 拟经 济 与实体 经济 的互 动 的研 究大体上沿着两个方 向 。一是对 发生 的资产 泡沫 事件及 现象进行定 性描 述和分 析 。如金德尔伯格从 金 融危 机 史 的角度 ,研 究经 济 过 热过 程 中产生 的泡 沫现 象 。① 二是借 助数学工具 ,建立 数理 模 型 ,实证 分 析泡沫 问题 。如 布兰查 德 (Blanehard) 和韦森 (Watson)、② 泰勒 尔 (Tirole)③ 及 韦 尔 (Weil)④ 等。格 兰杰 (Granger) 和斯文森 (Swanson)通过模 型 ,求 解所 有 常见 的理性 解集 ,为资 产泡 沫 的实证研 究作 了重要 的函数设定方 面的准备 。⑤ 我 国学 者对 泡沫 问题 的研究 起步 比较 晚 ,也 大致沿两条 主线进 行 。一条主线是 分析 泡沫产 生 的原 因及 对实体 经济 的影 响 。如李 晓西等 引入 了泡沫经济形态 的中介 作用 ,认为 泡沫经 济形态 是虚 拟经济过度 膨胀乃 至与实体经济严重脱 离的结果 。⑥ 刘 骏 民认 为 ,虚 拟经 济 高速膨胀 会 引起灾难 性 的 泡沫经济 。⑦ 另一条主线是介绍 并借 鉴 国外 学者关 于 资产泡 沫产 生 的原 因及相 关数 学模 型 的研究 ,用来分 析我 国房地产 市场 和股 票市场 的泡 沫问题 ,注重对 日本 泡沫 经济 及东南亚金融 危机 成 因的考 察 ,如 张灿 、⑧ 黄 成业 ⑨等 。一般 认 为 ,股市 和房 市 泡沫是信用极度膨胀 的产 物 ,这些 资产 泡沫 与实体 经济 的虚假繁 荣 、生产 过剩结 合在 一起 ,信用是实体经济 与再生产过程联 系的中介 。 (三)从经 济虚拟 化 的视 角 ,研究 虚拟 经济 与实 体经 济 。 国外 研究 集 中体现 在 对美 国次 贷 危 机 引 发 的 全 球 经 济 危 机 的 解 释 。克 赖 格 尔 (JanKrege1)、维 伦 (CharlesWhalen) 和雷 (L.RandallWray)等人认 为 ,此 次经 济危 机是 典型 的明斯 基式 的危 机 ;而 “每月评 论” 派 的 巴兰 、斯威 齐 、福 斯特 (J.B.Foster)和麦 克切 斯尼 (R.W .McChesney),以及积 累的社会 结构理论学 派 的科 茨 (DavidKotz)、结 构凯 恩斯 主义者 帕利 (ThomasI.Palley)等则认 为 ,应该从 实体经济 中追寻金融危 机 的根源 。帕利认为 ,由于新 自由主义增 长模 式开 创 了一 个工 资停滞 和收入不平 等 ① CharlesP.Kindleberger,Manias,Panics, and Crashes: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thesecondversion。New York:John W iley Sons,1989. ② OlivierBlanchard andMark Watson,“Bubbles,RationalExpectation andFinancial M arkets,’’NBER W orking Paper,no.945,1983. ③ J.Tirole,“AssetBubblesandOverlappingGenerations,”Econometrica,vo1.53,no. 6,1985,PP. 1499—1528. ④ P.Wei1,“Confidence and the RealValue ofMoney in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1.102,no.1,1987,PP.1-22. ⑤ C.Grangerand N.Swanson,“An Introduction to StochasticUnitRootProcess,” JournalofEconometrics,vo1.8,issue1,1997,PP.35—62. ⑥ 李 晓西 、杨琳 :《虚拟 经济 、 泡沫 经济 与 实体 经 济 》,《财 贸 经济 》2000年 第 6期 。 ⑦ 刘骏 民:《从 虚拟 资本 到虚 拟 经济 》,济 南 :山东人 民出版社 ,1998年 。 ⑧ 张灿 :《金 融泡沫 理论 研 究》,上海 :上海 财经 大 学 出版 社 ,2003年 。 ⑨ 黄成 业 :《日本 、东 南 亚 国 家 与美 国 泡 沫 的 比较 研 究 》,博 士 学位 论 文 ,复 旦大 学世 界 经济 专 业 ,2006年 。 · 65 ·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扩大的时代,总需求中替代工资增长对需求支持的,是债务扩张和资产价格提高 这种制度安排是不可持续的,通过债务和资产价格泡沫维持这一模式的运转,意味 着一旦其动力耗尽,经济“硬着陆”会引起突发的大规模的金融危机。①福斯特和 麦克切斯尼则认为,资本积累过程出现断层,源自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非新自由 主义。②一方面,金融资本的积累已脱离生产资本积累周期,在产业资本积累进入 萧条期或实体经济处于长期停滞时,金融领域成为货币资本能够继续发挥资本作用 而持续扩张的场所。另一方面,无论金融资本如何远离产业资本,它所依托的基础 和它的最终利润来源,还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积累。金融资本的收益 终究是剩余价值的再分配,是社会财富在金融垄断寡头手中的再次集中。没有产业 积累过程支持的金融资本积累,必将产生金融危机。在福斯特和麦克切斯尼看来, 应以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取代资本主义。赫德森认为,马克思已高度注意到虚 拟资本膨胀的危害;但赫德森自己最重视的危机原因,既不是工人收入不足,也不 是资本有机构成上升,而是虚拟资本强加于债务人(产业和个人)身上的金融收费 日益加大,最终压垮了社会经济。③ 国内一些学者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虚拟资本的理论展开的分析,主 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强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如成思危④二 是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定量检验。刘金全的定量分析表明,虚拟经济 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 响。⑤王爱俭等认为,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关系是彼此背离的,实体经济 并不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也未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晴雨表”。⑥刘骏 民、伍超明对我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也支持了上述观点,认为这种非 对称性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改革的滞后。⑦三是一些学者试图扩大两者关 系的研究范围。如林左鸣认为,由实体经济衍生而成的各种金融活动是一种狭义的 ①托马斯·L.帕利:《明斯基佥融不稳定假说对危机解释的局限性》,陈弘译,《国外理论 动态》2010年第8期。 ②约翰·B.福斯特、罗伯特·W.迈克切斯尼:《结构凯恩斯主义对国际金融危机解释的 局限性》,王静、许建康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0期 ③迈克尔·赫德森:《从马克思到高盛:虛拟资本的幻想和产业的金融化》,曹浩瀚 《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9、10期。 ④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⑤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 期 ⑧王爱俭、陈杰:《中国虚拟经济规模遹度性研究》,《财贸经济》2006年第4期 ⑦刘骏民、伍超明:《虛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殷市与实体经济关系 的一种解释》,《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国家哲学社会
中国社 会科 学 2012年 第 9期 扩大 的时代 ,总需 求 中替代工 资增 长对 需求 支 持 的 ,是债 务 扩张 和 资产 价格 提 高 。 这种 制度安排是不可持续 的 ,通过 债务 和资产价格 泡沫 维持这一模 式 的运转 ,意味 着一旦其动力耗尽 ,经济 “硬着 陆”会引起 突发 的大规 模 的金融 危机 。① 福斯 特和 麦克切斯尼则认为 ,资本积 累过程 出现断层 ,源 自资本 主义 制度本 身 ,而非新 自由 主义 。② 一方面 ,金融资本 的积 累 已脱离 生产 资本积 累周期 ,在产业 资本 积 累进入 萧条期 或实体 经济处于长期停滞 时,金 融领域成 为货 币资本 能够继续 发挥 资本作用 而持续扩张 的场所 。另一方面 ,无论金融资本 如何 远离产 业 资本 ,它所 依托 的基 础 和它 的最终利润来源 ,还是产业 资本循环 过程 中剩余价值 的积 累 。金融 资本 的收益 终究是剩余价值 的再分配 ,是社 会财 富在金融垄 断寡 头手 中的再次集 中。没有 产业 积 累过程支持 的金融 资本积 累 ,必将 产 生金 融 危机 。在福 斯特 和麦 克 切斯 尼 看来 , 应 以公平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取代资本主义 。赫德森 认 为 ,马克 思 已高 度注 意到虚 拟资本膨胀的危害 ;但赫德森 自己最重视 的危机 原 因 ,既不是 工人 收人不 足 ,也 不 是资本有机构成上升 ,而是虚拟资本 强加 于债务人 (产业 和个人 )身上 的金融 收费 日益 加 大 ,最 终 压 垮 了社 会 经 济 。③ 国内一些学者根据 马克思在 《资本论 》 中关 于虚 拟资本 的理 论展 开 的分 析 ,主 要有三个方 面 。一是强调 虚拟经 济与 实体经 济协调 发展 的重要 性 ,如 成思危 。④ 二 是对虚拟经济 与实体 经济的关系进 行定量 检验 。刘 金全 的定 量分 析表 明 ,虚拟经济 对实体 经济 具 有 显 著 的 “溢 出效 应 ”,实 体 经 济 对 虚拟 经 济 也 具 有 显 著 的反馈 影 响。⑤ 王爱俭等认为 ,我 国虚拟 经济与 实体经 济两 者关 系是彼 此背 离的 ,实体 经 济 并不是 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 ,虚拟经济也未成为我 国实体经济 的 “晴雨表”。⑥ 刘 骏 民 、伍 超 明对我 国股票市场与实体 经济关 系 的分 析也支 持 了上 述观点 ,认 为这 种非 对称性背后 的根本原 因在 于资本市 场改革 的滞后 。⑦ 三是 一些 学者试 图扩 大两 者关 系 的研究范 围。如林左 鸣认 为 ,由实体经 济衍生 而成 的各种金 融活动是 一种狭 义 的 ① 托马 斯 ·L¨帕利 :《明斯基 金 融不稳 定假说 对危 机解 释 的局 限 性》, 陈 弘译 ,《国外 理论 动 态》20i0年 第 8期 。 ② 约翰 ·B.福 斯特 、罗伯 特 ·w .迈 克切 斯尼 : 《结 构 凯 恩斯 主义 对 国际 金 融危 机 解 释 的 局 限性 》,王 静 、许建康 译 ,《国外理论 动 态》2010年 第 10期 。 ③ 迈 克 尔 ·赫德 森 : 《从 马克 思到 高 盛 :虚 拟 资本 的幻 想 和 产 业 的金 融 化 》,曹 浩 瀚 译 , 《国外理 论 动态》2010年 第 9、10期 。 ④ 成 思危 :《虚 拟经 济探微 》,《南 开 学报》 (哲 学社会 科学版 )2003年 第 2期 。 ⑤ 刘金 全 :《虚 拟经 济 与 实体 经 济 之 间 关联 性 的计 量检 验 》, 《中 国社 会 科 学 》2004年 第 4期 。 ⑥ 王 爱俭 、 陈杰 :《中国虚拟 经济 规模 适度 性研 究》,《财 贸经 济》2006年 第 4期 。 ⑦ 刘骏 民、伍超 明 :《虚 拟经 济 与实体 经济 关 系模 型—— 对 我 国 当前 股 市 与 实体 经 济 关 系 的一种 解释 》,《经济研 究》2004年第 4期 。 · 66 ‘
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 虚拟经济,他转而提出了与广义虚拟价值相对应的广义虚拟经济。①刘骏民、王千 尝试用虚拟经济的理论分析国际经济,目前还只是提出了研究的初步设想。② 从已有的相关文献来看,论题研究的内容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不断深化而逐 步深人。国内的研究多局限于现象描述,国外研究着重金融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 机理分析,集中在美国经济体内,且观点之间存在较多的分歧。在当前全球化中经 济虚拟化程度加深及其作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形下,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相互 作用机理的关注不够,尤其是关于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影响 机制缺乏研究。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当代虚拟资本的多样化发展 (一)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 义外壳内,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之矛盾的演变是沿着资本积 累的轨迹展开的。他指出,在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下,与单个资本家手中扩大再 生产的资本积聚相比,由许多小资本联合成大资本或少数资本家剥夺多数资本家 的资本集中,“在一夜之间集合起来的资本量”,“速度更快,从而成为社会积累的 新的强有力的杠杆”,“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 用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③资本积累的自然过程奠定了资本主义积累历史发展趋 势的必然性:“它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而要求国家的干涉”;④“各国人民日 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资本的垄断成了 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 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 了。”⑤我们应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二百年来的演进中,认识虚拟资本的 历史地位和作用,反过来说,也不宜离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发展的矛盾而泛议基本 矛盾的发展问题。 马克思指出,单个生产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 立的前提,这种原始积累构成资本的前史;但在这一生产方式自身扩大再生产的资 ①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②刘骏民、王千;《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国际经济理论—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发展 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1期。 ③《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89、688页。 ④《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96页。 ⑤《资本论》第1卷,第831页
当代虚 拟 经济 与实体 经济 的互 动 虚拟 经济 ,他转而提 出了与广义虚 拟价 值相 对应 的广 义虚 拟经济 。① 刘骏 民 、王千 尝试用虚 拟经济的理论分析 国际经 济 ,目前还只是提 出了研究 的初步设想 。② 从 已有 的相关文献来看 ,论题 研究 的 内容 随着经 济虚拟化 程度 的不断深 化而逐 步深入 。国内的研究 多局限于现象 描述 ,国外研究 着重金 融与 经济增 长相互作 用的 机理分析 ,集 中在美 国经济体 内,且观点之 间存 在较 多的分 歧 。在 当前全球 化 中经 济 虚拟化程度加深及其作用 范 围不 断扩大 的情形 下 ,对虚 拟经济 与实体 经济 间相互 作用 机理 的关注不够 ,尤其 是关 于 国际产业转 移对 全球虚 拟经济 与实体 经济 的影 响 机 制缺乏研究 。本文试 图弥补这一不足 ,并提 出相应 的政 策性建议 。 二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 当代虚拟资本的多样化发展 (一 )马 克 思 关 于虚 拟 资本 的 基 本 理 论 马克思 的 《资本论 》科 学地 揭示 了资 本 主义 生 产 方 式 的基 本 矛盾 ,在资 本 主 义外 壳 内 ,生 产社会化 与生 产资 料 资本 主义 占有 方 式之 矛 盾 的演 变是 沿 着 资本 积 累的轨迹 展开 的 。他指 出 ,在市 场 竞 争 的强 大 压力 下 ,与 单个 资 本家 手 中扩大 再 生产 的资本 积 聚相 比 ,由许多 小 资本 联 合成 大 资本 或 少 数 资本 家剥 夺 多数 资 本 家 的资本 集 中 ,“在一夜之 间集合 起来 的资本 量”,“速 度更快 ,从 而成 为社 会 积 累的 新 的强有力 的杠 杆”,“使分 散 的 、按 习惯 进行 的生产 过程不 断地变 成社 会结 合 的 、 用科学 处理 的生 产过 程”。③ 资本 积 累的 自然过 程奠定 了资 本主义 积 累历史 发展 趋 势的必然性 :“它在一定 部 门中造成 了垄断 ,因而要求 国家的干涉”;④ “各 国人 民 日 益被卷人世界市场 网 ,从 而资本主义制度 日益具有 国际 的性 质”;“资本 的垄断成 了 与这种垄 断一起并 在这种垄断之下 繁盛起 来 的生 产方式 的桎梏 。生产资 料 的集 中和 劳动 的社会化 ,达 到了同它们的资本 主义外壳不 能相容 的地步 。这个外壳 就要 炸毁 了 。”⑤ 我们应 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 矛盾二百年来 的演进 中 ,认 识虚拟 资本 的 历 史地位和作用 ,反 过来 说 ,也不宜 离开 资本主 义信用制 度发展 的矛盾 而泛议基 本 矛 盾 的发 展 问题 。 马克思指 出 ,单个 生产 者手 中一定 程度 的资本 积 累是 资本 主义生产 方式得 以确 立 的前提 ,这种原始 积累构成资本 的前史 ;但在这 一生产 方式 自身扩大再 生产 的资 ① 林左 鸣 :《广 义 虚拟 经济 —— 二元 价值 容介 态 的经济 》,北京 :人 民 出版 社 ,2010年 。 ② 刘骏 民、王 千 :《从虚 拟 经济 的角度 重构 国际 经济 理论 ——~当代 国际经 济 关 系 的新 发展 对 中国的启 示》,《中 国工 业经 济 》2005年第 l1期 。 ③ 《资本 论 》 第 1卷 ,北 京 :人 民 出版社 ,1975年 ,第 689、688页。 ④ 《资本 论 》 第 3卷 ,北 京 :人 民 出版 社 ,1975年 ,第 496页。 ⑤ 《资本论 》 第 1卷 ,第 831页。 ·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