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 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 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 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 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 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 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 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 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 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 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当时世家孑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 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 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 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 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 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光人龚伯 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 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 “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 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 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题文】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然 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②据苏辙所 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③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8.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 渑池”的坎坷经历(1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一一路又 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 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 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2分,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 的情怀 解析:由注释可知,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的坎坷经历,分析诗歌情感需要抓住“往日崎岖还记否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 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 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 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 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 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 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 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 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 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 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 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 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 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 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 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光人龚伯 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 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 “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 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 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题文】K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注:①嘉佑六年(1061 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然 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②据苏辙所 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③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8.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 渑池”的坎坷经历(1 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 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 分); 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 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2 分,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 的情怀”)。 解析:由注释可知,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的坎坷经历,分析诗歌情感需要抓住“往日崎岖还记否
【思路点拨】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从诗人所处的时 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二要从作品描写的关键词入手品味;三要借助于诗 歌中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9.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 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 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 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 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②第三联借事明理, 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 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 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 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 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注释,多角度去考虑,6分;答出一种说理方法给3分, 答出任意两种、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 法,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一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 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一比喻、比拟、借 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一渲染、烘托、对比、衬托、 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 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一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 特点 【诗词鉴赏】 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 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 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 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 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 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 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 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 联的议论。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 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 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 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 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 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 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 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死 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
【思路点拨】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从诗人所处的时 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二要从作品描写的关键词入手品味;三要借助于诗 歌中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9.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6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 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 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 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 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②第三联借事明理, 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 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 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 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 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注释,多角度去考虑,6 分;答出一种说理方法给 3 分, 答出任意两种、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 法,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 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 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 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 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 特点。 【诗词鉴赏】 嘉祐六年(1061 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 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 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 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 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 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 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 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 联的议论。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 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 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 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 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 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 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 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死 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