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对外贸易差额结构 与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式 王孝松1谢申祥2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 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提要]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对外贸易的差额结构来展望“十二五”纲要中提出的中国新 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前景。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是伴随着高耗能、低附加值制造业 的发展而实现的,中国外向型制造业的附加值很低,无法真正实现从根本上提升技术水平的目 标。中国的产成品过于集中地出口到美国和欧盟,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严重的贸易摩 擦与争端,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为完成“十二五”纲要中的发展目标,实现内 外平衡的经济增长新模式,需要调整目前的贸易差额结构,既要努力实现国内制造业技术水平的 提升,又要注意出口流向多元化,并且从根本上促进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发展;在依靠国内市场 的同时不能放弃对外贸易,并力争做到二者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贸易差额结构;新经济增长模式;内外平衡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6X(2012)12-0015-1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在世界第二位,而贸易额则高居全球榜首。但与此 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遵循比较优势、实施出口导向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过分依赖外部市场、贸易 战略使中国获取了丰厚的贸易利益,为中国经济的条件不断恶化以及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等问 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中国GDP已排题,2而且制造业强大的竞争力可能会引起 [收稿日期]2012-10-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枃与管理通胀 预期的关系研究”(098ZD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扩大内需与稳定 外需协调发展研究”(098ZDO019);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中国宏 观经济分析与预测”(10JBG003) [作者简介]王孝松(1983),男,天津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谢申祥(1978—),男,湖北监利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 后,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对外贸易差额结构 与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式 王孝松1 谢申祥2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 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 提 要 ] 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对外贸易的差额结构来展望 “ 十二五 ” 纲要中提出的中囯 新 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前景。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是伴随着高耗能、低附加值制造业 的发展而实现的,中国外向型制造业的附加值很低,无法真正实现从根本上提升技术水平的目 标。中国的产成品过于集中地出口到美国和欧盟,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严重的贸易摩 擦与争端,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为完成“十二五”纲要中的发展目标,实现内 外平衡的经济增长新模式,需要调整目前的贸易差额结构,既要努力实现国内制造业技术水平的 提升,又要注意出口流向多元化,并且从根本上促进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发展;在依靠国内市场 的同时不能放弃对外贸易,并力争做到二者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贸易差额结构;新经济增长模式;内外平衡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 (2012) 12—0015—1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人WTO以来,中国 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遵循比较优势、实施出口导向 战略使中国获取了丰厚的贸易利益,为中国经济的 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中国GDP已排 在世界第二位,而贸易额则高居全球榜首。但与此 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过分依赖外部市场、贸易 条件不断恶化以及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等 问 题, 而且制造业强大的竞争力可能会引起 [收稿日期]2012—10—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通胀 预期的关系研究”(09&ZD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扩大内需与稳定 外需协调发展研究”(09&ZD019);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中国宏 观经济分析与预测”(10JBG003) [作者简介]王孝松(1883—),男,天津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谢申祥(1978—),男,湖北监利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 后,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同中国处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恐慌 在扩大内需的经济增长新模式 这种不平衡增长模式的弊端在全球经济危机爆 发的背景下愈发凸显出来:2008年以来,以美国 、贸易差额总体状况 为首的发达国家遭遇了严重的金融风暴,经济停滞 不前,于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出口市场需求锐减,中 (一)国际收支差额结构 国对外贸易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以来保持顺 由此,中国各界逐渐意识到,过分依赖外需的差状态,而且呈现出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 经济增长模式亟待调整。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顺差的格局(表1)。特别是经常项目,始终保持 政府特别指出要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强调了依靠国较高的顺差水平。但细分项目来看,货物贸易是构 内市场、旨在实现内外平衡的经济增长新模式。 成顺差的主要来源,而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 对外贸易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的最重要方式,态,起到了缩小经常项目顺差的作用。这表明中国 而贸易结构,特别是贸易差额的结构可以反映出中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服务业发展则处于较低水 国的产业结构、生产阶段、比较优势和内外需状况平,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而服务业往往具有 等,同经济增长模式息息相关,通过对贸易差额结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吸纳就业水平高、污染 构的分析可以洞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征,还可及耗能低等特点。一国服务业水平低意味着该国的 以揭示出中国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技术水平,并由此产业结构有待提升。实际上,制造业迅猛发展而服 阐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与模式,以及对外贸易与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 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将从多维度解析中的影响,不仅在发展过程中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 国对外贸易差额的结构特征,包括各种贸易方式和价,而且附加值低、获取的贸易利益有限。此外 各类企业带来的贸易差额、差额的商品结构和国别方面,“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遭遇越来越多 结构等。通过这样的分析,本文旨在回答两个问的贸易摩擦与壁垒;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则对本国 题:其一,透过顺差结构,剖析中国的出口导向战服务业给予高度保护,迟迟未能开放服务业市场, 略如何导致了不平衡发展的局面;其二,这种问题以至于在入世十周年之际,被美国等发达国家指责 如何解决,即如何通过调整外贸顺差结构来实现旨“未能履行入世承诺”。 表1 中国国际收支主要项 单位:10亿美元 货物 服务 对外 外国 证券投证券投 内容 经常项目 本项目 贸易 贸易 直接投资来华投资资资产资负债 1.6 18.1 38.7 35.8 0.1 0.7 38. 11.3 7.3 2001 17.4 34.0 34.8 35.4 6.8 32.3 12. 1.8 44.7 8.6 47.1 59.0 110.7 160.8 134.2 63.0 79.1 2006 253.3 217.7 6.7 78.1 110.4 371.8 315.4 73.5 138.4 2.3 21.0 426.1 360.7 11.8 19.0 147.8 32.7 28.8 254.2 226.0 185.1 31.7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统计数据计算
同中国处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恐慌。[5] 这种不平衡增长模式的弊端在全球经济危机爆 发的背景下愈发凸显出来:2008年以来,以美国 为首的发达国家遭遇了严重的金融风暴,经济停滞 不前,于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出口市场需求锐减,中 国对外贸易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由此,中国各界逐渐意识到,过分依赖外需的 经济增长模式亟待调整。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 政府特别指出要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强调了依靠国 内市场、旨在实现内外平衡的经济增长新模式。 对外贸易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的最重要方式, 而贸易结构,特别是贸易差额的结构可以反映出中 国的产业结构、生产阶段、比较优势和内外需状况 等,同经济增长模式息息相关,通过对贸易差额结 构的分析可以洞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征,还可 以揭示出中国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技术水平,并由此 阐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与模式,以及对外贸易与 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将从多维度解析中 国对外贸易差额的结构特征,包括各种贸易方式和 各类企业带来的贸易差额、差额的商品结构和国别 结构等。通过这样的分析,本文旨在回答两个问 题:其一,透过顺差结构,剖析中国的出口导向战 略如何导致了不平衡发展的局面;其二,这种问题 如何解决,即如何通过调整外贸顺差结构来实现旨 在扩大内需的经济增长新模式。 一 、 贸易差额总体状 况 (一)国际收支差额结构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以来保持顺 差状态,而且呈现出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 顺差的格局(表1)。特别是经常项目,始终保持 较高的顺差水平。但细分项目来看,货物贸易是构 成顺差的主要来源,而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 态,起到了缩小经常项目顺差的作用。这表明中国 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服务业发展则处于较低水 平,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而服务业往往具有 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吸纳就业水平高、污染 及耗能低等特点。一国服务业水平低意味着该国的 产业结构有待提升。实际上,制造业迅猛发展而服 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 的影响,不仅在发展过程中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 价,而且附加值低、获取的贸易利益有限。此外, 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遭遇越来越多 的贸易摩擦与壁垒;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则对本国 服务业给予高度保护,迟迟未能开放服务业市场, 以至于在入世十周年之际,被美国等发达国家指责 “未能履行入世承诺”。 中国国际收支主要项目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统计数据计算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在资本与金融项下,笔者考察了直接投资和证 从贸易顺差规模来看,1995年至2001年期 券投资两项内容。从1995年以来,外国企业来华直间仅有小幅上升,而2002年之后则增长迅猛, 接投资持续稳定地增长。这些外资企业大多是将中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达到了2955亿美元的 国作为其海外生产基地,并采取外向型经营战略,顶峰。2009年贸易顺差则降至1961亿美元,降 是中国出口贸易迅猛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而中国幅高达34%,2010年顺差进一步降至1831亿美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也取得一定进展。在2007元(表2)。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在1995年为 年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较慢,但2008年2.3%,随后几年在经历了小幅波动之后,从 之后则迅速增长,表现出中国企业在拓展经营范围、2001年开始稳步上升,2007年达到7.5%的顶峰 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相比较(图2),2008年有小幅下降,此后两年锐减至 而言,2010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仅为吸引3.9%和31%的水平。2002年之后贸易顺差的加 外资规模的三分之一,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速扩张反映了加入WTO给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 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相比直接投资来看,近年来的巨大推动力;2008年之后顺差的急剧下降既反 中国的证券投资资产和负债规模较小,通过金融领映了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贸易发展带来的负面影 域筹集资金、获取资源的能力仍然较弱。 响,又反映了中国政府旨在减小顺差的各项举措产 (二)对外贸易顺差总体状况 生了效果。① 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积极地融入世比重(%) 界经济体系之中,对外贸易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 A、 有了显著的发展,而加入WTO则成为中国对外贸 易加速发展的助推器。 1995年到2001年,中国出口占GDP比重维持 在20%上下,而进口占GDP比重介于13%到19% 之间(图1)。从2002年开始,贸易额占GDP比重 小小小心炒份 …贸易差额GDP 1工贸易差额/GDP 大幅增加,2006年出口和进口占GDP比重分别为 36%和29%,贸易依存度高达65%。此后,出口额 图2中国贸易差额占GDP比重 和进口额占GDP比重均有所下降,但2010年又回 资料来源:同图1。 复到27%和23%的水平,贸易依存度超过了50%。 特别地,2008年之后,贸易顺差总额在减 比重(%) 小,而加工贸易顺差则在减小之后迅速增大,非 加工贸易逆差则持续地大幅增长,到2010年已 达到1398亿美元。这说明在全球经济危机和人 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和进口 15 0少心炒小年份复能力很强,顺差规模经历短暂下滑后反而扩 受到的影响几乎是对称的,而且受影响之后的恢 一出口GDP一进口/GDP 大。而非加工贸易却受到了不同方式的影响 2009年,外部需求不足和货币升值都导致出口大 图1中国进出口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联合国 Comtrade数据库。 幅减少,2010年贸易额回升,非加工贸易出口比 2009年增长了36%,而进口则增长了44%。这 ①2006年中国贸易依存度达到顶峰,外汇储备又超过日本居世界首位,“双顺差”问题浮出水面,因而2007年起中 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节顺差规模,例如调整出口退税,限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颁布新劳动合同 法等。尽管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为实现保增长的目标而调整甚至逆转了某些措施,但政策措施的时滞会使旨在减小顺 差的措施在危机爆发后发挥作用
在资本与金融项下,笔者考察了直接投资和证 券投资两项内容。从1995年以来,外国企业来华直 接投资持续稳定地增长。这些外资企业大多是将中 国作为其海外生产基地,并采取外向型经营战略, 是中国出口贸易迅猛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而中国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也取得一定进展。在2007 年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较慢,但2008年 之后则迅速增长,表现出中国企业在拓展经营范围、 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相比较 而言,2010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仅为吸引 外资规模的三分之一,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 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相比直接投资来看,近年来 中国的证券投资资产和负债规模较小,通过金融领 域筹集资金、获取资源的能力仍然较弱。 (二)对外贸易顺差总体状况 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积极地融入世 界经济体系之中,对外贸易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 有了显著的发展,而加入WTO则成为中国对外贸 易加速发展的助推器。 1995年到2001年,中国出口占GDP比重维持 在20%上下,而进口占GDP比重介于13%到19% 之间(图1)。从2002年开始,贸易额占GDP比重 大幅增加,2006年出口和进口占GDP比重分别为 36%和29%,贸易依存度高达65%。此后,出口额 和进口额占GDP比重均有所下降,但2010年又回 复到27%和23%的水平,贸易依存度超过了 50%。 图 1 中国进出口占 GDP 比 重 资料来源:联合国 Comtmde 数据库。 从贸易顺差规模来看,1995年至2001年期 间仅有小幅上升,而2002年之后则增长迅猛, 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达到了 2 955亿美元的 顶峰。2009年贸易顺差则降至1 961亿美元,降 幅高达34%,2010年顺差进一步降至1 831亿美 元(表2)。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在1995年为 2.3%,随后几年在经历了小幅波动之后,从 2001年开始稳步上升,2007年达到7.5%的顶峰 (图2),2008年有小幅下降,此后两年锐减至 3.9%和3.1%的水平。2002年之后贸易顺差的加 速扩张反映了加入WTO给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 的巨大推动力;2008年之后顺差的急剧下降既反 映了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贸易发展带来的负面影 响,又反映了中国政府旨在减小顺差的各项举措产 生了效果。① 图 2 中国贸易差额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同图1。 特别地,2008年之后,贸易顺差总额在减 小,而加工贸易顺差则在减小之后迅速增大,非 加工贸易逆差则持续地大幅增长,到2010年已 达到1 398亿美元。这说明在全球经济危机和人 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和进口 受到的影响几乎是对称的,而且受影响之后的恢 复能力很强,顺差规模经历短暂下滑后反而扩 大。而非加工贸易却受到了不同方式的影响: 2009年,外部需求不足和货币升值都导致出口大 幅减少,2010年贸易额回升,非加工贸易出口比 2009年增长了 36%,而进口则增长了 44%。这 ①2006年中国贸易依存度达到顶峰,外汇储备又超过日本居世界首位,“双顺差”问题浮出水面,因而2007年起中 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节顺差规模,例如调整出口退税,限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颁布新劳动合同 法等。尽管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为实现保增长的目标而调整甚至逆转了某些措施,但政策措施的时滞会使旨在减小顺 差的措施在危机爆发后发挥作用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就是说,中国已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了“加工贸易表2 中国对外贸易差额单位:10亿美元 顺差、非加工贸易逆差”的增长模式,中国的贸 易顺差完全是由加工贸易贡献的。然而,非加工年份总贸易加工非加工外资外资加外资非 贸易贸易总贸易工贸易加工贸易 贸易,特别是一般贸易的主要中间投入品是国内 199516.715.41.3 21.0 生产的,所以一般贸易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出贸易结构的改善和出口产品的技术升级。目 前中国的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的发展呈失衡状 200122.653.5-30.97.436.3 28.9 态,意味着中国各界为优化贸易结构、促进技术20210847-2419740=04 升级仍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200325578.9-5348.458.5-50.1 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也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持20043.010.3-74.314.82.7-687 续扩大的重要驱动因素。表2的最后两列数据表 2005101.9142.5-40.656.7115.4-58.7 明,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只有50 200617518-11.491.2156.8-65.6 亿美元,2000年之后则迅速扩张,到2010年已 2007262.2249.312.9136.1211.8 高达2389亿美元,超过了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 总额。显然,这体现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 008295.5296.8-1.3131.62088 经营策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外包和生200196.1264.6-81512.022.81-958 产分割盛行的条件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200181:2-13941432389-14.6 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阶段转移到劳动力丰裕的发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中的数据 展中国家,以寻求新的竞争优势。而中国便成为整理而得 跨国公司生产转移的重要目标。这些跨国公司主 (三)小结 要将中国作为加工制造基地,从母国或其他国家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呈现出经常项目和 进口关键的零部件,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组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的状态。在经常项目 装生产,然后将产成品销往海外,形成了“两头中,货物贸易顺差持续增长,而服务贸易逆差则逐 在外,大进大出”的生产和贸易格局。这便是外年扩大。在资本与金融项下,入世之后中国在吸引 资加工贸易持续顺差的原因。 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均取得了进展,而对外直 外资的非加工贸易一直呈逆差状态,其原因在接投资水平尚有提升空间。中国的证券投资资产和 于,外商投资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往往需要进口设负债规模较小,且波动较大,金融领域的发展仍显 备、物品,这要花费较大的支出。这部分支出被记滞后。 入非加工贸易之中,导致非加工贸易呈逆差状态。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占GDP比重逐年增加。这 逆差值不断扩大表明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投资规模主要是由加工贸易顺差的迅猛增长拉动的。非加工 不断扩大,用于进口设备物品的支出持续增加,即贸易在大多数年份呈现逆差,既表明中国的生产技 使在经济危机来临时也未受影响。这反映出中国持术仍处在较低水平,又反映了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带 续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在全球经济危来的进口需求扩张。外资企业的贸易差额结构同全 机爆发之际给海外投资者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使部企业相近,也呈现出“加工贸易顺差、非加工贸 其不断扩大在华投资。另一方面也说明,外商投资易逆差”的模式,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未对提升 企业的出口主要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原材料、零中国的技术水平产生显著作用。 部件等中间品并未实现自主生产或在国内采购,跨 国公司仅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而并非设计研发基 二、贸易方式、企业类型 地,并未对提升中国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发挥重 要作用。 根据高利埃等人( Gaulier et al)的统计分析
就是说,中国已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了 “加工贸易 顺差、非加工贸易逆差”的增长模式,中国的贸 易顺差完全是由加工贸易贡献的。然而,非加工 贸易,特别是一般贸易的主要中间投入品是国内 生产的,所以一般贸易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出贸易结构的改善和出口产品的技术升级。目 前中国的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的发展呈失衡状 态,意味着中国各界为优化贸易结构、促进技术 升级仍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也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持 续扩大的重要驱动因素。表2的最后两列数据表 明,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只有50 亿美元,2000年之后则迅速扩张,到2010年已 高达2 389亿美元,超过了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 总额。显然,这体现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 经营策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外包和生 产分割盛行的条件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 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阶段转移到劳动力丰裕的发 展中国家,以寻求新的竞争优势。而中国便成为 跨国公司生产转移的重要目标。这些跨国公司主 要将中国作为加工制造基地,从母国或其他国家 进口关键的零部件,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组 装生产,然后将产成品销往海外,形成了 “两头 在外,大进大出”的生产和贸易格局。这便是外 资加工贸易持续顺差的原因。 外资的非加工贸易一直呈逆差状态,其原因在 于,外商投资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往往需要进口设 备、物品,这要花费较大的支出。这部分支出被记 入非加工贸易之中,导致非加工贸易呈逆差状态。 逆差值不断扩大表明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投资规模 不断扩大,用于进口设备物品的支出持续增加,即 使在经济危机来临时也未受影响。这反映出中国持 续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在全球经济危 机爆发之际给海外投资者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使 其不断扩大在华投资。另一方面也说明,外商投资 企业的出口主要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原材料、零 部件等中间品并未实现自主生产或在国内采购,跨 国公司仅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而并非设计研发基 地,并未对提升中国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发挥重 要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差额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中的数据 整理而得。 (三)小结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呈现出经常项目和 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的状态。在经常项目 中,货物贸易顺差持续增长,而服务贸易逆差则逐 年扩大。在资本与金融项下,入世之后中国在吸引 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均取得了进展,而对外直 接投资水平尚有提升空间。中国的证券投资资产和 负债规模较小,且波动较大,金融领域的发展仍显 滞后。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占GDP比重逐年增加。这 主要是由加工贸易顺差的迅猛增长拉动的。非加工 贸易在大多数年份呈现逆差,既表明中国的生产技 术仍处在较低水平,又反映了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带 来的进口需求扩张。外资企业的贸易差额结构同全 部企业相近,也呈现出“加工贸易顺差、非加工贸 易逆差”的模式,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未对提升 中国的技术水平产生显著作用。 二、贸易方式、企业类型 根据高利埃等人(Gaulier et al)的统计分析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外资企业的贸易活动为中国积累了大量顺差,但外元,2008年更是达到1160亿美元。外商独资与合 资企业并非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中国的私营企资企业作为净投资进口设备、物品也使逆差水平扩 业在2007年创造了约15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大,2007年的逆差值接近800亿美元。这是因为 而1997年其创造的顺差额可以忽略不计。与此相跨国公司的主要设备和零部件大多从母国采购,因 反,1997年国有企业的贸易顺差约为45亿美元,而外资企业每年支出高额费用投资于进口设备和 而此后持续下降,到2007年国有企业的贸易顺差物品。 已接近50亿美元 以上分析表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能力 这充分体现出加入WTO给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高于国有企业,意味着在贸易权全面放开的条件 带来的变化: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企业经营外贸下,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领域已经无法同外资企业 活动采取“审批制”管理方式,只有获得外贸经营和集体、私营企业对抗。 权的企业才可从事贸易活动。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外 另一方面,外资企业顺差主要是加工贸易贡献 贸经营权的控制,对外贸活动造成了扭曲。2002的,而外资企业每年还要进口大量机器设备和零部 年以来,中国政府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用“注册件,意味着跨国公司仍然仅将中国作为生产加工基 制”代替“审批制”,到2007年7月,取消对所有地而非研发基地,“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格局 主体外贸经营权的行政审批。在“审批制”下,获仍未发生明显改观,中国国内的技术水平仍处在较 得外贸经营权的主要是国有企业,而其他性质的企低水平,外资企业出口的大规模扩张对中国制造业 业只能通过具有经营权的国有企业代理而出口自己技术水平的提升并未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根据高 的产品。这就造成了几乎全部出口额都记录在国有利埃等( Gaulier et al)的计算,2007年中国高技 企业账上。而在“注册制”下,企业只需填一张简术产品出口中有78%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 单的登记表格,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即可从事贸易活中的国内要素含量仅为20%。① 动,所进行的登记是为收集信息而采取的手续,不 再是行政审批,这就放开了贸易权,推动了外贸经 三、贸易差额的商品结构 营主体多元化的发展。 由此,国有企业垄断外贸经营权的时代一去不 考察贸易差额的商品结构,可以进一步揭示出 复返,其贸易顺差转变为逆差;而私营企业的出口顺差和逆差的来源,从而识别出调整顺差结构、推 活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之后创造了高额动经济新增长模式的方向 的贸易顺差;外资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依靠 (一)根据商品属性分类 加工贸易,也创造了较多的贸易顺差 根据商品属性,本文在SITC分类标准之下将 将企业性质和贸易方式结合起来对贸易顺差来全部商品分为14大类,表3列出了各类商品的贸 源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贸易一易差额状况。②2010年,顺差额最大的三类商品是 直是顺差的最大来源,2007年已超过1300亿美杂项制品、机器和运输设备,以及纺织品与服装 元;私营企业一般贸易发展极为迅猛,197年顺其中杂项制品包含建筑装置、家具及其零件、旅游 差额接近于0,到2007年同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贸产品、鞋类、科学仪器、光像仪器和各种表类。除 易的顺差额几乎持平。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也是经历鞋类以外,这些产品的价值普遍较高,而中国在这 了先顺差后逆差的变化趋势,目前是中国对外贸易些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创造了较大的贸易顺 逆差的最重要来源,2007年逆差额达到560亿美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便 ①从较长期来看,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国内要素含量是异常值,1997年的国内含量为30%,此后在波动中上 升,2006年达到47%。而高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通过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实现的,这一特征在较长时期内一直存在,从 1997年至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外资比重和加工贸易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分别高达81%和78% ②具体的分类方法可向作者索取
①从较长期来看,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国内要素含量是异常值,1997年的国内含量为30%,此后在波动中上 升,2006年达到47%。而高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通过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实现的,这一特征在较长时期内一直存在,从 1997年至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外资比重和加工贸易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分别高达81%和78%。 ②具体的分类方法可向作者索取。 外资企业的贸易活动为中国积累了大量顺差,但外 资企业并非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中国的私营企 业在2007年创造了约1 5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而1997年其创造的顺差额可以忽略不计。与此相 反,1997年国有企业的贸易顺差约为45亿美元, 而此后持续下降,到2007年国有企业的贸易顺差 已接近50亿美元。 这充分体现出加入WTO给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带来的变化: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企业经营外贸 活动采取“审批制”管理方式,只有获得外贸经营 权的企业才可从事贸易活动。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外 贸经营权的控制,对外贸活动造成了扭曲。2002 年以来,中国政府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用“注册 制”代替“审批制”,到2007年7月,取消对所有 主体外贸经营权的行政审批。在“审批制”下,获 得外贸经营权的主要是国有企业,而其他性质的企 业只能通过具有经营权的国有企业代理而出口自己 的产品。这就造成了几乎全部出口额都记录在国有 企业账上。而在“注册制”下,企业只需填一张简 单的登记表格,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即可从事贸易活 动,所进行的登记是为收集信息而采取的手续,不 再是行政审批,这就放开了贸易权,推动了外贸经 营主体多元化的发展。 由此,国有企业垄断外贸经营权的时代一去不 复返,其贸易顺差转变为逆差;而私营企业的出口 活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之后创造了高额 的贸易顺差;外资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依靠 加工贸易,也创造了较多的贸易顺差。 将企业性质和贸易方式结合起来对贸易顺差来 源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贸易一 直是顺差的最大来源,2007年已超过1 300亿美 元;私营企业一般贸易发展极为迅猛,1997年顺 差额接近于0,到2007年同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贸 易的顺差额几乎持平。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也是经历 了先顺差后逆差的变化趋势,目前是中国对外贸易 逆差的最重要来源,2007年逆差额达到560亿美 元,2008年更是达到1160亿美元。外商独资与合 资企业作为净投资进口设备、物品也使逆差水平扩 大,2007年的逆差值接近800亿美元。这是因为 跨国公司的主要设备和零部件大多从母国采购,因 而外资企业每年支出高额费用投资于进口设备和 物品。 以上分析表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能力 高于国有企业,意味着在贸易权全面放开的条件 下,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领域已经无法同外资企业 和集体、私营企业对抗。 另一方面,外资企业顺差主要是加工贸易贡献 的,而外资企业每年还要进口大量机器设备和零部 件,意味着跨国公司仍然仅将中国作为生产加工基 地而非研发基地,“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格局 仍未发生明显改观,中国国内的技术水平仍处在较 低水平,外资企业出口的大规模扩张对中国制造业 技术水平的提升并未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根据高 利埃等(Ganlier et al)的计算,[4]2007年中国高技 术产品出口中有78%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 中的国内要素含量仅为20%。① 三、贸易差额的商品结构 考察贸易差额的商品结构,可以进一步揭示出 顺差和逆差的来源,从而识别出调整顺差结构、推 动经济新增长模式的方向。 (一)根据商品属性分类 根据商品属性,本文在SITC分类标准之下将 全部商品分为14大类,表3列出了各类商品的贸 易差额状况。②2010年,顺差额最大的三类商品是 杂项制品、机器和运输设备,以及纺织品与服装。 其中杂项制品包含建筑装置、家具及其零件、旅游 产品、鞋类、科学仪器、光像仪器和各种表类。除 鞋类以外,这些产品的价值普遍较髙,而中国在这 些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创造了较大的贸易顺 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