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8期 学术探讨 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趋势与前景 黄志钢刘霞辉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将1985—2030年的时间跨度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运用基于人口、就业 因素的恒等式分解法与标准生产函数分解法,分析了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两者都表明人口结 构转型是近来及未来几年增长减速的主要因素。由于资本因素仍对我囯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如果 未来过度依赖投资,低效的资本投入将会伴随人口¨负利”,把经济拖入过快的减速通道,而扭转这 切的枢纽则在于提升资本效率。 关键词:中长期增长趋势潜在增长率资本因素资本效率 在拓展的标准增长核算方程框架下进行了一系列研 引言 究,通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长期增长的要素弹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市场化取向的渐进式改革性、增长路径等统计现象的对比,对我国增长阶段转 推动下,中国经济步人了“起飞”跑道,增长成就非换问题、要素弹性逆转、潜在增长路径、人口结构变 凡,2010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从化、城市化、资本效率、结构服务化等经济转型的结 1978年的220美元增加到当前的6000多美元,完构性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我国经济运行正进入 成了从低收人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增长动力也结构性减速通道,认为效率提高是遏制经济减速的 由单纯的“低价工业化”转向了与“高价城市化”齐驱关键,应对增长减速潜在风险的政策着力点在于提 的阶段。然而,这“一低一高”的“双引擎”驱动虽然高资本效率 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也引致了经济结构失衡, 本文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 对可持续性增长带来了挑战,也意味我国向高收入问题展开的一个后续性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 国家的演进之路必定不会平坦。 题展开:一是既然我国进入了结构性减速通道,那么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致力于经济转型与结构调减速后的GDP增长率具体处于何种潜在水平,这是 整,然而就在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及结构调整首先要论证并明确的问题;二是如果经济在结构性 并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却出现了“结构收敛一致减速通道上惯性滑行,将面临一个怎样的前景;三是 性”现象,即国内人口转型、城市化、收入分配政策调在拓展的标准增长核算方程框架下,论证了资本效 整、开放条件下要素流动价格均等化机制等都逼迫率是导引我国经济运行的枢纽性变量,提升资本效 中国经济部分指标,如投资率、产业结构、要素弹性率不仅可延伸资本驱动模式的空间,淡化福利与效 等向经济发达阶段收敛,但与之形成反差的则是增率悖论,也是保证增长接近潜在水平的关键因素;最 长质量不佳、经济效率低下、二元经济明显、两极分后,探讨了资本效率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其长期低下 化严重、区域经济失衡、消费不振等一系列仍为发展的原因,并对提升资本效率给出了看法与建议 中国家所具有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依旧严重,这种 现象与实质之间的矛盾,使我国经济在未来中长期 二、关于增长阶段划分的考虑 增长中不仅可能陷入资本驱动模式下福利与效率悖 为探讨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本文将1985 论,也蕴含了经济过快减速风险。对于长期增长、经-2030年的45年跨度划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其 济减速风险问题,近来“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前两阶段依据实际值计算,目的在于形成预测阶 黄志钢、刘霞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电子邮箱:hg710711@163.com、liuxh(cass,org.cn
·学术探讨· 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趋势与前景 ∗ 黄志钢 刘霞辉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将1985-2030年的时间跨度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运用基于人口、就业 因素的恒等式分解法与标准生产函数分解法,分析了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两者都表明人口结 构转型是近来及未来几年增长减速的主要因素。由于资本因素仍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如果 未来过度依赖投资,低效的资本投入将会伴随人口“负利”,把经济拖入过快的减速通道,而扭转这 一切的枢纽则在于提升资本效率。 关键词:中长期增长趋势 潜在增长率 资本因素 资本效率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市场化取向的渐进式改革 推动下,中国经济步入了“起飞”跑道,增长成就非 凡,2010 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 均 GDP 从 1978年的220美元增加到当前的6000多美元,完 成了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增长动力也 由单纯的“低价工业化”转向了与“高价城市化”齐驱 的阶段。然而,这“一低一高”的“双引擎”驱动虽然 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也引致了经济结构失衡, 对可持续性增长带来了挑战,也意味我国向高收入 国家的演进之路必定不会平坦。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致力于经济转型与结构调 整,然而就在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及结构调整 并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却出现了“结构收敛一致 性”现象,即国内人口转型、城市化、收入分配政策调 整、开放条件下要素流动价格均等化机制等都逼迫 中国经济部分指标,如投资率、产业结构、要素弹性 等向经济发达阶段收敛,但与之形成反差的则是增 长质量不佳、经济效率低下、二元经济明显、两极分 化严重、区域经济失衡、消费不振等一系列仍为发展 中国家所具有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依旧严重,这种 现象与实质之间的矛盾,使我国经济在未来中长期 增长中不仅可能陷入资本驱动模式下福利与效率悖 论,也蕴含了经济过快减速风险。对于长期增长、经 济减速风险问题,近来“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在拓展的标准增长核算方程框架下进行了一系列研 究,通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长期增长的要素弹 性、增长路径等统计现象的对比,对我国增长阶段转 换问题、要素弹性逆转、潜在增长路径、人口结构变 化、城市化、资本效率、结构服务化等经济转型的结 构性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我国经济运行正进入 结构性减速通道,认为效率提高是遏制经济减速的 关键,应对增长减速潜在风险的政策着力点在于提 高资本效率。 本文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 问题展开的一个后续性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 题展开:一是既然我国进入了结构性减速通道,那么 减速后的 GDP增长率具体处于何种潜在水平,这是 首先要论证并明确的问题;二是如果经济在结构性 减速通道上惯性滑行,将面临一个怎样的前景;三是 在拓展的标准增长核算方程框架下,论证了资本效 率是导引我国经济运行的枢纽性变量,提升资本效 率不仅可延伸资本驱动模式的空间,淡化福利与效 率悖论,也是保证增长接近潜在水平的关键因素;最 后,探讨了资本效率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其长期低下 的原因,并对提升资本效率给出了看法与建议。 二、关于增长阶段划分的考虑 为探讨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本文将1985 -2030年的45年跨度划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其 中前两阶段依据实际值计算,目的在于形成预测阶 — 35 — 《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8期 ∗ 黄志钢、刘霞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电子邮箱:hzg710711@163.com、liu_xh@cass.org.cn
段的分析结构,后两阶段则依此分析框架,结合定性 16 动生产率增长率 定量分析,估计出GDP平均增长率及其相关结构因14 素数值。具体而言,前两阶段分别为1985-2007 年、2008-2012年;后两阶段分别为2013-2018 年、2019-2030年,如此划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以实际值计算的1985-2012年的时间 段,以208年为分界点,主要因为200年之后国际套 国内经济形势都发生巨变: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我国 图31985-2012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情况 增长主要支柱之一的外贸出口遭受严重冲击;在经 济政策刺激下,各地固定资产投资风起云涌,房地产 9r% 一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 价格飞涨,资产泡沫膨胀,经济近乎非理性运行。然8 而,尽管投资大干快上,但增长却进入了一个持续下 降期,同时引致经济效率出现拐点,加速了经济下 滑,见图1 543210 实际GDP增长率(1978年为基期 图41985-2012年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变化 情况 注:ICOR值越大,表示资本效率越低。 进一步,若从资本效率(Y/K)增长率的变化情 况看,同样可凸显2008年后的这一下滑态势 图11985-2012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 (图5) 由图1可见,我国实际GDP增长率在2008年 后,明显进入了持续下滑期,但净投资率却于此后突 资本效率增长率 破了30%,出现连续攀升态势,见图2。 净投资率 图51985-2012年中国资本效率增长率情况 第二,虽然以上趋势图显示,1985-2007年期 间经济运行也并非一帆风顺,如1992年前后就有类 图21985—2012年中国净投资率变化情况 似突变情况,但考虑到本文意在展望未来,而非分析 GDP增长率下降与净投资率上升的背后,则是 历史,且距今超过20年,故并未将此单独划为一个 我国增长效率的持续下滑,2008年正是拐点所在, 阶段。将其纳入分析期,一是基于样本延长考量 由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变 是此时期虽有明显波动,但其不仅处于我国不断深 化趋势就可见一斑(图3、4)。 化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如1992年开始推动社会主 200年后我国经济运行的确拐入了完全不同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2001年进入WTO,而且也是 的轨迹,多数重要经济指标均出现劣质化,故以此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加速及产业结构良性变 阶段划分分界点,顺理成 化时期。此外,虽然2003年前后经济运行也有波 动,但与2008年之后相比,显然不值一提。基于以
段的分析结构,后两阶段则依此分析框架,结合定性 定量分析,估计出 GDP平均增长率及其相关结构因 素数值。具 体 而 言,前 两 阶 段 分 别 为 1985-2007 年、2008-2012 年;后 两 阶 段 分 别 为 2013-2018 年、2019-2030年,如此划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以实际值计算的 1985-2012 年的时间 段,以2008年为分界点,主要因为2008年之后国际 国内经济形势都发生巨变: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我国 增长主要支柱之一的外贸出口遭受严重冲击;在经 济政策刺激下,各地固定资产投资风起云涌,房地产 价格飞涨,资产泡沫膨胀,经济近乎非理性运行。然 而,尽管投资大干快上,但增长却进入了一个持续下 降期,同时引致经济效率出现拐点,加速了经济下 滑,见图1。 图1 1985-2012年中国实际 GDP增长率 由图1可见,我国实际 GDP增长率在2008年 后,明显进入了持续下滑期,但净投资率却于此后突 破了30%,出现连续攀升态势,见图2。 图2 1985-2012年中国净投资率变化情况 GDP增长率下降与净投资率上升的背后,则是 我国增长效率的持续下滑,2008年正是拐点所在, 由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变 化趋势就可见一斑(图3、4)。 2008年后我国经济运行的确拐入了完全不同 的轨迹,多数重要经济指标均出现劣质化,故以此为 阶段划分分界点,顺理成章。 图3 1985-2012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情况 图4 1985-2012年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变化 情况 注:ICOR值越大,表示资本效率越低。 进一步,若从资本效率(Y/K)增长率的变化情 况看,同 样 可 凸 显 2008 年 后 的 这 一 下 滑 态 势 (图5)。 图5 1985-2012年中国资本效率增长率情况 第二,虽然以上趋势图显示,1985-2007年期 间经济运行也并非一帆风顺,如1992年前后就有类 似突变情况,但考虑到本文意在展望未来,而非分析 历史,且距今超过20年,故并未将此单独划为一个 阶段。将其纳入分析期,一是基于样本延长考量,二 是此时期虽有明显波动,但其不仅处于我国不断深 化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如1992年开始推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2001年进入 WTO,而且也是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加速及产业结构良性变 化时期。此外,虽然 2003 年前后经济运行也有波 动,但与2008年之后相比,显然不值一提。基于以 — 36 —
《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8期 上考虑,故将1985-2007年划为一个统一阶段 单独阶段。2019-2030年则考虑这是一个较长期 第三,至于将2013-2018年划为一个阶段,从预测阶段,也是五年调整周期后的一个10年发展 政治层面看,2012年后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层产期,且可能是我国各项经济指标的逆转期,如劳动弹 生,五年是一个新的执政周期,由此出台的各项新政性超过0.5、资本因素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贡献 策也将完成一个周期。从经济层面看,前一阶段明率此降彼升的转换期、新人口政策产生效力与我国 显的不可持续的经济运行态势,必然会在这一周期迈人发达国家行列的准备期等 进行调整,当然就会出现不同运行特征,况且五年周 期也符合中期预测标准。此外,这五年也将是一个 三、基于人口、就业因素实际产出的恒等式分解 关键期,若此间不能扭转上一阶段经济运行的颓势 通过运用增长恒等式的分解方法,我们可以得 以及改革无法显现质的飞跃,我国经济运行可能会到表1。 拐人“滞胀”区,滑向中等收入陷阱,故将其划为一个 表1全社会实际产出增长四因素分解 全社会实际产出增长四因素分解 历史1985-2007 现状2008-2012 (2)劳动生产率(y=Y/L)增长率 8.80% (3)劳动参与率变化率(2) (4)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率 4% (5)总人口增长率 0.49% (1)实际增长=(2)+(3)+(4)+(5 9.17% 由表1可知,根据计算值(2)+(3)+(4)+(5),后两阶段预测的可靠性建立了可信基础。因为这意 可计算出两阶段GD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12%味着,只要得出(2)、(3)、(4)、(5)项的预测值并相 和9.17%,而依据统计年鉴算出的两阶段实际GDP加,即可算出后两阶段的GDP平均增长率。 平均增长率(1978为基期)分别为10.14%和 (一)预测结果与分析 9.27%。显然,比较计算值与实际值,两者差异不 由此,根据计算与推测,可得出后两阶段的预测 大,表明恒等式分解的拟合效果是准确的,由此则为结果,如表2 表2全社会产出增长四因素分解及预测 全社会实际产出增长四因素分解 历史1985-2007现状200-201预测2013-20预测:019-280 (1)实际增长(年鉴数据)=(2)+(3)+(4)+(5) 10.12% 9.17% 6.9% (2)劳动生产率(y=Y/L)增长率 8.62% 8.80% 8.66% 3)劳动参与率变化率(2) 0.55% 0.65% (4)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率 0.54% 0.40 -0.5% (5)总人口增长率 0.26% 由表2可知,人口结构转型是增长减速的重大此外,从四个预测值的相对可靠性而言,(3)、(4) 原因,第二阶段尽管劳动生产率增加,但由于人口因(5)项较强,因为人口结构转型趋势具有稳定性,在无 素负向效应,导致实际增长下降。第三阶段劳动生重大事变情况下,只要根据出生率、死亡率的外推及各 产率虽也随之下降,但人口因素对实际产出下降的增长率数据的简单平滑即可得出后两阶段人口变动趋 负向比重占到了89%。不过,随着人口下降态势的势,而即便考虑到现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这些新生儿 稳定,其负面效应也将减弱,在第四阶段比重将下降也要到2030年后才成为劳动人口。难点在于劳动生 到32%,这意味着人口结构转型在近10年内会对产率一项,尤其是体现各产业就业状况的各次产业就 增长减速造成极大冲击,这是无法扭转的客观态势,业份额加权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预测,这部分占实际 对此应坦然接受与认可。不过,劳动生产率却可通GDP平均增长率比重也绝对大,值得特别分析 过主观努力改善,其在后续阶段也将替代人口因素 (二)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素分析与预测 成为影响增长的主要力量,故要使增长率不至于下 首先来看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素预测结 降过快,就必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多做文章。果,如表3
上考虑,故将1985-2007年划为一个统一阶段。 第三,至于将2013-2018年划为一个阶段,从 政治层面看,2012 年后新一 届 中 共 中 央 领 导 层 产 生,五年是一个新的执政周期,由此出台的各项新政 策也将完成一个周期。从经济层面看,前一阶段明 显的不可持续的经济运行态势,必然会在这一周期 进行调整,当然就会出现不同运行特征,况且五年周 期也符合中期预测标准。此外,这五年也将是一个 关键期,若此间不能扭转上一阶段经济运行的颓势 以及改革无法显现质的飞跃,我国经济运行可能会 拐入“滞胀”区,滑向中等收入陷阱,故将其划为一个 单独阶段。2019-2030年则考虑这是一个较长期 预测阶段,也是五年调整周期后的一个 10 年发展 期,且可能是我国各项经济指标的逆转期,如劳动弹 性超过0.5、资本因素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贡献 率此降彼升的转换期、新人口政策产生效力与我国 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准备期等。 三、基于人口、就业因素实际产出的恒等式分解 通过运用增长恒等式的分解方法,我们可以得 到表1。 表1 全社会实际产出增长四因素分解 全社会实际产出增长四因素分解 历史1985-2007 现状2008-2012 (2)劳动生产率(y=Y/L)增长率 8.62% 8.80% (3)劳动参与率变化率(θL ) -0.07% -0.55% (4)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率 0.54% 0.43% (5)总人口增长率 1.03% 0.49% (1)实际增长=(2)+(3)+(4)+(5) 10.12% 9.17% 由表1可知,根据计算值(2)+(3)+(4)+(5), 可计算出两阶段 GDP 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12% 和9.17%,而依据统计年鉴算出的两阶段实际 GDP 平均 增 长 率 (1978 为 基 期 )分 别 为 10.14% 和 9.27%。显然,比较计算值与实际值,两者差异不 大,表明恒等式分解的拟合效果是准确的,由此则为 后两阶段预测的可靠性建立了可信基础。因为这意 味着,只要得出(2)、(3)、(4)、(5)项的预测值并相 加,即可算出后两阶段的 GDP平均增长率。 (一)预测结果与分析 由此,根据计算与推测,可得出后两阶段的预测 结果,如表2。 表2 全社会产出增长四因素分解及预测 全社会实际产出增长四因素分解 历史1985-2007 现状2008-2012 预测:2013-2018 预测:2019-2030 (1)实际增长(年鉴数据)=(2)+(3)+(4)+(5) 10.12% 9.17% 7.87% 6.9% (2)劳动生产率(y=Y/L)增长率 8.62% 8.80% 8.66% 8.0% (3)劳动参与率变化率(θL ) -0.07% -0.55% -0.65% -0.70% (4)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率 0.54% 0.43% -0.40% -0.5% (5)总人口增长率 1.03% 0.49% 0.26% 0.1% 由表2可知,人口结构转型是增长减速的重大 原因,第二阶段尽管劳动生产率增加,但由于人口因 素负向效应,导致实际增长下降。第三阶段劳动生 产率虽也随之下降,但人口因素对实际产出下降的 负向比重占到了89%。不过,随着人口下降态势的 稳定,其负面效应也将减弱,在第四阶段比重将下降 到32%,这意味着人口结构转型在近10年内会对 增长减速造成极大冲击,这是无法扭转的客观态势, 对此应坦然接受与认可。不过,劳动生产率却可通 过主观努力改善,其在后续阶段也将替代人口因素 成为影响增长的主要力量,故要使增长率不至于下 降过快,就必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多做文章。 此外,从四个预测值的相对可靠性而言,(3)、(4)、 (5)项较强,因为人口结构转型趋势具有稳定性,在无 重大事变情况下,只要根据出生率、死亡率的外推及各 增长率数据的简单平滑即可得出后两阶段人口变动趋 势,而即便考虑到现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这些新生儿 也要到2030年后才成为劳动人口。难点在于劳动生 产率一项,尤其是体现各产业就业状况的各次产业就 业份额加权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预测,这部分占实际 GDP平均增长率比重也绝对大,值得特别分析。 (二)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素分析与预测 首先来看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素预测结 果,如表3。 — 37 — 《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8期
表3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素 (6)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素 历史1985-2007现状2008-2012预测2013-2018预测:2019-2030 (7)劳动生产率(y=Y/L) 增长率=(8)X(9)+(10)×(11)+(12)×(13) 8.62 8.8% 8.66 8.0% (8)就业份额加权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50% 41% 4.0% (9)增加值份额 10)就业份额加权的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10.56% 9.52% 8.5% (11)增加值份额 12)就业份额加权的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9.10% 8.91% (13)增加值份额 0.42 参考指标:(14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4.42% 8.30% 6.36% 参考指标:(15)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 9.21% 参考指标:(16)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 5.99% 1.前两阶段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素分析。全增长率(年鉴数据)看,这种吸引力存在隐患,即三次 社会劳动生产率(y=Y/L)增长率由(8)×(9)+(10)产业中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绝对下降,由 ×(11)+(12)×(13)计算而得,第二阶段全社会劳动9.21%下滑到7.03%,而第一、三产业则分别增长 生产率高于第一阶段,这是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3.8%和0.73%,表明房地产业造就的繁荣是以 率的贡献结果。由表4可得出如下推论 牺牲效率为代价,也决定了房地产带动模式对增长 一是从就业加权的三次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三的短期刺激性及长期不可持续特征。 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比较看,第 是两阶段就业加权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比, 阶段只有第一产业就业加权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仅第一产业是增长的,从2.5%增长到4.49%,增幅 降,表明农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份额增长率处于下为1.99%,低于不考虑就业因素3.88%;第二产 降态势,而第二、第三产业上升,这符合工业化进程由于就业贡献,减幅由2.18%下降到1.04%,而第 就业结构特点,但第二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增加了三产业由于第二阶段就业状况逆转,反而由增幅 1.35%,与第三产的3.11%相比,仅占其43.4%,表0.73%下滑到减幅0.19%。虽是如此,若结合各产 明此阶段虽说是我国工业化的主要进程,但第三产业增加值份额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第二阶段要高 业就业吸纳贡献却更大,显现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于第一阶段,却又要归功于第三产业的贡献。比较 一个弊端 看,两阶段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0.45% 二是第二阶段延续了前阶段趋势,只有第一产(2.5%×0.18)和0.40%(4.49%×0.09),第二产 业就业加权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降,但各次产业就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5.17%(10.56%×0.49)和 业增长幅度发生变化,其中农业就业加权劳动生产4.67(9.52%×0.49),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 率减少了3.81%,第二、三产业分别增加了2.49%3.0(9.10%×0.33)和3.74%(8.91%×0.42)。显然 与2.19%从数据看,比较符合工业化进程各次产此全社会三次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上升,正是第二阶 业的就业分布状况,第二产业就业也一改先前落后段第三产业的增幅大于第一、二产业降幅之和使然 第三产业的态势。不过,此阶段第二产业就业的增 以上主要围绕三种劳动生产率来分析,即三次 加却主要是房地产带动的,各地猛增的房地产建设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考虑就业因素 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不仅使第一产业就业大幅的就业加权三次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考虑各产业增 下降,也使第三产业就业增幅下降,与前相比,第 加值份额与就业因素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虽然全 产业就业加权劳动生产率下降了1.92%,第二产业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最后计算GDP平均增长率的直 增加了1.14%,第三产业下降了0.92%。故从就业接因素,但却由前两者构成,故对三种劳动生产率结 角度,2008年后各地大规模房地产建设,逆转了先构变动的分析,可成为后续阶段预测的依据 前第三产业就业幅度贡献更大的情形,将第二产业 2.对后两阶段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 推向了最前列,由此可看出我国制造业与房地产业素预测。对后两阶段实际产出的预测,除了参考以 对就业吸纳力的不同,这也不难想象房地产业繁荣上分析外,还依据相关数据变动趋势进行平滑,推测 对世人的吸引力。不过,若从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后续阶段四因素分解值,来预测实际产出
表3 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素 (6)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素 历史1985-2007 现状2008-2012 预测2013-2018 预测:2019-2030 (7)劳动生产率(y=Y/L) 增长率=(8)×(9)+(10)×(11)+(12)×(13) 8.62% 8.8% 8.66% 8.0% (8)就业份额加权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2.50% 4.49% 4.1% 4.0% (9)增加值份额 0.18 0.09 0.07 0.05 (10)就业份额加权的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10.56% 9.52% 9.05% 8.5% (11)增加值份额 0.49 0.49 0.45 0.4 (12)就业份额加权的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9.10% 8.91% 8.95% 8.0 (13)增加值份额 0.33 0.42 0.48 0.55 参考指标:(14)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 4.42% 8.30% 6.36% 参考指标:(15)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 9.21% 7.03% 7.5% 参考指标:(16)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 5.99% 6.72% 6.0% 1.前两阶段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素分析。全 社会劳动生产率(y=Y/L)增长率由(8)×(9)+(10) ×(11)+(12)×(13)计算而得,第二阶段全社会劳动 生产率高于第一阶段,这是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 率的贡献结果。由表4可得出如下推论: 一是从就业加权的三次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三 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比较看,第一 阶段只有第一产业就业加权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 降,表明农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份额增长率处于下 降态势,而第二、第三产业上升,这符合工业化进程 就业结构特点,但第二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增加了 1.35%,与第三产的3.11%相比,仅占其43.4%,表 明此阶段虽说是我国工业化的主要进程,但第三产 业就业吸纳贡献却更大,显现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 一个弊端。 二是第二阶段延续了前阶段趋势,只有第一产 业就业加权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降,但各次产业就 业增长幅度发生变化,其中农业就业加权劳动生产 率减少了3.81%,第二、三产业分别增加了2.49% 与2.19%,从数据看,比较符合工业化进程各次产 业的就业分布状况,第二产业就业也一改先前落后 第三产业的态势。不过,此阶段第二产业就业的增 加却主要是房地产带动的,各地猛增的房地产建设 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不仅使第一产业就业大幅 下降,也使第三产业就业增幅下降,与前相比,第一 产业就业加权劳动生产率下降了1.92%,第二产业 增加了1.14%,第三产业下降了0.92%。故从就业 角度,2008年后各地大规模房地产建设,逆转了先 前第三产业就业幅度贡献更大的情形,将第二产业 推向了最前列,由此可看出我国制造业与房地产业 对就业吸纳力的不同,这也不难想象房地产业繁荣 对世人的吸引力。不过,若从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 增长率(年鉴数据)看,这种吸引力存在隐患,即三次 产业中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绝对下降,由 9.21%下滑到7.03%,而第一、三产业则分别增长 了3.88%和0.73%,表明房地产业造就的繁荣是以 牺牲效率为代价,也决定了房地产带动模式对增长 的短期刺激性及长期不可持续特征。 三是两阶段就业加权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比, 仅第一产业是增长的,从2.5%增长到4.49%,增幅 为1.99%,低于不考虑就业因素3.88%;第二产业 由于就业贡献,减幅由2.18%下降到1.04%,而第 三产业由 于 第 二 阶 段 就 业 状 况 逆 转,反 而 由 增 幅 0.73%下滑到减幅0.19%。虽是如此,若结合各产 业增加值份额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第二阶段要高 于第一阶段,却又要归功于第三产业的贡献。比较 看,两阶段 的 第 一 产 业 劳 动 生 产 率 分 别 为 0.45% (2.5% ×0.18)和0.40%(4.49% ×0.09),第二产 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 5.17%(10.56% ×0.49)和 4.67(9.52% ×0.49),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 3.0(9.10% ×0.33)和3.74%(8.91% ×0.42)。显然, 此全社会三次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上升,正是第二阶 段第三产业的增幅大于第一、二产业降幅之和使然。 以上主要围绕三种劳动生产率来分析,即三次 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考虑就业因素 的就业加权三次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考虑各产业增 加值份额与就业因素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虽然全 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最后计算 GDP平均增长率的直 接因素,但却由前两者构成,故对三种劳动生产率结 构变动的分析,可成为后续阶段预测的依据。 2. 对 后 两 阶 段 劳 动 生 产 率 变 动 的 结 构 因 素预测。对后两阶段实际产出的预测,除了参考以 上分析外,还依据相关数据变动趋势进行平滑,推测 后续阶段四因素分解值,来预测实际产出。 — 38 —
《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8期 第一,从各产业GDP份额看,第一产业下降是 第三,对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前两阶段年鉴数 必然的,第二阶段已下降到0.09,第三、四阶段会继据显示,第一产业增幅很大,这与第一产业在第二阶 续下降,但随着农产品价格逐步升高,其比重不会下段就业大幅下降一致,在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根本转 降太多,依据平均增幅推测,第三、四阶段的比重分变及就业回流情况下,第三阶段已不太会维持这么 别为0.07与0.05。第二产业难以延续增长势头,高的劳动生产率増长率,故取两阶段增长率均值为 故取递减平滑态势,考虑到房地产业大幅下降,减幅6.36%;基于就业与房地产过度投资的原因,第二产 将会高于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比重为0.45,相比下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降幅度较大,当此情形消失 降了0.04,第四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仍将继续下降,时,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应有所回调,鉴于2012年 但幅度不会如第三阶段这么大,考虑此阶段时间跨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已降到4.8%,在此基 度为12年,故取0.05降幅,比重为0.40。由第 础上回调,预计第三阶段将略高于第二阶段7.5% 二产业比重,自然推出后两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分别而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第三阶段是 为0.48和0.55。这种产值比重变化态势,意味着城市化推进和经济结构服务化发展阶段,在服务业 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角。 主导下,整个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不太可能超 第二,从就业份额增长率变动看,第二阶段农业过30年工业化主导时期,因为相对于工业而言,服 就业下降过快,显然不是农业生产效率突变结果,而务业有相对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尤其对发展中 与房地产业吸纳大量农民工,推动资产价格虚高,降国家,服务业领域,特别是高素质人力资本领域还广 低农业吸引力高度相关,使农业就业迅速下降。而受限制情况下,低素质劳动力大量涌入服务业部门 随着房地产建设降温与农产品价格升高,农业吸纳甚至出现大量非正规就业,这种状况下第三产业就 就业会有部分回流,虽然下降态势不变,但幅度会减业、产出份额的扩大,将会进一步削弱其效率,这在 缓,考虑到第二阶段惯性作用,第三阶段取前两阶段课题组前期研究(2012)有详细阐述。由此,推测第 的总均值,即一2.26%。第二、三产业就业份额增长三阶段,随着第三产业就业、产出份额的扩大,其劳 率也同理,分别为1.55%和2.95%。 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会下降到6.0%。 表4增长历史及预测 全社会实际产出增长四因素分解 历史1985-2007现状2008-2012预测2013-2018预测2019-2030 (1)实际增长(年鉴数据)=(2)+(3)+(4)+(5) 10.12% 7.87% (2)劳动生产率(y=Y/L)增长率 8.66 (3)劳动参与率变化率(0) 0.07% 0.55% 0.65% -0.70% (4)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率 4% 0.43% 0.40% .5% (5)总人口增长率 1.03% 0.49% 0.26% (6)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素 (7)劳动生产率(y=Y/L 增长率=(8)×(9)+(10)×(11)+(12)×(13) 8.62% 8.66% 8.0% (8)就业份额加权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2.50%4.49%4.1%4.0% (9)增加值份额 0.18 009 (10)就业份额加权的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10.56% 9.52% 9.05% (11)增加值份额 0.45 (12)就业份额加权的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9.10% 91% 895% (13)增加值份额 参考指标:(14)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4.42% 30% 参考指标:(15)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 参考指标:(16)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 5.99% 第四,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第三阶段三次产业增长率不会变化太多,推测仍将维持在4%;第二产 就业加权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4.1%、9.05%业发展趋势与第一产业大致相同,不过基于可应用 和8.95%,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8.66%。至于第于实际工业生产的自主技术创新并非易事,而“干中 四阶段,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将会上升,但就业份额学”模式下大量投资所提高的劳动效率会趋于式微, 增长率会下降,两者相抵,故其就业加权劳动生产率故推测其就业加权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会稍微下降
第一,从各产业 GDP份额看,第一产业下降是 必然的,第二阶段已下降到0.09,第三、四阶段会继 续下降,但随着农产品价格逐步升高,其比重不会下 降太多,依据平均增幅推测,第三、四阶段的比重分 别为0.07与0.05。第二产业难以延续增长势头, 故取递减平滑态势,考虑到房地产业大幅下降,减幅 将会高于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比重为0.45,相比下 降了0.04,第四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仍将继续下降, 但幅度不会如第三阶段这么大,考虑此阶段时间跨 度为12年,故取0.05降幅,比重为0.40。由第一、 二产业比重,自然推出后两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分别 为0.48和0.55。这种产值比重变化态势,意味着 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角。 第二,从就业份额增长率变动看,第二阶段农业 就业下降过快,显然不是农业生产效率突变结果,而 与房地产业吸纳大量农民工,推动资产价格虚高,降 低农业吸引力高度相关,使农业就业迅速下降。而 随着房地产建设降温与农产品价格升高,农业吸纳 就业会有部分回流,虽然下降态势不变,但幅度会减 缓,考虑到第二阶段惯性作用,第三阶段取前两阶段 的总均值,即-2.26%。第二、三产业就业份额增长 率也同理,分别为1.55%和2.95%。 第三,对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前两阶段年鉴数 据显示,第一产业增幅很大,这与第一产业在第二阶 段就业大幅下降一致,在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根本转 变及就业回流情况下,第三阶段已不太会维持这么 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故取两阶段增长率均值为 6.36%;基于就业与房地产过度投资的原因,第二产 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降幅度较大,当此情形消失 时,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应有所回调,鉴于2012年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已降到4.8%,在此基 础上回调,预计第三阶段将略高于第二阶段7.5%; 而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第三阶段是 城市化推进和经济结构服务化发展阶段,在服务业 主导下,整个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不太可能超 过30年工业化主导时期,因为相对于工业而言,服 务业有相对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尤其对发展中 国家,服务业领域,特别是高素质人力资本领域还广 受限制情况下,低素质劳动力大量涌入服务业部门, 甚至出现大量非正规就业,这种状况下第三产业就 业、产出份额的扩大,将会进一步削弱其效率,这在 课题组前期研究(2012)有详细阐述。由此,推测第 三阶段,随着第三产业就业、产出份额的扩大,其劳 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会下降到6.0%。 表4 增长历史及预测 全社会实际产出增长四因素分解 历史1985-2007 现状2008-2012 预测2013-2018 预测2019-2030 (1)实际增长(年鉴数据)=(2)+(3)+(4)+(5) 10.12% 9.17% 7.87% 6.9% (2)劳动生产率(y=Y/L)增长率 8.62% 8.80% 8.66% 8.0% (3)劳动参与率变化率(θL ) -0.07% -0.55% -0.65% -0.70% (4)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率 0.54% 0.43% -0.40% -0.5% (5)总人口增长率 1.03% 0.49% 0.26% 0.1% (6)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素 (7)劳动生产率(y=Y/L) 增长率=(8)×(9)+(10)×(11)+(12)×(13) 8.62% 8.8% 8.66% 8.0% (8)就业份额加权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2.50% 4.49% 4.1% 4.0% (9)增加值份额 0.18 0.09 0.07 0.05 (10)就业份额加权的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10.56% 9.52% 9.05% 8.5% (11)增加值份额 0.49 0.49 0.45 0.4 (12)就业份额加权的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9.10% 8.91% 8.95% 8.0 (13)增加值份额 0.33 0.42 0.48 0.55 参考指标:(14)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 4.42% 8.30% 6.36% 参考指标:(15)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 9.21% 7.03% 7.5% 参考指标:(16)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鉴数据) 5.99% 6.72% 6.0% 第四,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第三阶段三次产业 就业加权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4.1%、9.05% 和8.95%,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8.66%。至于第 四阶段,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将会上升,但就业份额 增长率会下降,两者相抵,故其就业加权劳动生产率 增长率不会变化太多,推测仍将维持在4%;第二产 业发展趋势与第一产业大致相同,不过基于可应用 于实际工业生产的自主技术创新并非易事,而“干中 学”模式下大量投资所提高的劳动效率会趋于式微, 故推测其就业加权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会稍微下降, — 39 — 《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