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 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试卷综析】 本次高三语文试题总分为150分,其中写作60分,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 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卷相同。写作总分和高考分值相同。总题量为23题,其 中语言基础知识、阅读22题,写作1题,从试题难度梯度上看,试题的梯度呈 现由浅入深的排列,两题文言文前一题的得分较低,作文只限定学生写供材料作 文。本次试卷涉及高中初中背诵内容。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 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 象,揣摩人物言语的真实用意,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总体来说,这份高三质量预测语文试卷,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 础 【题文】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题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 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 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 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 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 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 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 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 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 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 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 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 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 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 ”“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 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 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 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 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 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
河南省郑州市 2015 届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 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试卷综析】 本次高三语文试题总分为 150 分,其中写作 60 分,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 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卷相同。写作总分和高考分值相同。总题量为 23 题,其 中语言基础知识、阅读 22 题,写作 1 题,从试题难度梯度上看,试题的梯度呈 现由浅入深的排列,两题文言文前一题的得分较低,作文只限定学生写供材料作 文。本次试卷涉及高中初中背诵内容。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 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 象,揣摩人物言语的真实用意,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总体来说,这份高三质量预测语文试卷,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 础。 【题文】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题文】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题文】M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 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 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 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 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 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 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 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 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 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 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 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 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 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 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 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 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 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 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 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
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 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 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 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 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李 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A.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髙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 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B.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 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 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 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 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解析:不合题意,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 主要体现为“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 的生活意绪的渲染表达”三个方面,A项少林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 是纪念历代高僧,不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 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 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 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 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说法绝对,原文“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 格的对称性被打破”并不意味着“摒弃了方正对称”。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 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 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 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 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 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 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李 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 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B.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 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 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 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 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不合题意,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 主要体现为“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 的生活意绪的渲染表达”三个方面,A 项少林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 是纪念历代高僧,不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 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 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 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 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说法绝对,原文“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 格的对称性被打破”并不意味着“摒弃了方正对称”。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 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 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满 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 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 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推断作者观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曲解文意,原文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 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说明也供祭拜神灵之用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 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个 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 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 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 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 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 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 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 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 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 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 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 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 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 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 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 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 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 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 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还长沙比:等到。B.不少暇佚佚:安逸。 C.文虽善,不与也与:赞许。D.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速:加快
B.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满 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 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 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推断作者观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曲解文意,原文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 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说明也供祭拜神灵之用。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 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个 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 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 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题文】J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 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 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 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 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 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 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 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 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 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 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 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 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 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 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 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 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比还长沙 比:等到。 B.不少暇佚 佚:安逸。 C.文虽善,不与也 与:赞许。 D.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 速:加快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 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速:招致。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 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 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 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 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 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 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 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 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正确标点:“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 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另, A、B句正确标点:“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 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 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 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 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 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 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 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 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短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 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 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 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 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 绝签署推荐书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 (分析综合)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 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速:招致。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 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 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 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 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 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 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 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 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正确标点:“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 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另, A、B 句正确标点:“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 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 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 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 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 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 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 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 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短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 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 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 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 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 绝签署推荐书。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解析:从原文看,虞集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尽读诸经, 通其大义矣”。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査,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 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 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 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诸生等候虞集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 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2)当时世家子孙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很多[或“当时因(凭)才能 名声被提拔任用的世家子孙很多”],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 (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 解析:(1)5分;译出大意给2分;“伺”(“等候”“候望”“等待”“等 着”等)、“卒”(“完成”“完毕”“终了”等)、“相率”(“相继”“ 个接一个”“接连不断”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译出大意给2分;“进用”(“提拔任用”“晋升任用”“推荐任 用”等)、“有以”(“有……的办法”“有办法”“用……的方法”等)、“间” (“离间”“使……隔阂,疏远”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 严,大意翻译从宽 【思路点拨】做好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 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3.要做到文 从句顺。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 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 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 遍就能诵记。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 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 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 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 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 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 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 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从原文看,虞集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尽读诸经, 通其大义矣”。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 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 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 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诸生等候虞集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 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2)当时世家子孙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很多[或“当时因(凭)才能 名声被提拔任用的世家子孙很多”],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 (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 解析:(1)5 分;译出大意给 2 分;“伺”(“等候”“候望”“等待”“等 着”等)、“卒”(“完成”“完毕”“终了”等)、“相率”(“相继”“一 个接一个”“接连不断”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5 分;译出大意给 2 分;“进用”(“提拔任用”“晋升任用”“推荐任 用”等)、“有以”(“有……的办法”“有办法”“用……的方法”等)、“间” (“离间”“使……隔阂,疏远”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 严,大意翻译从宽。 【思路点拨】做好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 1 分一个得分点。 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3.要做到文 从句顺。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 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 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 遍就能诵记。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 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 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 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 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 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 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 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