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域外游记与中国散文的现代性嬗变 杨汤琛 内容提要晚清域外游记作为生成于中西文明交汇点上的散文书写,最早因域外经验 的进入,突破了古文的义理藩篱,西学新知替换了儒道性理,形成了中国散文史上前 所未有的精神世界;语言层面,一种单义性的、明确指向现代事物的、多音节的新词 纷纷登场,带来了汉语书面语体系的新变;文体层面,“不师古人”的破体之作成为游 记书写的普遍情势,并呈现了与现代文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这一系列的变化堪为五四 散文的发生作了重要准备。 有关现代散文的兴起,学界大致循照两种路立前这一时段,国人远蹈海外,基于生存实感 径来进行解释,一种从梁启超的“文界革命”开以散文体式所书写的记游文本,如志刚的《初使 始清理,认为梁启超所倡的新文体开始了散文的泰西记》、郭蒿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王韬的 现代改良,成为现代散文的萌生标记①;一种则认《漫游随录》、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及其他》等 为于白话文运动中诞生的五四散文实现了散文从有关它的兴起,梁启超所追溯的域外地理学之兴 古代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这类指认都视标记起可作一参见,“海禁大开,交涉多故,渐感于知 性的文学事件为界线,忽略了散文作为文本自身彼知己之不可以已,于是谈瀛之客,颇出于士大 的现代性嬗变,这无疑掩盖了晚清散文内部生动夫间矣。盖道光中叶以后,地理学之趋向一变, 潜隐的精神变化与语体裂变,让诸多“过渡散文”其重心盖由古而趋今,由内而趋外”6。显然,随 被笼统归于近代前期散文抑或古典散文的范畴,着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一役,超越历史经验范畴的 由此蜕化为历史的遗留物;这一现象也引起一些西方文明叩关入国,固有的抵御经验已然失效 学者的警惕,郭延礼发现王韬的域外游记就因域晚清上下怀揣“知已知彼”之意,乘船远行者络 外经验的进入而产生了新变现象:“由于多是写外绎不绝,于地理、文化的越界中,追寻西方文明 国题材的,因此在形式上较之传统的中国游记也的秘密,并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游记书写。清人王 有所变化。一般说,篇幅较长,内容充实,与古锡祺曾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录晚清域外游记 典散文中空灵飘逸的山水小品有明显不同;另一84种;20世纪80年代,湖南人民出版社、岳麓书 方面,作品描写成分显著增多,语言趋向通俗化社陆续推出了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钩 与自由化,并杂有许多新名词,都表现出了散文沉晚清域外游记数十部,近500万字;除此之外, 新变的迹象。”③郭预衡也于《中国散文史》指出薛全国图书馆文献中心编印的《历代日记丛钞》、沈 福成出使远游的体验导致了其古文的丕变,“福成云龙编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吕长顺的《晚清 之文,尤其是出使四国以后诸作,其内容与风格,中国人日本考察记集成》等也辑录了大量的域外 都有异于桐城诸家者”④,他于史论中三次提及薛游记文本。 福成的域外游记“具有新的时代气息”,这“新 这批洋溢着不安力量的游记书写与古代游记 的”的识见显然告诉我们这么一种事实:包括薛不再一样,内外交困之下,它最早因域外经验的 福成在内的晚清域外游记所呈现的散文变革趋势,进人而成为古文的变风变雅之作,不仅彻底偏离 表征了一种应和时代潮流的新散文正在形成。 了传统游记吟山咏水的闲情逸致,而且偏离了古 晚清域外游记,指的是自鸦片战争至民国成文的义理旧轨,以西洋新知取代了儒道性理,引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 . . 晚清 域外游记与 中 国 散文 的 现代性嬗变 杨 汤 深 内 容提要 晚清 域 外 游 记 作 为 生 成 于 中 西 文 明 交 汇 点 上 的 散 文 书 写 , 最 早 因 域 外 经 验 的 进 入 , 突 破 了 古 文 的 义 理 藩 篱 , 西 学 新 知 替 换 了 儒 道 性 理 , 形 成 了 中 国 散 文 史 上 前 所未 有 的 精神 世 界 ; 语 言 层 面 , 一 种 单 义 性 的 、 明 确 指 向 现 代 事 物 的 、 多 音 节 的 新 词 纷纷 登 场 , 带 来 了 汉 语 书 面 语 体 系 的 新 变 ; 文体层 面 , “ 不 师 古 人 ” 的 破 体 之 作 成 为 游 记 书 写 的 普 遍 情 势 , 并 呈 现 了 与 现 代 文 体 之 间 的 亲 缘 关 系 , 这 一 系 列 的 变 化 堪 为 五 四 散 文 的 发 生 作 了 重 要 准备 。 有 关现 代散文 的 兴起 , 学 界大致循照 两种 路 立前 这一 时 段 , 国 人远 蹈 海 外 , 基 于 生 存 实 感 , 径来进行解 释 , 一 种从 梁启 超 的 “ 文界革 命” 开 以 散文体式所 书写 的记 游 文本 , 如 志刚 的 《 初使 始清理 , 认 为 梁启 超 所倡 的新 文 体开始 了 散文 的 泰西记》 、 郭 嵩焘 的 《 伦 敦与 巴 黎 日 记》 、 王 韬 的 现代改 良 , 成为现代散文的 萌 生标记 — 种则认 《 漫游随录 》 、 梁启 超的 《 新大陆 游记及其他》 等。 为于白 话文 运动 中 诞生 的 五四 散文 实现 了 散 文从 有关它的 兴起 , 梁启 超 所追 溯 的 域外 地理学之 兴 古代形态到现代形态 的转变 这类指认都视标记 起可作一 参见 , “ 海禁大开 , 交涉多故 , 渐感于知 性的文学 事件为 界 线 , 忽 略了 散文 作为 文 本 自 身 彼知 己 之不 可 以 已 , 于是 谈瀛之 客 , 颇 出 于 士大 的现代性 嬗变 , 这无疑掩盖 了 晚清 散文 内 部生 动 夫间 矣 。 盖道 光 中 叶 以 后 , 地理 学 之趋 向 一 变 , 潜隐的精神变化与 语体裂 变 , 让诸 多 “ 过 渡散文 ” 其重心盖由 古而 趋今 , 由 内 而 趋外 ” ⑤ 。 显 然 , 随 被笼统 归 于 近代 前期 散 文抑 或 古典 散文 的 范 畴, 着道光年 间 鸦 片战 争 一 役 , 超越历 史经验范 畴的 由 此贼化为 历史 的 遗 留 物 ; 这一 现象也 引 起一 些 西方文 明 叩 关人 国 , 固 有 的 抵御 经 验 已 然 失 效 , 学者的 警惕 , 郭 延 礼 发现王 韬 的域外游 记就 因 域 晚清上下怀揣 “ 知 己 知 彼 ” 之意 , 乘船远行 者络 外经验的进人而产生 了新变现象 : “ 由 于 多是写外 绎不绝 , 于地理 、 文 化 的 越界 中 , 追 寻西方文 明 国题材的 , 因 此在 形式 上较之传统 的 中 国 游记也 的秘密 , 并 留 下 了 卷 帙浩繁 的 游记 书 写。 清人 王 有所变化 。 一 般说 , 篇幅 较 长 , 内 容充实 , 与 古 锡祺曾 编 《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 录 晚 清域外游记 典散文 中 空灵飘逸 的 山水 小 品 有 明 显不 同 ; 另 一 种 ; 世纪 年代 , 湖南 人民 出版社 、 岳麓书 方面 , 作 品描写 成分 显 著增 多 , 语言 趋 向 通 俗化 社陆 续推出 了钟叔河主 编 的 《 走 向 世界丛书 》 , 钩 与 自 由 化 , 并 杂有 许 多 新名 词 , 都表现 出 了 散文 沉晚 清域外游记数十部 , 近 万字 ; 除 此之外 , 新变 的迹象。 ” 郭预衡也于 《 中 国 散文史》 指 出 薛 全国 图 书馆文献 中心 编印 的 《 历代 日 记丛钞》 、 沈 福成出使远游的体 验导致了 其古文 的丕变 , “ 福成 云龙编 的 《 近代 中 国史 料丛刊》 、 吕 长顺的 《 晚清 之文 , 尤其是出 使四 国 以 后诸作 , 其 内 容 与 风格 , 中 国 人 日 本考察记集 成》 等 也辑 录 了 大量 的 域外 都有异 于桐城诸家 者 ” ④ , 他于 史论 中 三 次提及薛 游记文本。 福成的 域外 游记 “ 具 有 新 的 时代 气 息 ” , 这 “ 新 这批洋 溢 着不安 力 量的 游记 书 写与 古代 游记 的 ” 的识 见 显 然告诉 我们 这么 一 种 事实 : 包括薛 不再一样 , 内 外交 困 之 下 , 它最 早 因 域外经 验的 福成在 内 的 晚清域外游记所呈 现 的 散文变 革趋势 , 进人而成为 古 文 的 变 风 变 雅 之作 , 不仅彻底 偏 离 表征了 一 种应 和时代潮流的 新散文 正在形成 。 了传统游记 吟 山 咏水 的 闲 情逸致 , 而且偏 离 了 古 晚清域 外 游记 , 指 的 是 自 鸦 片 战争 至 民 国 成 文 的 义理旧 轨 , 以 西洋 新知 取代 了 儒 道性理 , 引
文学评论2014年第5期 发了主体精神结构的一系列变迁,如现代空间观均拉开了相当距离,而发生了知识结构、文化意 的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兴起、文化比较意识的萌识以及世界观等层面的现代性嬗变,为古文僵化 生等,它们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生奠定了全新的的精神世界注入了现代活力。我们至少可以从以 精神品格;文体乃精神之肉身,晚清域外游记昭下两个层面来把握游记散文所凸显的精神结构的 示晩清士人精神嬗变的同时,其体式也发生了相现代转型。 应变化,西方外来语的引入与自造词的大量使用, 首先是西洋科技体验下科学精神的兴起与科 不自觉地打开了文言文封闭的空间,游记文旨在学世界观的形成。科学在五四被奉行,不仅是科 探其利弊的消息化、宣传化的书写方式,也破古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救国观念的信奉,也是科学 文之体并开启了现代报告文学等文学新体式的发世界观的逐步形成,如汪晖所言:“五四新文化运 生;可见,无论是精神结构还是文体样式,晩淸动也是一个科学话语共同体的运动,即一个将科 域外游记都足以成为中国散文史上一类富于包孕学的信念、方法和知识建构为公理世界观的努 性的“过渡”文本,有效呈现了古文向五四散文力”⑦。从晚清域外游者的科技信奉、西学评述以 转化之间瞻前顾后的复杂流变。 及借助科学概念来解释外部世界的运思方式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将科学的信念、方法和知识 域外体验与散文精神结构的 建构为公理世界观的努力”,堪为五四赛先生的登 现代性转型 场作了重要的思想铺垫。 当晚清游者从一个运行恒常的古典帝国进入 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使得国人了另一个声光电气、机械纵横的近代西方,科技 世代粘着于泱泱土地之上,崇尚安土重迁,就如器物作为物化的科学,不仅以迥异于传统器物的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所言:“以农为生的人,世物质形式震惊了晚清游者,而且以挟带了科技知 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⑥。封闭的生存方式识与科学精神的内在力量冲击着晚清土人固有的 衍生了追求超稳定状态的心理结构,生成于此文理念图式,晚清土人普遍以求知图强的姿态对科 化语境下的古典散文,其精神结构不出传统的载技器物进行客观、精确的描述,并逐渐构成一种 道言志。刘勰论文“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实事求是、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与此同时,科 (《文心雕龙·征圣》),以立圣贤言为作文合格的技背后具有源动力性质的科学知识如天文学、物 标杆;清一代古文以桐城文为正宗,以维护周公、理学、化学等也迅速成为晚清士人着力介绍与探 孔、孟、程、朱之道统、承续唐宋八大家之文统究的对象,他们在介绍、阐释西学的过程中,形 为己任,方苞有“非阐道翼教,有关人伦风化者成了一套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即借助系统化的 不苟作”之说,这十分清楚地表达了桐城文人对科学知识来论述天地万物,有效地将之从道德遮 于古文书写的精神诉求,即传统士人作文必须关蔽与义理阴影中解放出来,使得外在世界成为一 乎人伦道统,为儒学规范添砖加瓦;然而,晚清个可被科学阐释、理性探究的对象,从而建构了 游者一旦进入异质的西方世界,乍然被纳入到一人与世界的新型关系,逐步形成了一种颇具现代 个声光电化、求新求变的新文明之中,西方文明意义的科学世界观。 所体现的本质与生成的意义已远非传统义理所能 初入西方,晚清游者就遭遇了王韬所慨叹的 解释了;更何况,域外经验与自我意识相激荡,现代工业文明所建构的行旅方式,“呜呼!余于此 不仅动摇了现实体验的表层结构,更会动摇背后日东西之行,非火琯风轮,即飙车电驽,邮程无 摇摇欲坠的儒道传统。站在西方这么一个巨大的滞,水陆无惊,亦云快矣”。与古典时代的竹杖 异己性的他者之镜前,晚清游者的主体精神被空芒鞋、轻舟瘦马迥然不同,令人震惊的科技力量 前地激活,他们或者言论无忌地进行中西文化的率先席卷了最初的旅程,火车、铁路、轮船等现 比较,或者大谈昔日被传统士人所不齿的商务与代交通器物不约而同成为晚清游者集体关注的焦 机器,甚至借助西学概念重新解释被伦常性理所点,譬如张德彝、志刚、郭嵩焘的游记就多次列 遮蔽的现实世界。总之,歧变的理念与传统义理专章来描述火车、轮船诸类交通工具,并动辄上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文学 评论 年第 期 发了 主体精神 结构 的 一 系 列 变 迁 , 如 现代 空 间 观 均拉开 了 相 当 距离 , 而 发 生 了 知 识 结构 、 文化意 的 形成 、 科学 世界 观 的 兴起 、 文 化 比 较意识 的 萌 识以 及世 界观 等层 面 的 现代性嬗变 , 为 古文僵化 生等 , 它们 为 中 国 现代散文 的 发生 奠定 了 全新 的 的精神世 界注 人 了 现 代 活力 。 我 们至 少 可 以 从 以 精神品 格 ; 文 体乃 精 神 之 肉 身, 晚 清 域外 游记 昭 下两 个层 面来 把握游记 散文所 凸 显 的 精神 结构 的 示晚清士人精 神 嬗变 的 同 时 , 其体 式也发生 了 相 现代转型 。 应变化 , 西方外来语 的 引 入与 自 造词 的 大量使用 , 首先是西 洋科技体验下 科学精神 的 兴起 与 科 不 自 觉地 打开了 文言 文封 闭 的 空 间 , 游记文 旨 在 学世界观 的形 成。 科 学在 五 四 被 奉 行 , 不 仅 是科 探其利 弊 的 消 息 化、 宣 传 化 的 书 写 方 式 , 也破古 学知 识的普及 、 科学 救 国 观念 的 信 奉 , 也是 科学 文之体并开启 了 现代 报告文学 等 文 学新体式 的 发 世界观的逐步形成 , 如汪 晖所言 : “ 五 四新文化运 生 ; 可 见 , 无论是精 神 结构 还是文 体 样式 , 晚清 动也 是一 个 科学话语共 同 体 的 运 动 , 即 一 个 将科 域外游记都 足 以 成 为 中 国 散文 史上 一 类 富 于包孕 学的 信念 、 方 法 和 知 识 建 构 为 公理 世 界 观 的 努 性的 “ 过渡” 文本 , 有效呈 现 了 古文 向 五 四 散文 力 ” 从晚 清域外游 者的科技 信奉 、 西学评 述以 转化之间 瞻前顾后 的 复杂流 变 。 及借助科学 概念来 解 释外 部 世界 的运 思 方 式 中 , 我们 可 以 看到 一 种 “ 将科学 的信 念 、 方法和 知识 — 域外体验与散文精神 结构 的 建构为公理世界观的 努力 ” , 堪为五 四 赛先生 的 登 现代性 转型 场作 了 重要的思想铺垫 。 当 晚清游 者 从一 个运 行恒 常 的 古 典帝 国 进人 自 给 自 足 的 农业文 明 的 生 产 方式 , 使 得 国 人 了另 一 个声光 电 气 、 机 械纵 横的 近 代 西 方 , 科技 世代粘着于 泱泱 土 地 之上 , 崇 尚 安 土 重 迁 , 就 如 器物 作为物化 的 科 学 , 不仅 以 迥 异 于传统器 物 的 费孝通在 《 乡 土 中 国》 所言 : “ 以 农为生 的 人 , 世 物质形式震惊 了 晚清 游者 , 而且 以 挟 带 了 科技知 代定居是常 态 , 迁 移 是变 态 ” ⑥ 。 封 闭 的 生 存方式 识与 科学精神 的 内 在力 量 冲 击着 晚清 士 人 固 有 的 衍生了 追求 超稳定 状态 的 心理 结构 , 生成 于 此文 理念图 式 , 晚 清 士 人普遍 以 求知 图 强 的 姿 态 对科 化语境下 的 古 典散 文 , 其精神 结构 不 出 传 统的 载 技器物进行客 观、 精确 的 描述 , 并 逐渐构 成 一 种 道言志 。 刘 勰论文 “ 若 征 圣 立 言 , 则 文 其 庶 矣 ” 实事求是 、 客观理性 的 科学精 神 ; 与 此 同 时 , 科 《 文心雕龙 征圣》 ) , 以立圣贤言 为作文 合格 的 技背后具有 源 动力 性质 的 科学知 识如 天 文 学、 物 标杆 ; 清一代古文以 桐 城文 为 正宗 , 以 维 护 周 公、 理学 、 化学 等也迅 速 成为 晚 清 士人着力 介 绍 与 探 孔 、 孟 、 程 、 朱之道 统 、 承续 唐 宋八 大家 之文 统 究的对象 , 他们 在介绍 、 阐 释 西 学的 过 程 中 , 形 为 己 任 , 方苞有 “ 非 阐 道翼教 , 有关人 伦风化者 成了 一 套看待 世界 的 基本方法 , 即 借助 系 统化 的 不苟作 ” 之说 , 这 十分 清 楚地表 达了 桐城文人对 科学知识来论 述天 地 万物 , 有效 地将之从 道德遮 于古文 书 写 的精神 诉求 , 即 传统士 人作 文 必须关 蔽与 义理 阴 影 中 解 放出 来 , 使得 外在世界 成为 一 乎人伦道统 , 为 儒学规范 添砖加 瓦 ; 然 而, 晚 清 个可 被科学 阐 释、 理性探究 的 对 象, 从而建 构 了 游者 一 旦 进人异 质 的 西方世界 , 乍 然被 纳 人到 一 人与世界 的 新 型关 系 , 逐 步形成 了 一 种 颇具 现代 个声光电 化 、 求 新 求变 的新 文 明 之 中 , 西 方文 明 意 义的科学世界观 。 所体现的 本质 与生成 的 意 义 巳 远 非 传统义 理所能 初入西 方 , 晚 清游 者就遭遇 了 王 韬所慨 叹 的 解释 了 ; 更 何况 , 域外 经验 与 自 我 意 识 相 激荡 , 现代工业文 明 所建构的 行旅方式 , “ 呜 呼 ! 余 于此 不仅动摇 了 现实体 验 的 表层结构 , 更会动 摇背 后 日 东 西之 行, 非 火琯风轮 , 即 飙 车 电 驽 , 邮 程无 摇摇欲坠 的 儒道传 统 。 站在西 方这 么 一 个 巨 大 的 滞 , 水陆无惊 , 亦 云 快 矣 ” ⑧ 。 与 古典 时代 的 竹杖 异 己性 的 他者 之镜 前 , 晚 清游者 的 主 体精神 被空 芒鞋、 轻舟痩 马迥 然不 同 , 令人 震惊的 科技 力 量 前地激 活 , 他们 或者 言 论无忌 地进 行中 西文化 的 率先席 卷 了最 初的 旅程 , 火 车 、 铁 路、 轮船 等现 比 较 , 或 者大谈昔 日 被传统 士人所 不齿 的 商务 与 代交通器物 不 约而 同 成为 晚清 游者 集 体关 注 的 焦 机器 , 甚至借助西 学 概念重新 解 释被伦常 性理所 点 , 譬如 张 德彝 、 志 刚 、 郭 嵩焘 的 游记 就 多 次列 遮蔽的 现实世 界 。 总 之 , 歧变 的 理念 与 传统义 理 专章来描述火 车、 轮船诸类 交通 工 具 , 并 动 辄上
晚清域外游记与中国散文的现代性嬗变 千字;丙寅三月,张德彝从法国马赛至里昂,他理念而借助科学概念来解释世界的世界观逐渐萌 以近乎工笔的方式刻画了火车的形状 生。面对天地万物,晚清游者尝试运用化学分析 第一车系蓄火机,形如炮车,通身铁制,物理运动、天文地理知识对之进行重构,从自然 共六轮,四大两小。上卧圆铁筒,长约八九科学的角度重新阐释被传统文化赋予的意义世界。 尺,高五尺馀,内藏水火轮机,外树烟筒,消解与重构中,一种依据西方科学谱系而建构的 长约八九尺,高五尺余,内藏水火轮机,外意义世界正在形成。譬如对于自古被赋予祥瑞灾 树烟筒,长约四尺……⑨ 变之征兆与诸多情感寄托的天象,黎庶昌只以平 近千字的描述中,张德彝从长度、宽度、高实的语言对之进行科学描述,“月绕地球而行,为 度各个方面将火车的细节逐一呈现,个体柔情与附地之行星,径长二千英里。所行之轨为白道 想象在这里被冷静地挤掉了,被取而代之的是对每二十七小时四十三分而绕地一周,亦自转一周。 具体器物的颇具“科学”精神的观察与还原,并其向地一面,有常不变”。承载天道之理的天象 以精确的描摹表达了其信息记录的可靠与客观。意义系统在黎庶昌类似科普说明的描述下被解构 这类科技说明书式、巨细无靡的绵密书写最终抵了,被去魅的月亮成为宇宙中一颗可被丈量的、 达的不是审美的彼岸而是现实的客观所在。这并毫无特色的星球;这一认知图式也完整地体现在 非是个体化的描述方式,随意翻翻晚清的域外游薛福成对电的论述中,他指出“细察物理,大抵 记,此类非人格化的、多挪用数字来勾勒西方器空中之电,因太阳蒸海水化为湿气,遇空中之风, 物的方式似乎成为晚清游者的书写惯例。李圭在彼此互相摩擦,即能生电,但其力量大于人工所 描述铁甲船时,连船的厚度、容量乃至动力都记作之电耳”。薛以客观知识代替了古人有关闪电 录得清清楚楚:“船身木厚一尺八寸,铁甲厚一尺的诸种传说想象,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学理性展示, 二寸,容四千六百五十吨,机器力抵马一千匹”。描绘了一幅新的认知图景。 其记述以冰冷的数字作为描述核心,说明对物体 晚清域外游者从科学知识谱系出发对世界进 构造的理性关注远远超越了对它的审美凝视。俨行系统化的解释,不期然摆脱了天人合一、客观 然,传统游记所崇尚的及身的、表情的书写在域外在与性理道德相纠缠的认知泥淖,逐步瓦解了 外游记中严重流失了,着意挤掉了情感的域外游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传统联系。由此,自然万物不 记,已然成为不及身的客观化书写,其理性的、再是道德化的象征体,更不是包孕诸多传说与想 客观而条缕分明的话语运作方式脱离了擅长载道、象的人文符号,而成为一种可被客观认识乃至人 言情的古文模型,从道德、审美领域走向知识领为操控的他者,这毋宁是一种新的世界观的兴起 域。晚清域外游记中大量类科学话语的出现,不如汪晖所言:“我们所了解的世界图景很大程度上 仅表征了一种新的话语方式的形成,更展示了一来于我们用以观察世界的概念体系,而这些概念 种实事求是、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 体系最终能够提供看待我们自身及其与环境的关 对大多教晚清士人而言,鸦片战争以来中西系的依据。时间、空间、元素、电气、汽、能量 对决下的自我挫败主要纠结于器物与技术的落后,地史统系等等概念不仅扩展了人们对宇宙自然的 这不仅导致了晚清游者对火车等科技器物连篇累看法,而且也根本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想象图 牍的书写,也敦促了部分敏锐的游者追根溯源西景” 方技术发达背后的原因,如薛福成所言:“夫西人 其次是异域与本土的二元对比视野下文化比 之商政、兵法、造船、制器及农、渔、牧、矿诸较意识的形成。有学者指出:“文化比较意识的产 物,实无不精;而皆导其源于汽学、光学、电学、生则是中国人精神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此言 化学,以得御水御电之法”。在此逻辑下,科技不虚,自古华夷之辨的意识屏障,遮蔽了域外文 背后具有源动力性质的科学知识如天文学、物理明作为独立文化体的意义。对于晚清之前的中国 学、化学等纷纷被晚清士人视为挽回世运的利器,而言,如梁启超所论:“吾国夙巍然屹立于大东, 它们在域外游记中集体登场并被悉心介绍,在亦环列皆小蛮夷,与他方大国,未尝一交通,故我 步亦趋转述西学的同时,一种摆脱了天道、名教民族常视其国为天下”。天下意识的装置下,文 91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晚清域外游记与 中 国散文 的 现代性嬗变 千 字 ; 丙 寅三月 , 张 德彝从法 国 马 赛至 里 昂 , 他 理念而借助 科 学概 念来解 释世界 的 世 界 观逐 渐萌 以 近乎 工笔的方式刻画 了火车 的 形状 : 生 。 面对天 地万物 , 晚清游者尝试运用 化学 分析 、 第 一 车 系 蓄 火 机 , 形 如 炮 车 , 通 身 铁 制 , 物理运动 、 天 文 地理知 识 对之进行 重构 , 从 自 然 共 六 轮 , 四 大 两 小 。 上 卧 圆 铁 筒 , 长 约 八 九 科学的 角 度重新阐 释被传统 文化赋予 的 意 义 世界 。 尺 , 高 五 尺 馀 , 内 藏 水 火 轮 机 , 外 树 烟 筒 , 消解与重构 中 , 一 种 依据西 方科学谱 系 而 建构 的 长 约 八 九 尺 , 高 五 尺 余 , 内 藏 水 火 轮 机 , 外 意义世界 正在 形 成。 譬如 对 于 自 古被赋予 祥 瑞 灾 树烟 筒 , 长 约 四 尺 … … 变之征 兆与诸 多 情感寄托 的 天象 , 黎庶 昌 只 以 平 近千 字 的 描述 中 , 张 德彝从 长度 、 宽度 、 高 实 的语言对之进行科学描述 , “ 月 绕 地球而行 , 为 度各个方面将火车 的 细 节逐一 呈现 , 个体柔情 与 附地 之行 星 , 径长二 千英 里。 所 行 之轨为 白 道 , 想象在这 里被 冷静 地 挤掉 了 , 被取 而代之 的 是 对 每二十七小时 四 十 三分而绕地一 周 , 亦 自 转 一 周 。 具体器物 的 颇具 “ 科学 ” 精神 的 观察 与 还 原 , 并 其 向地一 面 , 有 常 不变 ” 。 承载天 道 之理 的 天 象 以精 确 的 描 摹表达 了 其信 息 记 录 的 可 靠与 客 观。 意义 系统在 黎 庶 昌 类 似科普 说 明 的 描 述下 被解 构 这类科技 说 明 书式 、 巨 细 无靡 的 绵 密 书 写 最终 抵 了 , 被去魅 的 月 亮 成为 宇 宙 中 一 颗 可 被 丈 量 的 、 达的 不 是 审美 的 彼 岸 而是现实 的 客 观所在 。 这并 毫无特色的 星 球; 这一 认知 图 式也完 整 地 体现 在 非是个体化 的 描述 方式 , 随意 翻 翻 晚 清 的 域外 游 薛福成对 电 的 论述 中 , 他指 出 “ 细察 物 理 , 大 抵 记 , 此类 非人格化 的 、 多 挪 用 数字来勾 勒 西方器 空 中之 电 , 因 太阳 蒸海 水化为 湿气 , 遇 空 中 之 风 , 物的 方式似乎 成为 晚 清 游者 的 书 写 惯 例。 李圭 在 彼此互相摩 擦 , 即 能 生 电 , 但 其力量 大于 人工所 描述铁甲 船时 , 连 船 的 厚度 、 容 量乃 至 动 力 都记 作之 电耳 ” 。 薛 以 客 观知识 代 替 了 古人有 关 闪 电 录得清清楚楚 : “ 船身木厚 一 尺八寸 , 铁 甲 厚 一 尺 的 诸种传说想 象 , 通过对 自 然 现象 的 学理性 展示 , 二寸 , 容 四千 六百 五十 吨 , 机器力抵 马一 千匹 ” 。 描绘了一 幅新的认知 图 景。 其记述以 冰冷 的 数字作 为 描述 核心 , 说明 对物 体 晚清域外游 者从科学 知 识谱 系 出 发对世界进 构造的 理性关注 远远超越 了 对 它 的 审 美凝视 。 俨 行系 统化 的 解 释 , 不 期然 摆 脱 了 天人合 一 、 客观 然 , 传统游记 所崇 尚 的 及身 的 、 表情 的 书 写 在 域 外在与性理道 德 相 纠 缠 的 认 知 泥 淖, 逐步 瓦 解 了 外游记 中 严重 流失 了 , 着 意挤掉 了 情感的 域 外游 个体与外 在世界 的 传统联 系 。 由 此 , 自 然 万物不 记, 已 然 成 为 不及 身 的 客 观化 书 写 , 其理性 的 、 再是道德化 的 象征 体 , 更 不是包 孕诸多 传说 与想 客观而条缕分明 的 话语运作方式脱离 了 擅长载 道 、 象的 人文符 号 , 而 成 为一 种 可 被 客观认识乃 至人 言情的 古文模 型 , 从 道 德、 审 美领域走 向 知 识领 为操控 的 他者 , 这 毋宁 是 一 种新 的 世界观的 兴起 , 域。 晚清域外游记 中 大量类 科学话语 的 出 现 , 不 如汪 晖所言 : “ 我 们所 了解 的世界 图 景很大 程度上 仅表征 了 一 种 新 的 话语方式 的 形成 , 更展示 了 一 来 于我们 用 以 观察世界 的 概念体 系 , 而这 些概 念 种实事求是、 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 。 体系最终能够提供看待 我们 自 身 及其与 环 境 的 关 对大多 教晚 清 士 人而 言 , 鸦 片 战 争 以 来 中 西 系 的依据 。 时 间 、 空 间 、 元素 、 电 气、 汽 、 能量 、 对决下 的 自 我 挫败主 要 纠 结于器物 与 技 术的 落后 , 地史统系 等等概念不仅 扩展 了 人 们对宇宙 自 然 的 这不仅导 致 了 晚 清 游者 对火车 等 科技器物连 篇 累 看法 , 而且 也 根本 改 变 了 人 们 对 世 界 的 想 象 图 牍 的 书 写 , 也敦促 了 部 分敏锐的 游者追 根溯 源 西 景 ” 。 方技术发达背 后的 原因 , 如 薛福成所言 : “ 夫 西人 其次是异域与 本土 的 二元对 比 视野下 文 化 比 之商政 、 兵 法 、 造 船 、 制 器 及农 、 渔 、 牧 、 矿诸 较意识的形成 。 有 学者指 出 : “ 文化 比 较意识 的 产 物 , 实 无不精 ; 而 皆 导 其源 于汽 学 、 光 学 、 电 学 、 生则 是中 国人精神发展历程 中 的 一 件大事 。 ” 此言 化学 , 以 得御水御 电 之法” 。 在此逻辑下 , 科技 不虚 , 自 古华夷 之辨 的 意 识 屏 障 , 遮 蔽 了 域外 文 背后具有 源 动 力性 质 的 科学知 识 如 天 文 学 、 物 理 明 作为独立 文 化体 的 意 义 。 对 于晚 清 之前 的 中 国 学 、 化学等纷纷被 晚清士人 视为挽 回 世运 的利器 , 而言 , 如梁启 超所论 : “ 吾 国 夙巍 然 屹立 于 大东 , 它们在域外游记中 集 体登 场并 被悉心 介绍 , 在亦 环列 皆 小 蛮夷 , 与 他方 大 国 , 未尝一 交通 , 故 我 步亦趋转述西 学 的 同 时 , 一 种摆脱 了 天 道 、 名 教 民 族常 视其 国 为天 下 ” 。 天 下 意识 的装置 下 , 文
文学评论2014年第5期 化比较意识天然匮乏,就算内部曾出现一系列的嵩焘,通过中西政体的对比,对中国传统所崇尚 思想动荡,如东汉士人的不治而议、东林党人的的“圣人之治”展开了尖锐的批评: 针砭时政,也只是居于内部而反对内部,在他们 圣人之治民以德,德有盛衰,天下随之 的古典世界里并没有一个有效的参照物,缺乏 以治乱。德者,专于已者也,故其责天下常 个异质而发达的异质文明作比较,其抗争仍是企 宽。西洋治民以法,法者,人已兼治者也 图在固有的文化体系中寻求新生,“为让偏离了的 故推其法以绳之诸国,其责望常迫。其法日 势’再次回到‘理’的轨道而奋斗”④。而晚清 修,即中国之受患亦日棘,殆将有穷于自立 士人于变局之际,进入异质文明空间,得以站在 之势矣。的 传统之外,跳出“庐山”,置身于一个同级的甚至 郭嵩焘以“圣人之治”与“西洋治民以法” 客观上更为强大的文明体系下回眸中土文化,获作比较,指出依赖君王的个体人格来治国并不可 得了重新观看自我、反思传统的文化条件,这是靠,因为“德有盛衰”,与此相对,西洋“治民以 意在讥评朝政、甚至泣血抗争的古代士人所无法法”的民主制度,避免了因君王个体人格差异而 遭逢的时代语境,这可谓特定的时代赋予。正因带来的政局动荡,郭嵩焘的这一立论无疑对传统 具备这种超越“自我”的比较视野,书写者才有的政体模式起了强大的离心作用。显然,在域外 可能形成前所未有的精神世界,我们才会从薛福这个充满西方符号的意义世界里,晚清游者更在 成的游记里读到了从未有之的中西比较之论 乎的是如何将此符号拉入对自我文化体系的有效 中国用人以富者为嫌,西俗用人以富者反思之中,如何在对他者文化的认同叙事中有效 为贤,其道有相反者。夫登垄断以“左右望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检讨与甄别。 而罔利市”者,谓之“贱丈夫”,中国数千年 晚清域外游者行旅甫始无不被卷入本土/西 来,无愚智皆知贱之……贬之曰铜臭,斥之方、古典/现代的对比关系中,竹内好曾言:“所 曰守财奴,中国之习俗然也。泰西各国最重有的事物只要是处于近代这个框架之内,就无法 议绅。议绅之被推选者,必在殷富之家。 逃脱欧洲式的视野”。正是在这样无法逃脱的对 只有立足于“中国”之外,于异域他者的参比境遇中,域外书写在记录、想象现代西方的同 照下,薛福成才能明确中国之贱富的弊端,由彼时,也凭借西方之镜重新反思自我,这种想象他 及此的议论展开,不仅引发了他对“以富者为嫌”者与质疑自我的过程一旦全面展开,并以返回之 这一传统迷思的检讨,而且从中带来现代崇富、态作用于书写者以及阅读者,固有的古典性精神 重商思想的发展。从这个意义而言,游者在注视内涵势必发生变化,新的现代性意识则开始萌生。 西方的同时,西方也折射出观看者的影子并返照正如五四文人郁达夫总结异域体验对于自我精神 于观看者,引发对自我的重新审视。这类他者映结构的巨大冲击:“是在日本,我开始看清了我们 照下的自我反思也屡次出现在郭嵩焘“自愧”、中国在世界竞争场里所处的地位;是在日本,我 “所愧”的感慨中。他见英国船舰彬彬有礼,返观开始明白了近代科学—一不问是形而上或形而 “中国之不能及,远矣”。观西方井然有序的学校下—的伟大与湛深;是在日本,我早就觉悟到 体制,深觉“中国师儒之失教,有愧多矣”,西了今后中国的运命,与夫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得 方的比照下,中国的“不能”、“有愧”等负面阴不受的炼狱的历程。”由彼及此的文化比较意识的 影凸显出来,自我文化被纳入到否定性的批判体萌生无疑对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结构产生了巨 系中,从而赋予自身文化、体制以巨大反省性与大的影响 亟待救赎的需要;俨然,西方的呈现,已成为晚 清游者将西方启示带回中国现场并重现自我匮乏二新词的命名活动与汉语的现代性衍变 的一面镜子 自惭形秽之下,晚清游者积极展开的二元文 作为文学的外壳,语言是最易发生动荡的表 化比较下的自我批判性清理更是一种认知的调整层,而语言中的词语变迁则最能彰显语言的变化 与深化。曾不下数十次参观议院、旁听议会的郭维度。梁启超曾从新名词的变迁现象来归纳晚清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文 学评论 年第 期 化 比较意 识 天 然匮 乏 , 就算 内 部 曾 出 现一 系 列 的 嵩焘 , 通 过中 西 政体 的 对 比 , 对 中 国 传统 所崇 尚 思想 动荡 , 如 东 汉 士 人 的 不治 而议 、 东 林党 人的 的 “ 圣人之治 ” 展开了 尖锐 的批评 : 针砭 时政 , 也 只 是居 于 内 部而 反 对 内 部 , 在 他们 圣 人 之 治 民 以 德 , 德 有 盛 衰 , 天 下 随 之 的 古典世界 里 并没 有 一 个有 效的 参 照 物 , 缺乏 一 以 治 乱 。 德 者 , 专 于 己 者 也 , 故 其 责 天 下 常 个异质而 发 达 的 异质 文 明 作 比 较 , 其抗 争仍是 企 宽 。 西 洋 治 民 以 法 , 法 者 , 人 己 兼 治 者 也 , 图 在 固有 的文 化体系 中 寻求新生 , “ 为 让偏离 了 的 故推 其 法 以 绳 之 诸 国 , 其 责 望 常 迫 。 其 法 曰 ‘ 势 ’ 再次 回 到 ‘ 理 ’ 的 轨道 而奋 斗 ” 。 而 晚 清 修 , 即 中 国 之 受 患 亦 日 棘 , 殆 将 有 穷 于 自 立 士人于变局 之 际 , 进人 异 质文 明 空 间 , 得 以 站在 之 势 矣 。 传统之外 , 跳 出 “ 庐 山 ” , 置 身 于一 个 同 级的 甚 至 郭嵩焘 以 “ 圣 人之 治 ” 与 “ 西洋 治 民 以 法” 客观上 更为强 大 的 文 明 体 系 下 回 眸 中 土文 化 , 获 作比 较 , 指 出 依赖君 王 的 个体人格 来治 国 并 不 可 得了 重新观看 自 我 、 反思 传统 的 文 化条 件 , 这 是 靠 , 因 为 “ 德有盛衰 ” , 与此相对 , 西洋 “ 治 民 以 意在讥评朝 政 、 甚 至 泣血 抗争 的古 代 士人所无法 法” 的 民 主制 度 , 避 免 了 因 君 王 个体人格差 异 而 遭逢 的 时代语 境 , 这 可 谓 特定 的 时 代赋 予。 正 因 带来 的政局 动 荡, 郭 嵩焘 的 这一 立论无 疑对传统 具备这种超越 “ 自 我 ” 的 比 较视野 , 书 写 者才 有 的政体模式起 了 强大 的 离 心 作 用 。 显然 , 在 域外 可 能形成前所未有 的 精神 世界 , 我 们 才会从薛福 这个充满西方 符号 的 意 义 世界里 , 晚 清游者 更在 成的 游记里读到了 从未有之 的 中 西 比较之论 : 乎的是如何将此符 号 拉人对 自 我 文 化体 系 的 有效 中 国 用 人 以 富 者 为 嫌 , 西 俗 用 人 以 富 者 反思 之中 , 如 何在对他者 文化 的认 同 叙 事 中 有效 为 贤 , 其 道 有 相 反 者 。 夫 登 垄 断 以 “ 左 右 望 展开对传统文 化的 检讨与甄别 。 而 罔 利 市 ” 者 , 谓 之 “ 贱 丈 夫 ” , 中 国 数 千 年 晚清域外 游者 行旅 甫 始 无 不 被 卷 人本 土 西 来 , 无 愚 智 皆 知 贱 之 … … 贬 之 曰 铜 臭 , 斥 之 方 、 古 典 现代 的 对 比 关系 中 , 竹 内好 曾 言 : “ 所 曰 守 财奴 , 中 国 之 习 俗 然 也 。 泰 西 各 国 最 重 有的 事 物只 要 是处于 近 代 这个 框架之 内 , 就 无法 议绅 。 议 绅 之 被 推 选者 , 必 在 殷 富 之 家 。 逃脱欧洲 式 的 视野 ” 。 正 是在这样无法逃脱 的 对 只有 立足 于 “ 中 国 ” 之外 , 于 异域他者 的参 比境遇 中 , 域外 书 写 在 记 录 、 想 象现 代西 方 的 同 照下 , 薛福成 才能 明 确 中 国 之贱 富的 弊端 , 由 彼 时 , 也 凭借西 方之镜重新 反 思 自 我 , 这 种 想 象他 及此的议论展开 , 不仅引 发 了 他对 “ 以 富 者 为嫌” 者与质 疑 自 我 的 过程一 旦全 面展开 , 并 以 返 回 之 这 一 传 统 迷思 的 检讨 , 而且 从 中 带来 现代 崇 富 、 态作用 于书 写者 以 及 阅 读 者 , 固 有 的 古 典性精神 重商 思想 的 发 展 。 从这 个意 义 而 言 , 游者在 注 视 内 涵势必发生变化 , 新 的 现代性 意识则 开 始萌 生。 西方的 同 时, 西方也折 射 出 观看者 的 影子并 返 照 正如 五四 文人郁达 夫总 结异域体验对 于 自 我精 神 于 观看者 , 引 发 对 自 我 的 重 新 审 视。 这类他 者映 结构 的 巨 大冲击 : “ 是在 日 本 , 我 开始 看清 了我 们 照 下 的 自 我 反 思 也 屡 次 出 现在 郭 嵩 焘 “ 自 愧 ” 、 中 国 在世界竞 争 场里所 处 的 地位 ; 是在 日 本 , 我 “ 所愧 ” 的 感慨中 。 他见 英国 船舰彬彬有 礼 , 返观 开始 明 白 了 近 代 科 学— 不 问 是 形 而 上 或 形 而 “ 中 国之不 能及 , 远矣 ” 。 观 西方井然 有 序 的 学校 下— 的伟 大 与 湛深 ; 是 在 日 本 , 我 早就 觉悟 到 体制 , 深 觉 “ 中 国 师 儒之 失教 , 有 愧 多矣 ” 西 了 今后 中 国 的 运命 , 与夫 四 万万五 千 万同 胞不 得 方的 比 照下 , 中 国 的 “ 不能 ” 、 “ 有愧 ” 等负 面 阴 不受的 炼狱的 历程。 ” 由 彼及此 的文化 比 较意识 的 影凸 显 出 来 , 自 我 文 化被纳 人 到 否 定 性 的 批判 体 萌生 无疑 对近 现代 知 识分子的 精神 结构 产 生 了 巨 系 中 , 从而赋予 自 身 文 化 、 体 制 以 巨 大 反 省 性与 大 的 影响 。 亟 待救 赎的 需要 ; 俨然 , 西 方的 呈 现 , 已 成为 晚 清游者将西方启 示带 回 中 国 现场 并 重现 自 我 匮乏 二 新词 的命名 活动 与汉语 的 现代性衍变 的 一 面镜子 。 自 惭形 秽 之下 , 晚 清 游者 积极展 开 的 二元文 作为 文 学 的 外壳 , 语言 是最 易 发 生动 荡 的 表 化比较下 的 自 我 批判 性清 理更是一 种 认知 的 调 整 层 , 而语言 中 的 词语 变迁 则 最能彰显 语 言 的 变 化 与深化 。 曾 不下数 十 次参 观议 院 、 旁听 议会 的 郭 维度 。 梁启 超 曾 从新 名 词 的 变迁现象来归 纳 晚 清
晚清域外游记与中国散文的现代性嬗变 时期的语言变化,“社会之变迁日繁,其新现象、 药能借日光以照花鸟人物,顷刻留模,余详 新名词必日出……一新名物、新意境出,而即有 其法)。 新文字以应之。新新相引,而日进焉”。。新名 照相机是中土前所未有的事物,缺乏一个赋 词的突现往往与语体的流变相激荡,最终在“新予它的强制性的语言符号,所以,林铖肆意地行使 新相引”中生成新语言。这类带来文体日日新的他的主权,表达他的感受与想象,它们集中体现 新词在晚清域外游记中可谓层出不穷。当晚清游在对“神”的表述上。“神”指涉的是一种超越现 者进入别有洞天的西方世界,面对纷繁复杂的西实生活的力量,林铖初见照相机,惊羡于它能 方“异”物,固有的文言文已捉襟见肘、无力描“指日留形”而呼为神镜,充沛地表达了他对这 述,而不得不窘迫地制造新名词来为它们命名,现代器物的神异想象,这种命名显然与实物有所 于是,一批新词应运而生。它们有自造词有外来背离。 音译词,到处出现照相机、显微镜、巴力门(议 这种出乎想象的、夸张的命名方式很快随着 )、自行屋(电梯)、飞桥(索道)等新词的身志刚的命名而消失,被神秘化的神镜被志刚赋予 影。它们有的在历史流转中被保存、延伸下来,了一个相当朴实的命名“照像机”,并指出“照像 成为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惯用名称,如博物院、之法,乃以化学之药为体,光学之法为用。所谓 自行车的命名;有些则蜕变为历史的遗骸,成为化学之药者,西人率以硫磺、焰硝、盐碱等物煎 我们恍然回首时的记忆片段,如木马(自行车)、炼成水,以之化五金,为强水”。有关照像法的 道德(博士)、神镜(照相机)、肾衣(避孕套)追本究源的化学分析,以客观的、务实的现实力 等富于想象性与个性化的命名。它们内部充满动量颠倒了林铖笔下的神话。照相机在此通过硫磺、 荡的词语运动让我们发现,随着旨在考察西方这盐碱等毫无感情色彩的词语说明被还原成为一种 一目标的日趋坚定与清晰,那些具有想象性色彩普通的、可以被认知的事物,它似乎在历史的隧 的词语命名逐渐转化为相对客观的、平实的词语,道中嘲笑林铖的空疏和想象。此后,郭嵩焘等游者 并且音译外来词成为不少书写者的挪用方法。命均沿袭了这一名称,这是命名演变并逐渐被固定 名的变化不仅以其迁流的名词形态凸显了词语形的过程,它的发生与固定方式与索绪尔分析的人 构日趋明确与单义性的运动方向,而且,其音译造语一样,“人造语只要还没有流行开,创制者还 词内部所呈现的汉语双音节、多音节的转化也有能把它控制在手里;但是一旦它要完成它的使命 力地冲击了传统古文,带来了汉语书面语体系的成为每个人的东西,那就没法控制了”。自从 新变。无疑,晚清域外游记中由命名活动所衍生“照像机”的命名在志刚手里开始固化后,如今我 的新词,正以其形态变化与异质思维成为五四白们对照相机这一“物”的称呼就无法进行控制了 话文生成前的重要准备。 它成为再也拉不回来的符号。 名与物,命名与被命名,当作为“名”的词 与照相机的命名历程类似,从想象性命名趋 语成为“物”固定的、被普遍认可的、并具有历向精确命名的词语活动,还可从“木马”到“自 史性的符号时,名与物似乎合二为一了。但是当行车”的命名变化上一窥全豹。斌椿初见自行车, 物”以一种溢出历史认知框架以外的方式出现、以类比的方式将它命名为“木马” 并亟待命名时,如何去命名它们?在还不可靠的 有木马,形长三尺许,两耳有转轴。人 命名过程中,作为“名”的词语又发生了怎样的 跨马,手转其耳,机关自动,即驰行不已。 变迁?这种考古式的追问或许能够让我们思考晚 殆亦木牛流马之遗意欤? 清域外游者有关异“物”的命名活动,到底展现 张德彝第一次随斌椿出洋,也不约而同地以 了语言主体什么样的力量?又呈现了作为“名”“木马”来命名儿童自行车这一新兴的西方器物 的新词的何种运动趋势?以照相机的命名活动为 又见一铺,出售一种木马,身长二尺许 例,林铖在纪游诗草中以诗兼文的形式讲述了他所 高亦二尺,耳有转轴,蹄有小轮。小儿跨之, 命名的“神镜 以手转其机关,自然急走,曲直随意。想武 川人物,镜中指日留形(有神镜,炼 乡侯木牛流马之法殆传西土耶?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晚清域外游记与 中 国散文 的 现代性嬗变 时期 的语言变 化, “ 社会之变迁 日 繁 , 其新现象 、 药 能 借 日 光 以 照 花 鸟 人 物 , 顷 刻 留 模 , 余 详 新名 词 必 日 出 … … 一 新名 物 、 新 意 境 出 , 而 即 有 其 法 ) 。 一 新文字 以应 之。 新新 相引 , 而 日 进 焉” 。 新名 照相机 是 中 土 前所未 有 的 事 物 , 缺 乏一 个 赋 词的突 现往 往与 语体 的 流 变相激荡 , 最终在 “ 新 予它 的强制 性的语言符号 , 所以 , 林減肆意地行使 新相 引 ” 中 生 成新语言。 这类带 来文体 日 日 新 的 他的 主权 , 表达 他 的 感受 与 想 象, 它们 集 中 体现 新词在晚 清域 外游记 中 可 谓 层 出 不 穷 。 当 晚清 游 在对 “ 神 ” 的 表述上。 “ 神 ” 指涉 的 是一 种 超越现 者进人别 有 洞 天的 西方世 界 , 面 对纷繁 复 杂 的 西 实生 活 的 力 量 , 林 铖 初 见 照 相 机 , 惊 羡 于 它 能 方 “ 异 ” 物 , 固 有 的 文 言文 已 捉 襟见肘 、 无力 描 “ 指 日 留形 ” 而 呼为神镜 , 充沛 地表达了 他对 这 一 述 , 而不得不 窘迫 地 制 造 新名 词 来 为 它 们 命名 , 现代器物 的神 异 想 象 , 这 种 命名 显 然 与 实 物有 所 于 是 , 一 批新词应运 而生 。 它 们有 自 造词 有 外 来 背离 。 音译词 , 到 处 出 现照 相 机 、 显 微 镜 、 巴 力 门 ( 议 这种 出 乎 想 象的 、 夸张 的命 名 方式很快 随着 院 ) 、 自 行 屋 ( 电 梯 ) 、 飞 桥 ( 索道 ) 等新词 的 身 志刚 的 命名 而 消 失 , 被神 秘 化 的 神 镜 被 志 刚 赋 予 影 。 它们 有 的 在 历 史 流 转 中 被 保存 、 延 伸 下 来 , 了 一 个相 当 朴实 的命名 “ 照像 机” , 并指 出 “ 照像 成为 我们 如 今 耳 熟 能 详的 惯 用 名 称, 如 博 物 院 、 之法 , 乃 以 化学之药 为体 , 光学 之法 为用 。 所 谓 自 行车 的命 名 ; 有 些则 蜕变 为 历 史 的 遗骸 , 成 为 化学 之药 者 , 西人率 以硫 磺 、 焰 硝 、 盐 碱 等物 煎 我们恍然 回 首 时 的 记 忆片段 , 如 木 马 ( 自 行 车 ) 、 炼成水 , 以 之化 五金 , 为 强 水 ” 。 有 关照 像法 的 道德 ( 博士 ) 、 神镜 ( 照 相机 ) 、 肾衣 ( 避孕 套 ) 追本究源 的 化学分析 , 以 客 观 的 、 务 实 的现 实 力 等富 于想 象性 与个 性化 的 命名 。 它 们 内 部充满动 量颠倒 了林铖笔 下的 神话。 照 相机 在此通过硫 磺 、 荡的词语运 动 让我 们 发现 , 随着 旨 在 考察西方这 盐碱等毫 无感情色 彩的 词 语说 明 被 还 原成为 一 种 一 目 标的 日 趋坚定与 清 晰 , 那 些 具有 想 象性色彩 普通的 、 可 以 被认知 的 事 物 , 它 似乎 在 历 史 的隧 的词语命名逐渐转化为相 对客 观 的 、 平实 的词 语 , 道中 嘲笑林铖 的空 疏和想象。 此后 , 郭嵩 焘等 游者 并且音译外来词 成为 不 少 书 写 者 的 挪用 方法。 命 均沿袭了 这一 名 称 , 这 是命名 演变 并逐 渐被 固 定 名 的变 化不 仅 以其 迁流 的 名 词形 态 凸 显 了 词 语形 的过程 , 它 的 发生与 固 定方 式与 索 绪 尔 分析 的人 构 日 趋明 确 与 单义 性 的 运 动 方 向 , 而且 , 其音译 造语一 样 , “ 人造语只 要还 没有流行开 , 创制 者还 词 内 部所呈 现 的 汉语双音节 、 多音 节的 转化也有 能把它控制 在手里 ; 但 是一 旦 它 要完 成它 的使命 , 力 地冲击 了 传统古 文 , 带 来了 汉语 书 面 语体 系 的 成为 每 个人 的 东 西 , 那 就没 法 控 制 了 ” 。 自 从 新变 。 无疑 , 晚清 域外 游记 中 由 命名 活 动 所 衍生 “ 照像机” 的 命名 在志 刚 手里开始 固 化后 , 如 今我 的新词, 正 以 其形 态 变 化与 异 质 思 维成 为 五 四 白 们对照相 机这一 “ 物 ” 的 称呼 就无法进 行控制 了 , 话文生成前的重要 准备 。 它成为再也拉不 回来的 符号。 名与 物 , 命名 与 被命名 , 当 作 为 “ 名 ” 的词 与照相 机 的命 名 历程 类似 , 从想象性 命名 趋 语成 为 “ 物 ” 固 定 的 、 被普 遍认可 的 、 并具 有历 向精确 命名 的 词语 活动 , 还 可从 “ 木 马 ” 到 “ 自 史性的 符号 时 , 名 与 物 似乎 合二 为 一 了 。 但 是 当 行车 ” 的命名 变化上一 窥全豹 。 斌椿初见 自 行车 , “ 物 ” 以一 种溢 出 历史认知 框架 以 外 的 方式 出 现 、 以类 比 的方式将它命名 为 “ 木 马 ” : 并亟待命名 时 , 如 何去 命名 它 们 ? 在 还 不可 靠 的 有 木 马 , 形 长 三 尺 许 , 两 耳 有 转 轴 。 人 命名 过 程中 , 作 为 “ 名 ” 的词 语又 发生 了 怎 样 的 跨 马 , 手 转 其 耳 , 机 关 自 动 , 即 驰 行 不 已 。 变迁? 这种考古式的 追 问 或许能 够让我们思 考 晚 殆 亦 木 牛 流 马 之 遗 意 欤 清域外游者 有 关异 “ 物 ” 的 命名 活 动 , 到 底 展 现 张德彝第 一 次随斌椿 出 洋 , 也不 约 而 同 地 以 了 语言 主 体 什么 样 的 力 量? 又呈 现 了 作 为 “ 名 ” “ 木马 ” 来命名 儿童 自 行车 这 一 新 兴的西方器物 : 的 新词 的 何种 运 动 趋 势 ? 以 照 相 机 的 命名 活 动 为 又 见 一 铺 , 出 售 一 种 木 马 , 身 长 二 尺 许 , 例 , 林铖在纪游诗草 中 以 诗兼文的 形式讲述了 他所 高 亦 二 尺 , 耳 有 转 轴 , 蹄 有 小 轮 。 小 儿 跨 之 , 命名 的 “ 神 镜 ” : 以 手 转 其 机 关 , 自 然 急 走 , 曲 直 随 意 。 想 武 山 川 人 物 , 镜 中 指 日 留 形 ( 有 神 镜 , 炼 乡 侯 木 牛 流 马 之 法 殆 传 西 土 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