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8届高三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在宋明教育史上,书院的地位十分突出。清末,章太炎总结中国学术与思想史, 崇私学、抑官学,论定“中国学术,自下倡之则益善,自上建之则日衰”。从那 时起,视私学和书院为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几乎成为中国现代教 育史家之通论。在书院教育史上,宋代书院又以其开创性和纯粹性,成为“书院 精神”的象征。宋代书院之教育精神不一而足,尊严师道、敦品砺行的师道精神, 是其重要表征 尊严师道,本来就是原始儒学的重要理念。汉人尊经,因而尊师。魏晋之后,师 道衰落,随着经师地位的下降,儒学的价值信仰体系遭到挑战。于是,韩愈的《师 说》应运而生。柳宗元曾这样评价《师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 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辱,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师说》开篇即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 解惑也。”“道”,即以“仁义”为实质的儒学核心价值;“业”,即承载儒学 价值精神的经典要籍;而“惑”则同时关联着经籍知识与人生道理。韩愈的尊师 重道已蕴含着捍卫儒学“道统”的文化意识。时人目之为“狂人”,表明其思想 与行动尚未蔚然成风 韩愈的未竟之业是由宋儒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在宋代,“道”“道学”“学 道”“道统”“道体”等时代话语日渐流行。宋儒崇道宗经,回归以孔、孟为代 表的原始儒学,通过重新诠释儒学经典,在贯通天人中,创造性地发现和提炼儒 学的根本价值,此即所谓“道”和“体”。他们立此“道”、扬此“体”,具有 双重实践关怀。一方面,他们要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发展重新定向,使之从汉唐 以来日益沦为功名利禄之学中超拔出来,回归到追求仁道精神、实现人性尊严的 内在价值上来。周敦颐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程颐的“今之学者三, 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 学不可”等名言,皆昭示了这一精神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他们要以此“道”引 导政治改良、转化社会风气,营造一个合乎仁道精神、体现人性尊严的社会秩序。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都是这样一种宋学精神。这是崛 起于宋代、以寒门庶士出身者为主体的士大夫阶层所具有的新的角色意识和文化 自觉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有这样一段精彩论述:“唐代宰相念念不忘自己出生的政治世 家,而范仲淹的理念中没有这些。他认为士人在世,自己与天下整体连在一起而 存在,所以不是从门第出发,而是从作为个人的人格出发,与天下整体相处。这 是宋代士人人和唐代人在理念上的不同。后来,宋代士人还提出了‘为万世天太 平’的口号。他们是以一人所为联系天下国家,及子孙万世的大气概立世的。” 内以圣贤自期、敦品砺行,外而得君行道以化万民、开太平,遂成为宋代有志士 人的学术与人生理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河南省郑州市 2018 届高三 12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在宋明教育史上,书院的地位十分突出。清末,章太炎总结中国学术与思想史, 崇私学、抑官学,论定“中国学术,自下倡之则益善,自上建之则日衰”。从那 时起,视私学和书院为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几乎成为中国现代教 育史家之通论。在书院教育史上,宋代书院又以其开创性和纯粹性,成为“书院 精神”的象征。宋代书院之教育精神不一而足,尊严师道、敦品砺行的师道精神, 是其重要表征。。 尊严师道,本来就是原始儒学的重要理念。汉人尊经,因而尊师。魏晋之后,师 道衰落,随着经师地位的下降,儒学的价值信仰体系遭到挑战。于是,韩愈的《师 说》应运而生。柳宗元曾这样评价《师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 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辱,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师说》开篇即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 解惑也。”“道”,即以“仁义”为实质的儒学核心价值;“业”,即承载儒学 价值精神的经典要籍;而“惑”则同时关联着经籍知识与人生道理。韩愈的尊师 重道已蕴含着捍卫儒学“道统”的文化意识。时人目之为“狂人”,表明其思想 与行动尚未蔚然成风。 韩愈的未竟之业是由宋儒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在宋代,“道”“道学”“学 道”“道统”“道体”等时代话语日渐流行。宋儒崇道宗经,回归以孔、孟为代 表的原始儒学,通过重新诠释儒学经典,在贯通天人中,创造性地发现和提炼儒 学的根本价值,此即所谓“道”和“体”。他们立此“道”、扬此“体”,具有 双重实践关怀。一方面,他们要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发展重新定向,使之从汉唐 以来日益沦为功名利禄之学中超拔出来,回归到追求仁道精神、实现人性尊严的 内在价值上来。周敦颐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程颐的“今之学者三, 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 学不可”等名言,皆昭示了这一精神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他们要以此“道”引 导政治改良、转化社会风气,营造一个合乎仁道精神、体现人性尊严的社会秩序。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都是这样一种宋学精神。这是崛 起于宋代、以寒门庶士出身者为主体的士大夫阶层所具有的新的角色意识和文化 自觉。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有这样一段精彩论述:“唐代宰相念念不忘自己出生的政治世 家,而范仲淹的理念中没有这些。他认为士人在世,自己与天下整体连在一起而 存在,所以不是从门第出发,而是从作为个人的人格出发,与天下整体相处。这 是宋代士人人和唐代人在理念上的不同。后来,宋代士人还提出了‘为万世天太 平’的口号。他们是以一人所为联系天下国家,及子孙万世的大气概立世的。” 内以圣贤自期、敦品砺行,外而得君行道以化万民、开太平,遂成为宋代有志士 人的学术与人生理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章太炎认为,私学的设立实现了由下而上地倡导学术,从而促进了学术与思 想的繁荣,这种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B.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教育史学家都认为,从清朝末年开始,私学和书院就成 为了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 C.魏晋之后,师道衰落,韩愈的《师说》应运而生,但由于当时世人并不理解, 尊师重道的思想直到宋朝才再次被弘扬 D.宋代士人提出了“为万世开太平”,这体现了宋代士人是从个人人格出发把 自己与天下连在一起,而不是从门第出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在《师说》提及的“尊师重道”已经蕴含着回归、捍卫以孔、孟为代表 的原始儒学的想法,这其实已经是一种“道统”的文化意识。 B.周敦颐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不仅体现了实现人性尊严、追求仁道 的精神,还体现了宋代士人把自己与天下整体联系在一起。 C.宋代书院崇道宗经,重新诠释儒学经典,在贯通天人中,创造性地发现和提 炼儒学的根本价值,因此宋代书院成为了“书院精神”的象征。 D.宋代士大夫阶层很少有良好的政治门第出身,他们在角色意识和文化自觉上 都要比唐代的新,能够创造性地发现和提炼儒学的根本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士大夫阶层始终抱着从门第出发的理念,精神发展沦为了功名利禄之学, 《师说》中就讽刺了“官盛则近谀,位卑则足羞”的想法。 B.以寒门庶士出身者为主体的士大夫阶层在宋代崛起,这说明私学在宋朝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C.在程颐看来,“训诂之学”、“文章之学”与“儒者之学”是有分界的,而 “文章”,已与“训诂”和“异端”一起,成为“趋道”的障碍。 D.从士人的理念来看,宋代士人的胸怀气概更阔大,他们和唐代士人一样重视 品行,心向圣贤,还更把天下太平作为学术和人生的理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村上春树:跑步小说家 陈熙涵 写作和跑步,在村上春树的人生中几乎是同时开始的。至于跑步,它既是从事专 职写作后体重增长的需要,更是一种与写作有着本质性相似之处的爱好。与小说 家这一职业一样,马拉松同样需要坚持不懈,同样需要耐力。至少对村上春树来 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 30岁出头,已成功写出几部作品的他,发现自己体重激增,体能变差。他十分 清楚对小说作者来说,虽然想象力、理解力和专注力是重要的,但要想让这些能 力长期处于一定高度,绝不能忽略的就是保持体力。这位“陪跑”的诺贝尔文学 奖候选人一直坚持早晨4点起床开始写作,7点吃早餐,然后去跑步,下午搞翻 译,晚上听音乐,9点不到就上床。每周6天,每天10公里的长跑锻炼,是66 岁的他坚持至今的习惯。 村上春树是喜爱独处的。每天有一两个小时,他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 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村上都不觉得难熬,也不 感到无聊。在某种程度上,村上也许是主动地追求孤绝。“对于一个一遇事就想
A.章太炎认为,私学的设立实现了由下而上地倡导学术,从而促进了学术与思 想的繁荣,这种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B.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教育史学家都认为,从清朝末年开始,私学和书院就成 为了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 C.魏晋之后,师道衰落,韩愈的《师说》应运而生,但由于当时世人并不理解, 尊师重道的思想直到宋朝才再次被弘扬。 D.宋代士人提出了“为万世开太平”,这体现了宋代士人是从个人人格出发把 自己与天下连在一起,而不是从门第出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韩愈在《师说》提及的“尊师重道”已经蕴含着回归、捍卫以孔、孟为代表 的原始儒学的想法,这其实已经是一种“道统”的文化意识。 B.周敦颐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不仅体现了实现人性尊严、追求仁道 的精神,还体现了宋代士人把自己与天下整体联系在一起。 C.宋代书院崇道宗经,重新诠释儒学经典,在贯通天人中,创造性地发现和提 炼儒学的根本价值,因此宋代书院成为了“书院精神”的象征。 D.宋代士大夫阶层很少有良好的政治门第出身,他们在角色意识和文化自觉上 都要比唐代的新,能够创造性地发现和提炼儒学的根本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代士大夫阶层始终抱着从门第出发的理念,精神发展沦为了功名利禄之学, 《师说》中就讽刺了“官盛则近谀,位卑则足羞”的想法。 B.以寒门庶士出身者为主体的士大夫阶层在宋代崛起,这说明私学在宋朝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C.在程颐看来,“训诂之学”、“文章之学”与“儒者之学”是有分界的,而 “文章”,已与“训诂”和“异端”一起,成为“趋道”的障碍。 D.从士人的理念来看,宋代士人的胸怀气概更阔大,他们和唐代士人一样重视 品行,心向圣贤,还更把天下太平作为学术和人生的理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村上春树:跑步小说家 陈熙涵 写作和跑步,在村上春树的人生中几乎是同时开始的。至于跑步,它既是从事专 职写作后体重增长的需要,更是一种与写作有着本质性相似之处的爱好。与小说 家这一职业一样,马拉松同样需要坚持不懈,同样需要耐力。至少对村上春树来 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 30 岁出头,已成功写出几部作品的他,发现自己体重激增,体能变差。他十分 清楚对小说作者来说,虽然想象力、理解力和专注力是重要的,但要想让这些能 力长期处于一定高度,绝不能忽略的就是保持体力。这位“陪跑”的诺贝尔文学 奖候选人一直坚持早晨 4 点起床开始写作,7 点吃早餐,然后去跑步,下午搞翻 译,晚上听音乐,9 点不到就上床。每周 6 天,每天 10 公里的长跑锻炼,是 66 岁的他坚持至今的习惯。 村上春树是喜爱独处的。每天有一两个小时,他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 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村上都不觉得难熬,也不 感到无聊。在某种程度上,村上也许是主动地追求孤绝。“对于一个一遇事就想
独自躲进壁橱里的人,有谁会抱有好意呢?”村上很早便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 个小说家,成年累月不断地写作,为人嫌恶、憎恨、轻蔑,似乎更为自然。 村上最初的两部小说《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基本是为了享受写作 的愉悦而写,至于质量,他回忆起来也觉得有太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每天利用工 作间隙,他断断续续地写上半小时一小时。过了不久,村上就认识到采用如此零 散的方式写作,即便能写出新颖有趣的东西,也写不出内容深刻、意味幽远的小 说。“我深切体会到,可以随心所欲伏案写作而不必介意时间,每日集中精力写 故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又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我知道自己体内沉睡着未经 挖掘的矿脉,也坚定了信念:如此下去,日后我也能当好小说家。”既然打算作 为小说家度过今后的漫长人生,就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维持体力,又可将体重保持 得恰到好处的方法。于是,他在写完《寻羊冒险记》后,正式开始每天跑步。 这种对点滴生活习惯的坚持还体现在他的翻译生涯。学校里强制学习的东西,基 本都激不起他的兴趣。在开始写作之后,他方才明白,对感兴趣的领域,借助自 己喜欢的方法去追求,才能极其高效地掌握这门知识和技术。比如说翻译,便是 在这么一种无师自通的,一点一滴的状态下学习并坚持了下来。正是因为翻译西 方现代作家的作品,村上的写作呈现出了一种与日本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面目 坚持跑步,令村上春树思考什么才是公平。“天生才华横溢的小说家,不管怎样 都能自由自在写出小说来。就仿佛泉水从泉眼中汩汩涌出一般,文章自然喷涌而 出,无须付出太多努力。这种人偶尔也有。遗憾的是,我并非这种类型。如果不 手执钢凿孜孜不倦地凿开磐石,钻出深深的孔穴,就无法抵及创作的水源。我打 算写一部新作品,就必得重新一一凿出深深的孔穴来。长年累月地坚持这种生活, 久而久之,就技术或体力而言,我都能相当高效地找寻到新的水源,在坚固的磐 石上凿穴钻孔;感觉水源变匮乏时,也能果决地移往下一个去。” 人生基本是不公平的。说起每天坚持跑步,总有人对村上春树表示钦佩:“真是 意志坚强啊!”得到表扬,他固然欢喜。然而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人生并非只 凭意志坚强就可以无所不能。“我能够坚持跑步,恐怕是因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 至少不觉得那么痛苦。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 儿怎么也坚持不了。所以,我从来没有向别人推荐跑步。马拉松并非万人咸宜的 运动,就好比小说家并非万人咸宜的职业。我也不是经人推荐才成为小说家的,” 这是真理。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7期) 相关链接 翻译是村上作品的组织原则:他的小说不仅被翻译,而且和翻译有关。村上式情 节的标志性愉悦之处就在于看着日常情景(坐电梯、煮意大利面、烫衣服)突然 变得不寻常(神秘的电话、魔井之旅、跟羊男的电话)一一换句话说,看着一个 人物从一个现实流畅的地方掉入某个完全的异域,被迫在两个现实当中尴尬地斡 旋。一个村上式的人物总是,某种意义上说,在两个根本不通的世界当中翻译 平淡与奇异、自然与超自然、乡村与城市、男与女、地上与地下。 《纽约时报》 村上春树就是这样的典型作家,正好迎合了这种市场,他们的写作刚好适用:读 者可以把书带在身边,读一段也觉得很有代入感觉,读完了就可以扔掉,甚至不 需要记住作家的名字。当然,人们记住了村上春树,但有很多写得差不多的,他 们就没被记住。 霍拉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
独自躲进壁橱里的人,有谁会抱有好意呢?”村上很早便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 一个小说家,成年累月不断地写作,为人嫌恶、憎恨、轻蔑,似乎更为自然。 村上最初的两部小说《且听风吟》和《1973 年的弹子球》基本是为了享受写作 的愉悦而写,至于质量,他回忆起来也觉得有太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每天利用工 作间隙,他断断续续地写上半小时一小时。过了不久,村上就认识到采用如此零 散的方式写作,即便能写出新颖有趣的东西,也写不出内容深刻、意味幽远的小 说。“我深切体会到,可以随心所欲伏案写作而不必介意时间,每日集中精力写 故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又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我知道自己体内沉睡着未经 挖掘的矿脉,也坚定了信念:如此下去,日后我也能当好小说家。”既然打算作 为小说家度过今后的漫长人生,就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维持体力,又可将体重保持 得恰到好处的方法。于是,他在写完《寻羊冒险记》后,正式开始每天跑步。 这种对点滴生活习惯的坚持还体现在他的翻译生涯。学校里强制学习的东西,基 本都激不起他的兴趣。在开始写作之后,他方才明白,对感兴趣的领域,借助自 己喜欢的方法去追求,才能极其高效地掌握这门知识和技术。比如说翻译,便是 在这么一种无师自通的,一点一滴的状态下学习并坚持了下来。正是因为翻译西 方现代作家的作品,村上的写作呈现出了一种与日本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面目。 坚持跑步,令村上春树思考什么才是公平。“天生才华横溢的小说家,不管怎样 都能自由自在写出小说来。就仿佛泉水从泉眼中汩汩涌出一般,文章自然喷涌而 出,无须付出太多努力。这种人偶尔也有。遗憾的是,我并非这种类型。如果不 手执钢凿孜孜不倦地凿开磐石,钻出深深的孔穴,就无法抵及创作的水源。我打 算写一部新作品,就必得重新一一凿出深深的孔穴来。长年累月地坚持这种生活, 久而久之,就技术或体力而言,我都能相当高效地找寻到新的水源,在坚固的磐 石上凿穴钻孔;感觉水源变匮乏时,也能果决地移往下一个去。” 人生基本是不公平的。说起每天坚持跑步,总有人对村上春树表示钦佩:“真是 意志坚强啊!”得到表扬,他固然欢喜。然而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人生并非只 凭意志坚强就可以无所不能。“我能够坚持跑步,恐怕是因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 至少不觉得那么痛苦。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 儿怎么也坚持不了。所以,我从来没有向别人推荐跑步。马拉松并非万人咸宜的 运动,就好比小说家并非万人咸宜的职业。我也不是经人推荐才成为小说家的,” 这是真理。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 年第 17 期) 相关链接: 翻译是村上作品的组织原则:他的小说不仅被翻译,而且和翻译有关。村上式情 节的标志性愉悦之处就在于看着日常情景(坐电梯、煮意大利面、烫衣服)突然 变得不寻常(神秘的电话、魔井之旅、跟羊男的电话)——换句话说,看着一个 人物从一个现实流畅的地方掉入某个完全的异域,被迫在两个现实当中尴尬地斡 旋。一个村上式的人物总是,某种意义上说,在两个根本不通的世界当中翻译: 平淡与奇异、自然与超自然、乡村与城市、男与女、地上与地下。 ——《纽约时报》 村上春树就是这样的典型作家,正好迎合了这种市场,他们的写作刚好适用:读 者可以把书带在身边,读一段也觉得很有代入感觉,读完了就可以扔掉,甚至不 需要记住作家的名字。当然,人们记住了村上春树,但有很多写得差不多的,他 们就没被记住。 ——霍拉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跑步小说家”来形容村上春树,一方面是说他热爱跑步,同时也暗示出 他一直在诺贝尔文学奖评比中“陪跑”,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惋惜之情 B.村上春树年轻时己经写出了不少作品,但长期伏案写作也给他带来了健康上 的隐忧,体重激增,体能变差,而这也就成为他坚持跑步的主要原因。 C.村上春树是一位头脑清醒、勤勉不懈的小说作家,他对自己的创作有很高的 要求,他的作品很受欢迎,他也多次被推举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D.翻译是村上春树除写作之外的又一事物,他认为翻译和写作能够坚持下来是 因为合乎他的性情,而客观上,翻译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写作上的助益。 5.对于村上春树来说,跑步和写作有什么共通之处?请简要概括。(4分) 6.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村上春树能被人们记住的主要原因。(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 截睡觉、做饭。吃饭时就全部挤到外间,紧紧围绕着缝纫机上的一盘莱。 我们有两台缝纫机、一台锁边机,还有一张占去整个“工作间”1/4面积的裁衣 服的大案板,案板下面堆着做衣服需要的小配件,案板一侧挂着我们仅有的两匹 布。房间的空白墙壁上则挂满了我们做的各式各样的衣服。有的是做出来卖的 更多的是别人订做后一时没有来取的 我们的店面虽然小,但这样的话,炉子烧起来的时候,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 的日子是晩春吧,外面狂风呼啸,昏夭黑地,树木隐约的影子在蒙着雾气的窗玻 璃外剧烈摇动,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窗玻璃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 但房子里却温暖平和得让人没法不深感幸福。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滚 滚地波动,墙皮似乎都给香气酥掉了,很久以后会突然掉下来一块。至于炉板 上烤的馍馍片的香气,虽然被羊肉的味道盖过了,闻不到,却看得到它的颜色金 黄灿烂,还泛着诱人的淡红。小录音机里的磁带慢慢地转,每一首反复听过的歌 的歌词都已经失去它自己的意思,只剩一片舒适安逸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腼腆地跟在后面,提个塑料袋子,宽 容地笑着。我们给她量完尺寸之后,让她先付点订金,这个灵巧敏捷的漂亮女人 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3只鸡来:“3只鸡嘛,换一条裙子,够不 够?”她要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一块布料,这块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一挂出来, 村子里几乎所有洋气一点的媳妇都来订做了裙子,她是落在后面的一个了一一这 是我们这个小地方能追赶的为数不多的时髦之一。 她说:“不要让我公公知道啊!公公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唠叨嘛!”“婆 婆知道就没事了?”“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个又矮又小的老 妇人,拼命拥抱她,“叭”地亲一口,又说:“等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 你一天我一天地,轮流换着穿嘛!”她的婆婆轻轻地嘟囔了一句什么,露出长辈 才有的笑容,甚至有些骄傲地看着眼前这个高挑苗条的年轻儿媳。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是我们这一带最出众的两三个漂亮女人之一,她有着猫一样明 艳的容颜,目光像猫的目光一般抓人。她的举止乜像只猫,敏捷优雅,无声无息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用“跑步小说家”来形容村上春树,一方面是说他热爱跑步,同时也暗示出 他一直在诺贝尔文学奖评比中“陪跑”,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惋惜之情。 B.村上春树年轻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作品,但长期伏案写作也给他带来了健康上 的隐忧,体重激增,体能变差,而这也就成为他坚持跑步的主要原因。 C.村上春树是一位头脑清醒、勤勉不懈的小说作家,他对自己的创作有很高的 要求,他的作品很受欢迎,他也多次被推举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D.翻译是村上春树除写作之外的又一事物,他认为翻译和写作能够坚持下来是 因为合乎他的性情,而客观上,翻译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写作上的助益。 5.对于村上春树来说,跑步和写作有什么共通之处?请简要概括。(4 分) 6.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村上春树能被人们记住的主要原因。(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 截睡觉、做饭。吃饭时就全部挤到外间,紧紧围绕着缝纫机上的一盘菜。 我们有两台缝纫机、一台锁边机,还有一张占去整个“工作间”1/4 面积的裁衣 服的大案板,案板下面堆着做衣服需要的小配件,案板一侧挂着我们仅有的两匹 布。房间的空白墙壁上则挂满了我们做的各式各样的衣服。有的是做出来卖的, 更多的是别人订做后一时没有来取的。 我们的店面虽然小,但这样的话,炉子烧起来的时候,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 的日子是晚春吧,外面狂风呼啸,昏天黑地,树木隐约的影子在蒙着雾气的窗玻 璃外剧烈摇动,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窗玻璃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 但房子里却温暖平和得让人没法不深感幸福。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滚 一滚地波动,墙皮似乎都给香气酥掉了,很久以后会突然掉下来一块。至于炉板 上烤的馍馍片的香气,虽然被羊肉的味道盖过了,闻不到,却看得到它的颜色金 黄灿烂,还泛着诱人的淡红。小录音机里的磁带慢慢地转,每一首反复听过的歌 的歌词都已经失去它自己的意思,只剩一片舒适安逸。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腼腆地跟在后面,提个塑料袋子,宽 容地笑着。我们给她量完尺寸之后,让她先付点订金,这个灵巧敏捷的漂亮女人 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 3 只鸡来:“3 只鸡嘛,换一条裙子,够不 够?”她要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一块布料,这块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一挂出来, 村子里几乎所有洋气一点的媳妇都来订做了裙子,她是落在后面的一个了——这 是我们这个小地方能追赶的为数不多的时髦之一。 她说:“不要让我公公知道啊!公公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唠叨嘛!”“婆 婆知道就没事了?”“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个又矮又小的老 妇人,拼命拥抱她,“叭”地亲一口,又说:“等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 你一天我一天地,轮流换着穿嘛!”她的婆婆轻轻地嘟囔了一句什么,露出长辈 才有的笑容,甚至有些骄傲地看着眼前这个高挑苗条的年轻儿媳。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是我们这一带最出众的两三个漂亮女人之一,她有着猫一样明 艳的容颜,目光像猫的目光一般抓人。她的举止也像只猫,敏捷优雅,无声无息
长年粗重的劳动和寒酸的衣着似乎一点也没有磨损她青春的灵气,反倒令她滋生 出一股子说不出的新鲜的野气——虽然她修长匀称的手指总是那么粗糙,布满了 伤痕;脚上拖着的那双干活时才穿的、还没来得及换下来的球鞋,鞋帮子早垮得 没个形状了,脚指头也顶出来一个。 库尔马罕的儿子也是一个俊美明朗的年轻人,但一和妻子站到一起,就会很奇怪 地逊色一大截子。 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3只鸡和她那因年轻而放肆的美梦。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 我们还是要了。“家里鸡少了,公公看不出来吗?”“看不出来。”“家里鸡很 多吗?”“多得很。”“50只?100只?”“7只。”“啊!”太不可思议了, “7只鸡少了3只,你公公还看不出来吗?”“看不出来。”当地男人不过问家 务已经严重到了这种地步。 来这里做衣服的女人们,一个比一个可爱,可爱得简直让我们都不忍心收她们的 钱了。哪怕是五六十岁的老妇人,撒起娇来也跟小姑娘一样动人。她会像念诗· 样哀叹自己的青春,满脸难过,眼睛却狡猾地笑。 所以,到了后来,我们的价格不得不降了一个档次一—实在是没有办法呀……这 样一来,我们的生意就更好了,我们也就更忙了,每天天快亮了才睡下。整个喀 吾图小镇上,我们家窗子的灯光总是亮到最后。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两次提及裁缝店很小,突出了“我们”生活条件的简陋、裁缝店生 意的窘迫,欲扬先抑,为后文写“裁缝店的温馨快乐”做了铺垫。 B.文章详细地描写了晚春裁缝店里的情景,从听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展 现了店里的舒适温馨,其中墙皮、馍馍片的细节让人如身临其境。 C.文章对人物的描写不慌不忙,而这些人物又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现的,这一群 活灵活现的人物与戈壁小城相映成趣,展现了这片土地诗意的美。 D.文章语言幽默风趣,作者刻意把生活写得有趣,如“五六十岁的老妇人”动 人的撒娇和狡猾的笑,这样的调侃充满生活气息,让人忍俊不禁 E.文章平实从容地讲述故事,能在娓娓道来之中,让读者能走进作者描述的世 界,真切地体会到在戈壁的狂沙风暴中一个偏远小城的风情韵味。 8.库尔马罕的儿媳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文章以“我们的裁缝店”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曹利用,字用之。利用少喜谈辩,慷慨有志操。父谏卒,补殿前承旨,改右班殿 直。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 地归中囯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 利用曰:“彼若妄有所求 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 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 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 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忠州刺史,赐第京师。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 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帝谓辅臣曰:“向
长年粗重的劳动和寒酸的衣着似乎一点也没有磨损她青春的灵气,反倒令她滋生 出一股子说不出的新鲜的野气——虽然她修长匀称的手指总是那么粗糙,布满了 伤痕;脚上拖着的那双干活时才穿的、还没来得及换下来的球鞋,鞋帮子早垮得 没个形状了,脚指头也顶出来一个。 库尔马罕的儿子也是一个俊美明朗的年轻人,但一和妻子站到一起,就会很奇怪 地逊色一大截子。 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 3 只鸡和她那因年轻而放肆的美梦。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 我们还是要了。“家里鸡少了,公公看不出来吗?”“看不出来。”“家里鸡很 多吗?”“多得很。”“50 只?100 只?”“7 只。”“啊!”太不可思议了, “7 只鸡少了 3 只,你公公还看不出来吗?”“看不出来。”当地男人不过问家 务已经严重到了这种地步。 来这里做衣服的女人们,一个比一个可爱,可爱得简直让我们都不忍心收她们的 钱了。哪怕是五六十岁的老妇人,撒起娇来也跟小姑娘一样动人。她会像念诗一 样哀叹自己的青春,满脸难过,眼睛却狡猾地笑。 所以,到了后来,我们的价格不得不降了一个档次——实在是没有办法呀……这 样一来,我们的生意就更好了,我们也就更忙了,每天天快亮了才睡下。整个喀 吾图小镇上,我们家窗子的灯光总是亮到最后。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文章开头两次提及裁缝店很小,突出了“我们”生活条件的简陋、裁缝店生 意的窘迫,欲扬先抑,为后文写“裁缝店的温馨快乐”做了铺垫。 B.文章详细地描写了晚春裁缝店里的情景,从听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展 现了店里的舒适温馨,其中墙皮、馍馍片的细节让人如身临其境。 C.文章对人物的描写不慌不忙,而这些人物又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现的,这一群 活灵活现的人物与戈壁小城相映成趣,展现了这片土地诗意的美。 D.文章语言幽默风趣,作者刻意把生活写得有趣,如“五六十岁的老妇人”动 人的撒娇和狡猾的笑,这样的调侃充满生活气息,让人忍俊不禁。 E.文章平实从容地讲述故事,能在娓娓道来之中,让读者能走进作者描述的世 界,真切地体会到在戈壁的狂沙风暴中一个偏远小城的风情韵味。 8.库尔马罕的儿媳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文章以“我们的裁缝店”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 曹利用,字用之。利用少喜谈辩,慷慨有志操。父谏卒,补殿前承旨,改右班殿 直。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 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曰:“彼若妄有所求, 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 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 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 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忠州刺史,赐第京师。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 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帝谓辅臣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