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国E制观票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与战略思考 张元红刘长全国鲁来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概念,构建了包括供给、分配、消费、利用效率、保障结 果、稳定性、可持续性和调控力等8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现状、趋势、问题 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安全当前处于较高水平且近年不断提升。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有多 重优势,自给率、人均热量和蛋白供給等多项指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营养结构不合理、环境可持续性较差等。未来提高中国粮食安全水 要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调整产出结构、采用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重 视需求管理、减少不合理消费和损耗、适当降低储备率 关键词:粮食安全指数自给率可持续性 粮食安全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中国,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保 障国家粮食安全,牵涉到经济发展、国家自立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中国既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也 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粮食安全也会对世界粮食安全乃至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产生极大影响。中 国政府和领导人一直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近两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粮食安全 的重要性,并且指出“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要坚持 立足国内”①,这些观点表明了中国政府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和战略取向 近年来,虽然中国粮食生产在国家积极政策支持下实现了连续增长,但是国内粮食消耗量仍大 于生产量。考虑到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加上人口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的现实需要,未来中国的粮食安全仍然会面临巨大压力。另外,粮食安全除了总量供求 以外,还涉及分配等一系列问题。制定和完善粮食安全政策,需要对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系统、客观 价。鉴于此,本文基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概念与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设置和构建了粮食安全 的评价指标体系,全流程考察了粮食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试图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 现状、趋势和问题进行客观评价。 、文献评述 粮食安全概念最早于1974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BAO)提出,当时被界定为“保证任何人在任 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之后,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内涵的界定随着认 识的发展不断调整。1983年提出:“粮食安全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 本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助。本文由张元红、刘长全、国鲁来执笔,杜志雄、张兴华、郜亮亮、曹斌也 参与了多次讨论,为本文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感谢审稿人中肯的意见与建议 ①新华网hp/ news.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3年7月2日
2015.1 - 14 -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与战略思考* 张元红 刘长全 国鲁来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概念,构建了包括供给、分配、消费、利用效率、保障结 果、稳定性、可持续性和调控力等 8 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现状、趋势、问题 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安全当前处于较高水平且近年不断提升。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有多 重优势,自给率、人均热量和蛋白供给等多项指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营养结构不合理、环境可持续性较差等。未来提高中国粮食安全水 平要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调整产出结构、采用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重 视需求管理、减少不合理消费和损耗、适当降低储备率。 关键词:粮食安全 指数 自给率 可持续性 粮食安全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中国,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保 障国家粮食安全,牵涉到经济发展、国家自立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中国既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也 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粮食安全也会对世界粮食安全乃至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产生极大影响。中 国政府和领导人一直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近两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粮食安全 的重要性,并且指出“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要坚持 立足国内”①,这些观点表明了中国政府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和战略取向。 近年来,虽然中国粮食生产在国家积极政策支持下实现了连续增长,但是国内粮食消耗量仍大 于生产量。考虑到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加上人口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的现实需要,未来中国的粮食安全仍然会面临巨大压力。另外,粮食安全除了总量供求 以外,还涉及分配等一系列问题。制定和完善粮食安全政策,需要对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系统、客观 评价。鉴于此,本文基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概念与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设置和构建了粮食安全 的评价指标体系,全流程考察了粮食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试图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 现状、趋势和问题进行客观评价。 一、文献评述 粮食安全概念最早于 1974 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当时被界定为“保证任何人在任 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之后,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内涵的界定随着认 识的发展不断调整。1983 年提出:“粮食安全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 *本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助。本文由张元红、刘长全、国鲁来执笔,杜志雄、张兴华、郜亮亮、曹斌也 参与了多次讨论,为本文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感谢审稿人中肯的意见与建议。 ①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 年 7 月 22 日
运输成本可以解释空间市场整合中的交易成本吗? 所需要的基本食物”:2012年提出:“粮食安全系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获得充足、安全和富有 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所需的物质和经济条件”。最新的粮食安 全概念同时强调了与产出和贸易相关的供给、与购买能力相关的分配以及营养结构和稳定性等因素 并得到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与很多政府、研究机构的认可。国内学者对于粮食安全的研究,在以上 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入了对中国国情的考虑,从不同侧面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进行扩展。比如,朱泽 (1998)强调了粮食安全的动态性,陆慧(2008)认为粮食安全应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营养 价值三个方面,国家粮食局调控司(2004)提出粮食安全应包含物质保障能力、消费能力以及保障 渠道和机制等方面 基于粮食安全概念,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提出了粮食安全系数,即粮食结转库存至少相当于当 年粮食消费量的17-18%(其中周转储备粮占12%,后备储备粮占5-6%),其依据是库存粮食可满足 两个多月的消费需求,这一比重在17%以上为安全,1417%为不安全,低于14%为紧急状态。从 2000年起,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秘书处开始综合考虑消费、健康和营养情况,并形成以最终营养状 况为主的衡量指标体系,包括:营养不良发生率、人均膳食热能供应及其结构、人口预期寿命、儿 童死亡率以及低体重人口所占比例等。此后,联合国粮农组织主要以营养不良发生率为基础发布世 界粮食安全报告,并认为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营养不良人口达到或超过15%就属于粮食不安全 除了国际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系数,另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对美国粮食安 全状况的评估。203年,该研究局编制和发布了美国居民粮食安全状况报告,报告依据家庭或个人 的问卷调査信息对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估,问卷包括住户、成人和儿童三类共18个有关粮食 消费条件和行为的内容(张苏平,2007)。 我国学者对粮食安全的评估多采用综合指标体系。朱泽(1998)主张从粮食总产量波动、粮食 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刘景辉等(2004)的评价指标体系强 调了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时间安全、空间安全和市场安全五个方面。马九杰等(2001)从微观和 宏观两个层面,将粮食安全划分为全球、国家、家庭及个人四个层次,采用供求差率、平衡指数、 波动指数等指标构建了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另外,一些学者从产业链的视角分解和构建了粮食安全 指标体系,如高帆(2005)和孙复兴、黎志成(2005)等,主要包括生产、消费、流通和贸易等方 指标体系通常要设定各个指标的标准值,例如刘景辉等(2004)提出的各项指标下 限分别为:粮食自给率为9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50公斤、人均日摄取食物热值2400千卡 恩格尔系数为60%、生活无保障人口比例小于10%。在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4)的 项研究中,也从供给、需求、市场、库存4个方面提出了14项具体标准 总体来说,有关中国粮食安全的研究是很丰富的,这些研究较好体现了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特 点。但是,多数指标体系并不能充分反映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内涵,也很少考虑远期的粮食安全前 景。本文将紧密结合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框架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特殊性,对营养摄入不足人口比重、 储备率等关键指标进行重新估计,同时引入粮食安全可持续性指标,以图更加全面地反映中国粮食 安全状况。 二、指标体系构建 总体来看,粮食安全的内涵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各个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与 评价标准也因人口特征、资源条件、社会结构与发展战略的差异而不同。客观评价粮食安全状况 发现制约粮食安全的短板因素,对于制定合理的粮食生产、贸易与分配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输成本可以解释空间市场整合中的交易成本吗? - 15 - 所需要的基本食物”;2012 年提出:“粮食安全系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获得充足、安全和富有 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所需的物质和经济条件”。最新的粮食安 全概念同时强调了与产出和贸易相关的供给、与购买能力相关的分配以及营养结构和稳定性等因素, 并得到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与很多政府、研究机构的认可。国内学者对于粮食安全的研究,在以上 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入了对中国国情的考虑,从不同侧面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进行扩展。比如,朱泽 (1998)强调了粮食安全的动态性,陆慧(2008)认为粮食安全应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营养 价值三个方面,国家粮食局调控司(2004)提出粮食安全应包含物质保障能力、消费能力以及保障 渠道和机制等方面。 基于粮食安全概念,1974 年世界粮食大会提出了粮食安全系数,即粮食结转库存至少相当于当 年粮食消费量的 17-18%(其中周转储备粮占 12%,后备储备粮占 5-6%),其依据是库存粮食可满足 两个多月的消费需求,这一比重在 17%以上为安全,14-17%为不安全,低于 14%为紧急状态。从 2000 年起,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秘书处开始综合考虑消费、健康和营养情况,并形成以最终营养状 况为主的衡量指标体系,包括:营养不良发生率、人均膳食热能供应及其结构、人口预期寿命、儿 童死亡率以及低体重人口所占比例等。此后,联合国粮农组织主要以营养不良发生率为基础发布世 界粮食安全报告,并认为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营养不良人口达到或超过 15%就属于粮食不安全。 除了国际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系数,另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对美国粮食安 全状况的评估。2003 年,该研究局编制和发布了美国居民粮食安全状况报告,报告依据家庭或个人 的问卷调查信息对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估,问卷包括住户、成人和儿童三类共 18 个有关粮食 消费条件和行为的内容(张苏平,2007)。 我国学者对粮食安全的评估多采用综合指标体系。朱泽(1998)主张从粮食总产量波动、粮食 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刘景辉等(2004)的评价指标体系强 调了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时间安全、空间安全和市场安全五个方面。马九杰等(2001)从微观和 宏观两个层面,将粮食安全划分为全球、国家、家庭及个人四个层次,采用供求差率、平衡指数、 波动指数等指标构建了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另外,一些学者从产业链的视角分解和构建了粮食安全 指标体系,如高帆(2005)和孙复兴、黎志成(2005)等,主要包括生产、消费、流通和贸易等方 面的指标。这些指标体系通常要设定各个指标的标准值,例如刘景辉等(2004)提出的各项指标下 限分别为:粮食自给率为 9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 350 公斤、人均日摄取食物热值 2400 千卡、 恩格尔系数为 60%、生活无保障人口比例小于 10%。在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4)的 一项研究中,也从供给、需求、市场、库存 4 个方面提出了 14 项具体标准。 总体来说,有关中国粮食安全的研究是很丰富的,这些研究较好体现了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特 点。但是,多数指标体系并不能充分反映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内涵,也很少考虑远期的粮食安全前 景。本文将紧密结合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框架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特殊性,对营养摄入不足人口比重、 储备率等关键指标进行重新估计,同时引入粮食安全可持续性指标,以图更加全面地反映中国粮食 安全状况。 二、指标体系构建 总体来看,粮食安全的内涵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各个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与 评价标准也因人口特征、资源条件、社会结构与发展战略的差异而不同。客观评价粮食安全状况, 发现制约粮食安全的短板因素,对于制定合理的粮食生产、贸易与分配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输成本可以解释空间市场整合中的交易成本吗? (一)原则、思路与框架 粮食安全指标体系应满足系统、完整、科学和可行等要求。首先,指标体系必须与粮食安全内 涵一致,全面反映粮食安全状况。既要考虑生产、贸易、分配、消费环节,也要顾及资源环境与可 持续性;既要考虑数量安全,也要考虑质量安全和营养需求:既能反映现状,也能评价趋势。其次, 所选指标应有可获得的、权威、连续的数据来源,确保评价结果的公信力和连续性。再次,指标应 尽量满足纵向的年度可比与横向的国家可比,基本指标应多数有历史数据可比,核心指标应有国际 数据可比。不过,由于统计指标与统计口径的变化,以及国家间统计制度的差异,即使最简单的指 标也不能确保纵向与横向的可比性,所以一些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指标或者替代指标在所难免 全面反映粮食安全状况,除了要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内涵出发,还需要考虑自身的切实需求 对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富足的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可能是分配问题和效率问题;而对于农 业资源贫乏、农产品紧缺的国家,生产和供给则是最主要问题;对于一些富裕小国而言,只要外汇 充足、具备足够的进口能力,即使本国不生产粮食,粮食安全也能够得到相当程度的保障:而对于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以必要自给率为基础的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权利基础。另外,粮食安全指标体 系还要能够反映中国转型时期的消费结枃变化与人口流动等因素。本文所构建指标体系遵循“生产 →供给—>分配_>消费—>健康”逻辑,指标覆盖这一完整过程。另外,用自给率、产出波动率 等指标对粮食安全状况的稳定性(脆弱性)、可持续性和可调控性进行评价。概括起来,指标体系 评价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充足、安全、富有营养的粮食;二是要有人人充分获得粮食的 能力和保证个人能够购买足够粮食以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和喜好需求:三是这两者的稳定性和可靠 供给 稳定性 分配 可持续性 营养 调控性 可获买得∨足够∨质量√营养 起人数量入保障人健康 图1粮食安全指标体系思路框架 二)指标体系构成与指标选择 根据上述思路,本研宄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供给、分配、消费三个环节,再加上利用效率、 保障结果与稳定性(脆弱性)、可持续性和调控力等共计8个方面的27个指标 (1)供给环节。供给环节首先分为实物供给量和营养价值供给量两个方面。在实物量方面, 是国内生产量,一个是考虑进出口和库存调节后的人均粮食供应量。就国内生产来说,广义的粮 食产出应该包括粮食、肉、蛋、奶、油、菜等所有食物,为避免指标繁杂和折算困难,我们选择国
运输成本可以解释空间市场整合中的交易成本吗? - 16 - (一)原则、思路与框架 粮食安全指标体系应满足系统、完整、科学和可行等要求。首先,指标体系必须与粮食安全内 涵一致,全面反映粮食安全状况。既要考虑生产、贸易、分配、消费环节,也要顾及资源环境与可 持续性;既要考虑数量安全,也要考虑质量安全和营养需求;既能反映现状,也能评价趋势。其次, 所选指标应有可获得的、权威、连续的数据来源,确保评价结果的公信力和连续性。再次,指标应 尽量满足纵向的年度可比与横向的国家可比,基本指标应多数有历史数据可比,核心指标应有国际 数据可比。不过,由于统计指标与统计口径的变化,以及国家间统计制度的差异,即使最简单的指 标也不能确保纵向与横向的可比性,所以一些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指标或者替代指标在所难免。 全面反映粮食安全状况,除了要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内涵出发,还需要考虑自身的切实需求。 对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富足的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可能是分配问题和效率问题;而对于农 业资源贫乏、农产品紧缺的国家,生产和供给则是最主要问题;对于一些富裕小国而言,只要外汇 充足、具备足够的进口能力,即使本国不生产粮食,粮食安全也能够得到相当程度的保障;而对于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以必要自给率为基础的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权利基础。另外,粮食安全指标体 系还要能够反映中国转型时期的消费结构变化与人口流动等因素。本文所构建指标体系遵循“生产 −−>供给−−>分配−−>消费−−>健康”逻辑,指标覆盖这一完整过程。另外,用自给率、产出波动率 等指标对粮食安全状况的稳定性(脆弱性)、可持续性和可调控性进行评价。概括起来,指标体系 评价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充足、安全、富有营养的粮食;二是要有人人充分获得粮食的 能力和保证个人能够购买足够粮食以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和喜好需求;三是这两者的稳定性和可靠 性(见图1)。 图 1 粮食安全指标体系思路框架 (二)指标体系构成与指标选择 根据上述思路,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供给、分配、消费三个环节,再加上利用效率、 保障结果与稳定性(脆弱性)、可持续性和调控力等共计8个方面的27个指标。 (1)供给环节。供给环节首先分为实物供给量和营养价值供给量两个方面。在实物量方面,一 个是国内生产量,一个是考虑进出口和库存调节后的人均粮食供应量。就国内生产来说,广义的粮 食产出应该包括粮食、肉、蛋、奶、油、菜等所有食物,为避免指标繁杂和折算困难,我们选择国
运输成本可以解释空间市场整合中的交易成本吗? 内常规口径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与肉类产出这两个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它们构成了人类食物消费最基本的成分,同时也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部门。为便于比较,使用人均 粮食产量和人均肉类产量。考虑进出口与库存调节之后的供应量选取的代表性指标是人均粮食供应 量。在营养价值量方面,选取人日均可获得粮食热量和人日均可获得肉类热量作为代表性指标。 (2)分配环节。本研究从市场分配、政府调节和家庭配置三个角度对分配进行评价。在市场分 配方面,首先是整体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提高意味着购买能力的提高,本文使用的收入指标是经价 格指数平减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于收入分配不均的存在,整体收入水平高并不能保证人人买得 起粮食,仍可能有贫困人口面临买不起或消费不足的问题。为此,本研宄还选取了贫困发生率指标 加以补充。价格在市场配置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我们选取了三个指标来反映价格变动对粮食安全 的影响。首先是粮食的价格变动,本文选取粮食价格指数。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粮食购买能力 与粮价变动负相关。其次,是粮食相对价格变动。有两种相对价格需要考虑,第一种影响粮食的用 途,是满足食用需求还是作为工业原料,我们选取粮食价格与能源价格的比值。有研究表明,这一 比值达到一定数值就会有更多的粮食被用于加工乙醇燃料,这也是近年粮食非食用化典型代表 第二种影响粮食在消费支岀中的比重,我们选取的指标是粮食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的比值,如果这 相对价格上涨过快,即使名义或实际的居民收入有增长,居民粮食购买力仍可能会下降。此外 市场在粮食分配中还受一些设施和渠道的限制,比如交通设施、仓储设施、交易场所等。设施不完 善将提高食物的损耗、流通成本和购买成本,最终降低食物的可获得性。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和连 续性,我们选取道路(铁路)密度作为衡量指标。在有关粮食安全的硏究中,以道路作为衡量食物 获得性的 是比较常见的,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也得到研究确认( Powell et al,2007; Pearce elal.,2008) 粮食分配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调节为辅,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贫困人口、低收入人群的 基本生活提供兜底保障。当前,中国政府对城乡居民设有贫困线和最低收入保障标准,标准以下的 人口可以获得政府的补助和扶持。提高这些标准意味着政府救助的人群和扶持力度都得到增加。因 此,我们选择贫困相对标准和低保相对标准作为衡量政府分配调节作用的指标。家庭配置指与粮食 安全状况相关的家庭消费结构,体现家庭层面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我们选取恩格尔系数来衡量。 恩格尔系数降低意味着食物消费占家庭支出的比重下降,一般情况下,家庭用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基 本生活的压力也随之下降 (3)消费环节。除了数量增长,粮食消费结构改善和质量提升也是粮食安全保障程度提高的表 现。在中国,南方与北方等不同地区因生活习惯等原因在食物品种构成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不同食 品,在加工程度上,有精加工、粗加工之分;在价格上,也有高档、低档之分。但在质量方面,最 核心、最具一般性的结构是动物源食品与植物源食品的比例。本文选择动物源蛋白在居民食物消费 蛋白摄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这也是国际公认的营养结构指标 (4)利用效率。损耗发生于生产、分配、储运、加工、销售和最终消费等各个环节,损耗高低 响粮食有效供给,体现粮食的利用效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冷藏设施不足,产出的粮食中大约 25%没能进入消费者手中,而是被产后各个环节损耗(何安华等,2013)。在中国,根据学者的研 宄,私营企业和个体粮食经营者收购、储存粮食的损耗一般在5%以上,农户储存阶段的损耗可能更 ①另一项可选用指标是人均居民收入,由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衡量, 两个指标统计口径不同,而且不便于进行国际比较,故没有采用这项指标 2美国已有相当比例的粮食用于加工乙醇
运输成本可以解释空间市场整合中的交易成本吗? - 17 - 内常规口径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与肉类产出这两个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它们构成了人类食物消费最基本的成分,同时也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部门。为便于比较,使用人均 粮食产量和人均肉类产量。考虑进出口与库存调节之后的供应量选取的代表性指标是人均粮食供应 量。在营养价值量方面,选取人日均可获得粮食热量和人日均可获得肉类热量作为代表性指标。 (2)分配环节。本研究从市场分配、政府调节和家庭配置三个角度对分配进行评价。在市场分 配方面,首先是整体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提高意味着购买能力的提高,本文使用的收入指标是经价 格指数平减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①。由于收入分配不均的存在,整体收入水平高并不能保证人人买得 起粮食,仍可能有贫困人口面临买不起或消费不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还选取了贫困发生率指标 加以补充。价格在市场配置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我们选取了三个指标来反映价格变动对粮食安全 的影响。首先是粮食的价格变动,本文选取粮食价格指数。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粮食购买能力 与粮价变动负相关。其次,是粮食相对价格变动。有两种相对价格需要考虑,第一种影响粮食的用 途,是满足食用需求还是作为工业原料,我们选取粮食价格与能源价格的比值。有研究表明,这一 比值达到一定数值就会有更多的粮食被用于加工乙醇燃料,这也是近年粮食非食用化典型代表② ; 第二种影响粮食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我们选取的指标是粮食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的比值,如果这 一相对价格上涨过快,即使名义或实际的居民收入有增长,居民粮食购买力仍可能会下降。此外, 市场在粮食分配中还受一些设施和渠道的限制,比如交通设施、仓储设施、交易场所等。设施不完 善将提高食物的损耗、流通成本和购买成本,最终降低食物的可获得性。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和连 续性,我们选取道路(铁路)密度作为衡量指标。在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中,以道路作为衡量食物 可获得性的代理指标是比较常见的,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也得到研究确认(Powell et al., 2007;Pearce el al.,2008)。 粮食分配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调节为辅,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贫困人口、低收入人群的 基本生活提供兜底保障。当前,中国政府对城乡居民设有贫困线和最低收入保障标准,标准以下的 人口可以获得政府的补助和扶持。提高这些标准意味着政府救助的人群和扶持力度都得到增加。因 此,我们选择贫困相对标准和低保相对标准作为衡量政府分配调节作用的指标。家庭配置指与粮食 安全状况相关的家庭消费结构,体现家庭层面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我们选取恩格尔系数来衡量。 恩格尔系数降低意味着食物消费占家庭支出的比重下降,一般情况下,家庭用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基 本生活的压力也随之下降。 (3)消费环节。除了数量增长,粮食消费结构改善和质量提升也是粮食安全保障程度提高的表 现。在中国,南方与北方等不同地区因生活习惯等原因在食物品种构成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不同食 品,在加工程度上,有精加工、粗加工之分;在价格上,也有高档、低档之分。但在质量方面,最 核心、最具一般性的结构是动物源食品与植物源食品的比例。本文选择动物源蛋白在居民食物消费 蛋白摄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这也是国际公认的营养结构指标。 (4)利用效率。损耗发生于生产、分配、储运、加工、销售和最终消费等各个环节,损耗高低 影响粮食有效供给,体现粮食的利用效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冷藏设施不足,产出的粮食中大约 25%没能进入消费者手中,而是被产后各个环节损耗(何安华等,2013)。在中国,根据学者的研 究,私营企业和个体粮食经营者收购、储存粮食的损耗一般在5%以上,农户储存阶段的损耗可能更 ①另一项可选用指标是人均居民收入,由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衡量, 两个指标统计口径不同,而且不便于进行国际比较,故没有采用这项指标。 ②美国已有相当比例的粮食用于加工乙醇
运输成本可以解释空间市场整合中的交易成本吗? 大,据已有研究估计可能达到8-10%(何安华等,2013)。另外,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都有损耗。 本文估算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损耗率。 5)保障结果。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居民个体层面的营养与健康,即所有人获得足够的食物 居民的营养摄入水平不是均质的,通常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当膳食热量摄入长期低于最低需求就会 出现营养不良问题。最低膳食热量需求因人种、年龄、性别、体重、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 国际粮农组织报告,平均而言,中国人日均最低热量需求的参考值为1910千卡。目前,中国尚缺 乏营养不良发生率的系统调査和统计数据。本文根据膳食热量供给水平以及热量分配不均衡状况估 计膳食热量摄入不足人口的比例,用以衡量营养不良发生率 6)稳定性(脆弱性)。粮食安全是可靠还是脆弱,首先取决于国内粮食供给是否稳定。我们 认为,可以从储备、自给和减缓产出波动三个方面来加强粮食供给的稳定性。收储和储备的投放是 平抑市场波动的主要工具,因此储备率对市场稳定性和粮食安全都是重要指标。提高自给自足水平, 就等于把粮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国际上衡量粮食自给水平的通用指标是谷物自给率,中国更常 用的是包括谷物、大豆和薯类在内的广义粮食自给率。为综合反映中国总体的粮食自给水平,本文 同时使用谷物自给率和粮食自给率指标。减缓产出波动是供给稳定性的基础,本文用总产波动率来 衡量产出波动。另外,市场波动的直接体现是价格波动,我们选取国内价格波动率指标来衡量粮食 市场的稳定性。 (7)可持续性。多数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关注的是当前生产和供给,缺乏对未来可持续性的考 虑,忽视了当前生产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影响。在可持续问题日益突显的今天,有必要将可持续 性纳入粮食安全的评价体系中。具体来说,我们考虑了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三个 方面。在资源可持续性方面,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面临的最大压力在于耕地和水资源短缺,考虑到 数据可得性,我们选取人均耕地作为这方面的代表性指标。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农业生产的影响比 较广泛,现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与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及畜禽粪污排放相关的面源污染。鉴于农药成 分复杂、畜禽粪污排放数据缺乏,我们选取了化肥施用量作为代表指标。经济可持续性方面,主要 是农业和粮食生产必须有合适的投入产出回报,确保农民有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根据经 验,农产品出售价格(生产者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是影响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从事 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我们使用农业投入产出相对价格变化作为代表指标 (8)政府调控。政府对粮食安全的支持和调控,体现在生产、分配、储备、运销、技术研发与 推广等多个环节,采用的措施也多种多样,如补助、补贴、配送服务、物质支持、技术支持、税费 减免等,在其中选一两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政府对粮食安全的支持与调控难免有失全面。鉴于支持 与调控的力度总体上体现在财政投入上,我们选择广义的政府财政支农指标:用人均财政支农水平 衡量粮食调控和支持的能力,用财政支农投入占农业产值比重衡量调控和支持的强度。 以上8个方面的指标共同构成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Fao,MethodologyfortheMeasurementofFoodDeprivationUpdatingtheMinimumdIetaryEnergyRequirements(http:// www.fao.org/fileadmin/templates/ess/documents/foodsecuritystatistics/'metadata/undemourishmentmethodologypdf Rome, October, 2008) 数据主要包括谷物和大豆
运输成本可以解释空间市场整合中的交易成本吗? - 18 - 大,据已有研究估计可能达到8-10%(何安华等,2013)。另外,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都有损耗。 本文估算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损耗率。 (5)保障结果。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居民个体层面的营养与健康,即所有人获得足够的食物。 居民的营养摄入水平不是均质的,通常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当膳食热量摄入长期低于最低需求就会 出现营养不良问题。最低膳食热量需求因人种、年龄、性别、体重、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 国际粮农组织报告①,平均而言,中国人日均最低热量需求的参考值为1910千卡。目前,中国尚缺 乏营养不良发生率的系统调查和统计数据。本文根据膳食热量供给水平以及热量分配不均衡状况估 计膳食热量摄入不足人口的比例,用以衡量营养不良发生率。 (6)稳定性(脆弱性)。粮食安全是可靠还是脆弱,首先取决于国内粮食供给是否稳定。我们 认为,可以从储备、自给和减缓产出波动三个方面来加强粮食供给的稳定性。收储和储备的投放是 平抑市场波动的主要工具,因此储备率对市场稳定性和粮食安全都是重要指标。提高自给自足水平, 就等于把粮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国际上衡量粮食自给水平的通用指标是谷物自给率,中国更常 用的是包括谷物、大豆和薯类在内的广义粮食自给率。为综合反映中国总体的粮食自给水平,本文 同时使用谷物自给率和粮食自给率指标②。减缓产出波动是供给稳定性的基础,本文用总产波动率来 衡量产出波动。另外,市场波动的直接体现是价格波动,我们选取国内价格波动率指标来衡量粮食 市场的稳定性。 (7)可持续性。多数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关注的是当前生产和供给,缺乏对未来可持续性的考 虑,忽视了当前生产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影响。在可持续问题日益突显的今天,有必要将可持续 性纳入粮食安全的评价体系中。具体来说,我们考虑了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三个 方面。在资源可持续性方面,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面临的最大压力在于耕地和水资源短缺,考虑到 数据可得性,我们选取人均耕地作为这方面的代表性指标。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农业生产的影响比 较广泛,现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与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及畜禽粪污排放相关的面源污染。鉴于农药成 分复杂、畜禽粪污排放数据缺乏,我们选取了化肥施用量作为代表指标。经济可持续性方面,主要 是农业和粮食生产必须有合适的投入产出回报,确保农民有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根据经 验,农产品出售价格(生产者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是影响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从事 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我们使用农业投入产出相对价格变化作为代表指标。 (8)政府调控。政府对粮食安全的支持和调控,体现在生产、分配、储备、运销、技术研发与 推广等多个环节,采用的措施也多种多样,如补助、补贴、配送服务、物质支持、技术支持、税费 减免等,在其中选一两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政府对粮食安全的支持与调控难免有失全面。鉴于支持 与调控的力度总体上体现在财政投入上,我们选择广义的政府财政支农指标:用人均财政支农水平 衡量粮食调控和支持的能力,用财政支农投入占农业产值比重衡量调控和支持的强度。 以上8个方面的指标共同构成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① Fao, Methodology for the Measurement of Food Deprivation: Updating the Minimum Dietary Energy Requirements (http:// www.fao.org/fileadmin/templates/ess/documents/food_security_statistics/metadata/Undernourishment_methodology.pdf, Rome, October, 2008). ②数据主要包括谷物和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