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 语文试题卷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Ⅰ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 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題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 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 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 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 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 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 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 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 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 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 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 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 剧名家辈出,不断荟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 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 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 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 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 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道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但无论北曲 或南曲,都并未轶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 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多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 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 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 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 梦”,名声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 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 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煕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 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 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1.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3 年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 语文试题卷 本试题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 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題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 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 80 人,其 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 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 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 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 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 数》多至 280 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 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 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 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 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 剧名家辈出,不断荟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 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 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 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 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 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道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但无论北曲 或南曲,都并未轶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 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多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 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 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 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 梦”,名声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 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 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 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 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 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但 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 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1. 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 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之前杂剧就已出现。 B.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雨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 林旧事》中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 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荟集宇此,一时盛况空前。 D.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 展。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临安的杂剧在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 响,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B.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 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髙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 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 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 簿》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B.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 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C.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 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 化的交流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 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 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a从幸建康, 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 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 张公。”珙曰:“某为国象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 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 千人入境,種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 死。”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盜果散去,其存者无 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 是一战敗之,尽擒以归,诛青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煕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 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
A. 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 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之前杂剧就已出现。 B. 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雨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 林旧事》中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 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 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荟集宇此,一时盛况空前。 D. 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 展。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临安的杂剧在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 响,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B. 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 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 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 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 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 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 簿》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B. 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 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C. 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 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 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 化的交流碰 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 7 题,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 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 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a 从幸建康, 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 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 张公。”珙曰:“某为国象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 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 千人入境,種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 死。”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 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 是一战敗之,尽擒以归,诛青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 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
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 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 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 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途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 数。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 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暗 B.存中命乃寝 寝;停止。 C.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 具:准备。 D.疾革,草遗奏言 革:痊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 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他认为茶盜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 其自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首恶,而让 其余人从军。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 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 不至于流离失所 C.刘珙忧劳国事。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 来担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 仇雪恨。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 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2)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道旁稚子 郑懈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舒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舒(ga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 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 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 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途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 数。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 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暗示。 B.存中命乃寝 寝;停止。 C.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 具:准备。 D.疾革,草遗奏言 革:痊愈。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3 分)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 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 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刘珙治盗不失仁爱。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 其自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首恶,而让 其余人从军。 B. 刘珙关心民生疾苦。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 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 不至于流离失所。 C. 刘珙忧劳国事。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 来担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 仇雪恨。 D. 刘珙为人孝顺明礼。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 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O 分) (1) 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2) 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ll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道旁稚子 郑懈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注]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骭(g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8.诗歌第四句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 怀疑“肌”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 这样做的理由。(5分) 9.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 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題中选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 答題卡上把所选題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 大題内的小題。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阋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告别语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身舅家, 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 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 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 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 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曰,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 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 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 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 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 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 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 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 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 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 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 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 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 潮水般向她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8. 诗歌第四句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 怀疑“肌”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 这样做的理由。(5 分) 9. 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 鸟”有什么 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2) 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 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題中选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 答題卡上把所选題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 一大題内的小題。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阋读(25 分) l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4)题。(25 分) 告别语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身舅家, 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 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 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 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 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曰,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 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 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 见' 可是,迟迟没有听见 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 窗口: “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 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 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 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 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 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 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 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 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 潮水般向她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叔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 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 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 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所有人都听见了这声“再见”,这是个宝责的时刻,犹如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 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 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一一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 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 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捌着气,以至于那 “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 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 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 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 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 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 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 在最诙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有刪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朱丽觉得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所以,尽管之前来北京多次,她对舅舅和他 家的客房也没有太深印象,不曾发现二搂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B.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鲜明对比,他和露露此起彼伏 的“再见”声,看似耍贫嘴、逗乐子,实则是他们对相见的欢欣和不能相见的 绝望的激烈表达。 C.“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生动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和宝 贵;而“迅速”“赶往”等词语,形象表现了朱丽第一次听到小宝说“再见”时 的意外。 D.大人苦口婆心地劝说小宝与他根本不认识的入说“再见”,小宝始终不愿合 作,充分暴露了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扠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 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 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 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所有人都听见了这声“再见”,这是个宝责的时刻,犹如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 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 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 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 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捌着气,以至于那 “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 然融 .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 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 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 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 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 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 在最诙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有刪改) (l)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朱丽觉得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所以,尽管之前来北京多次,她对舅舅和他 家的客房也没有太深印象,不曾发现二搂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B.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鲜明对比,他和露露此起彼伏 的 “再见”声,看似耍贫嘴、逗乐子,实则是他们对相见的欢欣和不能相见的 绝望的激烈表达。 C. “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生动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和宝 贵;而“迅速”“赶往”等词语,形象表现了朱丽第一次听到小宝说“再见”时 的意外。 D.大人苦口婆心地劝说小宝与他根本不认识的入说“再见”,小宝始终不愿合 作,充分暴露了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