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出版时间:2013-12-3016:18 网络出版地址:htp:/www.cnkinet/kcms/dov/cNK:114084/S.20131012.1822.014 基于教育社会分层视角的农村学生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 王小红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加剧,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与农村学生的社会流 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当前,农村学生在社会流动与社会地位获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以 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及重点学校制度的行政约束、高等教育分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 对文凭筛选功能的影响、高考和就业场域潜规则的干预和农村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制约, 教育所铺架的向上流动的阶梯出现了明显的短路,农村学生不管在高等教育数量获得还是 高等教育质量获得方面,均处于相对劣势;农村大学生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的阶层地位仍然较低,非正规就业居多、职业地位低、收入低、被限制在边缘行业, 结果导致部分农村学生弃考和辍学 关键词:教育社会分层农村学生社会流动弃考辍学 教育社会分层指个体通过教育获得实现阶层流动和阶层身份改变,它是教育本体功能和 社会功能的交汇点,也是教育领域与社会领域的重要交界地带。社会分层功能能否实现、实 现方式和程度是对教育以及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考证方式,尤其是对个体身心发 展和社会化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使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依赖性 不断加强,各阶层都将其社会、经济、文化等资本优势作用于下一代的受教育过程中,以实 现社会阶层流动,对农村学生尤其如此。因为对他们而言,通过教育实现向上社会流动,几 乎是改变处于边缘和底层地位身份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同时也是他们一直以来对教 育寄托最大希望的原因所在。如果这种期待效应没有出现,农村学生可能就会终止教育过程。 、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与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 如果假定个人既定的教育成就意味着相应的社会地位,那么对农村学生而言,教育就是 促进其向上社会流动,扭转命运的重要途径。他们不仅要通过教育填补与较高阶层后代的先 天因素差异带来的鸿沟,而且要在教育中取得较好的学业成就,以获得“比较优势”取得相 应职业,以此改变父辈底层的社会地位。现实情况下农村学生的教育获得及其对社会流动的 影响如何,成为教育社会分层探讨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地位的获得 在基础教育基本普及的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对个人地位获得的作 用日益凸显,对农村学生更是如此,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期待构成了现阶段农村学生 接受教育和投资教育的根本动力。大学扩招以来,尽管学费不断攀升,农村学生接受高等 教育的比例仍不断提高。但是,在强调教育扩张使农村学生教育机会的绝对量有所增加的 同时,不容忽略其相对机会的劣势并没有改变的事实。研究显示,扩招以来,管理人员 专业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的子女上大学的机会分别是农民子女的 76倍、46倍、72倍、49倍、43倍,城市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是农村学生的55倍。不 仅在高等教育数量获得上存在不平等,在高等教育质量获得方面更是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 和阶层差异,农村学生更多集中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一项针对2007年、209 年和2011年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来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学生在“211”高校中的结构辈 收稿日期]2013-04-12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校基金项目(12A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小红,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邮编:637002
基于教育社会分层视角的农村学生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 王小红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加剧,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与农村学生的社会流 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当前,农村学生在社会流动与社会地位获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以 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及重点学校制度的行政约束、高等教育分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 对文凭筛选功能的影响、高考和就业场域潜规则的干预和农村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制约, 教育所铺架的向上流动的阶梯出现了明显的短路,农村学生不管在高等教育数量获得还是 高等教育质量获得方面,均处于相对劣势;农村大学生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的阶层地位仍然较低,非正规就业居多、职业地位低、收入低、被限制在边缘行业, 结果导致部分农村学生弃考和辍学。 关键词:教育社会分层 农村学生 社会流动 弃考 辍学 教育社会分层指个体通过教育获得实现阶层流动和阶层身份改变,它是教育本体功能和 社会功能的交汇点,也是教育领域与社会领域的重要交界地带。社会分层功能能否实现、实 现方式和程度是对教育以及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考证方式,尤其是对个体身心发 展和社会化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使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1]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依赖性 不断加强,各阶层都将其社会、经济、文化等资本优势作用于下一代的受教育过程中,以实 现社会阶层流动,对农村学生尤其如此。因为对他们而言,通过教育实现向上社会流动,几 乎是改变处于边缘和底层地位身份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同时也是他们一直以来对教 育寄托最大希望的原因所在。如果这种期待效应没有出现,农村学生可能就会终止教育过程。 一、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与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 如果假定个人既定的教育成就意味着相应的社会地位,那么对农村学生而言,教育就是 促进其向上社会流动,扭转命运的重要途径。他们不仅要通过教育填补与较高阶层后代的先 天因素差异带来的鸿沟,而且要在教育中取得较好的学业成就,以获得“比较优势”取得相 应职业,以此改变父辈底层的社会地位。现实情况下农村学生的教育获得及其对社会流动的 影响如何,成为教育社会分层探讨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地位的获得 在基础教育基本普及的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对个人地位获得的作 用日益凸显,对农村学生更是如此,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期待构成了现阶段农村学生 接受教育和投资教育的根本动力。大学扩招以来,尽管学费不断攀升,农村学生接受高等 教育的比例仍不断提高。但是,在强调教育扩张使农村学生教育机会的绝对量有所增加的 同时,不容忽略其相对机会的劣势并没有改变的事实。研究显示,扩招以来,管理人员、 专业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的子女上大学的机会分别是农民子女的 7.6 倍、4.6 倍、7.2 倍、4.9 倍、4.3 倍,城市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是农村学生的 5.5 倍。[2]不 仅在高等教育数量获得上存在不平等,在高等教育质量获得方面更是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 和阶层差异,农村学生更多集中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一项针对 2007 年、2009 年和 2011 年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来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学生在“211”高校中的结构辈 [收稿日期] 2013-04-12 [基金项目] 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校基金项目(12A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小红,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邮编:637002。 1 网络出版时间:2013-12-30 16:18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CNKI:11-4084/S.20131012.1822.014 .html
出率达到155%,而在高职高专中仅为81%;来自乡镇的生源在“985”高校中的结构辈 出率仅为73%,但在高职高专中达到116%。行政管理干部或机关企事业单位办事人员的子 女在“985”高校中的结构辈出率为150%,而在高职高专中仅为70%;农民工子女在“985” 高校中的结构辈出率仅为60%。国另一项调查表明,相对于农村学生,省会城市或直辖市、 地级市和县城的高校学生,能接受到的高等教育层次从专科向本科跨越的可能性更高,其 概率发生比分别为农村学生的2014倍、1.784倍和1430倍,且均在统计意义上非常显著。 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子女在“985”或“211”高校就读的概率分别为农民和农民工子 女的1.263倍和1.111倍,且均在统计意义上非常显著。与此同时,一些重点大学的农村 学生比例近年来逐渐减少。据统计,2010年清华大学新生中来自农村的仅占17%,北京大 学的农村生源仅占一成,同年全国高考考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高达62%。201年清华大 学新生中县级以下中学学生近500人,只占清华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的 (二)农村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境遇 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工作职位、行业位置与收入水平是教育社会分层的最终阶段,层层 教育选拔将农村学生安插到什么样的社会位置上,这是教育社会分层考察中的一个必须方 面。因为职业是构建社会地位等级的主要分类标准,不同行业之间的待遇、享有的社会资 源存在一定差异,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个体所掌握的经济资源数量的多寡。在当前, 高校毕业生失业群体中农村学生的比例最高。从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看,农民与农民工 子女有35%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向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质 量也不高,非正规就业居多,职业地位低,职业提升机会少,仍然被限制在边缘行业,大 多从事工作环境较差、需求量大或者比较危险的“3D”行业( Difficult,, emanding Dangerous) 如建筑业和制造业部门。四虽然通过高等教育途径获得了比其家庭原有水平较高的收入, 但相对于其他阶层,农村大学毕业生的薪酬仍然较低。2008届、2009届农村大学生在毕业 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P即使是毕业于“211”院校 类的农村学生,其家庭也必须为其高等教育投资而平均承受8年的负收益,在其30岁时仍 然有近15%的人无法收回投资成本;而高职高专学校的毕业生,其家庭则必须为其平均承 受16年左右的负收益,到70岁时仍有高达47%的人无法收回成本。由于收入低,专业 不对口,离职率较高,很多人成为大城市里的“漂族”。在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农 村家庭的本科毕业生在低收入的就业漂族中占50%以上,成为城市里新的边缘人群。P20 当前农村学生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有限性以及在职业、行业和收入方面的社会境遇, 体现出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农村学生通过高等教育实现的主要是生存性水平流动 而地位性垂直流动则非常微弱,与此相对应,农村大学生的身份不再是是地位取向的“国 家人”(或“城市人”),而成为“他乡的打工仔”。与其父辈相比,农村大学生并没有 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阶层地位仍然较低,出现了代际继承、代际复制现象 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弱化的缘由与农村学生的教育选择 教育对于农村学生从地位取向意义的功能降低到生存取向功能,这种功能的弱化与农村 学生寄期望通过教育实现向上社会流动,进而扭转命运的预期完全不同,于是,教育的吸引 力降低,农村学生对教育产生信任危机,失去继续进行教育投入的热情和动力。近年来,我 国高考录取率不断攀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行为却不断发生。根据教育部的统计 数据显示,2009年1020万学生参加高考,弃考人数达84万;2010年957万学生参加高考, ①结构辈出率即某类背景的学生在某类院校子样本中所占比例与该类背景学生在样本总体中所占比例的 比值 22009年高考平均录取率为62%,2010年为69.5%,2011年为72.3%,2012年为75%,2013年为75% 201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15万录取率为75%.(2013-05-12).http://wwwyggk.net/news/3045.html
出率①达到 155%,而在高职高专中仅为 81%;来自乡镇的生源在“985”高校中的结构辈 出率仅为 73%,但在高职高专中达到 116%。行政管理干部或机关企事业单位办事人员的子 女在“985”高校中的结构辈出率为 150%,而在高职高专中仅为 70%;农民工子女在“985” 高校中的结构辈出率仅为 60%。[3]另一项调查表明,相对于农村学生,省会城市或直辖市、 地级市和县城的高校学生,能接受到的高等教育层次从专科向本科跨越的可能性更高,其 概率发生比分别为农村学生的 2.014 倍、1.784 倍和 1.430 倍,且均在统计意义上非常显著。 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子女在“985”或“211”高校就读的概率分别为农民和农民工子 女的 1.263 倍和 1.111 倍,且均在统计意义上非常显著。[4]与此同时,一些重点大学的农村 学生比例近年来逐渐减少。据统计,2010 年清华大学新生中来自农村的仅占 17%,北京大 学的农村生源仅占一成,同年全国高考考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高达 62%。2011 年清华大 学新生中县级以下中学学生近 500 人,只占清华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5] (二)农村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境遇 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工作职位、行业位置与收入水平是教育社会分层的最终阶段,层层 教育选拔将农村学生安插到什么样的社会位置上,这是教育社会分层考察中的一个必须方 面。因为职业是构建社会地位等级的主要分类标准,不同行业之间的待遇、享有的社会资 源存在一定差异,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个体所掌握的经济资源数量的多寡。在当前, 高校毕业生失业群体中农村学生的比例最高。从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看,农民与农民工 子女有 35%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 15%的比例。[6]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质 量也不高,非正规就业居多,职业地位低,职业提升机会少,仍然被限制在边缘行业,大 多从事工作环境较差、需求量大或者比较危险的“3D”行业(Difficult, emanding, Dangerous), 如建筑业和制造业部门。[7]虽然通过高等教育途径获得了比其家庭原有水平较高的收入, 但相对于其他阶层,农村大学毕业生的薪酬仍然较低。2008 届、2009 届农村大学生在毕业 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6]P209 即使是毕业于“211”院校 类的农村学生,其家庭也必须为其高等教育投资而平均承受 8 年的负收益,在其 30 岁时仍 然有近 15%的人无法收回投资成本;而高职高专学校的毕业生,其家庭则必须为其平均承 受 16 年左右的负收益,到 70 岁时仍有高达 47%的人无法收回成本。[8]由于收入低,专业 不对口,离职率较高,很多人成为大城市里的“漂族”。在 2009 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农 村家庭的本科毕业生在低收入的就业漂族中占 50%以上,成为城市里新的边缘人群。[6]P209 当前农村学生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有限性以及在职业、行业和收入方面的社会境遇, 体现出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农村学生通过高等教育实现的主要是生存性水平流动, 而地位性垂直流动则非常微弱,与此相对应,农村大学生的身份不再是是地位取向的“国 家人”(或“城市人”),而成为“他乡的打工仔”。与其父辈相比,农村大学生并没有 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阶层地位仍然较低,出现了代际继承、代际复制现象。 二、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弱化的缘由与农村学生的教育选择 教育对于农村学生从地位取向意义的功能降低到生存取向功能,这种功能的弱化与农村 学生寄期望通过教育实现向上社会流动,进而扭转命运的预期完全不同,于是,教育的吸引 力降低,农村学生对教育产生信任危机,失去继续进行教育投入的热情和动力。近年来,我 国高考录取率不断攀升②,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行为却不断发生。根据教育部的统计 数据显示,2009 年 1020 万学生参加高考,弃考人数达 84 万;2010 年 957 万学生参加高考, ①结构辈出率即某类背景的学生在某类院校子样本中所占比例与该类背景学生在样本总体中所占比例的 比值。 ② 2009 年高考平均录取率为 62%,2010 年为 69.5%,2011 年为 72.3%,2012 年为 75%,2013 年为 75%。 2013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 915 万.录取率为 75%.(2013-05-12).http://www.yggk.net/news/3045.html
弃考人数达81万:2011年933万学生参加高考,弃考人数为80万;2012年高考人数为915 万,弃考者多达80万。2013年912万学生参加高考,弃考人数约100万。教育部发言人 续梅透露,近五年来弃考率基本稳定,约为10%。弃弃考考者大多是农村学生。不仅如此 近年来农村学生辍学率也居高不下,一些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最高达到了7437%,平均约 为43%。山以河南省A县为例,2008年初一新生办学籍人数为12149人,2011年参加该县 中招报考只有7534人,巩固率为6202%,辍学率为3798%,以A县某乡为例,2008年初 新生办学籍人数为921人,2011年参加该县中招报考只有441人,巩固率为48.54%,辍 学率为5146%(国家规定的巩固率为955%)。2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内的辍学,农村学生初 中毕业之后弃学或者虽然身在学校但是处于“不在学状态”的情况更为普遍。农村学生 的弃考和过早辍学行为,是农村社会在对教育社会分层功能进行基本判断和认知后做出的教 育选择。农村学生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身份的过程之所以如此艰难,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遭 遇了多重困难 (一)以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及重点学校制度的行政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以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及重点或示范性学校制度使农村学生在 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进而实现向上社会流动面临着国家行政力量的约束。重点或示范性 学校制度和以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制度,双重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在城 乡之间的配置严重不均衡,农村地区无论在教育资金、人力、物力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 于是,有“能力”选择教育机会的优势阶层,往往通过各种正当和非正当的手段获取优质 教育资源。有研究表明,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存在严重的阶层分化,私营企业主家庭的学 生在重点高中生中所占比例为11.79%,明显高于他们在社会总体(0.54%)中所占的比例 1125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的所占比例高出了957%,经理人员阶层的所占比例高出了 9.13%。而来自农民家庭的学生的比例比该阶层的社会比例低了4483个百分点。就教 育机会的获得,优势阶层往往通过缴纳赞助费或择校费进入高中,在择校制度中,高中择 校比例最高曾达同期学生数量的30%,而来自农民阶层的择校生比例仅为54%由于重 点高中所具有的组织文化、课程内容、教师期望,升学指导等对学生的升学选择具有显著 的促进作用,非重点高中学生的升学意愿相对较低,升学成功的机率也较小。有研究表明, 在重点高中就读的农村学生的继续升学选择需求相对于非重点高中的农村学生,其发生比 率为200679%,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同时,学生所在的高中决定可能进入的大 学类型,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将高职院校作为第一志愿选择的学生,重点高中学生选择一 本院校的倾向更明显,发生比率为11.39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选择二本院校和 三本院校的比率仅仅为2.596%和0946%。6P28另外,学校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和班级 文化等方面一直表现出对城市文化的偏好,农村学生由于家庭资本的劣势和家庭文化背景 所提供的经验与作为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异质化和不连续性,难以较好地融合到 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学业成绩容易受到影响,在学校教育选拔中必然处于不利地位。 正因为农村学生参与重点高中资源的竞争力较低,而重点高中在很大程度可能决定成 功进入高校与进入高校的类型,于是,要么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后弃考,要么在初中阶段就 辍学,“筛选一回家”成为农村学生教育选择的一种常见模式。即使顺利通过层层教育筛 选的农村学生,由于信息封闭,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经常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家庭支 付能力的限制,往往主动选择那些低收费、比较冷门的院校和专业。从毕业后的发展来看 农村大学生仍然处于劣势。放弃就业、选择在国内外院校继续升学的毕业生群体更多来自 城市,且家庭社会经济较好。此外,按省分配名额的录取原则体现了政治因素对招生过 程的干预,这种不平等的录取机制用过程的公开、公正遮蔽了优质资源分配过程中权力性 因素的影响,而农村学生显然不是受益者
弃考人数达 81 万;2011 年 933 万学生参加高考,弃考人数为 80 万;2012 年高考人数为 915 万,弃考者多达 80 万。[9] 2013 年 912 万学生参加高考,弃考人数约 100 万。教育部发言人 续梅透露,近五年来弃考率基本稳定,约为 10%。[10]弃弃考考者大多是农村学生。不仅如此, 近年来农村学生辍学率也居高不下,一些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最高达到了 74.37%,平均约 为 43%。[11]以河南省 A 县为例,2008 年初一新生办学籍人数为 12149 人,2011 年参加该县 中招报考只有 7534 人,巩固率为 62.02%,辍学率为 37.98%,以 A 县某乡为例,2008 年初 一新生办学籍人数为 921 人,2011 年参加该县中招报考只有 441 人,巩固率为 48.54%,辍 学率为 51.46%(国家规定的巩固率为 95.5%)。[12]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内的辍学,农村学生初 中毕业之后弃学或者虽然身在学校但是处于“不在学状态”的情况更为普遍。[13]农村学生 的弃考和过早辍学行为,是农村社会在对教育社会分层功能进行基本判断和认知后做出的教 育选择。农村学生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身份的过程之所以如此艰难,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遭 遇了多重困难。 (一)以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及重点学校制度的行政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以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及重点或示范性学校制度使农村学生在 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进而实现向上社会流动面临着国家行政力量的约束。重点或示范性 学校制度和以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制度,双重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在城 乡之间的配置严重不均衡,农村地区无论在教育资金、人力、物力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 于是,有“能力”选择教育机会的优势阶层,往往通过各种正当和非正当的手段获取优质 教育资源。有研究表明,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存在严重的阶层分化,私营企业主家庭的学 生在重点高中生中所占比例为 11.79%,明显高于他们在社会总体(0.54%)中所占的比例 11.25 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的所占比例高出了 9.57%,经理人员阶层的所占比例高出了 9.13%。而来自农民家庭的学生的比例比该阶层的社会比例低了 44.83 个百分点。 [14]就教 育机会的获得,优势阶层往往通过缴纳赞助费或择校费进入高中,在择校制度中,高中择 校比例最高曾达同期学生数量的 30%,而来自农民阶层的择校生比例仅为 5.4%。[15]由于重 点高中所具有的组织文化、课程内容、教师期望,升学指导等对学生的升学选择具有显著 的促进作用,非重点高中学生的升学意愿相对较低,升学成功的机率也较小。有研究表明, 在重点高中就读的农村学生的继续升学选择需求相对于非重点高中的农村学生,其发生比 率为 200.679%,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16]同时,学生所在的高中决定可能进入的大 学类型,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将高职院校作为第一志愿选择的学生,重点高中学生选择一 本院校的倾向更明显,发生比率为 11.39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选择二本院校和 三本院校的比率仅仅为 2.596%和 0.946%。[16]P28另外,学校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和班级 文化等方面一直表现出对城市文化的偏好,农村学生由于家庭资本的劣势和家庭文化背景 所提供的经验与作为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异质化和不连续性,难以较好地融合到 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学业成绩容易受到影响,在学校教育选拔中必然处于不利地位。 正因为农村学生参与重点高中资源的竞争力较低,而重点高中在很大程度可能决定成 功进入高校与进入高校的类型,于是,要么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后弃考,要么在初中阶段就 辍学,“筛选—回家”成为农村学生教育选择的一种常见模式。即使顺利通过层层教育筛 选的农村学生,由于信息封闭,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经常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家庭支 付能力的限制,往往主动选择那些低收费、比较冷门的院校和专业。从毕业后的发展来看, 农村大学生仍然处于劣势。放弃就业、选择在国内外院校继续升学的毕业生群体更多来自 城市,且家庭社会经济较好。[17]此外,按省分配名额的录取原则体现了政治因素对招生过 程的干预,这种不平等的录取机制用过程的公开、公正遮蔽了优质资源分配过程中权力性 因素的影响,而农村学生显然不是受益者
(二)高等教育分层和文凭的筛选功能弱化的影响 在我国,大学被分为不同类型。这种区分既包括同一类型高等学校之间水平上的差异 也体现了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及其学科与专业办学质量上的不同。一般而言,不同层次的高 等学校在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各种差异,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 差异,这将在客观上形成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有研究表明,高校毕业时陷入失 业困境的群体,来自“985”院校的仅占3.4%,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来自专科院校,失业 群体中农村学生的比例最高。高等院校的选拔性和教育质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其毕业生顺 利就业的概率分别增加1.545倍和1.271倍;院校的学术选拔性和教育质量每增加一个单位 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的概率分别增加1631%和16.5%。Pm同时,学校在一定层次结构中 的定位也将影响和制约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层次的基本价值判断。有数据显示,毕业于 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2007届大学生半年后的月收入分别为 2949元、2282元和1735元,存在明显差异,即使是三年后,这种差异仍然存在。三年后 的月收入分别为6052元、4899元和3516元。向P2010届毕业生也不例外,其平均初始 月工资为2153元。其中“211”大学毕业生平均初始月工资为2427元,普通院校毕业生起 薪则只有1903元,前者高出后者约28%18农村学生集中在一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 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教育的社会回报率,进而影响其进入社会中上层的机会 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教育竞争更加复杂而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凭的筛 选功能。因为根据教育一地位结构模式,社会成员教育水平普遍提高,较高社会地位与较 高学历、优质教育及优势专业密切相连。农村学生多数就读于而非重点大学,而非重点大 学所提供的更多是一种“生存教育”,而不是“地位(获得)教育”,这种内在的质性优 势的降低,使高等教育之于他们的地位价值下降。正因为进入普通院校对目前底层地位的 改变没有多大价值,这直接形成了农村家庭及其子女对于高等教育的矛盾心理,对高等教 育逐渐失去了热情,他们不再指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弃考和辍学似乎就成 为必然。 (三)各类资本对高考和就业场域的干预 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市场化,以学业成就和“市场能力”为标准的学校 选拔规则,也使大量的农村学生被形式公平的教育竞争排斥在高一级学校教育之外。高考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即“成就”取决于考生的“智力”与“努力”。若从个人视角与过程视 角来看,这似乎是一场能力取向的“贤能主义”主导的公平竞争,但实质是获致性(成就 分数)因素掩盖了身份团体、社会网络、家庭的经济资本、毕业中学的文化资本等先赋性 因素的影响。國有研究表明,以农村家庭为参照,如果有1名农村学生通过特殊渠道进入 高校,则有1381名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学生、2.138名地级市学生、1.854名县级市(县城) 学生通过特殊渠道进入高校;如果有1名农村学生可以在未达到高校在当地录取分数线的 情况下被录取入学,则有1.296名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学生、1.775名地级市学生、1616名 县级市(县城)学生在未达分数线的情况下入学。可见,优势阶层往往利用其家庭资本优 势,在升学中减少竞争,或将部分竞争者排斥在竞争之外以获取教育机会 个人既定的教育成就是否意味着相应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取决于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 场,但当前由于公正的市场和社会规则与机制的缺乏,高收入、高地位的职位的获得并不完 全取决于个体所受的教育程度,中上层为了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往往动用各类经济、社会 资本,把历尽千辛万苦踏入高等教育门槛的下层大学生从优厚的职位上排斥出去,或者利用 个体或社群资本改变客观市场性就业评价(看关系而非成绩、能力)。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待 业群体,父亲职业地位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倾向性更强:1p7家庭 收入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的社会关系广泛有利于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二)高等教育分层和文凭的筛选功能弱化的影响 在我国,大学被分为不同类型。这种区分既包括同一类型高等学校之间水平上的差异, 也体现了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及其学科与专业办学质量上的不同。一般而言,不同层次的高 等学校在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各种差异,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 差异,这将在客观上形成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有研究表明,高校毕业时陷入失 业困境的群体,来自“985”院校的仅占 3.4%,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来自专科院校,失业 群体中农村学生的比例最高。高等院校的选拔性和教育质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其毕业生顺 利就业的概率分别增加1.545倍和1.271倍;院校的学术选拔性和教育质量每增加一个单位, 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的概率分别增加 163.1%和 16.5%。[16]P77同时,学校在一定层次结构中 的定位也将影响和制约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层次的基本价值判断。有数据显示,毕业于 “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 2007 届大学生半年后的月收入分别为 2949 元、2282 元和 1735 元,存在明显差异,即使是三年后,这种差异仍然存在。三年后 的月收入分别为 6052 元、4899 元和 3516 元。[6] P2092010 届毕业生也不例外,其平均初始 月工资为 2153 元。其中“211”大学毕业生平均初始月工资为 2427 元,普通院校毕业生起 薪则只有 1903 元,前者高出后者约 28%。[18]农村学生集中在一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 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教育的社会回报率,进而影响其进入社会中上层的机会。 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教育竞争更加复杂而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凭的筛 选功能。因为根据教育—地位结构模式,社会成员教育水平普遍提高,较高社会地位与较 高学历、优质教育及优势专业密切相连。农村学生多数就读于而非重点大学,而非重点大 学所提供的更多是一种“生存教育”,而不是“地位(获得)教育”,[19]这种内在的质性优 势的降低,使高等教育之于他们的地位价值下降。正因为进入普通院校对目前底层地位的 改变没有多大价值,这直接形成了农村家庭及其子女对于高等教育的矛盾心理,对高等教 育逐渐失去了热情,他们不再指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弃考和辍学似乎就成 为必然。 (三)各类资本对高考和就业场域的干预 90 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市场化,以学业成就和“市场能力”为标准的学校 选拔规则,也使大量的农村学生被形式公平的教育竞争排斥在高一级学校教育之外。高考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即“成就”取决于考生的“智力”与“努力”。若从个人视角与过程视 角来看,这似乎是一场能力取向的“贤能主义”主导的公平竞争,但实质是获致性(成就、 分数)因素掩盖了身份团体、社会网络、家庭的经济资本、毕业中学的文化资本等先赋性 因素的影响。[20]有研究表明,以农村家庭为参照,如果有 1 名农村学生通过特殊渠道进入 高校,则有 1.381 名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学生、2.138 名地级市学生、1.854 名县级市(县城) 学生通过特殊渠道进入高校;如果有 1 名农村学生可以在未达到高校在当地录取分数线的 情况下被录取入学,则有 1.296 名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学生、1.775 名地级市学生、1.616 名 县级市(县城)学生在未达分数线的情况下入学。[21]可见,优势阶层往往利用其家庭资本优 势,在升学中减少竞争,或将部分竞争者排斥在竞争之外以获取教育机会。 个人既定的教育成就是否意味着相应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取决于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 场,但当前由于公正的市场和社会规则与机制的缺乏,高收入、高地位的职位的获得并不完 全取决于个体所受的教育程度,中上层为了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往往动用各类经济、社会 资本,把历尽千辛万苦踏入高等教育门槛的下层大学生从优厚的职位上排斥出去,或者利用 个体或社群资本改变客观市场性就业评价(看关系而非成绩、能力)。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待 业群体,父亲职业地位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倾向性更强;[17]P77 家庭 收入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的社会关系广泛有利于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12大学毕业生社会网络资源架构越多,越丰富,越有助于其就业机会及质量的获得。2通 过强关系寻求就业帮助的样本中,有4603%实现了就业;而通过弱关系寻求就业帮助的样 本中,只有3522%实现了就业。闻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大学毕业生占有的社会资本存量 小,较难利用“强关系”,因而在获取就业机会、规避就业风险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22008 届、2009届大学毕业生“初次求职成功的信息渠道”,农村学生主要通过“参加大学组织 的招聘会”,而管理阶层、专业人员的子女则主要“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向 可见,先赋性因素与获致性因素形成一个繁复的社会拓扑结构,身份之争、地域之别与 资本之用一在招生和就业场域成为虽隐匿不显却无处不在的关键性因素。0P市场机制形 式上的平等不仅没有消除农村学生在教育获得和职业发展中的不平等,而且通过与国家行政 力量同样的作用方向使这种不平等更为加强,农村学生在原有政策主导边缘化的处境中更加 被边缘化,因此只能以弃考和辍学的方式宣告对教育的逃避甚至抵制。 (四)农村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制约 由于地理的接近和日常交流频繁形成的地缘关系与源于家族和宗族形成的血缘关系 农村社会作为一个熟人社会,邻里关系可以较好地形成和分享共同的文化和价值,邻里间 的榜样对同龄人的参照作用十分明显。不过,这种影响不是依赖于他们所知道的事物,而 是依赖于他们所知的人们,他们的重要性是因为对那些难以捉摸但很重要的细节的理解 农村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在于它可以帮助他们跨越城乡制度壁垒,实现社会身份和社 会地位的根本性转变。出身农村的大学生,一旦成功实现个人向上社会流动,能够推动邻 里对高等教育的积极认同和效仿。相反,如果社会流动失败,他们就更容易否认教育的价 值,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期望会随之降低,甚至将教育期待转变为外出打工的期待;同时, 学生在家长这种态度作用下,对自我期待较低,并且认为外出打工是自己“正常”的前途, 这种认识决定了他们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其学业成绩反过来会给家长提供更多“要辍学” 的信号。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农村学生作出了辍学和弃考的“理性选择”。 总之,农村学生由于既无国家的权力,也无体制内外的资源,在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上均有缺失,所以无论通往市场还是通往国家权力机构的路径都是堵塞的,成为最为脆弱 的社会集团,pp50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选择了过早自我淘汰的辍学和弃考方式。充分发挥 教育对农村学生社会流动的作用,除了降低教育成本和教育失败的风险,提高农村学生的 教育收益外,实现以竞争性流动为主、赞助性流动为辅,以能力优先取代身份优先的流动 格局也成为必需。 参考文献 [贾莹.当代教育分层隐含矛盾的辨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5 [2]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2010(3):99-105 [3]陈晓宇.谁更有机会进入好大学[门].高等教育研究,2012(2):22-23 [4]刘志民,高耀,家庭资本、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获得[门].高等教育研究,2011(12):18-27 [5]李润文.“寒门难出贵子”被指不全面[N].中国青年报,2011-08-26(5) [6]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9 [7]袁兴国.高校农村籍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0(5):10 [8]黄照旭.我国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起薪及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的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11(9):105 [9]高考弃考.(2012-06-07).htt/ /news.l63com/12/060708/83 CPEQST000124html [10]2013年高考弃考生约100万读大学不如早挣钱?(2013-06-08) http://news.cjn.cn/gnxw/201306/t2282373.htm [11]卢德生从学生自愿性辍学看我国“控辍”政策的调整与转变[教育学术月刊,20091):79-81
[22]大学毕业生社会网络资源架构越多,越丰富,越有助于其就业机会及质量的获得。[23]通 过强关系寻求就业帮助的样本中,有 46.03%实现了就业;而通过弱关系寻求就业帮助的样 本中,只有 35.22%实现了就业。[24]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大学毕业生占有的社会资本存量 小,较难利用“强关系”,因而在获取就业机会、规避就业风险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25] 2008 届、2009 届大学毕业生“初次求职成功的信息渠道”,农村学生主要通过“参加大学组织 的招聘会”,而管理阶层、专业人员的子女则主要“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6] 可见,先赋性因素与获致性因素形成一个繁复的社会拓扑结构,身份之争、地域之别与 资本之用—在招生和就业场域成为虽隐匿不显却无处不在的关键性因素。[20]P49 市场机制形 式上的平等不仅没有消除农村学生在教育获得和职业发展中的不平等,而且通过与国家行政 力量同样的作用方向使这种不平等更为加强,农村学生在原有政策主导边缘化的处境中更加 被边缘化,因此只能以弃考和辍学的方式宣告对教育的逃避甚至抵制。 (四)农村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制约 由于地理的接近和日常交流频繁形成的地缘关系与源于家族和宗族形成的血缘关系, 农村社会作为一个熟人社会,邻里关系可以较好地形成和分享共同的文化和价值,邻里间 的榜样对同龄人的参照作用十分明显。不过,这种影响不是依赖于他们所知道的事物,而 是依赖于他们所知的人们,他们的重要性是因为对那些难以捉摸但很重要的细节的理解。 [26]农村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在于它可以帮助他们跨越城乡制度壁垒,实现社会身份和社 会地位的根本性转变。出身农村的大学生,一旦成功实现个人向上社会流动,能够推动邻 里对高等教育的积极认同和效仿。相反,如果社会流动失败,他们就更容易否认教育的价 值,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期望会随之降低,甚至将教育期待转变为外出打工的期待;同时, 学生在家长这种态度作用下,对自我期待较低,并且认为外出打工是自己“正常”的前途, 这种认识决定了他们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其学业成绩反过来会给家长提供更多“要辍学” 的信号。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农村学生作出了辍学和弃考的“理性选择”。[27] 总之,农村学生由于既无国家的权力,也无体制内外的资源,在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上均有缺失,所以无论通往市场还是通往国家权力机构的路径都是堵塞的,成为最为脆弱 的社会集团,[20]P50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选择了过早自我淘汰的辍学和弃考方式。充分发挥 教育对农村学生社会流动的作用,除了降低教育成本和教育失败的风险,提高农村学生的 教育收益外,实现以竞争性流动为主、赞助性流动为辅,以能力优先取代身份优先的流动 格局也成为必需。 参考文献: [1]贾莹.当代教育分层隐含矛盾的辨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5 [2]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2010(3):99-105 [3]陈晓宇.谁更有机会进入好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2(2):22-23 [4]刘志民,高耀,家庭资本、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获得[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18-27 [5]李润文.“寒门难出贵子”被指不全面[N].中国青年报, 2011-08-26(5) [6]麦可思研究院.201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9 [7]袁兴国.高校农村籍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0(5):101 [8]黄照旭.我国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起薪及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9):105 [9]高考弃考.(2012-06-07).http://news.163.com/12/0607/08/83CPEQ5T0001124J.html [10] 2013 年高考弃考生约 100 万 读大学不如早挣钱?(2013-06-08). http://news.cjn.cn/gnxw/201306/t2282373.htm [11]卢德生.从学生自愿性辍学看我国“控辍”政策的调整与转变[J].教育学术月刊,2009(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