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 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 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 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他者”对一个国 家的文化认知,包括对一个国家民众自我文化意象的认知;一国民众对自我文化 的认同,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各样“他者”眼中的文化观察作为反观自我 的“镜子”。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 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 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 一是根基。国家文化形象的客观依据是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离开根基的 建设,把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仅仅理解为一种设计、传播,便如同在花瓶中插进无 根的花枝。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 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 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 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根 基 二是灵魂。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 在。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 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 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要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三是持守。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 淀,中国人曾经陷入迷茫。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 文化的轻视和不屑。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 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 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 著的精神标识。 四是创新。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 时需要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变则通, 通则久”的通变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刚健笃实” 的实干品质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正是这种传统的 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一路向前。认识当代中国的文 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 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五是气度。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 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
河南省郑州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 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 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 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他者” 对一个国 家的文化认知,包括对一个国家民众自我文化意象的认知;一国民众对自我文化 的认同,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各样“他者”眼中的文化观察作为反观自我 的“镜子”。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 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 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 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 一是根基。国家文化形象的客观依据是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离开根基的 建设,把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仅仅理解为一种设计、传播,便如同在花瓶中插进无 根的花枝。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 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 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 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 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 命力的根 基。 二是灵魂。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 在。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 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 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要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三是持守。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 淀,中国人曾经陷入迷茫。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 文化的轻视和不屑。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 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 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 著的精神标识。 四是创新。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 时需要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变则通, 通则久”的通变智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刚健笃实” 的实干品质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正是这种传统的 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一路向前。认识当代中国的文 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 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五是气度。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 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
华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在国际舞台 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 共处。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 极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节选自《人民日报》) A.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是建立国家文化形象的根基。 B.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 是当前人们追求的文化精神。 C.对于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要善于向世 界讲述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D.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其他文明的特 点,学会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认知主体,“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 的,而且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 B.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建成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 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也能传到村一级。 C.对于有着丰厚积淀的传统文化,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人沉浸 于其中不能自拔,也有些人对其非常地轻视与不屑 D.中华文化不仅要发展还要创新,创新既表现在对中华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 上,也还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必须要从根基、灵 魂、持守、创新、气度五个维度来进行思考与关注。 B.第四段举当代中国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给以尊重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传统文化 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C.最后一段在总结前文五个维度的中国文化形象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主 张,即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中丰富自我 D.“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 释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历来具有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 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 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 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一一在那 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华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在国际舞台 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 样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 共处。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 极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节选自《人民日报》) A.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是建立国 家文化形象的根基。 B.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 是当前人 们追求的文化精神。 C.对于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要善于向世 界讲述中 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D.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其他文明的特 点,学会 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认知主体,“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 的,而且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 B.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建成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 广播电视 覆盖率已达 98%,互联网也能传到村一级。 C.对于有着丰厚积淀的传统文化,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人沉浸 于其中不能自拔,也有些人对其非常地轻视与不屑。 D.中华文化不仅要发展还要创新,创新既表现在对中华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 上,也还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必须要从根基、灵 魂、持守、创新、气度五个维度来进行思考与关注。 B.第四段举当代中国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给以尊重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传统文化 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C.最后一段在总结前文五个维度的中国文化形象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主 张,即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中丰富自我。 D.“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 释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历来具有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 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 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 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 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 双手放在膝上一一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 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 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老人 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 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 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 着太阳。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多好的太阳啊!”老人 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 太阳 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太阳落下去 了。”老人叹息说。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少女站起身, 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 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 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 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 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 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 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 面望着太阳,一面说:“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 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 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 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 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生 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 “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 悄燃起红霞。“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 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 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 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 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 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 手说“您 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 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 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 太阳 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 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 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 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 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 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 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 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 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 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 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 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 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 分散在各个城市 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 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 “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 悄燃起红霞。“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老人站起身, 沿着小路上坡了。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 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 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 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 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 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 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 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 刨松木板。“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 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瞎了很久吗?”“十年了。怎么?”“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 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 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 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 旨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 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 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5.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 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 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 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圆珠笔 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 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一一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 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 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 沿着小路上坡了。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 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 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 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 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 常常地落下,” 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 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 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 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 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 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 暗示故事 发生的背景。 C.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 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 旨。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 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 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5. 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 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 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 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 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圆珠笔 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 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 度仅 0.3-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 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 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 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 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 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 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 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 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 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 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 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 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 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 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 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 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 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 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 方。”材料三(新浪网):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 “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 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 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 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 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 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 仅是掌握 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 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 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 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 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 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 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 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 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 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 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 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 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 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 造强国 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 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 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 忘怀: “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 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 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 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 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 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 方。” 材料三(新浪网):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 “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 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 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 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 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 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 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 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 仅是掌握 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 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 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 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 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 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 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 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