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命名法 ▪ 按国际系统命名原则,每一种酶具有一个系 统名称和一个习惯名称,系统名称应标明酶 的作用底物和反应性质。如果有两种底物, 均需标出,当中用“:”分开,若其中一种 是水,则可省略。 ▪ L-丙氨酸:α-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催化 反应为: L-丙氨酸+ α-酮戊二酸→丙氨酸 +L-谷氨酸
系统命名法 ▪ 按国际系统命名原则,每一种酶具有一个系 统名称和一个习惯名称,系统名称应标明酶 的作用底物和反应性质。如果有两种底物, 均需标出,当中用“:”分开,若其中一种 是水,则可省略。 ▪ L-丙氨酸:α-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催化 反应为: L-丙氨酸+ α-酮戊二酸→丙氨酸 +L-谷氨酸
系统分类及编号 ▪ 国际酶学委员会根据酶催化反应的类型,把酶分为: 氧化还原酶:催化底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酶类。 转移酶:催化底物之间进行某些基团的转移或交换 的酶类 水解酶:催化底物发生水解反应的酶类。 裂合酶:催化一个底物分解为2个化合物或2 个化 合物合成为一个化合物的酶类。 异构酶: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之间相互转化的酶 类。 合成酶:催化2分子底物合成为1分子化合物,同时 还必须偶联有ATP的磷酸键断裂的酶类
系统分类及编号 ▪ 国际酶学委员会根据酶催化反应的类型,把酶分为: 氧化还原酶:催化底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酶类。 转移酶:催化底物之间进行某些基团的转移或交换 的酶类 水解酶:催化底物发生水解反应的酶类。 裂合酶:催化一个底物分解为2个化合物或2 个化 合物合成为一个化合物的酶类。 异构酶: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之间相互转化的酶 类。 合成酶:催化2分子底物合成为1分子化合物,同时 还必须偶联有ATP的磷酸键断裂的酶类
酶的作用机制 ▪ 酶促反应速度的快慢与活化分子数目有关,增加 活化分子数的途径有: 1.加热或光照,使分子所含的能量增高,增加活 化分子数目。 2.降低活化能,使本来不够活化水平的分子,也 成为活化分子,增加活化分子数目
酶的作用机制 ▪ 酶促反应速度的快慢与活化分子数目有关,增加 活化分子数的途径有: 1.加热或光照,使分子所含的能量增高,增加活 化分子数目。 2.降低活化能,使本来不够活化水平的分子,也 成为活化分子,增加活化分子数目
酶催化作用的中间络合物学说 ▪ 酶先与底物结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中 间络合物,这种中间络合物具有较高的活性, 它不仅易生成,且易变成产物,并释放出酶。 E+S ES→E+P E-酶 S-底物 ES-中间产物 P-产物
酶催化作用的中间络合物学说 ▪ 酶先与底物结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中 间络合物,这种中间络合物具有较高的活性, 它不仅易生成,且易变成产物,并释放出酶。 E+S ES→E+P E-酶 S-底物 ES-中间产物 P-产物
(二)中间产物学说 E + S ES E +P 中间产物存在的证据:1.同位素32P标记底物法(磷 酸化酶与葡萄糖结合);2.吸收光谱法(过氧化物酶与 过氧化氢结合)。 S P (1) (2) 由于酶催化的反应(2)的能垒比没有酶催化的反 应(1)要低,反应(2)所需的活化能亦比(1)低,所 以反应速度加快
(二)中间产物学说 E + S ES E +P 中间产物存在的证据:1.同位素32P标记底物法(磷 酸化酶与葡萄糖结合);2.吸收光谱法(过氧化物酶与 过氧化氢结合)。 S P (1) (2) 由于酶催化的反应(2)的能垒比没有酶催化的反 应(1)要低,反应(2)所需的活化能亦比(1)低,所 以反应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