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 ——以《苍蝇》中的“隐性进程”为例 内容提要近二十年来,叙事进程成为西方叙事研究界一个越来越 热门的话题。对进程的研究是对结构主义静态叙事模式的一种回应。迄 今为止,在研究整个文本的叙事运动时,关注对象均为以情节中不稳定 因素为基础的单一叙事进程。然而,在不少叙事作品中,存在双重叙事 进程,一个是显性的,也就是批评家们迄今所关注的对象;另一个则是 隐性的,为以往对叙事进程的研究所忽略。这种隐性进程隐蔽在显性进 程的后面,与显性进程在伦理价值或主题意义上呈补充性或颠覆性的关 系,一般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且经常具有不同程度的反讽性。在曼斯 菲尔德的《苍蝇》中,就存在一个与显性进程呈补充关系的反讽性隐 形进程,其主要构成成分是看上去偏离情节的文本因素,与情节发展呈 现出不同走向。对这种隐形进程的探讨,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加 深我们对作品修辞目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的理解,而且能帮助我们 看到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关键词隐性进程双重动力反讽《苍蝇》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文评家彼得·布鲁克斯出版了颇具影响的《阅读 情节》( Reading for the plot)一书,为近年来西方探索叙事进程的小热潮进行了 重要铺垫。这本书是对60年代兴起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一种回应。布鲁克斯认 为叙事学的分析模式揭示了在传统批评中被忽略的基本结构关系,给人以较大启 迪,但过于静态,不利于分析情节运动。他借鉴精神分析的方法,将叙事视为阅
叙 事 动 力 被 忽 略 的 另 一 面 — — 以 《苍蝇》 中的 “隐性进程”为例 申 丹 内容提要 近二十年来 ,叙事进程成为西方叙事研 究界一个越来越 热门的话题。对进程的研究是对结构主义静态叙事模式的一种回应。迄 今为止,在研 究整个文本的叙事运动时,关注对象均为 以情节中不稳定 因素为基础的单一叙事进程。然而,在不少叙事作 品中,存在双 重叙事 进程,一个是显性 的,也就是批评家们迄今所关注 的对象 ;另一个则是 隐性的,为以往对叙事进程的研究所忽略。这种 隐性进程隐蔽在 显性进 程的后面 ,与显性进程在伦理价值或主题意义上呈补充性或颠覆性的关 系,一般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且经常具有不同程度 的反讽性。在曼斯 菲尔德 的 《苍蝇》 中,就存在 一个 与显性进 程呈补充关系 的反讽性 隐 形进程 ,其主要构成成分是看上去偏离情节的文本 因素,与情节发展呈 现 出不 同走 向。对这种 隐形进程 的探讨 ,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丰 富和加 深我们对作 品修辞 目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 的理解,而且能帮助我们 看到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关键词 隐性进程 双重动力 反讽 《苍蝇》 20世纪 80年代 中期 ,美 国文评家彼得 ·布鲁克斯出版了颇具影响的 《阅读 情节》 (ReadingforthePlot)一书,为近年来西方探索叙事进程的小热潮进行了 重要铺垫。这本书是对 60年代兴起 的结构主义叙事学 的一种 回应。布鲁克斯认 为叙事学的分析模式揭示了在传统批评中被忽略的基本结构关系 ,给人 以较大启 迪 ,但过于静态 ,不利于分析情节运动 。他借鉴精神分析的方法 ,将叙事视为阅
外国文学评论No.2,2012 读过程中,文本“内部能量、张力、冲动、抗拒和愿望”①构成的动态系统,探 讨连接叙事头尾和推动中部前行的力量。80年代末,修辞性叙事批评家詹姆 斯·费伦出版了《阅读人物、阅读情节》一书,与布鲁克斯类似,他将叙事视 为一种进程,但没有沿着精神分析的轨道走,而是借鉴叙事学关于故事内容和话 语表达的区分,将叙事进程的基础界定为故事中的“不稳定因素”以及话语中 的“紧张因素”。②在故事层次,人物和/或人物的处境发生了某种变化,而这种 变化是通过人物冲突关系的复杂化和最终(部分)解决来实现的;在话语层次 则存在围绕不稳定因素展开的作者与读者、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冲突关系—涉 及价值、信仰或知识等方面的重要分歧。③费伦先后出版了四部专著④,从不同 角度探讨叙事进程。由于费伦是近二十年来西方叙事研究界的领军人物,他对叙 事进程的探讨产生了较大影响。著名英国叙事文体学家迈克尔·图伦在2009年 出版的《短篇小说的叙事进程》一书中,采用语料库文体学的方法,对叙事进 程展开探讨,分析作品的文字选择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引起读者的悬念或让读者感 到意外,如何制造神秘感或紧张气氛等等。⑤近年来,西方学界对叙事进程产生 了越来越大的兴趣,他们的研究丰富和加深了对虚构叙事的探讨,使我们更好地 看到文本的运作方式,更好地理解作者、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 然而,正如布鲁克斯的“ Reading for the Plot”这一书名中的定冠词“the” 和“plot”所显示的,迄今为止,在研究整个文本的叙事运动时,关注对象是以 情节中不稳定因素为基础的单一叙事进程。⑥其实,在不少虚构叙事中,存在双 重叙事进程,一个是显性的,也就是批评家们迄今所关注的对象;另一个则是隐 性的,为以往对叙事进程的研究所忽略。这种隐性进程隐蔽在显性进程的后面 往往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与显性进程在主题意义上呈补充性或颠覆性的关 系。如果小说文本中存在这样的双重进程,而我们仅仅关注显性的那种,就很可 O Peter Brooks, Reading for the Plot: 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tive, New York: Knopf, 1984, pxiv 2 See James Phelan, Reading People, Reading Plots: Character, Progress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rrative, Chica- 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③ See James Phelan, Narrative as{ hetoric, plumb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p90.值得注意的是,费伦 对于“不稳定因素”的界定仅涉及文本,而在界定“紧张因素”时,又超越了文本。叙事学的“故事”与“话语”仅 涉及文本自身的内容层和表达层,并不涉 的读者。笔者曾就这一点与费伦展开网上对话,他表示了赞同。我们 应该考察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对文本自身的“不稳定因素”与“紧张因素”作出反 ④除了上引两本,还有 James Phelan, Living to Tell about 1,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 Experiencing Fic on,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 6 See Michael Toolan, Narrative Progression in the Short Story, John Benjamins, 200 ⑥诚然,在对文本的局部加以考察时,批评家们时常会关注看上去偏离主要情节的文本成分。 120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
外国文学评论 No.2,2012 读过程中,文本 “内部能量、张力 、冲动 、抗拒和愿望”④ 构成 的动态系统 ,探 讨连接叙事头尾和推 动中部前行 的力量 。8O年代 末 ,修辞 性叙 事批评 家詹 姆 斯 ·费伦 出版了 《阅读人物、阅读情节》 一书 ,与布鲁克斯类似 ,他将叙事视 为一种进程 ,但没有沿着精神分析的轨道走 ,而是借鉴叙事学关于故事内容和话 语表达的区分 ,将叙事进程 的基础界定为故事 中的 “不稳定 因素” 以及话语 中 的 “紧张因素”。② 在故事层次 ,人物和/或人物的处境发生了某种变化 ,而这种 变化是通过人物冲突关系的复杂化和最终 (部分 )解决来实现 的;在话语层次 , 则存在围绕不稳定 因素展开 的作者与读者 、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冲突关系——涉 及价值 、信仰或知识等方面的重要分歧 。③ 费伦先后出版 了四部专著④,从不同 角度探讨叙事进程。由于费伦是近二十年来西方叙事研究界的领军人物 ,他对叙 事进程的探讨产生了较大影响。著名英 国叙事文体学家迈克尔 ·图伦在 2009年 出版的 《短篇小说的叙事进程》 一书中 ,采用语料库文体学 的方法 ,对叙事进 程展开探讨 ,分析作 品的文字选择如何在阅读过程 中引起读者的悬念或让读者感 到意外 ,如何制造神秘感或紧张气氛等等。⑧ 近年来 ,西方学界对叙事进程产生 了越来越大的兴趣 ,他们 的研究丰富和加深了对虚构叙事的探讨 ,使我们更好地 看到文本 的运作方式 ,更好地理解作者、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 然而,正如布鲁 克斯 的 “ReadingfortheHot”这一书名中的定冠词 “the” 和 “plot” 所 显示 的 ,迄 今 为止 ,在研 究 整 个文 本 的 叙事 运 动 时 ,关注 对 象 是 以 情节中不稳定因素为基础的单一叙事进程。⑥ 其实,在不少虚构叙事 中,存在双 重叙事进程 ,一个是显性的,也就是批评家们迄今所关注的对象 ;另一个则是隐 性 的,为以往对叙事进程的研究所忽略 。这种隐性进程隐蔽在 显性进程的后面, 往往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它与显性进程在主题 意义上呈补充性或颠覆性的关 系。如果小说文本中存在这样的双重进程 ,而我们仅仅关注显性 的那种 ,就很可 ① PeterBrooks,ReadingforthePlot:DesignandIntentioninNarrative,NewYork:Knopf,1984,Pxiv ② SeeJamesPhelan,ReadingPeople,ReadingPlots:Character,Progression,andtheInterpretationofNarrative,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 Press, 1989. ③ SeeJamesPhelan,NarrativeasRhetoric,Columbus:Ohio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90.值得注意 的是 ,费伦 对于 “不稳定 因素 ”的界定仅涉及文本 ,而在界定 “紧张 因素” 时 ,叉超越 了文本 。叙 事学 的 “故 事” 与 “话语 ”仅 涉及 文本 自身的内容层 和表达层 ,并不涉及文本外 的读者 。笔 者曾就这一点 与费伦展开 网上对话 ,他表示 了赞 同。我们 应该考察 的是读者在 阅读过程 中如何对文本 自身 的 “不稳定因素”与 “紧张因素”作 出反应。 ④ 除了上 引两本 ,还有 JamesPhelan,Livingto TellaboutIt,Ithaca:ComellUniversityPress,2005;ExperiencingFie— tion, 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Press,2007. ⑤ SeeMichaelToolan,NarrativeProgressionintheShortStory,JohnBenjamins.2009. ⑥ 诚然 ,在对文本 的局部加 以考察时 ,批评家们时常会关注看上去偏离主要情节的文本成分。 · 2D ·
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以《苍蝇》中的“隐性进程”为例 能会片面理解甚或严重误解作者的修辞意图、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 小说的“隐性进程”与诗体的“潜藏思想”之异同 在1883年写给志趣相投的朋友A.W.M.巴利的一封信中,英国诗人G.M. 霍普金斯区分了古希腊悲剧(诗体)抒情性片段中的“显性思想”( overthought) 和“潜藏思想”( underthought),前者为读者和编辑能看到的表层意思,而后者 则是隐藏在表层之下的潜流,主要通过诗人并非(十分)有意采用的( only half- realized)隐喻来表达。①加拿大文评家N.弗莱曾对这一区分加以解释:显性思 想是“同时代读者所理解的基本内容,而通常也可能是诗人本人认为自己所表达 的基本内容。它主要是诗歌句子的意思或有意识表达的意思。而潜藏思想则是由 比喻和意象的进程所构成的,与诗歌的表层意思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对比关系,补 充或颠覆表层意思”②。那么,这种诗体的“潜藏思想”跟本文所探讨的小说的 隐性进程”有何区别呢?首先,“潜藏思想”是“悲剧诗人笔下的抒情性片段” 中出现的局部意义③,而本文所说的“隐性进程”则是从作品开头到结尾的隐性 叙事运动。其次,诗体中的潜藏思想有赖于比喻和意象的暗示意义,而小说的隐 性进程则主要依靠非比喻性的故事事实和叙述技巧来建构。再次,诗体中的潜藏 思想经常并非是诗人(十分)有意为之,而贯穿小说文本的隐性进程则是一种 有意识、有目的的修辞策略。此外,诗体中的“潜藏思想”是一种正面的潜流 而散文叙事的隐性进程则有时体现出某种负面的意识形态立场。且以凯特·肖邦 的《黛西蕾的婴孩》(1893)为例,作品的显性进程揭示了种族歧视的危害,体 现出反奴隶制的立场,但在其背后的隐性进程则逐渐建构出一个(真)白人没 有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只有(真)黑人才有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虚构世界 暗暗将黑人遭受的苦难归结于黑人血统的劣根性。类似的情况出现在肖邦另一叙 事作品《美丽的佐拉伊德》(1893)中,在文本表层,我们看到的是反奴隶制和 父权制压迫的显性进程,但在文本深层,则存在一个维护奴隶制的隐性进程,暗 暗美化迫害黑人的奴隶主,并将黑人的苦难归结于上帝的惩罚④这种负面的意 O See G. M. Hopkins, Poems and Prose, New York: Everyman's, 1995, p. 174 02) Northrop Frye. Words with Power, New York: HBJ, 1990, pp 57-58. 3 See Hopkins, Poems and Prase, p.174 ④在此无法对这些隐性叙事进程展开讨论,但从笔者探讨这两个作品“潜藏文本”的另文中,可以看到表层情节 和潜藏意义层的对照(详见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4-130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叙事 动力 被忽略的另一面 :以 《苍蝇》 中的 “隐性进程” 为仍 能会片面理解甚或严重误解作者的修辞意图、作 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 。 一 、 小说的 “隐性进 程” 与诗体 的 “潜藏 思想 ” 之异 同 在 1883年写给志趣相投 的朋友 A.w.M.巴利 的一封信 中,英 国诗人 G.M. 霍普金斯区分了古希腊悲剧 (诗体)抒情性片段中的 “显性思想” (overthought) 和 “潜藏思想” (underthought),前者为读者和编辑能看到的表层意思 ,而后者 则是隐藏在表层之下的潜流 ,主要通过诗人并非 (十分)有意采用 的 (onlyhalfrealized)隐喻来表达。① 加拿大文评家 N.弗莱 曾对这一区分加 以解释 :显性思 想是 “同时代读者所理解的基本内容 ,而通常也可能是诗人本人认为 自己所表达 的基本 内容 。它主要是诗歌句子的意思或有意识表达的意思。而潜藏思想则是由 比喻和意象的进程所构成的 ,与诗歌的表层意思形成一种情感上 的对 比关 系,补 充或颠覆表层意思”②。那么 ,这种诗体 的 “潜藏思想 ”跟本文所探讨的小说 的 “隐性进程”有何区别呢?首先 ,“潜藏思想”是 “悲剧诗人笔下的抒情性片段” 中出现的局部意义③,而本文所说 的 “隐 陛进程”则是从作品开头到结尾 的隐性 叙事运动。其次 ,诗体 中的潜藏思想有赖于比喻和意象 的暗示意义 ,而小说的隐 性进程则主要依靠非比喻j生的故事事实和叙述技巧来建构。再次 ,诗体 中的潜藏 思想经常并非是诗人 (十分)有意为之 ,而贯穿小说文本的隐性进程则是一种 有意识 、有 目的的修辞策略。此外 ,诗体 中的 “潜藏思想”是一种正面的潜流, 而散文叙事 的隐性进程则有时体现 出某种负面的意识形态立场。且以凯特 ·肖邦 的 《黛西蕾 的婴孩》 (1893)为例 ,作品的显性进程揭示了种族歧视 的危害 ,体 现 出反奴隶制的立场 ,但在其背后的隐性进程则逐渐建构出一个 (真 ) 白人 没 有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 ,只有 (真 )黑人才有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虚构世界 , 暗暗将黑人遭受的苦难归结于黑人血统的劣根性。类似的情况 出现在 肖邦另一叙 事作 品 《美丽的佐拉伊德》 (1893) 中,在文本表层 ,我们看到的是反奴隶制和 父权制压迫的显性进程 ,但在文本深层 ,则存在一个维护奴隶制的隐性进程 ,暗 暗美化迫害黑人的奴隶主 ,并将黑人的苦难归结于上帝的惩罚 。④ 这种负面的意 ① SeeG M.Hopkins,PoemsandProse,NewYork:Everyman’s,1995,P.174 ② NorthropFrye,% withPower,NewYork:HBJ,1990,PP.57—58. ③ SeeHopkins,Poemsand Prose,P.174. ④ 在此无 法对 这些 隐性叙 事进程展 开讨 论,但从 笔者探讨这两个 作品 “潜藏 文本 ” 的另文中 ,可 以看 到表层情节 和潜 藏意义层 的对照 (详见 申丹 《叙事 、文体与潜文本》,北京大学 出版社 ,2011年,第 114—130页 )
外国文学评论No.2,2012 识形态立场超出了霍普金斯和弗莱的考虑范围。诚然,即便在小说叙事中这种情 况也十分少见,但值得予以关注,因为这种隐性进程跟显性进程呈一种直接颠覆 的关系,如果仅看到显性进程,就会对作者的修辞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意义产生严 重误解。 尽管小说的“隐性进程”跟诗体的“潜藏思想”之间有各种差异,但也有 重要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是文本的“潜流”,都是文本深层意义的重要载 体。其次,两者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无论作者持什么立场,散文叙事的“隐 性进程”均为作者通过艺术手法间接地、藏而不露地加以表达的,而诗体中的 潜藏思想”即便不是作者十分有意为之,也依赖于具有审美价值的比喻/意象 的暗示意义或联想意义。此外,叙事中的隐性进程和诗体中的潜藏思想都跟文本 的表层意思构成一种补充或颠覆的关系。 隐性进程”的反讽与通常反讽之差异 无论是属于补充性质还是颠覆性质,小说中的隐性进程经常具有不同程度的 反讽性。我们知道,通常的反讽有两种基本类型:“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 前者涉及言词与其所表达的意思之间的不协调,后者则涉及行为和其结果之间的 不协调。①笔者曾区分了另一种反讽“语境决定的反讽”,其特点是:文字与其 所表达的意义协调一致,行为本身也不产生反讽意义,但这些文字和行为在特定 的语境中则具有隐含的反讽性。②这些都是在作品局部出现的反讽,而本文所探 讨的反讽则是作品从头到尾的一股反讽性潜流,且其隐含性也有别于“言语反 讽”、“情景反讽”以及通常“戏剧性反讽”的明显性。 就文评传统来说,新批评对反讽十分关注。在探讨诗歌时,新批评学者将反 讽视为诗歌有机统一体的结构原则,这种反讽引发读者进行双重解读,去发现在 表层意思之下的深层意思。③然而,这种诗歌的反讽模式仅涉及冲突性质的陈 ①关于这两种反讽和其它通常探讨的反讽,详见 J. A. Cuddon,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979,pp, 335-340: Roger Fowler, ed, A Dictionary of Modern Critical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3 112; D, C Muecke, Irony and the ironic,New @2 See Dan Shen, "Non-ironic Turning Ironic Contextually Multiple Context-determined Irony in'The Story of an Hour n JLS: 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 38(2009), Pp. 115-130 3 See Cleanth Brooke, "Irony as a Principle of Structure", in Hazard Adams and Leray Searle, eds, Critical Theory sin lato, 3nd edition, Belmont: Thomson Wadsworth, 2004, pp 1043-1050 122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外国文学评论 No.2,2012 识形态立场超 出了霍普金斯和弗莱的考虑范围。诚然 ,即便在小说叙事中这种情 况也十分少见,但值得予以关注 ,因为这种隐l生进程跟显性进程呈一种直接颠覆 的关系 ,如果仅看到显性进程 ,就会对作者的修辞意图和作 品的主题意义产生严 重 误解 。 尽管小说的 “隐性进程”跟诗体的 “潜藏思想” 之间有各 种差异 ,但 也有 重要相似之处 。首先 ,两者都是文本 的 “潜流 ”,都是文 本深层意义 的重要 载 体。其次 ,两者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无论作者持什么立场 ,散文叙事的 “隐 性进程”均为作者通过艺术手法间接地、藏而不露地加以表达的 ,而诗体中的 “潜藏思想” 即便不是作者 十分有意为之 ,也依 赖于具有审美价值 的比喻/意象 的暗示意义或联想意义 。此外 ,叙事中的隐 l生进程和诗体 中的潜藏思想都跟文本 的表层意思构成一种补充或颠覆的关系。 二 “隐性进 程’’的反讽与通常反讽之差异 无论是属于补充性质还是颠覆性质 ,小说中的隐性进程经常具有不同程度的 反讽性。我们知道 ,通常的反讽有两种基本类型:“言语反讽” 和 “情景反讽”, 前者涉及言词与其所表达的意思之间的不协调 ,后者则涉及行为和其结果之 间的 不协调。① 笔者曾区分 了另一种反讽 “语境决定 的反讽”,其特点是 :文字与其 所表达的意义协调一致 ,行为本身也不产生反讽意义 ,但这些文字和行为在特定 的语境中则具有隐含的反讽性。② 这些都是在作品局部出现的反讽 ,而本文所探 讨的反讽则是作品从头到尾 的一股反讽 性潜 流,且其隐含性也 有别 于 “言语反 讽”、“情景反讽” 以及通常 “戏剧性反讽” 的明显性。 就文评传统来说 ,新批评对反讽十分关注。在探讨诗歌时 ,新批评学者将反 讽视为诗歌有机统一体 的结构原则 ,这种反讽引发读者进行双重解读 ,去发现在 表层意思之下 的深层 意思。③ 然而 ,这种诗 歌的反讽模式仅涉 及冲突性质 的陈 ① 关 于这两种反讽 和其 它通 常探讨 的反 讽,详见 J.A.Cuddon,ADictionaryofLiteraryTerms,London:AndreDeutseh, 1979,PP.335—340;RogerFowler,ed.,ADictionaryof Modem CriticalTerms,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1973, PP.101 l12;D.C.Muecke, /rony and the/ron/c, New York:M ethuen, 1982。 ② SeeDanShen,“Non—ironicTurningIronicComextually:MultipleContext-determinedImnyin‘TheStoryofanHour… . inJLS:JournalofLiterarySemantics38 (2009),PP.115 —130. ③ SeeCleanthBrooks,“IronyasaPrincipleofStructure”,inHazardAdamsandLemySeafle,eds..CriticalTheory since Plato, 3 edition, Belmont:Thomson W adswo~h, 2004. PP.1043 — 1050.
釵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以《苍蝇》中的“隐性进程”为例 述、隐喻或意象,难以用于解释小说中主要依靠非冲突性、非比喻性文本成分建 构的反讽性隐性进程。在《理解小说》这部新批评名著中,布鲁克斯和沃伦也 十分关注小说中的反讽,但他们在“重要词汇”部分对“反讽”的界定相当传 统,仅涉及上面提到的“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在该书正文的分析中,布 鲁克斯和沃伦关注的也是情节本身的反讽性,没有涉及情节背后的隐性叙事进程 的反讽。 在修辞性叙事研究中,从韦恩·布思的《小说修辞学》(1961)开始,批评 家们十分关注“叙事反讽”或“结构反讽”①。这种反讽涉及作者、叙述者、人 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但一般是对文本显性叙事进程中不可靠叙述者的反讽,也 没有拓展到笔者所说的隐性进程中的反讽。在不少叙事文本中,存在“显性进 程”和“隐性进程”两个不同层次的反讽,埃德加·爱伦·坡的《泄密的心》 (1843)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围绕“我”对一老头的 谋杀展开。在该作品的显性进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我”不可靠叙述的 叙事反讽”或“结构反讽”,但在其背后,还存在隐性进程中藏而不露的戏剧 性反讽:“我”无意之中进行了自我谴责和自我定罪,文本隐性的叙事运动一直 在暗暗朝着这个方向走,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和拓展了表层文本的反讽,加大了叙 述者与作者/读者之间的距离。因为以往的批评家仅关注情节本身的反讽,因 此忽略了《泄密的心》中隐性叙事进程的反讽。在有的叙事作品中,显性的叙 事进程基本不带反讽性,但背后却存在一股贯穿文本的反讽性叙事潜流,曼斯菲 尔德的《苍蝇》就属于这一类。 《苍蝇》的反讽性隐性进程 《苍蝇》(1922)的情节走向并不复杂。退了休也中过风的伍迪菲尔德先生 每周二去一趟老板的办公室,拜访这位老朋友。这次,他告诉老板他女儿到比利 时给阵亡的儿子上坟时,看到了近处老板阵亡儿子的坟。伍先生走后,老板回忆 起儿子的一生和失去儿子的痛苦。他看到一只苍蝇掉到了墨水壶里,挣扎着想爬 O M. H. Abrams, and Geoffrey Galt Harpham, A Glassary of Literary Terms, Wadsworth Learning, 2009, P 166 ②在此无法展开对这一反讽性隐性进程的探讨,但从笔者探讨该作品深层意义 可以看出大概:详见 Dan Shen,Edgar Allan Poe's Aesthetic Theory, the Insanity Debate, and Ethically Onie ramics of * The Tell-Tale Heart',"in/ Nineteenth- Century Literature63.3(2008),p32l-345;申丹《坡的短篇小 观、不可靠叙述与〈泄密 的心)》,《国外文学》2008年第I期 国家哲学社会
叙事动力被 忽略的另一面 :以 《苍蝇》 中的 “隐性进程 ”为仍 述 、隐喻或意象 ,难以用于解释小说中主要依靠非 冲突性 、非 比喻性文本成分建 构的反讽性隐陛进程。在 《理解小说》 这部新批评名著 中,布鲁克斯和沃伦也 十分关注小说 中的反讽 ,但他们在 “重要词汇”部分对 “反讽 ”的界定相 当传 统 ,仅涉及上面提到的 “言语反讽” 和 “情景反讽 ”。在该书正文 的分析 中,布 鲁克斯和沃伦关注的也是情节本身的反讽性 ,没有涉及情节背后的隐陛叙事进程 的反讽 。 在修辞性叙事研究 中,从韦恩 ·布思的 《小说修辞学》 (1961)开始 ,批评 家们十分关注 “叙事反讽 ”或 “结构反讽 ”①。这种反讽涉及作者 、叙述者 、人 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但一般是对文本显性叙事进程中不可靠叙述者的反讽 ,也 没有拓展到笔者所说的隐性进程 中的反讽 。在不少叙事文本 中,存在 “显性进 程” 和 “隐l生进程”两个不 同层次 的反讽 ,埃德加 ·爱伦 ·坡 的 《泄密的心》 (1843)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围绕 “我”对一老头的 谋杀展开。在该作 品的显性进 程中,我们 看到的是作者对 “我”不可靠叙述的 “叙事反讽 ”或 “结构反讽 ”,但在其背后 ,还存在隐性进程 中藏而不露 的戏剧 性反讽 :“我”无意之 中进行 了自我谴责 和 自我定罪 ,文本隐性的叙事运动一直 在暗暗朝着这个方向走 ,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和拓展了表层文本 的反讽 ,加大 了叙 述者与作者/读者之 间的距 离。② 因为 以往 的批评家仅关 注情节本身 的反讽 ,因 此忽略了 《泄密的心》 中隐性叙事进程的反讽 。在有的叙 事作 品中,显性 的叙 事进程基本不带反讽性 ,但背后却存在一股贯穿文本的反讽性叙事潜流 ,曼斯菲 尔德的 《苍蝇》 就属于这一类 。 三、《苍蝇》的反讽性隐性进程 《苍蝇》 (1922)的情节走 向并不复杂。退 了休也 中过风的伍迪菲尔德先生 每周二去一趟老板的办公室 ,拜访这位老朋友。这次 ,他告诉老板他女儿到比利 时给阵亡的儿子上坟时 ,看到了近处老板阵亡儿子的坟。伍先生走后 ,老板 回忆 起儿子 的一生和失去儿子 的痛苦。他看到一只苍蝇掉到了墨水壶里 ,挣扎着想爬 ① M.H.Abrams,andGe0reyGMtHarpham,AG s口,y “ m,y ,Wadswo~ Cen~ge~arning,2009,P.166. ② 在此无法展开对这一反讽性 隐性进 程的探 讨 ,但从 笔者 探讨该 作 品深 层意 义的另 文 中,可 以看 出大概 :详 见 DanShen, “EdgarAuanPoe’sAes~eficTheo~,tlleIns~ityDebate,柚dEthjca1lyOrientedDynamicsof‘ eTell-TMe Heart’,”in~ teemh-Ce~uryLiteT~ure63.3 (2oo8),PP.321—345;申丹 《坡 的短篇小谚 道德观、不可靠叙述与 (泄密 的心)》,《国外文学 》2o08年第 1期 。 ·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