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维稳政治”:沿革与特点 以抗争政治中的政府回应为视角 肖唐镖 内容提要本文从历时与横切视角,集中讨论了中国大陆政府的“维稳政治”。近三十余年来,政府维稳 已逐步脱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政法体制的总体框架,走向了“全面维稳”体制。这种全面维稳的政府回应 体制是一种“全员动员”体制,在缺乏应有的法律指引和专业规范的条件下,只能在“压力型的运动式治理”框 架内运行。为此,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维稳技术尽管“日臻完备”,但其手段和策略却多是行政的、政 治的,甚至是不合法的。这种政治化而非法治化的维稳政治,正是“全面维稳”与“全员动员”体制所固有的脱 离法治化和专业化、强化行政化和政治化之本质所在 关键词维稳 体制维稳技术维稳政治抗争政治政府回应 DO:10.16091/ cnkicn32-1308/c.201501.012 2008年4月29日,北京奥运会前夕,国内权(2014年1月27日)等媒体也先后刊发有关 威媒体《瞭望(新闻周刊)》刊出新华社记者汤耀国“维稳”专题的深度报道 先生的新闻稿《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维稳 在社会运动与抗争政治学中,反映政府角色 之责》,报道称:围绕奥运召开的维护社会稳定工与行为的“维稳”,乃是塑造抗争政治的重要变量。 作正加紧展开,中央要求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在维在广义上,政府维持其统治合法性、维护其统治秩 稳工作中尤其要主动承担第一责任。由此,在政序的所有行为,都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但同时 府话语中已使用多年的“维稳”,作为一个深具又有可能开放或激发民众的抗争行动,从而影响 中国特色的热词与社会政治现象,日益被媒体到社会政治秩序。在狭义上,“维稳”即政府回应 多面向讨论,为社会所广泛关注。人民日报社民众抗争的体制、机制与行动策略。实际上,在社 旗下的《人民论坛》杂志,在2010年9月和会运动与抗争政治中的政府角色和行为,已得到 2014年2月设置专栏,专题讨论维稳话题。境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研究。本文拟集中于狭 内外深具影响的《凤凰周刊》(2011年第3期)、义角度,讨论我国政府“维稳政治”的变迁及其特 《财经网》(2011年6月6日)与《南风窗》征,分析政府处置民众抗争、化解社会矛盾的有关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事件研究”(项目号:05BSH009)的阶段性成果,其主要观点与初稿曾在 第一届中国政治社会学讲习班”(2011年7月18日一7月20日北京)、“中国社会学年会”(2012年7月13日-16日银川)、“公共领域 中的冲突解决:理论与实践”(2012年11月17日北京)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2014年4月26-27日上海)上发表 得到蔡永顺、张光与陈志柔等教授的有益评论与校正,特此致谢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当代中国的“维稳政治”:沿革与特点* ———以抗争政治中的政府回应为视角 肖唐镖 内容提要 本文从历时与横切视角,集中讨论了中国大陆政府的“维稳政 治”。近 三 十 余 年 来,政 府 维 稳 已逐步脱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政法体制的总体框架,走向了“全面维稳”体制。这种全面维稳的政府回应 体制是一种“全员动员”体制,在缺乏应有的法律指引和专业规范的条件下,只能在“压力型的运动式治理”框 架内运行。为此,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维稳技术尽管“日臻完备”,但其手段和策略却多是行政的、政 治的,甚至是不合法的。这种政治化而非法治化的维稳政治,正是“全面维稳”与“全员 动 员”体制所固有的脱 离法治化和专业化、强化行政化和政治化之本质所在。 关 键 词 维稳 维稳体制 维稳技术 维稳政治 抗争政治 政府回应 2008年4月29日,北京奥运会前夕,国内权 威媒体《瞭望(新闻周刊)》刊出新华社记者汤耀国 先生的新闻稿《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维稳 之责》,报道称:围绕奥运召开的维护社会稳定 工 作正加紧展开,中央要求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在 维 稳工作中尤其要主动承担第一 责 任。由 此,在 政 府 话 语 中 已 使 用 多 年 的“维 稳”,作 为 一 个 深 具 中 国 特 色 的 热 词 与 社 会 政 治 现 象,日 益 被 媒 体 多 面 向 讨 论,为 社 会 所 广 泛 关 注。 人 民 日 报 社 旗 下 的 《人 民 论 坛 》杂 志,在 2010 年 9 月 和 2014年2月 设 置专 栏,专 题 讨 论 维 稳 话 题。境 内 外 深 具 影 响 的《凤 凰 周 刊》(2011年 第3期)、 《财 经 网 》(2011 年 6 月 6 日 )与 《南 风 窗 》 (2014年1 月 27 日 )等媒体也先后刊发有关 “维稳”专 题 的 深 度 报 道。 在社会运动与抗争政治 学 中,反 映 政 府 角 色 与行为的“维稳”,乃是塑造抗争政治的重要变量。 在广义上,政府维持其统治合法性、维护其统治秩 序的所有行为,都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但同时 又有可能开放或激发民众的抗争行动,从而 影 响 到社会政治秩序。在狭义上,“维稳”即政府 回 应 民众抗争的体制、机制与行动策略。实际上,在社 会运动与抗争政治中的政府角色和行为,已 得 到 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研究。本文拟集中于狭 义角度,讨论我国政府“维稳政治”的变迁及其特 征,分析政府处置民众抗争、化解社会矛盾的有关 831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事件研究”(项 目 号:05BSH009)的 阶 段性 成 果。其主要观点与初稿曾在 “第一届中国政治社会学讲习班”(2011年7月18日-7月20日北京)、“中国社会学年会”(2012年7月13日-16日银川)、“公共领域 中的冲突解决:理论与实践”(2012年11月17日北京)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2014年4月26-27日上海)上发表, 得到蔡永顺、张光与陈志柔等教授的有益评论与校正,特此致谢! DOI:10.16091/j.cnki.cn32-1308/c.2015.01.012
享汝 2015.1 体制安排、运行机制和技术。 2009),对政法委制度沿革及其现状的研究(李铭, 研究的问题 2008),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逐步系统化并 发展成为维稳模式的研究(谢岳,2013)。在法律 西方学界对政府和国家对民众抗争政治已有和司法制度、纠纷及其解决方面,如对中国“群体 长期而卓越的研究。近年两份优秀的综合性专题性事件(非常规纠纷)”解决机制的评论(顾培东 文章,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文献整理和述评 2007),对司法调解、替代解决机制的研究(范愉 峰教授以国家对工人阶级形成及其抗争政治的影2005;徐盺,2008)等。在政府维稳体制与政策方 响为例进行分析,发现西方学界的解释大体从三面,已有众多关于维稳体制特点的研究(于建嵘, 个方面,即:国家结构和政权特性(国家权力的集2009,2012;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2010;徐 中程度和压制性),公民权利安排(普选权的实施行,2010;容志、陈奇星,2011;王玉荣,2011;朱四 和政治参与)和国家的制度设计(联邦制和单 倍,2011;吕明,2011;陈发桂,2011;唐皇凤,2012 制,以及司法机构的地位),进行考察和分析(陈应星,2012;金太军、赵军锋,2012;中共金华市委 峰,2009)。黄冬娅博士的整理发现:西方学界大政法委员会课题组,2012;李昌庚,2012;张丽琴, 体将抗争政治研究中的“国家”区分为三个层次,2013;岳经纶,2013;舒刚,2013),对政府处置行 即“稳定的政治结构”(国家性质、国家创建和国家为、技术与策略的分析(黄卫平、陈家喜,2008;郑 政治制度)、“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国家渗透能风田、许竹青、余杭,2012;张永宏、李静君,2012; 力、战略和策略)和“变化的政治背景”(封闭政体朱德米、李燕,2012;袁倩,2013),对维稳绩效的分 的开放、政治联盟的稳定性、政治支持存在与否、析(赵永琛,2010;廖小东、曹文波,2010;张荆红 政治精英的分裂和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三个层2011;王梅枝,201l;李国强,2012;谢岳、党东升, 次,它们都对社会抗争的兴起、形式和结果以及对2013)。在国家与政体的性质与结构方面,基于历 抗争主体的身份认同和行动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史变迁对社会政治运动的宏观分析(冯仕政 黄冬娅,2011)。他们的分析框架、视角和方法值2011),对国家控制对社会抗争的研究(李阳华, 得借鉴。 2011)。此外,还有对维稳理念、观念或思维的研 在有关中国抗争政治的研究中,境外文献中究(彭光芒,2010;陈发桂,2011;杨兴培,2012;常 已有不少关于政府和国家角色的出色研究。如:存平、石彩平、刘智勇,2012;项赠,2014),对维稳 对学生运动中政府的研究(赵鼎新,2007),对农民干部与信访干部的调查(金国华、汤啸虎,2007;张 在“依法抗争”中与政府的博弈(欧博文、李连江,炜,2009)。此外,常见更多从预期和建议角度,对 2006),对劳资纠纷、工人抗争中政府、工会角色的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和社会矛盾的政策分析和建 研究(陈峰,2008),对基层政府维稳体制及其运行议 的研究(苏阳、贺欣,2011),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 上述研究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我们对政府维稳 府不同的¨维稳”角色的分析(蔡永顺,2011),对地体制及其技术的认识,形成了一些相关共识,如维 方政府“关系型镇压”( relational repression)这一稳体制的刚性、压力型特点,维稳成本高昂等。但 软”手段的分析(欧博文、邓燕华,2013)。李静君客观地说,该领域的系统性专项研究仍存在一些 与张文宏在近作中对中国基层政府维稳“三大”机不足,正如苏阳、贺欣的所指出:多数研究者是通 制(抗争行为的讨价还价、制度化程序对社会不稳过观察运动和访问抗争人士来收集资料,缺乏来 定因素的吸纳,恩庇侍从主义)的研究,将其概括政府方面的故事(苏阳、贺欣,2011:228)。在研 为“议价的威权主义”。(李静君,张文宏,2013)可究视野、维稳的逻辑起点等方面存在分歧。(张志 喜的是,境内文献中也有越来越多的髙质量研究荣、黄怡宁·2013)此外,一些针对政法或维稳机构 成果。比如,有关政法机器方面,对政法委、法院、的研究,对与民众抗争的互动联系关注不足。因 进京访”的系列研究(侯猛,2003,2005,2011a,此,本领域尚有极大的研究空间。 2011b),对警察和公安体制的系列研究(樊鹏 本文不拟对抗争政治中的政府与国家行为、 2009;樊鹏、汪卫华、王绍光,2009;樊鹏、易君健,角色和性质展开全面研究,仅将焦点聚集于“政府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体制安排、运行机制和技术。 研究的问题 西方学界对政府和国家对民众抗争政治已有 长期而卓越的研究。近年两份优秀的综合性专题 文章,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文献整理和述评。陈 峰教授以国家对工人阶级形成及其抗争政治的影 响为例进行分析,发现西方学界的解释大体从三 个方面,即:国家结构和政权特性(国家权力的集 中程度和压制性),公民权利安排(普选权的实施 和政治参与)和 国 家 的 制 度 设 计(联 邦 制 和 单 一 制,以及司 法 机 构 的 地 位),进 行 考 察 和 分 析(陈 峰,2009)。黄冬娅博士的整理 发 现:西 方 学 界 大 体将抗争政治研究中的“国家”区分为三个层次, 即“稳定的政治结构”(国家性质、国家创建和国家 政治制度)、“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国家渗透能 力、战略和策略)和“变化的政治背景”(封闭政体 的开放、政治联盟的稳定性、政治支持 存 在 与 否、 政治精英的分裂和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三个层 次,它们都对社会抗争的兴起、形式和结果以及对 抗争主体的身份认同和行动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冬娅,2011)。他们的分析框架、视角和方法值 得借鉴。 在有关中国抗争政治的研 究 中,境 外 文 献 中 已有不少关于政府和国家角色的出色研究。如: 对学生运动中政府的研究(赵鼎新,2007),对农民 在“依法抗争”中与政府的博弈(欧博文、李连江, 2006),对劳资纠纷、工人抗争中政府、工会角色的 研究(陈峰,2008),对基层政府维稳体制及其运行 的研究(苏阳、贺欣,2011),对中央政府 和 地 方 政 府不同的“维稳”角色的分析(蔡永顺,2011),对地 方政府“关系型镇压”(relationalrepression)这一 “软”手段的分析(欧博文、邓燕华,2013)。李静君 与张文宏在近作中对中国基层政府维稳“三大”机 制(抗争行为的讨价还价、制度化程序对社会不稳 定因素的吸纳,恩庇侍从主义)的研究,将其概括 为“议价的威权主义”。(李静君,张文宏,2013)可 喜的是,境内文献中也有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研 究 成果。比如,有关政法机器方面,对政法委、法院、 “进京 访”的 系 列 研 究 (侯 猛,2003,2005,2011a, 2011b),对 警 察 和 公 安 体 制 的 系 列 研 究 (樊 鹏, 2009;樊鹏、汪卫华、王绍光,2009;樊鹏、易 君健, 2009),对政法委制度沿革及其现状的研究(李铭, 2008),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逐步系统化并 发展成为维稳模式的研究(谢岳,2013)。在 法 律 和司法制度、纠纷及其解决方面,如对中国“群 体 性事件(非常规纠纷)”解决机制的评论(顾培东, 2007),对司法调解、替代解决机制的 研 究(范 愉, 2005;徐昕,2008)等。在政府维稳体制与政策方 面,已有众多关于维稳体制特点的研究(于 建 嵘, 2009,2012;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2010;徐 行,2010;容志、陈奇星,2011;王 玉 荣,2011;朱 四 倍,2011;吕明,2011;陈发桂,2011;唐皇凤,2012; 应星,2012;金太 军、赵军 锋,2012;中 共 金华 市 委 政法委员会 课 题 组,2012;李 昌 庚,2012;张 丽 琴, 2013;岳 经 纶,2013;舒 刚,2013),对 政 府处 置 行 为、技术与策略的分析(黄 卫 平、陈 家 喜,2008;郑 风田、许竹青、余杭,2012;张永宏、李静 君,2012; 朱德米、李燕,2012;袁倩,2013),对维稳绩效的分 析(赵永琛,2010;廖 小 东、曹文 波,2010;张 荆 红, 2011;王梅枝,2011;李国 强,2012;谢 岳、党 东升, 2013)。在国家与政体的性质与结构方面,基于历 史变迁 对 社 会 政 治 运 动 的 宏 观 分 析 (冯 仕 政, 2011),对国 家控 制 对 社 会 抗 争 的 研 究 (李 阳 华, 2011)。此外,还有对维稳理 念、观 念 或 思 维 的 研 究(彭光芒,2010;陈发桂,2011;杨兴 培,2012;常 存平、石彩平、刘 智 勇,2012;项 赠,2014),对 维 稳 干部与信访干部的调查(金国华、汤啸虎,2007;张 炜,2009)。此外,常见更多从预期和建议角度,对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和社会矛盾的政策分析和建 议。 上述研究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我们对政府维稳 体制及其技术的认识,形成了一些相关共识,如维 稳体制的刚性、压力型特点,维稳成本高昂等。但 客观地说,该领域的系统性专项研究仍存在 一 些 不足,正如苏阳、贺欣的所指出:多数 研 究 者 是 通 过观察运动和访问抗争人士来收集资料,缺 乏 来 自政府方面的故事(苏阳、贺欣,2011:228)。在研 究视野、维稳的逻辑起点等方面存在分歧。(张志 荣、黄怡宁,2013)此外,一些针对政法或维稳机构 的研究,对与民众抗争的互动联系关注不足。因 此,本领域尚有极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不拟对抗争政治中的政府与国家行为、 角色和性质展开全面研究,仅将焦点聚集于“政府 931 2015.1
当代中国的“维稳政治”:沿革与特点 回应”环节,即:仅关注群体抗争事件发生后的政的政府文献,但主要来自于近20年间笔者的田野 府行为及其解释。它不是对国家、政府行为和角调查,包括实地观察以及对政府官员的深度访谈。 色的全过程关注,不注重国家、政府对社会运动与 “维稳”体制是怎样形成的? 抗争的刺激与引发作用。显然,这里将“政府”做 了极为宽泛的理解,包括多种公共权力主体或其 笔者以近30余年来A省政法、信访和“维 行使者,如不分层级和区域的政府、执政党、政治稳”工作变迁的资料为主,结合全国性背景,将与 性组织如工会、政府官员等。对“回应”的考察 其相关的显著性事件抽出,列入表1。这一历时 方面指向相对结构化的“维稳”体制、机制与政策,性的比较维度主要有二:一是信访、政法机器和维 另一方面,也指向相对灵活的“维稳”技术,即其行稳机构的变化情况,二是相关法律政策及其实施 为、方法与策略。与一些学者单纯从政法或信访(管理)的变化情况。笔者以为,结合这两个层面 视角讨论维稳问题不同,本文拟将两者结合,对政的观察,应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国内维稳体制变迁 府维稳进行综合性考察 与成型的基本过程。 本文分析所依据的资料,部分来自业已公开 表1近30余年来我国政府“维稳”工作变迁简表 [年份 重大事件 法律政策与管理活动 政法机器与维稳机构 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央成立处理上访问题领导小组 98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维护信访秩序的几项规定》中央政法委员会成立 198 党中央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 中央《党政机关信访工作暂行条 982党的十二大 颁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例》规定县以上各级党政机关都必 须设置信访机构,成为常设性部门 1983 19830年至1987年第一次“严打” 中央两办《关于六届人大、六届政协二次会议期间,严格控 制上访人员来京的通知》,国办转发《北京市人民政府《关 于国庆节前后控制进京人员的请示》的通知》 1986 中央两办颁发《关于加强信访工作的通知》 法院设立告诉申诉庭,接受群众的 涉诉信访并予处理 1987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988党的十三大召开 公安部发布《关于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几点意见》 1989 《集会游行示威法》行政诉讼法》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政法工作的通知》, 990 中央两办颁发《关于预防和制止群众性械斗事件的通知》,恢复设立中央政法委 A省《实施《集会游行示威法》工作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作出《关于加强社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其 1991 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中央综治委发布《关于实行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的规定》中办发布《信访问题 办公室与中央政法委机关合署办 口 192的十四大召开;A省开始A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执行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 任制和一票否决制 1993四川仁寿事件 中央综治委等五部委下发《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 导责任制的若干规定》 A省成立处置突发事件指挥小组 中央两办颁发《关于处置紧急治安事件有关事项的通知》 A省与区县签订“保一方平安”责任书、与部门签订“维护 稳定”责任书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回应”环节,即:仅关注群体抗争事件发生后的政 府行为及其解释。它不是对国家、政府 行 为 和 角 色的全过程关注,不注重国家、政府对社会运动与 抗争的刺激与引发作用。显然,这里将“政府”做 了极为宽泛的理解,包括多种公共权力主体或其 行使者,如不分层级和区域的政府、执 政 党、政 治 性组织如工会、政府官员等。对“回应”的考察,一 方面指向相对结构化的“维稳”体制、机制与政策, 另一方面,也指向相对灵活的“维稳”技术,即其行 为、方法与策略。与一些学者单纯从政 法 或 信 访 视角讨论维稳问题不同,本文拟将两者结合,对政 府维稳进行综合性考察。 本文分析所依据的资料,部分来自业已公开 的政府文献,但主要来自于近20年间笔者的田野 调查,包括实地观察以及对政府官员的深度访谈。 “维稳”体制是怎样形成的? 笔者以 近 30 余 年 来 A 省 政 法、信 访 和 “维 稳”工作变迁的资料为主,结合全国性背景,将与 其相关的显 著 性 事 件 抽 出,列 入 表1。这 一 历 时 性的比较维度主要有二:一是信访、政法机器和维 稳机构的变化情况,二是相关法律政策及其实 施 (管理)的变化情况。笔者以为,结合这两个层 面 的观察,应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国内维稳体制变 迁 与成型的基本过程。 表1 近30余年来我国政府“维稳”工作变迁简表 年份 重大事件 法律政策与管理活动 政法机器与维稳机构 197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央成立处理上访问题领导小组 1980 198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维护信访秩序的几项规定》 中央政法委员会成立 1981 党中央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 1982 党的十二大 颁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中央《党 政 机 关 信 访 工 作 暂 行 条 例》规定县以上各级党政机关都必 须设置信访机构,成为常设性部门 1983 1983年至1987年第一次“严打” 1984 中央两办《关于六届人大、六届政协二次会议期间,严格控 制上访人员来京的通知》,国 办 转 发《北京市人民政府〈关 于国庆节前后控制进京人员的请示〉的通知》 1986 中央两办颁发《关于加强信访工作的通知》 法院设立告诉申诉庭,接受群众的 涉诉信访并予处理 1987 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1988 党的十三大召开 公安部发布《关于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几点意见》 1989 西藏 事 件、1989 年 政 治 风 波 《集会游行示威法》《行政诉讼法》 1990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政法工作的通知》, 中央两办颁发《关于预防和制止群众性械斗事件的通知》, A 省《实施〈集会游行示威法〉工作方案》 恢复设立中央政法委 1991 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作出《关 于 加 强 社 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中央综治委发布《关于实行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的规定》,中办发布《信访问题 归口分工处理办法》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其 办公室与中央政法委机关合署办 公 1992 党的十四大召开;A 省开始 工商企业改革 A 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执行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 任制和一票否决制 1993 四川仁寿事件 中央综治委等五部委下发《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 导责任制的若干规定》 A 省成立处置突发事件指挥小组 1994 中央两办颁发《关于处置紧急治安事件有关事项的通知》。 A 省与区县签订“保一方平 安”责 任 书、与 部 门 签 订“维 护 稳定”责任书。 041 当代中国的“维稳政治”:沿革与特点
享汝 2015.1 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 人民警察法》颁布,A省《印发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工作规|于加强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工作 范(试行)的通知X关于认真解决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保持的通知》;A省成立由党政主要领 社会稳定的紧急通知 导负总责的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 996 A省《关于印发处理被拆迁人员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的通 知》,全国第二次“严打”(至1997年) 997党的十五大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认可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A省 《关于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的通告》 A省成立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政法委发布《关于加强党委政 A省《关于认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通知》强调做好法委员会执法监督工作的意见 998 两会”、“两节”其间的稳定工作, 法院设立立案庭和审判监督庭,立 案庭负责群众的涉诉信访接待和 成立,专门负责危及公共秩序的突 法轮功自焚事件;国庆50公安部《关于处置群体性事件慎用警力、武器警械、强制措发性事件;下发《中共中央关于进 1999 施和严格请示报告的紧急通知》 步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的决 定》;党委增添了610办公室,与政 去委合署办公,防范和处理邪教 公安部《严肃依法严肃处理堵塞铁路、道路交通等群体性 事件的紧急通知》,A省《关于进一步做好“两会”期间群体中办国办的信访局升格为副部级 性事件处置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印发一会一节期间处的国家信访局 置群体性事件应急方案的通知》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A省成立治安支队专司首脑机关 见》,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关周边群体性事件,江西省以省委 2001 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暴力恐怖活动的通知》:A省《关于办公厅信访处、省政府办公厅信 继续做好“退改离”人员工作的通知》;全国第三次“严打处为基础,组建中共江西省委信访 省成立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赴京 江西省下发《关于妥善处理来省集体上访异常上访维护稳定工作组,江西省委、省政府成 省委省政府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工作方案《关于建立处立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省委常委 2002党的十六大 置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的意见》《江西省和副省长任副组长的“江西省信访 委省政府信访局处置重大突发性群众来省集体上访工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全 预案江西省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办法》。 省信访工作,研究、解决信访工作 中的重大问题 国办《关于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 2000孙志刚事件:“非典”事件|急通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道送办法》废止 工作的决定》,提出公安局长由同 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 中央建立“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 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A 中央两办下发《关于建立中央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众性 省和各地纷纷跟进,地方法院开 200人权入宪;万州事件、汉源|事件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中央两办转发《关于积极预防/始设立二庭,专门承担涉诉信访的 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大规模治理信访突职能信访局升格口,大部分县建 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 立了基层信访工作机构,形成“纵 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河 南义马市在原信访局基础上组建 群众工作局 中央联席会议办公室改设在国家 信访局;A省成立预防和处置群体 2005池州事件 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修订后的《信访条例》;中央政法委发布性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 广东省成立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和 维稳办;江西省各市分别组建特警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1995 《人民警察法》颁布。A 省《印发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工作规 范(试行)的通知》《关于认真解决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保持 社会稳定的紧急通知》。 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 于加强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工作 的通知》;A 省 成 立 由 党 政 主 要 领 导负总责的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 组 1996 A 省《关于印发处理被拆迁人员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的通 知》,全国第二次“严打”(至1997年)。 1997 党的十五大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认可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A 省 《关于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的通告》。 A 省成立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1998 A 省《关于认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通知》,强调做好 “两会”、“两节”其间的稳定工作。 中央政法委发布《关于加强党委政 法委员会执法监督工作的意见》。 法院设立立案庭和审判监督庭,立 案庭负责群众的涉诉信访接待和 处理。 1999 法 轮 功 自 焚 事 件;国 庆 50 周年 公安部《关于处置群体性事件慎用警力、武器警械、强制措 施和严格请示报告的紧急通知》。 中央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专门负责危及公共秩序的突 发性事件;下 发《中 共 中 央 关 于 进 一步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的决 定》;党委增添了610办公室,与政 法委合署办公,防范和处理邪教。 2000 公安部《严肃依法严肃处理堵塞铁路、道路交通等群体性 事件的紧急通知》,A 省《关于进一步做好“两会”期间群体 性事件处置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印发一会一节期间处 置群体性事件应急方案的通知》。 中办、国办的信访局升格为副部级 的国家信访局。 2001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 见》,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关 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暴力恐怖活动的通知》;A 省《关于 继续做好“退改离”人员工作 的 通 知》;全 国 第 三 次“严 打” (至2002年)。 A 省成立治安支队专司首脑机关 周边群体 性 事 件。江 西 省 以 省 委 办公厅信访处、省政府办公厅信访 处为基础,组建中共江西省委信访 局。 2002 党的十六大 江西省下发《关于妥善处理来省集体上访、异 常 上 访 维 护 省委省政府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工作方案、《关于建立处 置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的意见》《江 西 省 委省政府信访局处置重大突发性群众来省集体上访工作 预案》《江西省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办法》。 A 省成立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赴京 稳定工作组。江西省委、省政府成 立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省委常委 和副省长任副组长的“江西省信访 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全 省信访工作,研 究、解 决 信 访 工 作 中的重大问题。 2003 孙志刚事件;“非典”事件 国办《关于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紧 急通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 工作的决 定》,提 出 公 安 局 长 由 同 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 2004 人权入宪;万 州 事 件、汉 源 事件 中央两办下发《关于建立中央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众性 事件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中央两办转发《关于积极预防 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大规模治理信访突 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 中央建立“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 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A 省和各地 纷 纷 跟 进。地 方 法 院 开 始设立二庭,专门承担涉诉信访的 职能。信访局升 格① ,大 部分县 建 立了基层信访工作机构,形 成“纵 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河 南义马市在原信访局基础上组建 群众工作局。 2005 池州事件 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修订后的《信访条例》;中央政法委发布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 中央联席会议办公室改设在国家 信访局;A 省成立预防和处置群体 性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广东省成立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和 维稳办;江西省各市分别组建特警 支队。 141 2015.1
当代中国的“维稳政治”:沿革与特点 中办《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 意见》提出要积极探索和完善行政和解、行政诉讼和解制 度。颁布《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部《关于实施社区和农 2006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村警务战略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妥善处理\A省 建设和谐社会 群体性行政案件的通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下发了《关 维稳工作专题会议常态化 于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指导意见》,广东省《处置群体性 事件办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和突发公共事件责任追究 办法》 国务院颁布《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复议和解制 度。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 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统一领导、部门 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 第六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时任总 2007党的十七大 作新格局。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 理温家宝与时任国家副主席曾庆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A省红会见与会代表 颁布《各类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工作暂行办 中央政法委明确"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廉洁公正 执法”为“三项重点工作”,中央维稳工作的重点转变为构 北京奥运会;西藏314事/建社会维稳网络并开始探索新的维稳模式,最高人民法 1208件:;能安事件;孟连事件院出台《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A省开般/全国200余名县委书记轮训“维 重信重访专项治理活动努力实现北京奥运期间非正常赴护社会稳定及突发事件处理 京访的零目标;天津市《关于依法处理进京上访活动中违 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通知》 全国推行重大决策事项信访稳定风险评估;中央两办转发 《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体来访的意见翼《关于中央和国 全国3000名县公安局长和2000 200国庆60周年;石首事件化解工作制度化的意见x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名悬纪委书记进京轮训进一步明 诉信访工作的意见X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确国家信访局为国务院办公厅管 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 当前形势下做好行政审批工作的若干意见》。 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 题研究进行第23次集体学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 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将和中央决定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全 2010上海世博会 解作为处理案件的首要选择,明确行政协调和解案件的范面铺开“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 围,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法院开展解决行政案件申诉作”的试点 上访专项治理活动”会议发布《人民法院涉诉信访案件终 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行政强制法》承认行政机关和被执社会管理问题,中央综治委更名 2011 行人可以采用缔结”执行协议”的方式达成行政和解,出北京成立综治委社会矛盾多元调 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解工作协调委员会,广东省委设立 社会工作委员会 第七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十八大 2012党的十八大 后各地政法委书记大多已不再由 公安局长兼任 中央部署地方司法机关的垂直管理改革。国家信访局取 201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消对各省市的信封排名、通报,信访部门不再受理涉法涉 诉信访,改由政法机关统一受理。运行了近60年的劳教 制度被废除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 2014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核心价值追求,中央出台《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 访突出问题的意见》。 刘云山、张高丽出席 資料来源与说明:(1)A省資料来自笔者的第一手调查,全国性資料和其他省市的貴料,多数来自公开的出版物,少数来 自笔者的访谈;(2)对相同主题的显著性事件,表内一般仅列其最早出现的时间。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6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 建设和谐社会 中办《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 意见》提出要积极探索和完善行政和解、行政诉讼和解制 度。颁布《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部《关于实施社区和农 村警务战略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 于 妥 善 处 理 群体性行政案件的通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下发了《关 于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指导意见》。广 东 省《处 置 群 体 性 事件办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和突发公共事件责任追究 办法》。 A 省维稳工作专题会议常态化 2007 党的十七大 国务院颁布《行 政 复 议 法 实 施 条 例》,规定了复议和解制 度。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 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统一领导、部门 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 作新格局。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A 省 颁布《各类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工作暂行办 法》。 第六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时任总 理温家宝与时任国家副主席曾庆 红会见与会代表 2008 北 京 奥 运 会;西 藏 314 事 件;瓮安事件;孟连事件 中央政法委明确“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廉洁公正 执法”为“三项重点工作”,中央维稳工作的重点转变为构 建社会维稳网络,并开始探索新的维稳模式。最高人民法 院出台《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A 省 开 展 重信重访专项治理活动,努力实现北京奥运期间非正常赴 京访的零目标;天津市《关于依法处理进京上访活动中违 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通知》。 全国2000余 名 县委 书 记 轮 训“维 护社会稳定及突发事件处理” 2009 国庆60周年;石首事件 全国推行重大决策事项信访稳定风险评估;中央两办转发 《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体来访的意见》《关于中央和国 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的意见》《关于把矛盾纠纷排查 化解工作制度化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 诉信访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 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 当前形势下做好行政审批工作的若干意见》。 全国 3000 名 县 公 安 局 长 和 2000 名县纪委书记进京轮训;进一步明 确国家信访局为国务院办公厅管 理的国家局 2010 上海世博会 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 题研究进行第23次集 体 学 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 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将 和 解作为处理案件的首要选择,明确行政协调和解案件的范 围。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法院开展解决行政案件申诉 上访专项治理活动”会议,发布《人民法院涉诉信访案件终 结办法》。 中央决定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全 面铺开 “用 群 众 工 作 统 揽 信 访 工 作”的试点 2011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行政强制法》,承认行政机关和被执 行人可以采用缔结“执 行 协 议”的方式达成行政和解。出 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 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 问 题,中 央 综 治 委 更 名。 北京成立综治委社会矛盾多元调 解工作协调委员会,广东省委设立 社会工作委员会 2012 党的十八大 第七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十八大 后各地政法委书记大多已不再由 公安局长兼任 2013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央部署地方司法机关的垂直管理改革。国 家信 访 局 取 消对各省市的信封排名、通报。信访部门不再受理涉法涉 诉信访,改由政法机 关 统 一 受 理。运 行 了 近60年 的 劳 教 制度被废除。 2014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 核心价值追求。中央出台《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 访突出问题的意见》。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 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 刘云山、张高丽出席 资料来源与说明:(1)A 省资料来自笔者的第一手调查,全国性资料和其他省市的资料,多数来自公开的出版物,少数来 自笔者的访谈;(2)对相同主题的显著性事件,表内一般仅列其最早出现的时间。 241 当代中国的“维稳政治”:沿革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