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21449:08 网络出版地址:htp/www.cnkinet/kcms/detail/11.193.Q.20150812.1449002hm 第ⅹx卷,第ⅹ期 人类学学报 Vol. xx. Nox 016年x月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x.2016 DOl:10.16359 cnki.cn1963/q2015.0000 早期鲜卑人和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张国文1,陈凤山,孙祖栋, Richards mp 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天津300071;2.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海拉尔021008;3.扎赉诺尔区文管所,满 E 021410; 4.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V6T 1Z.1 Canada 摘要:本文对呼伦贝尔地区扎赉诺尔、团结和东乌珠尔早期鲜卑墓地出土的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稳定同 位素分析,以期揭示早期鲜卑的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早期鲜卑人 食物来源兼具C3类和C4类,其中C4类食物很可能来自其从事的少量粟作农业。人具有较高的N值, 且与动物的dN值差异较大,表明人的营养级较高,肉食资源在食物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这可能来自 于早期鲜卑人所从事的游牧及狩猎经济的贡献。C、N、S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动物和人的食物来 源来自于当地的陆生系统,而个体马(DWM3①)具有较高的δC和N值以及明显不同于其他样品 的异常高的S值,说明此个体可能属于来自于其他地质环境的“外来者” 关键词:早期鲜卑:碳、氮、硫稳定同位素:食物结构:生计方式:粟作农业:游牧经济 中图法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193(201604-0000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n the animal and human Bones of the Early xianbei ZHANG Guowen, SUN Zudong CHEN Fengshan, MICHAEL P Richards 1.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Nankai University Tianyin 300071; 2. Heritage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Zhalainmoer District, Manchouli 021410: 3. Ethnic Museum of Hunlunbeier League, Hulunbeier 02100: 4.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r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16T IZI, Canada Abstract: To reveal the paleodiet and subsistence strategies of the Early Xianbei, this paper carried a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n the human and animal bone from the Zhalainuoer, Tuanjie and Dongwuzhuer si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human have a mixed diet of C and Ca. We infer that these Ca foods probably were provided by the minor millet agriculture in Hulunbeier grassland High 8N values of the humans show that the Early Xianbei people have a heavy reliance on the animal proteins, indicating that human probably mainly relied on the pastoralism and hunting Stable isotope C, N and S analysis of human and animal bones show that their diet mainly come 收稿日期:2015-03-16;,定稿日期:2015-05-30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南开大学中央商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NKZXB1232)、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 (13 YJCZH24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上(2014M551010)和特别基金(2015180211)资助。 作者简介:张国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男,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生物考古学研究。 Email: mosquitowen nankai. edu.cn Citation: Zhang Gw, Sun ZD, Chen FS, et al.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n the animal and human bones of the Early Xianbei[J].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2016, 34(2): 0-00
第 xx 卷,第 x 期 2016 年 x 月 人 类 学 学 报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Vol.xx, No.x x, 2016 收稿日期:2015-03-16; 定稿日期:2015-05-30 基 金 项 目: 本 文 得 到 南 开 大 学 中 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NKZXB1232)、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青 年 基 金 (13YJCZH24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上(2014M551010)和特别基金(2015T80211)资助。 作者简介:张国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男,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生物考古学研究。 Email: mosquitowen@nankai.edu.cn Citation: Zhang GW, Sun ZD, Chen FS, et al.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n the animal and human bones of the Early Xianbei[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2016, 34(2): 0-00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15.0000 早期鲜卑人和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张国文 1 , 陈凤山 2 , 孙祖栋 3 , Richards MP4 1.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天津 300071;2.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海拉尔 021008;3. 扎赉诺尔区文管所,满 洲里 021410; 4.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V6T 1Z1 Canada 摘 要:本文对呼伦贝尔地区扎赉诺尔、团结和东乌珠尔早期鲜卑墓地出土的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稳定同 位素分析,以期揭示早期鲜卑的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C、N 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早期鲜卑人的 食物来源兼具 C3 类和 C4 类,其中 C4 类食物很可能来自其从事的少量粟作农业。人具有较高的 δ 15N 值, 且与动物的 δ 15N 值差异较大,表明人的营养级较高,肉食资源在食物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这可能来自 于早期鲜卑人所从事的游牧及狩猎经济的贡献。C、N、S 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动物和人的食物来 源来自于当地的陆生系统,而个体马(DW M3 ①)具有较高的 δ 13C 和 δ 15N 值以及明显不同于其他样品 的异常高的 δ 34S 值,说明此个体可能属于来自于其他地质环境的“外来者”。 关键词:早期鲜卑;碳、氮、硫稳定同位素;食物结构;生计方式;粟作农业;游牧经济 中图法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3193(2016)04-0000-00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n the Animal and Human Bones of the Early Xianbei ZHANG Guowen1 , SUN Zudong2 , CHEN Fengshan3 , MICHAEL P Richards4 1.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2. Heritage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Zhalainuoer District, Manzhouli 021410; 3. Ethnic Museum of Hunlunbeier League, Hulunbeier 02100; 4.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V6T 1Z1, Canada Abstract: To reveal the paleodiet and subsistence strategies of the Early Xianbei, this paper carried a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n the human and animal bone from the Zhalainuoer, Tuanjie and Dongwuzhuer si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human have a mixed diet of C3 and C4. We infer that these C4 foods probably were provided by the minor millet agriculture in Hulunbeier grassland. High δ 15N values of the humans show that the Early Xianbei people have a heavy reliance on the animal proteins, indicating that human probably mainly relied on the pastoralism and hunting. Stable isotope C, N and S analysis of human and animal bones show that their diet mainly come 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2 14:49:08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1963.Q.20150812.1449.002.html
from local terrestrial system except for one horse individual (DW M3(), which likely come from other areas and indicate of a outlier Keywords: Early Xianbei; Carbon, Nitrogen, Sulphur stable isotope, Paleodiet; Subsistence strategies; Millet agriculture; Pastoralism 1前言 鲜卑族经历了从森林走向草原进而入主中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原建立 王朝的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北魏的孝文帝改革更是 加快了中国北方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和大一统中华民族的形成。正因为鲜 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过如此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鲜卑历史的研究,尤其是早期历史 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关于鲜卑的研究一直依赖文献记载,如《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等文献就记载了鲜卑族发源于嫩江东北、额尔古纳河东南的大兴安岭森林地区,主要以狩 猎为生《魏书》记载了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鲜卑走出森林“南迁大泽 到达了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鲜卑在本地区生活了大约一个世纪后再次南迁,本文所指的 早期鲜卑即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群,时间约为公元25年至公元一世纪末。然而, 由于早期鲜卑没有自己的文字,《魏书》等史籍对于早期鲜卑的记录也较为零星散碎,无 法全面揭示其古代社会面貌。随 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一批早 期鲜卑遗存得以相继发现,为早 期鲜卑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国 (图1)。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鲜 卑遗存发现较少,故而其所提供 的早期鲜卑历史信息也非常有限 早期鲜卑自走出森林进入草 原地区之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 环境(如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与 汉民族交流的加强等)的改变, 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原 有的生计方式。因此,通过对早 期鲜卑人群食物结构的重建,来 图1早期鲜卑人遗存位置示意图 探讨其生计方式及其可能存在的 Fig. I Sketch map of the Early Xianbei archaeological sites 转变,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全面 注:1.额尔古纳右旗拉布达林墓地 Labudalin Tomb;2.额尔古纳右 旗七卡墓地 Qika Tomb;3.海拉尔区团结墓地 Tuanjie Tomb;4.陈巴 揭示早期鲜卑历史,是一个全新 尔虎旗东乌珠尔墓地 Donewuzhuer Tomb;5.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墓地 的尝试,对于早期鲜卑历史学和 Zhalainuoer Tomb;6.满洲里市蘑菇山 Mogushan tomb
• 2 • 人 类 学 学 报 34 卷 from local terrestrial system except for one horse individual (DW M3 ① ), which likely come from other areas and indicate of a outlier. Keywords: Early Xianbei; Carbon, Nitrogen, Sulphur stable isotope; Paleodiet; Subsistence strategies; Millet agriculture; Pastoralism 1 前 言 鲜卑族经历了从森林走向草原进而入主中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原建立 王朝的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北魏的孝文帝改革更是 加快了中国北方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和大一统中华民族的形成。正因为鲜 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过如此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鲜卑历史的研究,尤其是早期历史 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关于鲜卑的研究一直依赖文献记载,如《后汉书 · 乌桓鲜卑列传》 等文献就记载了鲜卑族发源于嫩江东北、额尔古纳河东南的大兴安岭森林地区,主要以狩 猎为生 [1];《魏书》记载了光武帝建武年间 ( 公元 25~55 年 ),鲜卑走出森林“南迁大泽”[2], 到达了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鲜卑在本地区生活了大约一个世纪后再次南迁,本文所指的 早期鲜卑即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群,时间约为公元 25 年至公元一世纪末。然而, 由于早期鲜卑没有自己的文字,《魏书》等史籍对于早期鲜卑的记录也较为零星散碎,无 图 1 早期鲜卑人遗存位置示意图 Fig.1 Sketch map of the Early Xianbei archaeological sites 注: 1.额尔古纳右旗拉布达林墓地 Labudalin Tomb;2.额尔古纳右 旗七卡墓地 Qika Tomb;3.海拉尔区团结墓地 Tuanjie Tomb;4.陈巴 尔虎旗东乌珠尔墓地 Dongwuzhuer Tomb;5.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墓地 Zhalainuoer Tomb;6. 满洲里市蘑菇山 Mogushan Tomb 法全面揭示其古代社会面貌。随 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一批早 期鲜卑遗存得以相继发现,为早 期鲜卑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3] (图 1)。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鲜 卑遗存发现较少,故而其所提供 的早期鲜卑历史信息也非常有限。 早期鲜卑自走出森林进入草 原地区之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 环境(如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与 汉民族交流的加强等)的改变, 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原 有的生计方式。因此,通过对早 期鲜卑人群食物结构的重建,来 探讨其生计方式及其可能存在的 转变,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全面 揭示早期鲜卑历史,是一个全新 的尝试,对于早期鲜卑历史学和
2期 张国文等:早期鲜卑人和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研究指出,人体骨组织的化学组成直接对应食物中的化学组成。当人们的食物来源 不同时,骨骼中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也就有较大差异。因此,分析骨中的稳定同位素组成 便可揭示先民的食物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很好地重建先民的生计方式。20世纪60~70 年代,骨骼碳( Carbon)、氮( Nitrogen)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以来,已在揭示古代 人类食物结构、生计方式、动物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因;骨骼稳定硫 ( Sulphur)同位素分析可以用来区分诸如海生、陆生、淡水等不同生态系统,进而探讨 先民的食物来源:此外,骨骼硫同位素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故而可以用来判断个体 是否存在迁徙行为。近10年来,国际上骨骼稳定硫同位素分析在考古学研究中得到了广 泛的运用,然而国内相关研究开展的较少,如胡耀武等对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田园洞等遗 址(40kaBP)先民(动物)骨骼C,N,S同位素分析,揭示了中国的早期现代人可能已 经开始食用淡水鱼类;郭怡综合运用C,N,S稳定同位素方法探讨了稻粟混作区内湖北 郧县青龙泉遗址先民和动物食物来源等 虽然以上分析方法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却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有效的研 究手段,极大地增进了我们对于古代社会的了解。因此,本文拟通过运用碳( Carbon)、 氮( Nitrogen)、硫( Sulphur)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早期鲜卑若干墓葬出土动物骨骼和人 骨进行古食谱分析和迁徙行为判断,并重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进而揭示其社会生活面貌 1.1C、N、S稳定同位素分析 骨骼中的稳定同位素组成能够真实反映人和动物生前一定时期内的食物来源、生活 方式等信息.,因此研究先民和动物骨骼稳定同位素水平是我们了解先民食物结构和生 计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植物固定CO2的过程不同,可将其光合作用的途径分为C3途径、C4途径和 CAM途径三种凹。遵循C3途径的称C3植物,遵循C4途经的称C4植物,另有较少数热 带植物遵循CAM途经,与人类密切相关的C3植物有稻、麦等作物,C4植物有粟、黍和 玉米等作物。C3和C4植物的δC平均值分别为-26.5‰和-12.5%1。在食物被动物吸 收并转变为骨胶原的过程中,δC约富集5‰。若不考虑C同位素在不同营养级间的分馏 效应(约富集1-1.5‰,常忽略不计),以100%的C3和C4类食物为食的动物,其骨胶原 中的δ℃值应分别约为-20‰和-6‰(化石燃烧会使δC值富集1.5%)。因此,通过分 析人骨和动物骨胶原中的δC值,即可大致了解其食物的类型 与C同位素不同,N同位素在营养级间存在明显的分馏,即食草类动物骨胶原的 δN值,比其食物(植物)约富集3%~5‰,而食肉类动物又比食草类动物富集3‰~5%。 由于生物体内的N主要从蛋白质中摄取,所以N同位素水平反映了食物中蛋白质的来源 而食物中蛋白质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相对而言,植物类食物中蛋白含 量远低于动物类食物中的蛋白含量。因此,食物中的N主要源于动物类食物的贡献,骨 胶原中的6N值,也就相应地反映动物蛋白的摄取情况。据此,通过人和动物骨骼中的 N值,就可判断其肉食资源摄取情况和营养级水平 哺乳动物骨胶原中S元素存在于谷氨酸中,而谷氨酸是必须氨基酸,只能通过食物
2 期 张国文等:早期鲜卑人和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 3 • 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研究指出,人体骨组织的化学组成直接对应食物中的化学组成。当人们的食物来源 不同时,骨骼中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也就有较大差异 [4]。因此,分析骨中的稳定同位素组成, 便可揭示先民的食物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很好地重建先民的生计方式。20 世纪 60~70 年代,骨骼碳(Carbon)、氮(Nitrogen)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以来,已在揭示古代 人类食物结构、生计方式、动物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 [5];骨骼稳定硫 (Sulphur)同位素分析可以用来区分诸如海生、陆生、淡水等不同生态系统,进而探讨 先民的食物来源;此外,骨骼硫同位素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故而可以用来判断个体 是否存在迁徙行为。近 10 年来,国际上骨骼稳定硫同位素分析在考古学研究中得到了广 泛的运用 [6],然而国内相关研究开展的较少,如胡耀武等对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田园洞等遗 址(40 ka BP)先民(动物)骨骼 C, N, S 同位素分析,揭示了中国的早期现代人可能已 经开始食用淡水鱼类 [7];郭怡综合运用 C, N, S 稳定同位素方法探讨了稻粟混作区内湖北 郧县青龙泉遗址先民和动物食物来源等 [8]。 虽然以上分析方法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却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有效的研 究手段,极大地增进了我们对于古代社会的了解。因此,本文拟通过运用碳(Carbon)、 氮(Nitrogen)、硫(Sulphur)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早期鲜卑若干墓葬出土动物骨骼和人 骨进行古食谱分析和迁徙行为判断,并重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进而揭示其社会生活面貌。 1.1 C、N、S 稳定同位素分析 骨骼中的稳定同位素组成能够真实反映人和动物生前一定时期内的食物来源、生活 方式等信息 [9, 10],因此研究先民和动物骨骼稳定同位素水平是我们了解先民食物结构和生 计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植物固定 CO2 的过程不同,可将其光合作用的途径分为 C3 途径、C4 途径和 CAM 途径三种 [11]。遵循 C3 途径的称 C3 植物,遵循 C4 途经的称 C4 植物,另有较少数热 带植物遵循 CAM 途经,与人类密切相关的 C3 植物有稻、麦等作物,C4 植物有粟、黍和 玉米等作物。C3 和 C4 植物的 δ 13C 平均值分别为 -26.5‰ 和 -12.5‰[12, 13]。在食物被动物吸 收并转变为骨胶原的过程中,δ 13C 约富集 5‰。若不考虑 C 同位素在不同营养级间的分馏 效应 ( 约富集 1-1.5‰,常忽略不计 ),以 100% 的 C3 和 C4 类食物为食的动物,其骨胶原 中的 δ 13C 值应分别约为 -20‰ 和 -6‰(化石燃烧会使 δ 13C 值富集 1.5‰)。因此,通过分 析人骨和动物骨胶原中的 δ 13C 值,即可大致了解其食物的类型。 与 C 同位素不同,N 同位素在营养级间存在明显的分馏,即食草类动物骨胶原的 δ 15N 值,比其食物 ( 植物 ) 约富集 3‰~5‰,而食肉类动物又比食草类动物富集 3‰~5‰[14]。 由于生物体内的 N 主要从蛋白质中摄取,所以 N 同位素水平反映了食物中蛋白质的来源, 而食物中蛋白质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相对而言,植物类食物中蛋白含 量远低于动物类食物中的蛋白含量。因此,食物中的 N 主要源于动物类食物的贡献,骨 胶原中的 δ 15N 值,也就相应地反映动物蛋白的摄取情况。据此,通过人和动物骨骼中的 δ 15N 值,就可判断其肉食资源摄取情况和营养级水平。 哺乳动物骨胶原中 S 元素存在于谷氨酸中,而谷氨酸是必须氨基酸,只能通过食物
获取,为其提供食物来源的不同地质环境或生态系统S同位素值差异较大,如陆生系统 动物的S同位素值约为-5‰+10%,海洋系统生物的S同位素值约为+20‰,淡水系统 有机体的S同位素值约为-22‰到+20‰(如图2所示)。同时,因为S同位素在沿食物 链传递过程中会产生分馏效应,富集率约+0.5‰+24‰(S同位素值在不同种类消费者和 其食物来源之间的富集值都不尽相同, Nehlich这里取的是已有研究数据的平均值), 相比不同生态系统内S同位素值较大的变异范围,其值可以忽略不计。故此,测定人(动 物)骨胶原蛋白中的S同位素值,尤其是结合C、N稳定同位素分析数据,可以进一步了 解先民的食物结构,并判断先民食物中水生(海洋、淡水)、陆生食物来源。另外,S同 位素值和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生存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生物体具有不同的S同位素值 因此对人或动物S同位素分析又可以用来对他们的迁徙行为进行判断。 2材料和方法 2.1考古学背景 扎赉诺尔古墓群位于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矿区以南75km处的达兰鄂罗木河(圈河) 东岸坡地上,共发现约有300余座墓葬。1959~1985年,经过多次发掘,共出土铁器、骨 器等文物450余件,随葬有马、羊等动物头骨、蹄骨等,偶见陶器中有部分谷物出土,初 步推断此墓群时代约为东汉时期。 呼伦贝尔团结墓地遗址位于呼伦贝尔市以东20km的哈克镇团结村西约0.5km处的 海拉尔河南岸台地上,北距海拉尔河约0.8km。已清理的多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随葬 品均为生活用品和 装饰品,以陶器为 主,器型单一,均 为手制夹砂黑褐陶 罐,无论从陶质、 制作方法、形制和 陆相蒸发 5to+10%0 内陆降 海相陶 雨影响 海相蒸发 纹饰等方面看,都 响 +16to+20% 与拉布达林、扎赉 诺尔、伊敏河墓地 存在较大的一致 海雾 性;约在一半的墓 地下水 +20960 中出有铁器:殉牲 5to+20% 海水硫酸盐 现象比较普遍,约 占60%,为马、牛、 羊的头骨和牛蹄骨, 图2硫同位素循环及不同环境下硫同位素值的示意图(引自,略作修改) 般放置于人头顶 Fig 2 Schematic overview of the cycling of Sulphur and its 的二层台上。 expected Sulphur isotope values within the environment
• 4 • 人 类 学 学 报 34 卷 获取,为其提供食物来源的不同地质环境或生态系统 S 同位素值差异较大,如陆生系统 动物的 S 同位素值约为 -5‰~+10‰,海洋系统生物的 S 同位素值约为 +20‰,淡水系统 有机体的 S 同位素值约为 -22‰ 到 +20‰[15]( 如图 2 所示 )。同时,因为 S 同位素在沿食物 链传递过程中会产生分馏效应,富集率约 +0.5‰±2.4‰(S 同位素值在不同种类消费者和 其食物来源之间的富集值都不尽相同,Nehlich 这里取的是已有研究数据的平均值)[16], 相比不同生态系统内 S 同位素值较大的变异范围,其值可以忽略不计。故此,测定人(动 物)骨胶原蛋白中的 S 同位素值,尤其是结合 C、N 稳定同位素分析数据,可以进一步了 解先民的食物结构,并判断先民食物中水生(海洋、淡水)、陆生食物来源。另外,S 同 位素值和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生存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生物体具有不同的 S 同位素值, 因此对人或动物 S 同位素分析又可以用来对他们的迁徙行为进行判断 [17]。 2 材料和方法 2.1 考古学背景 扎赉诺尔古墓群位于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矿区以南 7.5 km 处的达兰鄂罗木河 ( 圈河 ) 东岸坡地上,共发现约有 300 余座墓葬。1959~1985 年,经过多次发掘,共出土铁器、骨 器等文物 450 余件,随葬有马、羊等动物头骨、蹄骨等,偶见陶器中有部分谷物出土,初 步推断此墓群时代约为东汉时期 [19]。 呼伦贝尔团结墓地遗址位于呼伦贝尔市以东 20 km 的哈克镇团结村西约 0.5 km 处的 海拉尔河南岸台地上,北距海拉尔河约 0.8 km。已清理的多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随葬 图 2 硫同位素循环及不同环境下硫同位素值的示意图(引自[18],略作修改) Fig.2 Schematic overview of the cycling of Sulphur and its expected Sulphur isotope values within the environment 品均为生活用品和 装饰品,以陶器为 主,器型单一,均 为手制夹砂黑褐陶 罐,无论从陶质、 制作方法、形制和 纹饰等方面看,都 与拉布达林、扎赉 诺尔、伊敏河墓地 存在较大的一致 性;约在一半的墓 中出有铁器;殉牲 现象比较普遍,约 占 60%,为马、牛、 羊的头骨和牛蹄骨, 一般放置于人头顶 的二层台上 [20]
2期 张国文等:早期鲜卑人和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东乌珠尔墓群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海拉尔河右岸台地上。墓 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大多数有木棺,有殉牲现象,大多为牛、马、羊头,多置于墓主人头 部附近。墓中出土遗物的位置较一致,陶器一般置于墓主的头前或两侧。出土器物以陶器 为主,铜、铁、木弓较少见。陶器以大口罐类为主,基本为手制夹砂炊具 22样品的选择 所选样品分别来自于内蒙古扎赉诺尔(ZN)、团结(T和东乌珠尔墓地(DW)(表1), 其中扎赉诺尔墓地人骨样品1个,动物样品(绵羊)1个;团结墓地人骨1个和动物(马) 各1个;东乌珠尔墓地人骨4个,动物4个,如表1所示。 23骨胶原的提取 骨胶原的提取依据 Richards mp和 Hedges re文中骨胶原的提取法进行。机械加工 去除骨样表面污染后,取300~500mg放入0.5molL的HCl溶液,于5℃的环境下浸泡, 每2~3天换新鲜酸液,直至骨样松软,溶液无明显气泡为止。再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在 0.001molL的弱酸环境下70℃明胶化48小时,热滤,经 Millipore Amicon Ultra-4超滤后 收集分子量大于30K的溶液,最后,冷冻干燥,收集明胶化的骨胶原。 2.4测试分析 所有样品均称取约0.5mg骨胶原于元素分析仪联用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Thermo Finnigan delta XP with Flash EA2112)上测试C,N含量及同位素比值,约10mg骨 胶原样品于元素分析仪联用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Thermo-Finnigan Delta V with Heka Euro vector)上测试S含量及同位素比值。C同位素的分析精度为±0.1‰,N同位素的分 析精度为±0.2 位素的分析精度为±0.5‰。C同位素的分析结果以相对VPDB的 δC表示,而N同位素的分析结果以相对N2(气态)的N表示,S同位素的分析结果 表1样品信息及测试数据 Tab. I Sample information and data 样品 部位属性dc(%)6N(‰)。"S( C含量(%)N含量(%)S含量(% C/N C/S N/S ZNMn肱骨人-14.5 41.7 3.24240155.4 TJM2肋骨人-12.79.743 DwMI股骨人 3.2475.8172.4 DWM2锁骨人-12.610.15.741.315.20.2 股骨人-11910.256 DWM6尺骨人-12.4 3.2437.2157.5 ZNMs颅骨马 3.2504.0185.3 颅骨马 3.3444.9156.2 DWM3①颅骨马179 3.23784 DwM3②颅骨马18.36.35.641.715 3.1516.I 颅骨马18.7 DwM?颅骨牛-18.1 6.8 0.2 3.2578.5213.8 注:M?,未知墓葬;MS和MN,同一墓室内分别位于南部和北部的个体
2 期 张国文等:早期鲜卑人和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 5 • 东乌珠尔墓群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海拉尔河右岸台地上。墓 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大多数有木棺,有殉牲现象,大多为牛、马、羊头,多置于墓主人头 部附近。墓中出土遗物的位置较一致,陶器一般置于墓主的头前或两侧。出土器物以陶器 为主,铜、铁、木弓较少见。陶器以大口罐类为主,基本为手制夹砂炊具。 2.2 样品的选择 所选样品分别来自于内蒙古扎赉诺尔(ZN)、团结 (TJ) 和东乌珠尔墓地 (DW)(表 1), 其中扎赉诺尔墓地人骨样品 1 个,动物样品(绵羊)1 个;团结墓地人骨 1 个和动物(马) 各 1 个;东乌珠尔墓地人骨 4 个,动物 4 个,如表 1 所示。 2.3 骨胶原的提取 骨胶原的提取依据 Richards MP 和 Hedges RE[21] 文中骨胶原的提取法进行。机械加工 去除骨样表面污染后,取 300~500 mg 放入 0.5 mol/L 的 HCl 溶液,于 5℃的环境下浸泡, 每 2~3 天换新鲜酸液,直至骨样松软,溶液无明显气泡为止。再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在 0.001 mol/L 的弱酸环境下 70℃明胶化 48 小时,热滤,经 Millipore Amicon Ultra-4 超滤后 收集分子量大于 30K 的溶液,最后,冷冻干燥,收集明胶化的骨胶原。 2.4 测试分析 所有样品均称取约 0.5mg 骨胶原于元素分析仪联用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Thermo Finnigan Delta XP with Flash EA 2112) 上测试 C, N 含 量 及 同 位 素 比 值, 约 10 mg 骨 胶原样品于元素分析仪联用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Thermo-Finnigan Delta V with Heka EuroVector)上测试 S 含量及同位素比值。C 同位素的分析精度为 ±0.1‰,N 同位素的分 析精度为 ±0.2‰,S 同位素的分析精度为 ±0.5‰。C 同位素的分析结果以相对 V-PDB 的 δ 13C 表示,而 N 同位素的分析结果以相对 N2 ( 气态 ) 的 δ 15N 表示,S 同位素的分析结果 表 1 样品信息及测试数据 Tab. 1 Sample information and data 样品 部位 属性 δ 13C(‰) δ 15N(‰) δ 34S(‰) C 含量 (%) N 含量 (%) S 含量 (%) C/N C/S N/S ZN Mn 肱骨 人 -14.5 11.5 5.7 41.7 15.3 0.3 3.2 424.0 155.4 TJ M2 肋骨 人 -12.7 9.7 4.3 41.6 15.3 0.2 3.2 490.4 180.7 DW M1 股骨 人 -12.1 10.2 5.7 41.9 15.2 0.2 3.2 475.8 172.4 DW M2 锁骨 人 -12.6 10.1 5.7 41.3 15.2 0.2 3.2 511.5 188.0 DW M3 股骨 人 -11.9 10.2 5.6 41.7 14.8 0.2 3.3 563.0 200.1 DW M6 尺骨 人 -12.4 11.2 6.2 42.0 15.1 0.3 3.2 437.2 157.5 ZN Ms 颅骨 马 -19.9 5.1 5.1 41.0 15.1 0.2 3.2 504.0 185.3 TJ M2 颅骨 马 -18.8 5.0 6.0 40.0 14.0 0.2 3.3 444.9 156.2 DW M3 ① 颅骨 马 -17.9 7.4 10.2 41.5 15.3 0.3 3.2 378.4 139.6 DW M3 ② 颅骨 马 -18.3 6.3 5.6 41.7 15.5 0.2 3.1 516.1 191.3 DW M5 颅骨 马 -18.7 7.1 5.8 41.4 15.2 0.2 3.2 514.0 189.5 DW M ? 颅骨 牛 -18.1 6.8 5.1 41.9 15.5 0.2 3.2 578.5 213.8 注 : M?,未知墓葬;MS 和 MN, 同一墓室内分别位于南部和北部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