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 王跃生 摘要:2000年以来中国家庭结构变动主要表现为:核心家庭比例明显下降, 单人户显著上升,直系家庭没有降低反而略有增加。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有别:城市 核心家庭构成缩小,单人户明显增加,直系家庭稍有降低;农村核心家庭构成降幅 较大,单人户提高,直系家庭上升。城乡二级家庭结构变动也不尽相同。数据显 示,人口流动、子女数量、人口老龄化、婚姻和住房情况对家庭结构及其变动有显 著影响。在家庭结构小型化为主导的时代,政府及社会组织应加强以家庭为目标的 公共服务建设;改进户籍制度,减少劳动者与其家庭成员的地域分割;为增进和改 善家庭代际关系创造条件 关键词:家庭结构人口普查社会转型城乡差异 作者王跃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当代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且2000年后社会转型特征逐渐凸 显。①作为绝大多数民众基本生存单位和载体的家庭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 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关系、生存方式和家庭功能的直接体 现,可显示民众的居住偏好和趋向,并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指向意义。本文以第 六次全国人口普査数据为基础,通过与第五次及之前普查数据进行比较,讨论 2000年以来家庭的状态、变动及其原因,探寻不同类型家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 解决途径。 ①笔者认为,社会转型有三项衡量指标:由农业劳动力占多数转变为以二、三产业劳动 力为主;由农村居民占多数转变为城镇居民占多数;居住环境从以传统自然村落为主 转变为现代市镇为主。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中国农业从业者占64.38%;2010 年降至48.23%;2000年乡村人口占比63.08%,2010年减为50.22%。就统计指标而 言,2010年中国社会处于“城乡均衡”状态,“转型”初显。居住环境上,城市化过程 中一些村落或消失或被整合,但仍有不少处于扩展中。考察当代家庭结构及其变动时, 对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应有充分认识,但不能忽视城乡“二元”格局仍被保留的现状 60·
中国城 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基 于 2010年人 口普查 数 据 王 跃 生 摘 要:2000年 以来 中国家庭结构变动主要表现为 :核心家庭 比例 明显下降, 单人户显著上升,直系家庭没有降低反而略有增加。城 乡家庭结构变动有别:城市 核心家庭构成缩小,单人户明显增加,直系家庭稍有降低 ;农村核心家庭构成降幅 较大 ,单人户提高,直 系家庭上升。城 乡二级 家庭结构变动也不尽相同。数据显 示,人 口流动、子女数量、人 口老龄化、婚姻和住房情况对家庭结构及其变动有显 著影响。在家庭结构小型化为主导的时代,政府及社会组织应加强以家庭为 目标 的 公共 服务建 设 ;改进 户籍 制度 ,减少 劳动者 与其 家庭成 员 的地域 分 割 ;为增 进和 改 善 家庭代 际关 系创造 条件 。 关键词 :家庭结 构 人 口普查 社会 转型 城 乡差异 作者王跃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 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 100732)。 当代 中国正 处 于前 所 未 有 的社 会 转 型 期 ,且 2000年后 社 会 转 型 特 征 逐 渐 凸 显 。① 作 为绝 大 多数 民众 基本 生存 单 位 和 载体 的家庭 在 深 刻 变 化 的社会 环 境 中 , 不可 避 免受 到影 响 。家 庭 结 构是 家 庭 成 员 关 系 、生 存 方 式 和 家庭 功 能 的直 接 体 现 ,可 显示 民众 的居住 偏 好 和 趋 向 ,并 具 有 多 方 面 的社 会 指 向意 义 。本 文 以第 六 次全 国人 口普查 数 据 为基 础 ,通 过 与第 五次 及 之 前 普 查 数 据 进 行 比较 ,讨 论 2000年 以来 家庭 的状 态 、变 动及 其 原 因 ,探 寻不 同类 型 家庭 可 能存 在 的 问题及 解 决途 径 。 ① 笔者认为,社会转型有 三项衡量指标 :由农业劳动力 占多数转变为 以二、三产业劳动 力为主;由农村居 民占多数转变为城镇居 民占多数 ;居住环境从 以传统 自然村落为主 转变为 现代 市镇 为 主。根 据 人 口普查 数据 ,2000年 中 国农 业 从 业 者 占 64.38 ;2010 年 降至 48.23 ;2000年 乡村 人 口占比 63.O8 ,2010年 减 为 50.22 。就 统计 指标 而 言,2010年 中国社会处于 “城 乡均衡”状态,“转型”初显。居住环境上,城市化过程 中一些村落或消失或被整合,但仍有不少处于扩展 中。考察 当代家庭 结构及其变动 时, 对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应有充分认识,但不能忽视城乡 “二元”格局仍被保 留的现状 。 · 6r) ·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一)问题提出 家庭结构变动深受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且不同时期的具体影响 因素有别。一般认为,现阶段对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1)严 格的生育控制政策实施以来,低生育水平逐步形成并保持,特别是第一代独生子女 逐渐长大成人。(2)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口构成和群体进一步扩大。(3) 人口迁移流动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4)住房状况改善,拥有自己住房民众的比 例明显扩大。在上述因素作用下,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实际状态如何?这些因素究竟 对当代家庭结构变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文献回顾 2000年以来家庭结构研究深受人口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重视。这些研究关注 了家庭结构的哪些问题?如何揭示家庭结构变动及其特征? 1.家庭结构基本状态 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家庭结构,弥补了整体性研究的不足。例如,笔者通过 开发第五次人口普査长表数据,并与此前人口普查数据比较,发现其间家庭结构有 三种状态:一是相对稳定,以三代直系家庭为代表;二是明显上升,夫妇家庭、隔 代家庭增幅较大,单人户有所提升;三是降低,夫妇分居和单亲家庭明显减少,标 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①郭志刚根据2005年“小普查”数据分析家庭户变动,认为 计划生育导致平均家庭户规模迅速缩小。但生育水平1990年代降到很低,纯人口因 素对家庭户规模影响减弱,迁移流动及生活方式变化使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此消 彼长。② 还有学者借助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家庭结构变动。如2008年李银河主持的“中国 五城市家庭调查”结果显示:核心家庭依然占主导,夫妇家庭上升,主干家庭下降, 联合家庭近于消失。③这一研究与基于普查数据所得出的结论有相互印证作用 2.老年人口居住方式 2000年以来,老年人口居住方式渐成研究热点。曾毅、王正联利用1982、1990 ①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②郭志刚:《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3期。 ③马春华、李银河等:《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 2期 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
中国城 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问题提 出与 文献 回顾 (一 )问题提 出 家庭结构变动深受人 口、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且不 同时期的具体影响 因素有别 。一般认为 ,现 阶段对 中国家庭结构 变动影 响较大 的因素 主要 有 : (1)严 格的生育控制政策实施以来 ,低生育水平逐步形成并保持 ,特别是第一代独生子女 逐渐长大成人。(2)人 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 口构成和群体进一步扩大。 (3) 人 口迁移流动增多 ,城市化水平提高 。(4)住房状况改善 ,拥有 自己住房民众 的比 例明显扩大。在上述因素作用下 ,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实际状态如何?这些因素究竟 对当代家庭结构变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 )文献 回顾 2000年 以来家庭结构研究深受人 口学 、社会 学等领域 学者重视 。这些研究 关注 了家庭结构的哪些问题?如何揭示家庭结构变动及其特征? 1.家庭结构基本状态 利用人 口普查数据分析家庭结构,弥补了整体性研究的不足。例如 ,笔者通过 开发第五次人 口普查长表数据 ,并 与此前 人 口普 查数据 比较 ,发现其 间家庭结 构有 三种状态 :一是相对稳定 ,以三代直系家庭为代表 ;二是明显上升,夫妇家庭、隔 代家庭增幅较大 ,单人户有所提升;三是降低 ,夫妇分居和单亲家庭明显减少,标 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 。① 郭志刚根据 2005年 “小普查”数 据分析家庭户 变动 ,认为 计划生育导致平均家庭户规模迅速缩小 。但生育水平 1990年代降到很低 ,纯人 口因 素对家庭户规模影响减弱,迁移流动及生活方式变化使主干家庭 和核心家庭此消 彼长 。② 还有学者借助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家庭结构变动。如 2008年李银河主持的 “中国 五城市家庭调查”结果显示 :核心家庭依然 占主导 ,夫妇家庭上升 ,主干家庭下 降 , 联合家庭近于消失 。③ 这一研究 与基于普查 数据所得 出的结论 有相互 印证作用 。 2.老年人 口居住方式 2000年 以来 ,老年人 口居住方式渐成研究热点 。曾毅 、王正联利用 1982、1990 ① 王跃生 :《当代 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 1期。 ② 郭志刚:《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中国人 口科学》2008年第 3期。 ③ 马春华、李银河等:《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社会 学研究》2Ol1年第 2期 。 · 61 ·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变化,发现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 与子女同住占多数,但比1990年有所降低,原因是较年轻和健康的老年人倾向单独 居住。①郭志刚依据2005年“小普查”数据分析老年人口居住方式,指出老年人与 后代同居仍占多数。同时,“空巢”家庭老年人比例越来越大。②中国老龄科研中心 2006年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与配偶同住占41.5%,三代同住27.4%,与子女同 住14.5%,独居8.3%;农村三代同住为39.0%,与配偶同住29.0%,独居9.3%, 与子女同居18.0%③其三代家庭比例明显低于2005年“小普查”数据 3.成年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居住方式 2005年后,国内学者针对独生子女的有关研究增多。风笑天2008年五城市独 生子女父母调查显示,未婚独生子女父母“空巢”占7.0%,核心家庭882%;已 婚独生子女父母“空巢”为56.4%,主干家庭35.8%。独生子女婚配成为其父母家 庭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④其不足是,未对独生子女划分年龄。宋健2009年在 北京等四城市调查发现,双独夫妇婚后更倾向于与父母分开居住。⑤可见,城市独 生子女婚后没有形成高比例与父母同居现象。 4.人口流迁与家庭结构 当人口流迁以劳动力个体为主时,其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将比较显著。周福林利 用2000年人口普査长表数据所作研究显示,人口流迁使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出现 缺损”,增大了单人户、“空巢”家庭、隔代家庭比例。⑥郭志刚基于2005年“小 普査”数据的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呈现新趋向——家庭流动,其 中夫妇户和二代户已占很大比例。⑦这两项研究的不足是,未对流动人口进行身份 差异和城乡差异分析。 5.家庭变动趋向理论 黄宗智不同意中国家庭会沿着西方核心化模式发展的观点。他指出:我们所认 为是必然的、普适的、来自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现代化”模式,使我们错误地把 ①曾毅、王正联:《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②郭志刚:《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3期, ③张恺悌、郭平主编:《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年,第68-69页 ④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社会科学研 究》2009年第2期 ⑤宋健、黄菲:《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互动—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 《人口研究》2011年第3期。 ⑥周福林:《我国留守家庭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4-125页 ⑦郭志刚:《全国及东、中、西部老年家庭结构比较分析》,曾毅主编:《老年人口家庭 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 12期 和 2000年人 口普查数据分析家庭 与老年人居住变化 ,发现 2000年 65岁 以上老年人 与子女 同住 占多数 ,但 比 1990年有所降低 ,原 因是较年轻和健康 的老年人倾 向单独 居住 。 郭志刚依据 2005年 “小普查 ”数据分析老年人 口居住方式 ,指 出老年人与 后代同居仍占多数。同时,“空巢”家庭老年人比例越来越大。② 中国老龄科研 中心 2006年调查显示 :城市 老年人 与配偶 同住 占 41.5 ,三代 同住 27.4 ,与子 女 同 住 14.5 ,独居 8.3 ;农村三代 同住为 39.0 ,与配偶 同住 29.0 ,独居 9.3 , 与子女同居 18.0 。③ 其三代家庭比例明显低于 2005年 “小普查”数据。 3.成年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居住方式 2005年后 ,国内学 者针 对独 生子女 的有关研 究增 多 。风笑 天 2008年五城 市独 生子女父母调查显示 ,未婚独 生子女父母 “空巢” 占 7.0 ,核心 家庭 88.29/6;已 婚独生子女父母 “空巢’’为 56.4 ,主干家庭 35.8 。独生子女婚配成 为其父母 家 庭结构变化 的主要影 响因素 。④ 其不足是 ,未对独生子女划分年龄 。宋健 2009年 在 北京等四城市调查发现 ,双独 夫妇婚后更倾 向于与父母 分开 居住 。⑤ 可 见 ,城市独 生子女婚后没有形成高 比例与父母 同居现象 。 4.人 口流迁与 家庭结构 当人口流迁以劳动力个体为主时 ,其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将 比较显著。周福林利 用 2000年人 口普查长表 数据 所作 研究 显示 ,人 口流迁 使核 心家 庭 、直 系家庭 出现 “缺损”,增大 了单人户 、“空巢 ”家庭 、隔代家庭 比例 。⑥ 郭志 刚基于 2005年 “小 普查”数据 的研究发现 ,人 口流动对 家庭结构 的影 响呈 现新趋 向一 一家庭 流动 ,其 中夫妇户和二代户已占很大比例 。⑦ 这两项研究的不足是 ,未对流动人 口进行身份 差异和城乡差异分析 。 5.家庭变动趋 向理论 黄宗智不 同意 中国家庭会沿着 西方核 心化模式发 展 的观点 。他 指 出 :我们所 认 为是必然 的 、普适 的 、来 自西方社会科学理论 的 “现代 化”模 式 ,使我们错 误 地把 ① 曾毅、王正联:《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 口科学》2004年第 5期。 ② 郭志刚:《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 与分析》,《中国人 口科学》2008年第 3期。 ③ 张恺悌、郭平主编:《中国人 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北京:中国社会 出版社, 2OlO年 ,第 68 69页。 ④ 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 :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社会科学研 究》2009年第 2期。 ⑤ 宋健、黄菲:《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互动 一~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 《人 口研 究》2Ol1年 第 3期 。 ⑥ 周福林:《我国留守家庭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 124~125页。 ⑦ 郭志刚:《全国及东、中、西部老年家庭结构比较分析》,曾毅主编:《老年人 口家庭 、 健康 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 23页。 · 62 ·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注意力集中于家庭的“核心化”趋势。他认为,在全球比较视野下,真正应该引起 注意的是三代家庭的延续。①这一认识颇有新意,但有待较系统的中国城乡社会实 际材料加以论证 笔者认为,当代单个婚姻单位形成的个体家庭成为主流,但分爨异居的亲子之 间仍保持着密切联系,两个及以上相对独立的小家庭构成网络家庭。人口控制政策 实施过程中,单性别子女家庭逐渐普遍,亲代与独子(女)保持经济和情感交往关 系的愿望都很强烈,这成为双系网络家庭发展的人口条件。② 近十年来人口和社会环境变动引起了家庭结构的新变化,相关研究比较活跃,实 证分析和理论探讨都得到加强。同时,也应看到,已有论著的整体分析考察的多是十 年前的家庭结构,2005年以后的研究主要针对老年、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等特定人口群 体,并以小型调查为主。此外,多数研究缺少城乡比较视角。本文将通过分析第六次 人口普査数据,探讨中国家庭结构的最新变动,把握其整体状况和城乡异同。 (三)本项研究所使用数据 研究以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1%抽样数据库中与家庭户(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 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及其结构有关的表格数据为基础, 分析中国城乡家庭结构最新变动。③为了认识当代中国家庭的变动特征和趋向,还 将结合1982年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探讨。 2010年中国家庭结构及其变动 (一)基本家庭结构 基本家庭结构是指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复合家庭、单人户、残缺家庭及其他。 1.全国总体 表11982-2010年全国家庭结构及其变动 (%) 家庭类型 2010年 2000年 1982年 核心家庭 68.18 70.61 直系家庭 21.72 21.33 21.74 复合家庭 0.56 1.08 0.92 ①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开放时代》2011年第5期。 ②王跃生:《个体家庭、网络家庭和亲属圈家庭分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开 放时代》2010年第4期 ③李玉柱博士在家庭成员关系编程上付出了辛劳,谨致谢忱
中国城 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注意力集 中于家庭 的 “核 心化 ”趋 势 。他认 为 ,在全球 比较视 野下 ,真 正应该 引起 注意的是三代家庭的延续。① 这一认识颇有新意 ,但有待较系统的中国城乡社会实 际材料加 以论证 。 笔者认为 ,当代单个婚姻单位形成的个体家庭成为主流,但分爨异居的亲子之 间仍保持着密切联 系 ,两个及 以上相对 独立 的小 家庭构成 网络家庭 。人 口控制 政策 实施过程中,单性别子女家庭逐渐普遍 ,亲代与独子 (女)保持经济和情感交往关 系的愿望都很强烈 ,这成 为双系网络家庭 发展 的人 口条件 。② 近十年来人 口和社会环境变动引起 了家庭结构的新变化 ,相关研究 比较活跃 ,实 证分析和理论探讨都得 到加强 。同时 ,也应看 到,已有论著 的整体分析考察 的多是十 年前的家庭结构 ,2005年以后 的研究主要 针对老年、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等特定人 口群 体,并以小型调查为主。此外,多数研究缺少城乡比较视角。本文将通过分析第六次 人 口普查数据,探讨中国家庭结构的最新变动,把握其整体状况和城乡异同。 (三 )本项研 究所 使用数 据 研究 以第六次人 口普 查长表 1 抽 样数 据库 中与家庭 户 (家庭 户是 指 以家庭成 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及其结构有关 的表格数据为基础 , 分析 中国城 乡家庭结 构最新变 动 。③ 为 了认识 当代 中国家庭 的变 动特征 和趋 向 ,还 将结合 1982年 以来 的三次人 口普 查数据进行探讨 。 二 、2010年 中国家庭结构及其变动 (一 )基本 家庭 结构 基本 家庭 结构是 指核心家庭 、直系家庭 、复合家庭 、单人户 、残 缺家庭及其他 。 1.全 国总体 表 1 1982-2010年全国家庭结构及其变动 (%) 家庭 类型 2010拒 2000伍 1990正 1982正 核心家庭 6O.89 68.18 70.61 68.3O 直系家庭 22.99 21.72 21.33 21.74 复合 家庭 0.58 O.56 1.O8 O.92 ①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 :来 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开放时代》2011年第 5期。 ② 王跃生:《个体家庭 、网络家庭和亲属圈家庭分析一一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开 放 时代》2010年第 4期。 ③ 李玉柱博士在家庭成员关系编程上付 出了辛劳,谨致谢忱。 · 63 ·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续表1 家庭类型 2010年 2000年 1990年 1982年 单人户 13.67 6.34 7,98 残缺家庭 0.9 0.71 84 22 注:1.此表2010年数据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1%抽样 Excel数据计算获得;1982、1990和2000年 数据分别根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和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1%抽样数据库统计得到。以下表、图资料来源同此 2.表中“核心家庭”指夫妇二人组成的,或夫妇(或夫妇一方)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直系家庭”为 夫妇(或父母、父母一方)和一个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组成的家庭;“复合家庭”为夫妇(或父母、父母一方) 与两个及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残缺家庭”指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由表1可见,同2000年及之前一样,2010年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和单人户是 中国家庭户的三种基本类型,约98%以上的家庭户可归入其中 与2000年及之前相比,一方面,2010年核心家庭构成打破了1982年至2000 年近20年间稳定于70%上下的状态,出现明显下降。其中2010年比2000年减少 10.69%;单人户构成则显著上升,2010年较2000年增加59.51%。另一方面,在 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人口迁移流动率增长的过程中,直系家庭份额并没有进一步 缩小,反而略有增加,若与前三次普査相比,则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这表 明,2010年单人户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核心家庭比例降低所促成 总之,按照2010年人口普査数据,中国当代家庭构成呈现核心家庭水平降低、 直系家庭稳定和单人户上升的格局。家庭结构既有向小形态发展的一面,也有多婚 姻单位家庭获得维持的另一面。若将家庭的小型化视为家庭结构趋于“现代”的表 现,直系家庭的稳定则是对“传统”形态和功能的维系。不过,当代直系家庭已不 再固守过去严格的同居共财管理方式。 2.城乡家庭结构差异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从人口构成和居住空间上看,城乡“二元”特征仍较突出, 有必要从城乡差异视角考察家庭结构变动。 表22010年全国城乡基本家庭结构及与2000年比较 家庭类型 年 2000年 县 市 镇 家庭 70. 直系家庭 15.28 21.52 16.26 17.52 24.83 复合家庭 0.40 0.67 单人户 12.97 1.79 10.38 10.04 残 缺家庭 0.72 0.74 其他 1.28 0.67 0.81 52 36 0.13 64 国家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 12期 续表 1 家庭类 型 2OlO仨 2000钲 199o年 1982正 单人户 13.67 8.57 6.34 7.98 残缺家庭 O.93 O.71 O.57 O.84 其 他 O.93 0.26 O.O8 O.22 注 :1.此表 2OlO年数据 由第六次全国人 口普查长表 1 抽样 Excel数据计算获得 ;1982、1990和 2000年 数据分别根据 1982年第 三次全 国人 口普查 1 抽样 数据 库 、1990年 第 四次全 国人 口普查 1 抽 样数 据库 和 2000年第 五次全 国人 口普查长 表 1 抽样数据库统计得到 。以下表 、图资料来 源同此。 2.表中 “核心家庭”指夫妇二人组成 的,或夫妇 (或夫妇一方)和未婚 子女组成 的家庭 ;“直系家庭 ”为 夫妇 (或 父母 、父母一方 )和一个 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组成 的家庭 ;“复合 家庭”为夫妇 (或父母 、父母 一方 ) 与两个及以上已婚 子女组成 的家庭 ;“残缺家庭”指未婚 兄弟姐妹 组成 的家庭 。 由表 1可见 ,同 2000年及 之前一 样 ,2010年 核 心家庭 、直 系家庭 和单人 户是 中国家庭户 的三种基本类 型 ,约 98 以上的家庭 户可归入其 中。 与 2000年及 之前 相 比,一方 面 ,2010年 核心家 庭构 成打 破 了 1982年 至 2000 年近 20年间稳定于 70 上下的状态 ,出现明显下降。其中 2010年 比 2000年减少 10.69 ;单人户构成则显著 上升 ,2010年较 2000年增 加 59.51 。另 一方 面 ,在 人 口城市化水平提高 、人 口迁移 流动率增 长 的过程 中 ,直系家庭 份额并 没有进一 步 缩小 ,反 而略有增加 ,若 与前 三次普查 相 比 ,则 整体上表 现 出一定 的稳定性 。这 表 明,2010年单人户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核心家庭 比例降低所促成。 总之 ,按 照 2010年人 口普查 数据 ,中国 当代家庭 构成呈现 核心家庭 水平 降低 、 直系家庭稳定和单人户上升的格局 。家庭结构 既有 向小形 态发展 的一面 ,也有 多婚 姻单位家庭获得维持 的另一面 。若将家庭 的小 型化视为 家庭 结构趋 于 “现代 ” 的表 现 ,直 系家庭 的稳定则是对 “传统”形态 和功能 的维系 。不 过 ,当代直 系家庭 已不 再 固守过去严格 的同居共财管理方式 。 2.城 乡家庭结构差异 当前社会转 型时期 ,从人 口构成和居住空 间上看 ,城乡 “二元”特征仍较 突出 , 有必要从城 乡差异视角考察家庭结构变动 。 表 2 2OlO年全 国城 乡基本 家庭结构及与 2000年 比较 ( ) 家庭 类型 2OlO钲 2000年 市 镇 县 市 镇 县 核心家庭 65.3O 63.53 57.O2 71.41 7O.87 66.27 直系家庭 15.28 21.52 28.52 16.26 17.52 24.83 复合家庭 o.40 O.66 O.67 O.69 o.64 O.5O 单人户 17.O3 12.97 11.79 1O.38 10.O4 7.52 残缺家庭 O.72 O.66 1_18 O.74 O.58 O.74 其 他 1.28 O.67 O.81 O.52 O.36 O.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