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枪弹损伤( typical gunshot wound)由入口、弹头在体内运行所形成的射创管(或称创道) 以及弹头穿出人体皮肤组织所形成的射出口三部分构成。枪弹创的形态特征随发射枪支、弹头特 性、射击距离、击中部位等的不同而不同。认识不同情况下枪弹创的各种形态特征,对于判明案件 性质、进行案情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1.膛线枪管枪弹创的射入口( entrance bullet wound)基本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弹头直径 相似或略小。最能反映枪弹射入口特征的是创口中心部位的皮肤、创口边缘及周边组织。 (1)接触射入口:枪口紧贴体表射击时,随高压气体喷出的烟雾、残余火药颗粒和金属碎屑大 部分直接进入创口皮下及深部组织。此时肉眼可见皮下及射创管起端的周围组织被熏黑、干焦,并 有大量颗粒附着。枪口喷岀的火焰和高温、高压气体所造成的损伤大大加重了弹头所致的损伤,组 织缺损面积往往数倍于弹头大小。创口周围组织可能被烧焦,而创口周围的皮肤上烟晕和颗粒沉着 可能很轻微,甚至缺如。 当接触射击部位的皮肤下面即为密质骨时,高压气体被限制在皮下,气体的膨胀力从坚硬的骨 质上反弹回来,可导致皮肤形成边缘不整、面积较大的星芒状或十字形缺损,即“爆炸性”接触射 入口。这种形态的射入口,一般见于头部,常在前额、乳突、眉心或颞部等部位(彩图14-1(三版 彩图10-1))。 接触射击发生在体腔(如腹腔)表面或软组织很丰富的部位时,高压气体有足够的空间膨胀 因而不会造成皮肤的较大的缺损和边缘不齐。创口周围的皮肤表面也可没有烟晕和颗粒沉着,易与 远距离射入口混淆,这种情况下需探査整个射创管,以免误判。有时腹壁的接触枪弹创因大量气体 进入可使腹腔发生瞬间的突然膨胀,在射入口周围形成多个同心圆形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环。 接触射击时,创口周围的皮肤或衣着上可见到圆形或半月形印痕称枪口印痕( muzzle print),反映出发射枪支枪口处的结构特征(如枪管口径、准星等)。这是因为枪口喷出的气体 在皮肤下膨胀,将皮肤向外冲起,其表面紧贴在枪口上皮肤受挫压而形成的(彩图14-2(三版彩图 10-2)),这种印痕本质上属于表皮剥脱和/或皮下出血。枪口印痕的存在不仅表明射入口的位 置,而且表明是接触枪伤,还能反映出枪口特征 从枪口喷出的高压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与皮下及射创管周围组织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为碳氧血红蛋 白,使这些组织,尤其是肌肉呈“樱桃红”色。新鲜尸体上碳氧血红蛋白的检出有助于判断接触射 入口 皮下及射创管起端组织中检出碳氧血红蛋白,创口周围皮肤或衣着上有枪口印痕是判定接触射 入口的重要证据。 (2)半接触射入口:即枪口部分接触皮肤,部分离开。此时烟和残余火药颗粒大部在皮肤表面 形成一长椭圆形的分布区。不形成星芒状射入口,而形成椭圆形射入口。皮肤上亦可有枪口的一侧 部分压痕 (3)近距离射入口:近距离射入口指枪口未接触体表,但二者距离仍在枪口喷出的火焰和气体 作用及残余火药颗粒分布范围以内(约30cm)而形成的射入口。 近距离射入口有下列特征性改变(图8-6): 1)中心皮肤缺损由于弹头压迫和旋切作用,将该部位的皮肤向内压成漏斗状,继而挫碎并击 穿,在创口中央皮肤形成缺损,缺损边缘皮肤内卷,故整个创口类似旋涡漏斗状。创口边缘整齐或 略呈小锯齿状,弹头速度愈大,创缘愈整齐,中心组织缺损,不能合拢。弹头以90°角垂直击中人 体,则皮肤上的缺损常呈圆形,若射击角度大于或小于90°,皮肤上的缺损则呈卵圆或椭圆形。弹头 穿过皮肤后,由于皮肤回缩,圆形缺损的直径或椭圆形的短径略小于弹头直径。若软组织较少,皮 下衬有骨组织,其口径等于或略大于弹头直径 2)擦拭轮( abrasion collar),也称污垢轮( grease ring)指弹头在旋转进人皮肤组织时,附着 在弹头上的金属碎屑、铁渍、油污或尘埃等粘附于创口边缘皮肤所形成的围绕射入口皮肤缺损边缘 的一圈污秽黑褐色的轮状带,其宽度约为lmm。擦拭轮一般呈环形,干燥后极明显,软X线检査可 反映创口边缘金属成分的高密度阴影。尸体上由于擦拭轮皮革样化,颜色变深,因而有时不易观察 到擦拭轮。擦拭轮位于挫伤轮的内缘,二者可有部分重叠
典型枪弹损伤(typical gunshot wound)由入口、弹头在体内运行所形成的射创管(或称创道) 以及弹头穿出人体皮肤组织所形成的射出口三部分构成。枪弹创的形态特征随发射枪支、弹头特 性、射击距离、击中部位等的不同而不同。认识不同情况下枪弹创的各种形态特征,对于判明案件 性质、进行案情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1.膛线枪管枪弹创的射入口(entrance bullet wound) 基本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弹头直径 相似或略小。最能反映枪弹射入口特征的是创口中心部位的皮肤、创口边缘及周边组织。 (1)接触射入口:枪口紧贴体表射击时,随高压气体喷出的烟雾、残余火药颗粒和金属碎屑大 部分直接进入创口皮下及深部组织。此时肉眼可见皮下及射创管起端的周围组织被熏黑、干焦,并 有大量颗粒附着。枪口喷出的火焰和高温、高压气体所造成的损伤大大加重了弹头所致的损伤,组 织缺损面积往往数倍于弹头大小。创口周围组织可能被烧焦,而创口周围的皮肤上烟晕和颗粒沉着 可能很轻微,甚至缺如。 当接触射击部位的皮肤下面即为密质骨时,高压气体被限制在皮下,气体的膨胀力从坚硬的骨 质上反弹回来,可导致皮肤形成边缘不整、面积较大的星芒状或十字形缺损,即“爆炸性”接触射 入口。这种形态的射入口,一般见于头部,常在前额、乳突、眉心或颞部等部位(彩图14-1(三版 彩图10-1))。 接触射击发生在体腔(如腹腔)表面或软组织很丰富的部位时,高压气体有足够的空间膨胀, 因而不会造成皮肤的较大的缺损和边缘不齐。创口周围的皮肤表面也可没有烟晕和颗粒沉着,易与 远距离射入口混淆,这种情况下需探查整个射创管,以免误判。有时腹壁的接触枪弹创因大量气体 进入可使腹腔发生瞬间的突然膨胀,在射入口周围形成多个同心圆形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环。 接触射击时,创口周围的皮肤或衣着上可见到圆形或半月形印痕称枪口印痕(muzzle imprint),反映出发射枪支枪口处的结构特征(如枪管口径、准星等)。这是因为枪口喷出的气体 在皮肤下膨胀,将皮肤向外冲起,其表面紧贴在枪口上皮肤受挫压而形成的(彩图14-2(三版彩图 10-2)),这种印痕本质上属于表皮剥脱和/或皮下出血。枪口印痕的存在不仅表明射入口的位 置,而且表明是接触枪伤,还能反映出枪口特征。 从枪口喷出的高压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与皮下及射创管周围组织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为碳氧血红蛋 白,使这些组织,尤其是肌肉呈“樱桃红”色。新鲜尸体上碳氧血红蛋白的检出有助于判断接触射 入口。 皮下及射创管起端组织中检出碳氧血红蛋白,创口周围皮肤或衣着上有枪口印痕是判定接触射 入口的重要证据。 (2)半接触射入口:即枪口部分接触皮肤,部分离开。此时烟和残余火药颗粒大部在皮肤表面 形成一长椭圆形的分布区。不形成星芒状射入口,而形成椭圆形射入口。皮肤上亦可有枪口的一侧 部分压痕。 (3)近距离射入口:近距离射入口指枪口未接触体表,但二者距离仍在枪口喷出的火焰和气体 作用及残余火药颗粒分布范围以内(约30cm)而形成的射入口。 近距离射入口有下列特征性改变(图8-6): 1)中心皮肤缺损 由于弹头压迫和旋切作用,将该部位的皮肤向内压成漏斗状,继而挫碎并击 穿,在创口中央皮肤形成缺损,缺损边缘皮肤内卷,故整个创口类似旋涡漏斗状。创口边缘整齐或 略呈小锯齿状,弹头速度愈大,创缘愈整齐,中心组织缺损,不能合拢。弹头以90°角垂直击中人 体,则皮肤上的缺损常呈圆形,若射击角度大于或小于90°,皮肤上的缺损则呈卵圆或椭圆形。弹头 穿过皮肤后,由于皮肤回缩,圆形缺损的直径或椭圆形的短径略小于弹头直径。若软组织较少,皮 下衬有骨组织,其口径等于或略大于弹头直径。 2)擦拭轮(abrasion collar),也称污垢轮(grease ring) 指弹头在旋转进人皮肤组织时,附着 在弹头上的金属碎屑、铁渍、油污或尘埃等粘附于创口边缘皮肤所形成的围绕射入口皮肤缺损边缘 的一圈污秽黑褐色的轮状带,其宽度约为1mm。擦拭轮一般呈环形,干燥后极明显,软X线检查可 反映创口边缘金属成分的高密度阴影。尸体上由于擦拭轮皮革样化,颜色变深,因而有时不易观察 到擦拭轮。擦拭轮位于挫伤轮的内缘,二者可有部分重叠
3)挫伤轮( contusion collar)指由旋转的弹头进入皮肤组织的瞬间,除中心部形成创口外,在 创口的周边因弹头的旋转、挤压作用而形成的环形挫伤带,表现为创口周边环形的表皮剥脱和/或 皮下出血,所以挫伤轮也被称为冲撞轮。挫伤轮开始为鲜红色,不太明显。死后一段时间,随着水 分的蒸发,挫伤轮发生皮革样化,成为暗竭色,比较容易观察。仔细观察和测量挫伤轮有助于判断 射击方向和弹头直径。弹头以90°射入人体时,挫伤轮宽窄一致,一般为1-3mm。如弹头以一定斜 角射入,挫伤轮宽度不一致,宽的一侧为距枪管最近的一侧。根据射入口估计弹头直径时,必须测 量弹洞直径并考虑两侧擦拭轮的宽度 4)射击残留物( shot residue)指射击时随弹头一起射出,并分布在射入口周围皮肤上的物 质,包括火药燃烧完的烟晕、未燃烧完的火药颗粒、弹头与枪管内壁摩擦后脱落的金属颗粒、枪管 内的枪油成分等物质。射击残留物一般主要指前两种。烟晕( smudging)在创口周围皮肤的分布, 从中心到外周浓度逐渐变浅,靠近射入口的区域呈黑色雾状,外围呈灰色。烟晕的浓度与射击距离 成反比。如人体穿有衣服,则烟晕可遗留在衣服表面。火药颗粒( stippling)在创口周围皮肤的分 布,呈散在点状,从中心到外周密度逐渐稀疏。由于火药颗粒与创周皮肤擦挫形成的点状出血或嵌 入,类似于纹身,故称之为火药斑纹( powder tatting) 烟晕和火药颗粒的存在,可以作为认定射入口的依据,是近距离射的指征。其密度及分布范围 与射击距离有密切的关系,射击距离越近,火药颗粒越密集。极近距离射击时还可有创口周围的毛 发和组织烧伤 图8-6(三版教材,126页,图8-6) 图8-6典型近距离射入口形态 a.示意图:1.中央皮肤缺损2.擦试轮3.挫伤轮4.火药烟晕5.火药颗粒(斑纹)b.皮肤射入口照片 4)远距离射入口:一般指枪口与体表距离超过100cm时造成的射入口。其形态仅带有擦拭轮 和污垢环的弹孔。没有烟晕和颗粒灼伤。 射入口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机械力和热作用造成的综合性损伤。创口外周至中心表现为表皮 细胞受压变形,棘细胞呈长梭形,呈极性排列,极向与体表平行。皮肤缺损的边缘仅有深部的表皮 细胞残留,创口中心表皮细胞缺如。基底细胞肿胀和空泡变性。真皮内胶原纤维肿胀、融合或均质 化,嗜碱性或嫌色性增强。皮肤附件和其它细胞成分受累,核固缩或空泡化 创口周围皮肤表面,创壁皮下和深部组织中可检见火药和金属颗粒,镜下呈团块状的无定形黑 色物质、散在的棕黄色或棕绿色针形和小片状物质。 2.膛线枪管枪弹创的射创管( bullet wound track)弹头通过身体所形成的创道称射创管,也称 弹道或射创道,指在射入口和射出口之间弹头运行造成的损伤。射创管一般呈直线状,但也有其它 形状。由于受弹头形态、动能大小和组织密度、弹性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射创管常表现出不同的形 状及径路。人体组织除骨骼外弹性一般较好,由于弹头经过时的瞬间空腔效应等产生数倍于弹头直 径的损伤空腔,由坏死破碎组织和流岀的血液凝块填充。只有在弹性小、密度较均匀的组织如骨骼 等才可能见到空腔状的射创管。一般通过弹头经过时对周围组织破坏所留下的损伤痕迹来认定射创 管,特别是在组织密度较均匀的器官,如脑、肝、脾、肾等,其出血区域边界清楚,走向明确而易 于识别(图8-7)。 图8-7(三版教材,127页,图8-7)
3)挫伤轮(contusion collar) 指由旋转的弹头进入皮肤组织的瞬间,除中心部形成创口外,在 创口的周边因弹头的旋转、挤压作用而形成的环形挫伤带,表现为创口周边环形的表皮剥脱和/或 皮下出血,所以挫伤轮也被称为冲撞轮。挫伤轮开始为鲜红色,不太明显。死后一段时间,随着水 分的蒸发,挫伤轮发生皮革样化,成为暗竭色,比较容易观察。仔细观察和测量挫伤轮有助于判断 射击方向和弹头直径。弹头以90°射入人体时,挫伤轮宽窄一致,一般为1-3mm。如弹头以一定斜 角射入,挫伤轮宽度不一致,宽的一侧为距枪管最近的一侧。根据射入口估计弹头直径时,必须测 量弹洞直径并考虑两侧擦拭轮的宽度。 4)射击残留物(shot residue) 指射击时随弹头一起射出,并分布在射入口周围皮肤上的物 质,包括火药燃烧完的烟晕、未燃烧完的火药颗粒、弹头与枪管内壁摩擦后脱落的金属颗粒、枪管 内的枪油成分等物质。射击残留物一般主要指前两种。烟晕(smudging)在创口周围皮肤的分布, 从中心到外周浓度逐渐变浅,靠近射入口的区域呈黑色雾状,外围呈灰色。烟晕的浓度与射击距离 成反比。如人体穿有衣服,则烟晕可遗留在衣服表面。火药颗粒(stippling)在创口周围皮肤的分 布,呈散在点状,从中心到外周密度逐渐稀疏。由于火药颗粒与创周皮肤擦挫形成的点状出血或嵌 入,类似于纹身,故称之为火药斑纹(powder tattoing)。 烟晕和火药颗粒的存在,可以作为认定射入口的依据,是近距离射的指征。其密度及分布范围 与射击距离有密切的关系,射击距离越近,火药颗粒越密集。极近距离射击时还可有创口周围的毛 发和组织烧伤。 图8-6 典型近距离射入口形态 a. 示意图:1. 中央皮肤缺损 2. 擦试轮 3. 挫伤轮 4. 火药烟晕 5. 火药颗粒(斑纹) b. 皮肤射入口照片 (4)远距离射入口:一般指枪口与体表距离超过100cm时造成的射入口。其形态仅带有擦拭轮 和污垢环的弹孔。没有烟晕和颗粒灼伤。 射入口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机械力和热作用造成的综合性损伤。创口外周至中心表现为表皮 细胞受压变形,棘细胞呈长梭形,呈极性排列,极向与体表平行。皮肤缺损的边缘仅有深部的表皮 细胞残留,创口中心表皮细胞缺如。基底细胞肿胀和空泡变性。真皮内胶原纤维肿胀、融合或均质 化,嗜碱性或嫌色性增强。皮肤附件和其它细胞成分受累,核固缩或空泡化。 创口周围皮肤表面,创壁皮下和深部组织中可检见火药和金属颗粒,镜下呈团块状的无定形黑 色物质、散在的棕黄色或棕绿色针形和小片状物质。 2.膛线枪管枪弹创的射创管(bullet wound track) 弹头通过身体所形成的创道称射创管,也称 弹道或射创道,指在射入口和射出口之间弹头运行造成的损伤。射创管一般呈直线状,但也有其它 形状。由于受弹头形态、动能大小和组织密度、弹性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射创管常表现出不同的形 状及径路。人体组织除骨骼外弹性一般较好,由于弹头经过时的瞬间空腔效应等产生数倍于弹头直 径的损伤空腔,由坏死破碎组织和流出的血液凝块填充。只有在弹性小、密度较均匀的组织如骨骼 等才可能见到空腔状的射创管。一般通过弹头经过时对周围组织破坏所留下的损伤痕迹来认定射创 管,特别是在组织密度较均匀的器官,如脑、肝、脾、肾等,其出血区域边界清楚,走向明确而易 于识别(图8-7)。 图8-6 (三版教材,126页,图8-6) 图8-7 (三版教材,127页,图8-7)
图8-7射创管 弹头穿过大脑组织后留下的十分清晰的射创管形态 (引自 Tedeschi) (1)射创管的断面:射创管各截面的大小和形态的差异甚大,与弹头速度、形状及受伤组织特 性有很大关系。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弹头的阻力面积愈大,射创管的断面愈宽。收缩状态下的肌肉 被击中时,比松弛时击中的射创管宽。肝的射创管比肌组织宽,并多呈放射状裂开(图8-8)。 图8-8(三版教材,128页,图8-8) 图8-8射创管 肝的射创管比肌组织宽,并多呈放射状裂开 如弹头击中骨骼,骨碎片可成为继发投射物,从而使后继的射创管扩大,在创壁上可嵌有碎骨 片,并可形成盲腔 射创管近入口处,中间部和近出口处并不等宽,这与投射物的速度和形状以及组织特性有关。 实验表明,肌组织的射创管起始部一般为直管形,断面直径略大于弹头直径;中间部扩大:在弹速 较低时,出口部可缩小呈管状,若弹速高时则可呈喇叭口状开放。 (2)射创管的内容物:射创管两端即射入口、射出口与外界相通,因此射创管内常可检见各种 异物。既有由弹头从外界所带入的异物,如弹头射穿玻璃后再射入人体带入的碎玻璃渣;也有人体 内组织破裂后被带入射创管的异物,如弹头击碎骨骼所引起的骨碎片移位;还有弹头本身因各种原 因破碎致使碎裂的金属片遗留在射创管中。多数射创管内可见坏死组织、新鲜血液和凝血块、或随 弹头进入的表皮组织和衣物碎片等。值得注意的是,较高速度的弹头射入人体,所形成的瞬时空腔 具有负压,也可将衣物纤维、砂石、泥土等异物吸入至射创管内。在盲管枪弹创的射创管末端一般 可找到弹头。少数情况下,由于弹头止于体腔、血管或胃肠道等空腔和组织间隙时,弹头可游走到 远离射创管的部位。 在法医实际工作中射创管中异物成分的存在及其所在的位置对分析与鉴定弹头与弹道的特点 弹头对机体的损伤、甚至射入口与射出口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射创管曲折:弹头穿过不同密度的组织时遇到阻力(如骨骼),运动方向常发生改变,形 成的射创管并不一定呈直线形,很有可能呈曲线或折线状。尤其在弹头动能较小时,射创管变向的 可能性就较大。如动能小的弹头碰到脊柱可发生折射;碰到肋骨可沿肋骨的弓形表面前进一段距离 后穿出体表;碰到筋膜与肌腱等致密组织也可以改变方向而形成曲折的射创管。有一案例弹头从髂 前上嵴射入,向上折行进入肝,又转向入脾;另一案例弹头射入左心室,随血流进入左心房,再进 入主动脉直至髂动 4)射创管壁的组织学特征:射创管的管壁可见到原发创道区、挫伤区和震荡区三层不同程度 的改变 原发创道区指弹头直接损伤的组织,可见大量破碎组织、凝血块、血液和各种异物。 挫伤区指围绕原发创道的邻近组织。其范围大小与组织的性状有关。脑、紧张的肌肉以及其它 实质性器官挫伤区较大。弹性强的器官,如肺和皮肤的挫伤区较小。组织学改变,以肌组织为例, 挫伤区内层为坏死肌组织,肌纤维失去正常结构,呈均质状,染色稍淡。有些肌纤维的胞浆染色不 均匀,出现粗细不等的颗粒,并可见空泡形成。挫伤区早期组织学改变不明显,经过一段时间后, 变性坏死加剧,甚至坏死组织脱落,从而使原发创道变大
图8-7射创管, 弹头穿过大脑组织后留下的十分清晰的射创管形态 (引自Tedeschi) (1)射创管的断面:射创管各截面的大小和形态的差异甚大,与弹头速度、形状及受伤组织特 性有很大关系。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弹头的阻力面积愈大,射创管的断面愈宽。收缩状态下的肌肉 被击中时,比松弛时击中的射创管宽。肝的射创管比肌组织宽,并多呈放射状裂开(图8-8)。 图8-8 射创管 肝的射创管比肌组织宽,并多呈放射状裂开 如弹头击中骨骼,骨碎片可成为继发投射物,从而使后继的射创管扩大,在创壁上可嵌有碎骨 片,并可形成盲腔。 射创管近入口处,中间部和近出口处并不等宽,这与投射物的速度和形状以及组织特性有关。 实验表明,肌组织的射创管起始部一般为直管形,断面直径略大于弹头直径;中间部扩大;在弹速 较低时,出口部可缩小呈管状,若弹速高时则可呈喇叭口状开放。 (2)射创管的内容物:射创管两端即射入口、射出口与外界相通,因此射创管内常可检见各种 异物。既有由弹头从外界所带入的异物,如弹头射穿玻璃后再射入人体带入的碎玻璃渣;也有人体 内组织破裂后被带入射创管的异物,如弹头击碎骨骼所引起的骨碎片移位;还有弹头本身因各种原 因破碎致使碎裂的金属片遗留在射创管中。多数射创管内可见坏死组织、新鲜血液和凝血块、或随 弹头进入的表皮组织和衣物碎片等。值得注意的是,较高速度的弹头射入人体,所形成的瞬时空腔 具有负压,也可将衣物纤维、砂石、泥土等异物吸入至射创管内。在盲管枪弹创的射创管末端一般 可找到弹头。少数情况下,由于弹头止于体腔、血管或胃肠道等空腔和组织间隙时,弹头可游走到 远离射创管的部位。 在法医实际工作中射创管中异物成分的存在及其所在的位置对分析与鉴定弹头与弹道的特点、 弹头对机体的损伤、甚至射入口与射出口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射创管曲折:弹头穿过不同密度的组织时遇到阻力(如骨骼),运动方向常发生改变,形 成的射创管并不一定呈直线形,很有可能呈曲线或折线状。尤其在弹头动能较小时,射创管变向的 可能性就较大。如动能小的弹头碰到脊柱可发生折射;碰到肋骨可沿肋骨的弓形表面前进一段距离 后穿出体表;碰到筋膜与肌腱等致密组织也可以改变方向而形成曲折的射创管。有一案例弹头从髂 前上嵴射入,向上折行进入肝,又转向入脾;另一案例弹头射入左心室,随血流进入左心房,再进 入主动脉直至髂动脉。 (4)射创管壁的组织学特征:射创管的管壁可见到原发创道区、挫伤区和震荡区三层不同程度 的改变。 原发创道区指弹头直接损伤的组织,可见大量破碎组织、凝血块、血液和各种异物。 挫伤区指围绕原发创道的邻近组织。其范围大小与组织的性状有关。脑、紧张的肌肉以及其它 实质性器官挫伤区较大。弹性强的器官,如肺和皮肤的挫伤区较小。组织学改变,以肌组织为例, 挫伤区内层为坏死肌组织,肌纤维失去正常结构,呈均质状,染色稍淡。有些肌纤维的胞浆染色不 均匀,出现粗细不等的颗粒,并可见空泡形成。挫伤区早期组织学改变不明显,经过一段时间后, 变性坏死加剧,甚至坏死组织脱落,从而使原发创道变大。 图8-8 (三版教材,128页,图8-8)
震荡区为挫伤区外围的组织,主要病理学变化是血液循环障碍。伤后较短时间表现不明显,随 后逐渐加重,表现为充血、出血、血栓形成、渗出和水肿等。含水愈多的组织和器官出血愈多,震 荡区亦愈宽。 3.膛线枪管创的射出口( exit bullet wound)弹头由体内穿出体外时在体表皮肤上形成的创口 称射出口。与射入口的形成机制基本相似,当弹头由内向外顶压皮肤,使受力部位的皮肤超过弹性 限度后,可使皮肤撕裂,形成射出口。 射出口创缘常向外翻,可呈星芒状、十字状、圆形、椭圆形、新月形或裂隙状等多种形状(图 8-9,10)。大小也可不同,但一般大于同一弹头形成的射入口。影响射出口大小和形状的因素主要 有①弹头到达出口处时的动能大小;②弹头是否变形、翻滚;③是否伤及骨组织:④皮肤外是否有 硬物衬垫等。若弹头以一定速度直穿过组织,其射入口和射出口的大小常相似。若弹头在通过人体 时碰到骨而发生变形或打横,弹头与组织的接触面扩大,或弹头破碎或击碎的骨碎片,均可使射出 口变大,大于射入口。在接触射击时,由于气体进入皮下,使入口裂开较大,故射出口常小于射入 口。射岀口周围皮肤表面可附有挫碎、出血的皮下脂肪组织。无擦拭轮、挫伤轮、烟晕、火药颗粒 及灼伤等射入口的特征性改变,但射出口部位若有硬物衬垫,在创缘周围也可检见类似挫伤轮的环 带状表皮剥脱。如射出口皮肤紧贴墙壁或汽车内外平面,或该处皮肤有裤腰皮带或胸罩的绑带压 住,均可出现上述改变 图8-9(三版教材,129页,图8-9) 图8-9头部枪弹创圆形射出口 图8-10(三版教材,129页,图8-10) 图8-10射出口可呈星芒状 射出口的组织学检査也可见热作用所致的胶原纤维凝固性坏死,有时可在皮下组织发现其它器 官的组织碎屑。常有大量皮下组织出血。最重要的是射出口毁损的表皮与邻近无损伤或损伤极轻的 表皮分界清楚,不像射入口那样表现为表皮损伤由外向内逐渐加重。 射出口与射入口周围皮肤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在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近 距离射击所形成具有典型形态学特征的射入口时,两者鉴别较为简单 表8-1射入口与射出口的鉴别 鉴别点 射入口 射出口 创口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多为星芒状 创口直径 等于或小于弹头直 多大于弹头直径 组织缺损 径有内轻 多数无 创缘 内陷 外翻 创周出血 擦拭轮必有 挫伤轮必有 火药颗粒近距离射击时有 重无无无无 近距离射击时有
震荡区为挫伤区外围的组织,主要病理学变化是血液循环障碍。伤后较短时间表现不明显,随 后逐渐加重,表现为充血、出血、血栓形成、渗出和水肿等。含水愈多的组织和器官出血愈多,震 荡区亦愈宽。 3.膛线枪管创的射出口(exit bullet wound) 弹头由体内穿出体外时在体表皮肤上形成的创口 称射出口。与射入口的形成机制基本相似,当弹头由内向外顶压皮肤,使受力部位的皮肤超过弹性 限度后,可使皮肤撕裂,形成射出口。 射出口创缘常向外翻,可呈星芒状、十字状、圆形、椭圆形、新月形或裂隙状等多种形状(图 8-9,10)。大小也可不同,但一般大于同一弹头形成的射入口。影响射出口大小和形状的因素主要 有①弹头到达出口处时的动能大小;②弹头是否变形、翻滚;③是否伤及骨组织;④皮肤外是否有 硬物衬垫等。若弹头以一定速度直穿过组织,其射入口和射出口的大小常相似。若弹头在通过人体 时碰到骨而发生变形或打横,弹头与组织的接触面扩大,或弹头破碎或击碎的骨碎片,均可使射出 口变大,大于射入口。在接触射击时,由于气体进入皮下,使入口裂开较大,故射出口常小于射入 口。射出口周围皮肤表面可附有挫碎、出血的皮下脂肪组织。无擦拭轮、挫伤轮、烟晕、火药颗粒 及灼伤等射入口的特征性改变,但射出口部位若有硬物衬垫,在创缘周围也可检见类似挫伤轮的环 带状表皮剥脱。如射出口皮肤紧贴墙壁或汽车内外平面,或该处皮肤有裤腰皮带或胸罩的绑带压 住,均可出现上述改变。 图8-9 头部枪弹创圆形射出口 图8-10 射出口可呈星芒状 射出口的组织学检查也可见热作用所致的胶原纤维凝固性坏死,有时可在皮下组织发现其它器 官的组织碎屑。常有大量皮下组织出血。最重要的是射出口毁损的表皮与邻近无损伤或损伤极轻的 表皮分界清楚,不像射入口那样表现为表皮损伤由外向内逐渐加重。 射出口与射入口周围皮肤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在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近 距离射击所形成具有典型形态学特征的射入口时,两者鉴别较为简单。 表8-1 射入口与射出口的鉴别 鉴别点 射入口 射出口 创口形态 多为圆形或卵圆形 多为星芒状 创口直径 等于或小于弹头直 径 多大于弹头直径 组织缺损 有 多数无 创 缘 内陷 外翻 创周出血 轻 重 擦 拭 轮 必有 无 挫 伤 轮 必有 无 火药颗粒 近距离射击时有 无 烟 晕 近距离射击时有 无 图8-9 (三版教材,129页,图8-9) 图8-10 (三版教材,129页,图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