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英国两党制向“两个半党制”的转变 郝诗楠 摘要:近两届的英国大选结果显示,英国的两党制正在向“两个半党制”转变。其表现是第 三党的崛起与两大主流政党的相对衰落。英国议会“有效政党数”的变化趋势也证明了这种 转变的存在。“两个半党制”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迪韦尔热定律”所蕴含的简单多数选举 制的“二元化效应”被英国特定的制度配置、两大主流政党与社会关系的改变以及苏格兰的 强地区/族裔民族主义这三个因素所削弱。展望未来,英国的“两个半党制”若持续存在 则可能会对两大政党的转型、政治效率以及政权稳定性产生一定的挑战 关键词:英国;政党制度:两党制;“两个半党制” 不论政治学者还是普通民众,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将英国与美国一道归类为两党制的典型 国家。然而,最近两届(即2010年与2015年)的英国大选却动摇了这种政党格局。两次议 会下院的选举结果显示,英国在政党制度方面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变:一种两党制 转向“两个半党制”(two-and-a- chalf-party- system)的趋势已经出现。具体而言,这一趋势 的主要表现是第三党的崛起以及两大主要政党力量的相对衰落 本文将在对这一趋势进行详细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种趋势产生的动力,并展望该 趋势对于英国未来政治前景的影响。 “解冻”中的英国两党制 自上世纪20年代爱尔兰民族主义者退出英国议会以来,英国就一直都由两个相对较大 的政党轮流执政。虽然之后工党取代了自由党的大党地位,但是一直以来两党轮流执政的政 党制度在英国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几乎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都将英国视为实行 两党制的典型国家。的确,从“二战”结束以来,英国的两大主要政党长期占有议会下院的 绝对多数议席。尤其是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保守党与工党两党所获得的议席总数 的比例从未低于98%:与之相反,第三党所获得的议席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不用说 第四党”或“第五党”了。因此,一直到本世纪初,除两大党之外的其他政党也从未参与 本研究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5M571531)、华东政法大学科研项目(14HZK027)以及华东 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华与罗世界文明与比较政治研究项目”的资助
1 试析英国两党制向“两个半党制”的转变* 郝诗楠 摘要:近两届的英国大选结果显示,英国的两党制正在向“两个半党制”转变。其表现是第 三党的崛起与两大主流政党的相对衰落。英国议会“有效政党数”的变化趋势也证明了这种 转变的存在。“两个半党制”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迪韦尔热定律”所蕴含的简单多数选举 制的“二元化效应”被英国特定的制度配置、两大主流政党与社会关系的改变以及苏格兰的 强地区/族裔民族主义这三个因素所削弱。展望未来,英国的“两个半党制”若持续存在, 则可能会对两大政党的转型、政治效率以及政权稳定性产生一定的挑战。 关键词:英国;政党制度;两党制;“两个半党制” 不论政治学者还是普通民众,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将英国与美国一道归类为两党制的典型 国家。然而,最近两届(即 2010 年与 2015 年)的英国大选却动摇了这种政党格局。两次议 会下院的选举结果显示,英国在政党制度方面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变:一种两党制 转向 “两个半党制”(two-and-a-half-party-system)的趋势已经出现。具体而言,这一趋势 的主要表现是第三党的崛起以及两大主要政党力量的相对衰落。 本文将在对这一趋势进行详细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种趋势产生的动力,并展望该 趋势对于英国未来政治前景的影响。 一、 “解冻”中的英国两党制 自上世纪 20 年代爱尔兰民族主义者退出英国议会以来,英国就一直都由两个相对较大 的政党轮流执政。虽然之后工党取代了自由党的大党地位,但是一直以来两党轮流执政的政 党制度在英国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几乎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都将英国视为实行 两党制的典型国家。的确,从“二战”结束以来,英国的两大主要政党长期占有议会下院的 绝对多数议席。尤其是在上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间,保守党与工党两党所获得的议席总数 的比例从未低于 98%; [1]与之相反,第三党所获得的议席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不用说 “第四党”或“第五党”了。因此,一直到本世纪初,除两大党之外的其他政党也从未参与 * 本研究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5M571531)、华东政法大学科研项目(14HZK027)以及华东 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华与罗世界文明与比较政治研究项目”的资助
执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两大党的实力也大致相等。据统计,在195年之后的11次大选 中,工党的平均得票率为44.92%,而保守党则为43.5%;而从1945至1979年的34年间, 工党与保守党的执政时长相同,均各为17年 总之,在英国的两党制下,一方面两大主流政党通常可以取得绝对多数的议会席位,因 而可以不依赖第三党独立组阁;另一方面,英国的第三党通常较为弱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 内,其所拥有的下院议席比例通常都低于5% 美国政治学家李普塞特( Seymour Martin Lipset)和罗坎( Stein Rokkan)曾针对欧洲的 政党制度提出了著名的政党制度“冻结论”。所谓“冻结论”,指的是欧洲当前政党制度所反 映是各国早期的社会与阶级冲突或分野格局( cleavage),这种格局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像被“冻结”住( frozen)那样保持了稳定。虽然“冻结论”提出于上世纪60年代,但是 该论断在之后的数十年中仍旧显示出了相当的预测力。特别对于英国来说,尽管社会结构发 生了不小的变迁,但基于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或左-右)这种传统社会政治分野的两 党制并未被撼动;同时,英国也没有像其他欧洲大陆国家那样发生主要政党之间的大规模的 重组 然而,2010年与2015年的两次英国议会大选却让人看到了英国政党制度的一个新变化: 英国的两党制正不断“解冻”,并逐渐向“两个半党制”的方向移动。根据萨托利( Giovanni Sartori)等一些政治学者早期所提出的政党制度分类标准,在两党制和多党制之间并无明确 的“过渡地带”。但随着政治现实的不断复杂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政党制度的类型 已无法简单地通过计算政党数量来确定;反之,若要让政党制度的类型学更具解释力,同时 还需要考虑相关政党自身的实力、相对规模以及政党间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因此,在考察 英国政党制度的上述变化趋势时,使用“两个半党制”的概念比所谓“三党制”或“多党制” 更贴近现实 两党制向“两个半党制”转变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第三党在选举中的崛起。在最近举行 的两次英国议会大选中,第三党所获得的议会下院议席比例均接近10%。而这种状况与德国 和加拿大的“两个半党制”相类似;尤其在德国,作为第三党的自由民主党(Feie Demokratische partei,FDP)经常能够与另一个大党组成联合政府。而在英国,第三党的崛 起也同样使得2010年出现了“二战”后该国首个“悬浮议会”( hung parliament)与联合政 府。当时,未获绝对多数议席的保守党选择与自由民主党(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共同 组阁。在2015年的大选中,尽管保守党获得了议会多数席位并能独立组阁;但是,保守党 所获议席仅议会下院过半所要求的326席多出5席,属于“微弱的多数”,而两党所获得的
2 执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两大党的实力也大致相等。据统计,在 1945 年之后的 11 次大选 中,工党的平均得票率为 44.92%,而保守党则为 43.5%;而从 1945 至 1979 年的 34 年间, 工党与保守党的执政时长相同,均各为 17 年。[2] 总之,在英国的两党制下,一方面两大主流政党通常可以取得绝对多数的议会席位,因 而可以不依赖第三党独立组阁;另一方面,英国的第三党通常较为弱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 内,其所拥有的下院议席比例通常都低于 5%。 美国政治学家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和罗坎(Stein Rokkan)曾针对欧洲的 政党制度提出了著名的政党制度“冻结论”。所谓“冻结论”,指的是欧洲当前政党制度所反 映是各国早期的社会与阶级冲突或分野格局(cleavage),这种格局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像被“冻结”住(frozen)那样保持了稳定。[3]虽然“冻结论”提出于上世纪 60 年代,但是 该论断在之后的数十年中仍旧显示出了相当的预测力。特别对于英国来说,尽管社会结构发 生了不小的变迁,但基于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或左-右)这种传统社会政治分野的两 党制并未被撼动;同时,英国也没有像其他欧洲大陆国家那样发生主要政党之间的大规模的 重组。 然而,2010 年与 2015 年的两次英国议会大选却让人看到了英国政党制度的一个新变化: 英国的两党制正不断“解冻”,并逐渐向“两个半党制”的方向移动。根据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等一些政治学者早期所提出的政党制度分类标准,在两党制和多党制之间并无明确 的“过渡地带”。 [4]但随着政治现实的不断复杂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政党制度的类型 已无法简单地通过计算政党数量来确定;反之,若要让政党制度的类型学更具解释力,同时 还需要考虑相关政党自身的实力、相对规模以及政党间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因此,在考察 英国政党制度的上述变化趋势时,使用“两个半党制”的概念比所谓“三党制”或“多党制” 更贴近现实。 [5] 两党制向“两个半党制”转变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第三党在选举中的崛起。在最近举行 的两次英国议会大选中,第三党所获得的议会下院议席比例均接近 10%。而这种状况与德国 和加拿大的“两个半党制”相类似;尤其在德国,作为第三党的自由民主党(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 FDP)经常能够与另一个大党组成联合政府。[6]而在英国,第三党的崛 起也同样使得 2010 年出现了“二战”后该国首个“悬浮议会”(hung parliament)与联合政 府。当时,未获绝对多数议席的保守党选择与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ic Party)共同 组阁。在 2015 年的大选中,尽管保守党获得了议会多数席位并能独立组阁;但是,保守党 所获议席仅议会下院过半所要求的 326 席多出 5 席,属于“微弱的多数”,而两党所获得的
选票比例也骤跌至67.2% 这里,我们可以采用一个更为直观的方法来评估上述变化。比较政治学者大都同意使用 有效政党数”( effective number of parties)来衡量一国的政党制度的实际分化程度。简 言之,使用该指标可以将各党的真实实力或相对规模纳入政党制度的计数范围,并以此来测 量出一个国家内“真正有几个政党”。“有效政党数”一般通过两个步骤的计算得出。首先计 算各政党在议会中席位或议会选举得票数比例的平方和,然后取其倒数,即: N=1/∑P 其中,N为“有效政党数”,Pi则代表第i个政党所获得的议席或选票占比。 图1给出了英国1992年至2015年六届议会下院中的“有效政党数”。圆从图中不难看 出,英国在上世纪末基本上仍旧保持着两党制的格局。然而,在进入本世纪以来,这种格局 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数据显示,英国的“有效政党数”在2001年大选之后便加速攀升, 并在2010至2015年的联合政府时期达到了2.65的历史新高。而在刚结束不久的2015年大 选中,尽管这一数字有所下降,但同样也超过了2.5,为2.53。 图1.1992年以来英国“有效政党数”的变化趋势 2.6 2.5 2.45 笔者自制 数据来源: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图书馆档案部http://archives.lseac.uk, 些学者指出,英国的两党制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之后便已发生了偏离。但是,根据 政治学家李帕特( Arend Lijphart)的统计,在整个上世纪80年代中,英国的有效政党数仅 为1.85。因此,若将该数字与图1的数据放在一起讨论,那么英国向“两个半党制”的 转变无疑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近五年来才出现的新趋势 当然,“两个半党制”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第三党可以根本性地削弱英国两大主流政党的
3 选票比例也骤跌至 67.2%。 这里,我们可以采用一个更为直观的方法来评估上述变化。比较政治学者大都同意使用 “有效政党数”(effective number of parties)来衡量一国的政党制度的实际分化程度。 [7]简 言之,使用该指标可以将各党的真实实力或相对规模纳入政党制度的计数范围,并以此来测 量出一个国家内“真正有几个政党”。“有效政党数”一般通过两个步骤的计算得出。首先计 算各政党在议会中席位或议会选举得票数比例的平方和,然后取其倒数,即: N=1/∑Pi2 其中,N 为“有效政党数”,Pi 则代表第 i 个政党所获得的议席或选票占比。 图 1 给出了英国 1992 年至 2015 年六届议会下院中的“有效政党数”。[8]从图中不难看 出,英国在上世纪末基本上仍旧保持着两党制的格局。然而,在进入本世纪以来,这种格局 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数据显示,英国的“有效政党数”在 2001 年大选之后便加速攀升, 并在 2010 至 2015 年的联合政府时期达到了 2.65 的历史新高。而在刚结束不久的 2015 年大 选中,尽管这一数字有所下降,但同样也超过了 2.5,为 2.53。 图 1. 1992 年以来英国“有效政党数”的变化趋势 2.26 2.12 2.16 2.45 2.6 2.53 2 2.5 3 1992 1997 2001 2005 2010 2015 笔者自制 数据来源: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图书馆档案部 http://archives.lse.ac.uk/ 一些学者指出,英国的两党制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之后便已发生了偏离。[9]但是,根据 政治学家李帕特(Arend Lijphart)的统计,在整个上世纪 80 年代中,英国的有效政党数仅 为 1.85。 [10]因此,若将该数字与图 1 的数据放在一起讨论,那么英国向“两个半党制”的 转变无疑是在进入 21 世纪之后尤其是近五年来才出现的新趋势。 当然,“两个半党制”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第三党可以根本性地削弱英国两大主流政党的
实力。不论是2010年与保守党共同组阁的自由民主党还是在2015年一举拿下威斯敏斯特 59个苏格兰议席中56个的苏格兰民族党( Scottish National Party),现时仍旧无法在实力和 支持率方面(尤其是在国家层面上)与两大主流政党等量齐观。但是,近几届的选举结果表 明,不论是两大党所取得的总议席比例还是议会多数党议席比例都在逐年下降。凡此种种 无不显示出英国长期以来相当稳定的两党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两个半党制”形成的动力 从理论意义上来看,英国政党制度的上述变化不仅挑战了李普塞特和罗坎的“冻结论”, 更是挑战了颇为著名的“迪韦尔热定律”( Duverger'sLaw)。该定律指的是政治学家迪韦尔 热( Morris duverger)曾做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即实行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决(又称“简单多 数制”或“赢者通吃”制)的选举计票制度会在政党间产生“二元化效应”,最终会倾向于 产生两党制。需要指出的是,该定律的提出引发了不少质疑。许多文献给出了诸多经验上 的反例,以此对“迪韦尔热定律”的有效性提出挑战。比如有研究者指出,简单多数制产生 两党制的因果效应并不清晰 不过,大多数学者还是同意多数制可以“强化”两党制(如果不是“导致”的话)。 尤其是在英国,长期以来“保守党与工党轮流执政”的规律的确在简单多数制的选举计票制 度下得到了巩固。而作为第三党的自由民主党一直都处于“被压制”的状态。然而,近年来 两个半党制”的出现却表明了“迪韦尔热定律”在英国适用性的减弱。这让人不禁要问: 为什么简单多数制无法持续“冻结”英国的两党制?本文认为,“两个半党制”的出现并不 意味着简单多数制的“二元化效应”本身失去了意义。反之,在英国有三大因素从外部削弱 “二元化效应”的强度。 (一)特定的制度配置 作为一种制度主义命题,“迪韦尔热定律”同许多类似的“定律”或“法则”一样都忽 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单个制度的效应常常被其他制度的效应所增强或抵消。可以说, “迪韦尔热定律”只考虑了选举制度对政党制度的影响,忽略了选举制度与其他制度的配置 ( configuration)所产生“集合效应”。m而在英国的案例中,正是议会制(政体)与简单多 数制(选举制度)的制度配置削弱了“迪韦尔热定律”产生特定结果(即两党制)的能 比较而言,在诸如像美国那样将总统制与简单多数制搭配的国家中,国家最高权力的单一性 与一元性使得力量过于单薄的政党根本无法染指这一“宝座”。在这种情况下,小党要么退 出选举政治舞台,要么就选择并入大党。而在英国,情况则颇为不同。在议会制与简单多数 制的搭配下,(就全国性的选举而言)小党依旧有机会进入议会一一只要它能够取得一个以
4 实力。不论是 2010 年与保守党共同组阁的自由民主党还是在 2015 年一举拿下威斯敏斯特 59 个苏格兰议席中 56 个的苏格兰民族党(Scottish National Party),现时仍旧无法在实力和 支持率方面(尤其是在国家层面上)与两大主流政党等量齐观。但是,近几届的选举结果表 明,不论是两大党所取得的总议席比例还是议会多数党议席比例都在逐年下降。凡此种种, 无不显示出英国长期以来相当稳定的两党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二、 “两个半党制”形成的动力 从理论意义上来看,英国政党制度的上述变化不仅挑战了李普塞特和罗坎的“冻结论”, 更是挑战了颇为著名的“迪韦尔热定律”(Duverger’s Law)。该定律指的是政治学家迪韦尔 热(Morris Duverger)曾做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即实行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决(又称“简单多 数制”或“赢者通吃”制)的选举计票制度会在政党间产生“二元化效应”,最终会倾向于 产生两党制。[11]需要指出的是,该定律的提出引发了不少质疑。许多文献给出了诸多经验上 的反例,以此对“迪韦尔热定律”的有效性提出挑战。比如有研究者指出,简单多数制产生 两党制的因果效应并不清晰。[12] 不过,大多数学者还是同意多数制可以“强化”两党制(如果不是“导致”的话)。[13] 尤其是在英国,长期以来“保守党与工党轮流执政”的规律的确在简单多数制的选举计票制 度下得到了巩固。而作为第三党的自由民主党一直都处于“被压制”的状态。然而,近年来 “两个半党制”的出现却表明了“迪韦尔热定律”在英国适用性的减弱。这让人不禁要问: 为什么简单多数制无法持续“冻结”英国的两党制?本文认为,“两个半党制”的出现并不 意味着简单多数制的“二元化效应”本身失去了意义。反之,在英国有三大因素从外部削弱 了“二元化效应”的强度。 (一) 特定的制度配置 作为一种制度主义命题,“迪韦尔热定律”同许多类似的“定律”或“法则”一样都忽 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单个制度的效应常常被其他制度的效应所增强或抵消。可以说, “迪韦尔热定律”只考虑了选举制度对政党制度的影响,忽略了选举制度与其他制度的配置 (configuration)所产生“集合效应”。 [14]而在英国的案例中,正是议会制(政体)与简单多 数制(选举制度)的制度配置削弱了“迪韦尔热定律”产生特定结果(即两党制)的能力。 比较而言,在诸如像美国那样将总统制与简单多数制搭配的国家中,国家最高权力的单一性 与一元性使得力量过于单薄的政党根本无法染指这一“宝座”。在这种情况下,小党要么退 出选举政治舞台,要么就选择并入大党。而在英国,情况则颇为不同。在议会制与简单多数 制的搭配下,(就全国性的选举而言)小党依旧有机会进入议会——只要它能够取得一个以
上选区或者某一地区数个选区内的多数票。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2015年大选中苏 格兰民族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崛起的。 这样看来,在议会制下,小党进入政治系统的门槛要低不少。因此,英国“议会制+简 单多数制”对于第三党的“惩罚效应”要弱于“总统制+简单多数制”的制度配置。这是因 为议会制下政党间结盟的动力相对较低,所以并不会像在总统制下那样完全削弱或消灭第三 党甚至是第四、第五党。 (二)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当然,第三党或小党拥有生存的机会并不代表着它必然会崛起。在两党制下,第三党崛 起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选民对于两大主流政党支持度的下降,而其根源则在于两大政党与社 会关系的变化 近年来,工党和保守党对社会的适应性有所减弱。首先,相比于美国式政党,英国的两 大政党官僚化程度较高而灵活性不足,其对于社会的变迁反应较为滞后。根据前述“冻结论 的观点,英国的两党制并未跳脱出传统的“左-右”社会分野。然而,最近二、三十年来英 国经济社会变迁使得这种相对粗浅的分野发生了改变。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社会的多元 化,新出现的政治社会议题(如环境保护、民族问题、移民问题以及“入欧-脱欧”之争) 使得“左-右”分野变得模糊。不过,对于这些变迁,不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的均应对不足 其结果是新社会群体的诉求无法像以前那样通过两党制得到充分回应。在如今的英国,两大 党与公民社会“紧密共生”的传统模式正逐渐衰落。1 具体而言,社会变迁对政党制度的影响是通过选民群体特质的变化实现的。相对于他们 的上一辈来说,新生代选民对于某个政党的认同( party identification)和对某种意识形态的 忠诚度要低得多。随着选民的代际更替,所谓“铁票”的现象会变得越来越少,而决定年轻 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是一些实用主义因素。根据以往的经验,英国选民在发现两大政党无法 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便会投票给第三党来表达不满。而这也可以解释自由民主党长久以来 选民基础的持存以及2010年该党在大选中的崛起。在这里,“迪韦尔热定律”的心理机制发 生了“故障”,即选民在某些情况下并不会单纯因为第三党无法获胜而选择不“浪费”自己 的选票;反之,第三党成为了许多选民谴责两大主流政党的“发泄渠道”。 (三)强地区/族裔认同 英国的地区/族裔认同( regional/ethnic identity)是影响“迪韦尔热定律”效力的关键因 素。许多研究表明,选票分布状况与简单多数制的“二元化效应”能否完全发挥紧密相连。 也就是说,那些存在强地区/族裔认同的地方会促使代表该地区/族裔的政党获得与其选票数
5 上选区或者某一地区数个选区内的多数票。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2015 年大选中苏 格兰民族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崛起的。 这样看来,在议会制下,小党进入政治系统的门槛要低不少。因此,英国“议会制+简 单多数制”对于第三党的“惩罚效应”要弱于“总统制+简单多数制”的制度配置。这是因 为议会制下政党间结盟的动力相对较低,所以并不会像在总统制下那样完全削弱或消灭第三 党甚至是第四、第五党。 (二) 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当然,第三党或小党拥有生存的机会并不代表着它必然会崛起。在两党制下,第三党崛 起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选民对于两大主流政党支持度的下降,而其根源则在于两大政党与社 会关系的变化。 近年来,工党和保守党对社会的适应性有所减弱。首先,相比于美国式政党,英国的两 大政党官僚化程度较高而灵活性不足,其对于社会的变迁反应较为滞后。根据前述“冻结论” 的观点,英国的两党制并未跳脱出传统的“左-右”社会分野。然而,最近二、三十年来英 国经济社会变迁使得这种相对粗浅的分野发生了改变。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社会的多元 化,新出现的政治社会议题(如环境保护、民族问题、移民问题以及“入欧-脱欧”之争) 使得“左-右”分野变得模糊。不过,对于这些变迁,不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的均应对不足, 其结果是新社会群体的诉求无法像以前那样通过两党制得到充分回应。在如今的英国,两大 党与公民社会“紧密共生”的传统模式正逐渐衰落。[15] 具体而言,社会变迁对政党制度的影响是通过选民群体特质的变化实现的。相对于他们 的上一辈来说,新生代选民对于某个政党的认同(party identification)和对某种意识形态的 忠诚度要低得多。随着选民的代际更替,所谓“铁票”的现象会变得越来越少,而决定年轻 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是一些实用主义因素。根据以往的经验,英国选民在发现两大政党无法 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便会投票给第三党来表达不满。 [16]而这也可以解释自由民主党长久以来 选民基础的持存以及 2010 年该党在大选中的崛起。在这里,“迪韦尔热定律”的心理机制发 生了“故障”,即选民在某些情况下并不会单纯因为第三党无法获胜而选择不“浪费”自己 的选票;[17]反之,第三党成为了许多选民谴责两大主流政党的“发泄渠道”。 (三) 强地区/族裔认同 英国的地区/族裔认同(regional/ethnic identity)是影响“迪韦尔热定律”效力的关键因 素。许多研究表明,选票分布状况与简单多数制的“二元化效应”能否完全发挥紧密相连。 也就是说,那些存在强地区/族裔认同的地方会促使代表该地区/族裔的政党获得与其选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