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油画是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早期的油画多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 创作,可分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学院派、印象派等。现代绘画始于18世纪 末19世纪初,流派更多,但诸多流派流传时间较短。没有具体记我说过西方油 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是什么时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印象派之后东方元素变得 常见起来。 中国的青花瓷经常会出现在西方油画作品中。齐凡尼·贝利尼的名作《诸 神的宴会》中,青花瓷钵成为诸神喜爱的“神器”。据瓷器专家考证,这三只瓷 钵为明朝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之物。大家知道乔凡尼一贝利尼生活在约 1427年至1516年间,画中的瓷器应该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的产品 远在唐代时,中国的瓷器就作为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行销日本、印度、波 斯和埃及等地。17世纪时,中国的瓷器已在欧洲占有一定的市场。当时,中国 的瓷器在欧洲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 瓷器,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 不过随着航海技术的发达,到了近代,中国的瓷器并不像以前那么稀有难 得了,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情调的象征,“蔓延”在西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在 法国画家雅格布·约瑟夫·蒂索绘制的《贵妇》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套青花瓷茶具, 茶具洁白幽蓝,细腻明亮,即便摆在普通西方人的家里,也毫不觉得突兀一一这 是那时专门用于出口的、加入了西方审美元素的茶具 19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日本浮世绘漂洋过海进入西方人的视 野、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在绘画的内容上, 有浓郁的本土气息,表现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 写实技巧。在欧美印象派艺术家的画作中可以看到许多浮世绘风格的影响 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也有很多东方风情的油画 虽然克里姆特没有到过东方,但他却非常欣赏东方艺术,因此作品背景中出现中 国的亭榭、门神、关公就不足为奇了。民俗学家冯骥才曾在<保卫克里姆特最后 的画室》一文中提到,克里姆特的书 房里挂看中国门神的画像,书柜里陈列着中国的陶瓷、雕塑、纺织品等,他还收 藏了许多中国的民间年画。我们能够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找到与中国民间艺术相 类似的用色,他在处理人物形象和环境背景时都常采用‘大面积的平涂填色,画 面经常出现桃红、明黄、群青等中国年画常用的颜色,画面色彩对比鲜明,构图 简洁,人物形象平面但生动写实,这些都隐隐传递出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学习和 吸收。 今天,面对势不可挡的经济、文化、艺术全球化大潮,各个国家和民族 方面都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另一方面也在加强保护本民族的文 化传统,走上了“返回传统”“回归民族”的道路。其实,艺术上的文化自信并 不是排拒其他艺术的“清高独立”,而应该是打破传统边界后重建新边界,这应 该是当夸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宽广胸怀,是一种在碰撞和紧张之后从容面世的态 度 (摘编自宋艳妮<西方油画中的东方元素》)
河南省郑州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油画是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早期的油画多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 创作,可分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学院派、印象派等。现代绘画始于 18 世纪 末 19 世纪初,流派更多,但诸多流派流传时间较短。没有具体记我说过西方油 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是什么时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印象派之后东方元素变得 常见起来。 中国的青花瓷经常会出现在西方油画作品中。齐凡尼•贝利尼的名作《诸 神的宴会》中,青花瓷钵成为诸神喜爱的“神器”。据瓷器专家考证,这三只瓷 钵为明朝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之物。大家知道乔凡尼-贝利尼生活在约 1427 年至 1516 年间,画中的瓷器应该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的产品。 远在唐代时,中国的瓷器就作为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行销日本、印度、波 斯和埃及等地。17 世纪时,中国的瓷器已在欧洲占有一定的市场。当时,中国 的瓷器在欧洲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 瓷器,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 不过随着航海技术的发达,到了近代,中国的瓷器并不像以前那么稀有难 得了,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情调的象征,“蔓延”在西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在 法国画家雅格布•约瑟夫•蒂索绘制的《贵妇》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套青花瓷茶具, 茶具洁白幽蓝,细腻明亮,即便摆在普通西方人的家里,也毫不觉得突兀——这 是那时专门用于出口的、加入了西方审美元素的茶具。 19 世纪 70 年代后期到 80 年代初,日本浮世绘漂洋过海进入西方人的视 野、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在绘画的内容上, 有浓郁的本土气息,表现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 写实技巧。在欧美印象派艺术家的画作中可以看到许多浮世绘风格的影响。 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也有很多东方风情的油画。 虽然克里姆特没有到过东方,但他却非常欣赏东方艺术,因此作品背景中出现中 国的亭榭、门神、关公就不足为奇了。民俗学家冯骥才曾在<保卫克里姆特最后 的画室》一文中提到,克里姆特的书 房里挂看中国门神的画像,书柜里陈列着中国的陶瓷、雕塑、纺织品等,他还收 藏了许多中国的民间年画。我们能够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找到与中国民间艺术相 类似的用色,他在处理人物形象和环境背景时都常采用‘大面积的平涂填色,画 面经常出现桃红、明黄、群青等中国年画常用的颜色,画面色彩对比鲜明,构图 简洁,人物形象平面但生动写实,这些都隐隐传递出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学习和 吸收。 今天,面对势不可挡的经济、文化、艺术全球化大潮,各个国家和民族一 方面都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另一方面也在加强保护本民族的文 化传统,走上了“返回传统”“回归民族”的道路。其实,艺术上的文化自信并 不是排拒其他艺术的“清高独立”,而应该是打破传统边界后重建新边界,这应 该是当夸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宽广胸怀,是一种在碰撞和紧张之后从容面世的态 度。 (摘编自宋艳妮<西方油画中的东方元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的主体绘画方式是油画,早期的油画创作多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 形成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众多的绘画流派 B.《诸神的宴会》中青花瓷钵成为诸神喜爱的“神器”,根据瓷器专家考证, 画中的瓷器应该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时候由中国传人西方的。 C.17世纪时的欧洲,一些大国的宫廷和贵族家庭把中国的瓷器当作珍贵艺术品 或奢侈品,从而显示自己的财富或社会地位。 D.日本的浮世绘在绘画内容上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在绘画技巧上很讲究写实 性,对欧美印象派画家的创作产生了较多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现代绘画,流派比早期更多,但诸多流派流 传时问短,因此西方油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的时间无法确定 B.到了近代,得益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 变得普遍,而且成为一种生活情调的象征 C.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很欣赏东方艺术,受此影响,其作品背景中出现不少中国 元素,在用色、构图、人物形象刻画上也都带有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 D.从中国的瓷器到日本的浮世绘,再到中国的年画、门神等,这些东方艺术都 以各自的方式,对西方早期和近现代的油画创作产生了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中存在东方元素,近代中国专门用于出口的茶具也加入了西方审美 元素,这说明东西方文化艺术并不是相互排拒,而是相互学习和吸收的。 B.中国瓷器由被奉为“神器”变为贵族炫耀的资本,再后来变得寻常普遍,这 说明中国瓷器在西方社会受到普遍珍爱,且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流行过程 C.文中所引冯骥才关于克里姆特书房的描述,侧面说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对东 方艺术尤其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钟爱,其作品中出现中国元素绝非偶然。 D.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同时,加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 这并不是艺术上的文化自信,而是排拒其他艺术的“清高独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湿漉漉的雨 陈敏 学校位于远离村子的旱塬上,像一只搁浅在河滩上的破船。 方培老师来的那天,天正下着小雨,两个男弦子流着鼻涕,满身泥巴,深一脚浅 脚地为他抬来了一桶水,放进他住的单间宿舍里。一路磕磕碰碰,桶里的水只 剩下了半桶。水浑且黄,但一股暖流却蹿上来,瞬间温热了他冰凉的心 校舍原是一间被废弃的财神庙。三十多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拥挤在一间屋子里,被 香火熏黑的墙壁不时掉着土渣,四周结满了蛛网,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会冷不防 弄下一大团灰尘,撒落在孩子们身上。 第二天,方培阻止了孩子们为他轮流抬水,只接屋檐上的雨水洗脸做饭,还留下 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和他一同分享村民们送来的玉米棒和山药蛋。 这些风雨中成长的孩子一开始还真无法管束。上课说跑就跑,说是出去拉屎尿尿; 八九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多数采若木偶,不吵不闹,不愿开口说话。方 培来了个“逆水行舟”,他说,我要带你们上山去,不过,我不仅仅是让你们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绘画的主体绘画方式是油画,早期的油画创作多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 形成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众多的绘画流派。 B. 《诸神的宴会》中青花瓷钵成为诸神喜爱的“神器”,根据瓷器专家考证, 画中的瓷器应该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时候由中国传人西方的。 C. 17 世纪时的欧洲,一些大国的宫廷和贵族家庭把中国的瓷器当作珍贵艺术品 或奢侈品,从而显示自己的财富或社会地位。 D. 日本的浮世绘在绘画内容上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在绘画技巧上很讲究写实 性,对欧美印象派画家的创作产生了较多影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始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西方现代绘画,流派比早期更多,但诸多流派流 传时问短,因此西方油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的时间无法确定。 B. 到了近代,得益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 变得普遍,而且成为一种生活情调的象征。 C.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很欣赏东方艺术,受此影响,其作品背景中出现不少中国 元素,在用色、构图、人物形象刻画上也都带有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 D. 从中国的瓷器到日本的浮世绘,再到中国的年画、门神等,这些东方艺术都 以各自的方式,对西方早期和近现代的油画创作产生了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绘画中存在东方元素,近代中国专门用于出口的茶具也加入了西方审美 元素,这说明东西方文化艺术并不是相互排拒,而是相互学习和吸收的。 B. 中国瓷器由被奉为“神器”变为贵族炫耀的资本,再后来变得寻常普遍,这 说明中国瓷器在西方社会受到普遍珍爱,且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流行过程。 C. 文中所引冯骥才关于克里姆特书房的描述,侧面说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对东 方艺术尤其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钟爱,其作品中出现中国元素绝非偶然。 D. 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同时,加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 这并不是艺术上的文化自信,而是排拒其他艺术的“清高独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湿漉漉的雨 陈敏 学校位于远离村子的旱塬上,像一只搁浅在河滩上的破船。 方培老师来的那天,天正下着小雨,两个男弦子流着鼻涕,满身泥巴,深一脚浅 一脚地为他抬来了一桶水,放进他住的单间宿舍里。一路磕磕碰碰,桶里的水只 剩下了半桶。水浑且黄,但一股暖流却蹿上来,瞬间温热了他冰凉的心。 校舍原是一间被废弃的财神庙。三十多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拥挤在一间屋子里,被 香火熏黑的墙壁不时掉着土渣,四周结满了蛛网,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会冷不防 弄下一大团灰尘,撒落在孩子们身上。 第二天,方培阻止了孩子们为他轮流抬水,只接屋檐上的雨水洗脸做饭,还留下 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和他一同分享村民们送来的玉米棒和山药蛋。 这些风雨中成长的孩子一开始还真无法管束。上课说跑就跑,说是出去拉屎尿尿; 八九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多数采若木偶,不吵不闹,不愿开口说话。方 培来了个“逆水行舟”,他说,我要带你们上山去,不过,我不仅仅是让你们四
处闲游,你们除了使用两务腿外,还要充分利用你们的眼和耳,用眼睛观察,用 耳朵倾听。 方培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东面的一处山坡,那里生长了茂密的野花野草。方培要 求他们每人在山坡上找一枝花,倾听花儿开放的声音。孩子们咧着嘴笑,纷纷四 散开来,野鹿一般欢快地跳跃着,钻进花草丛中,仔细观察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植 物。那些躲藏在草丛灌木里的野花,有的开着,有的正打着骨朵儿,可谁也没见 过它们是怎么开的,更别提花开的声音了。但他们还是找了各自喜爱的花朵,趴 下来,将耳朵贴在花瓣上听。一天的倾听,有两个同学得出结论:花儿开放的声 音太小,人的耳朵听不见,只有蝴蝶和蜜蜂这样的小动物才能听到,因为它们总 是将嘴巴深深地扎进花蕊里面。 方培为他们细腻的观察而欣喜。给出答案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赞誉,还获得了蝴 蝶状的花竹书签。老师又承诺,谁画画得好,字写得好,谁就能在夜晚和他一起 分享望远镜的奧秘。他说他带来了一架可以观察天体的天文望远镜,能从中看到 银河桥、月亮里的吴刚和桂花树,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比山都大。 方培给学生们每人一张小纸片,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花草树木、蝴蝶、蜜蜂、鸟儿 画在上面,并在画的下方注出汉字。 这一招很妙,通过画画学写汉字,一直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竟然如此容易。老 师激励下的孩子们眼眸里闪出的光亮晶晶、清莹莹,像他们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星 星 方培每天教学生们唱一首歌。 方培还在破败的院落外面竖了根木杆,升起了国旗, 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 又一个秋雨季节来临。雨,浙渐沥沥,已经下了整整一月。旱塬成了烂泥滩,校 舍岌岌可危。方培给村主任反映危房情况,村主任说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没劳 力:他又给上级反映,上级承诺派人查看,却一直没来。 雨,一直没有停的迹象,方培这一夜睡得潦草,一些悉悉索索的声响仿佛来自天 外。他天没亮便从床上爬起来,将陆续到校的学生挡在外面 湿漉漉的泥地上,孩子们整齐地站成一排,眼睁睁地瞅着已折断了的屋脊。方培 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快要到了,你们将会幸运地目睹一座破旧校舍倒塌和一座新 学校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学生们都不明白,这会儿老师竟然没有悲伤,反而如此 欣喜。终于,教室的屋顶在他们久久的注目礼下“轰”的一声,倒了。一团白烟 从雨雾中升起,缓缓向雨中扩散,场面惊呆了孩子们的脸。 第一个赶来的是村主任,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也纷纷赶来。看着没少一根亳毛的 孩子们扑向各自的爷爷奶奶时,村主任像牛一般地号啕起来 校舍倒塌的事件惊动了县教育部门,方培保护学生的事迹成了全县教育系统的 大新闻,几路记者陆续赶来。面对好几个镜头,方培说:“是老鼠给了我启示 让我将孩子们挡在了外面。我老早就听说:老鼠搬家,房倒屋塌。那一夜,栖息 在屋檐间的老鼠全部搬了家。 三个月后,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址上建起。学校正式分配来了两名年轻教师。而方 培却选择了离去。他去了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离别那天,天依然下着雨。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雨里,含泪目送他们的老师离 去 (选自《商洛日报》2017年1 月10日第7版,有删改)
处闲游,你们除了使用两务腿外,还要充分利用你们的眼和耳,用眼睛观察,用 耳朵倾听。 方培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东面的一处山坡,那里生长了茂密的野花野草。方培要 求他们每人在山坡上找一枝花,倾听花儿开放的声音。孩子们咧着嘴笑,纷纷四 散开来,野鹿一般欢快地跳跃着,钻进花草丛中,仔细观察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植 物。那些躲藏在草丛灌木里的野花,有的开着,有的正打着骨朵儿,可谁也没见 过它们是怎么开的,更别提花开的声音了。但他们还是找了各自喜爱的花朵,趴 下来,将耳朵贴在花瓣上听。一天的倾听,有两个同学得出结论:花儿开放的声 音太小,人的耳朵听不见,只有蝴蝶和蜜蜂这样的小动物才能听到,因为它们总 是将嘴巴深深地扎进花蕊里面。 方培为他们细腻的观察而欣喜。给出答案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赞誉,还获得了蝴 蝶状的花竹书签。老师又承诺,谁画画得好,字写得好,谁就能在夜晚和他一起 分享望远镜的奥秘。他说他带来了一架可以观察天体的天文望远镜,能从中看到 银河桥、月亮里的吴刚和桂花树,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比山都大。 方培给学生们每人一张小纸片,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花草树木、蝴蝶、蜜蜂、鸟儿 画在上面,并在画的下方注出汉字。 这一招很妙,通过画画学写汉字,一直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竟然如此容易。老 师激励下的孩子们眼眸里闪出的光亮晶晶、清莹莹,像他们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星 星。 方培每天教学生们唱一首歌。 方培还在破败的院落外面竖了根木杆,升起了国旗。 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 又一个秋雨季节来临。雨,浙渐沥沥,已经下了整整一月。旱塬成了烂泥滩,校 舍岌岌可危。方培给村主任反映危房情况,村主任说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没劳 力;他又给上级反映,上级承诺派人查看,却一直没来。 雨,一直没有停的迹象,方培这一夜睡得潦草,一些悉悉索索的声响仿佛来自天 外。他天没亮便从床上爬起来,将陆续到校的学生挡在外面。 湿漉漉的泥地上,孩子们整齐地站成一排,眼睁睁地瞅着已折断了的屋脊。方培 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快要到了,你们将会幸运地目睹一座破旧校舍倒塌和一座新 学校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学生们都不明白,这会儿老师竟然没有悲伤,反而如此 欣喜。终于,教室的屋顶在他们久久的注目礼下“轰”的一声,倒了。一团白烟 从雨雾中升起,缓缓向雨中扩散,场面惊呆了孩子们的脸。 第一个赶来的是村主任,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也纷纷赶来。看着没少一根亳毛的 孩子们扑向各自的爷爷奶奶时,村主任像牛一般地号啕起来。 校舍倒塌的事件惊动了县教育部门,方培保护学生的事迹成了全县教育系统的一 大新闻,几路记者陆续赶来。面对好几个镜头,方培说:“是老鼠给了我启示, 让我将孩子们挡在了外面。我老早就听说:老鼠搬家,房倒屋塌。那一夜,栖息 在屋檐间的老鼠全部搬了家。” 三个月后,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址上建起。学校正式分配来了两名年轻教师。而方 培却选择了离去。他去了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离别那天,天依然下着雨。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雨里,含泪目送他们的老师离 去。 (选自《商洛日报》2017 年 1 月 10 日第 7 版,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村主任原本是不想维修校舍的,但当他看到校舍倒塌,孩子们只能找各自的 爷爷奶奶时,他知道校舍非维修不可了,于是像牛一样号啕起来 B.小说语言洗练生动,作者还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添语言的神采,如学校像 搁浅的破船、老鼠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C.小说开头描写校舍的破旧时,写到了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为后面写雨夜校 舍将要倒塌时老鼠搬家埋下伏笔,前后照应,使情节合理紧凑。 D.村里孩子开始时难以管束、八九岁了还写不好名字,校舍濒危村里没劳力维 修等细节,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缺失带来的问题,突出了小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 主旨 5.小说中的方培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对“雨”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 谈谈你的看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 我和盛戎最初认识,是和他到天津去看戏。演员们知道裘盛戎来看戏,都 “卯上”了。散了戏,我们到后台给演员道辛苦,盛戎拙,于言词,但是他的态 度是诚恳的、朴素的,他的谦虚是由衷的谦虚。他是真心实意地向人家学习来了 回旅馆的路上,他买了几套煎饼倮子,有滋有昧地吃起来。他咬着煎饼保子的样 子,表现出很喜悦的怀旧之情和一种天真的童心。我一下子对这个京剧大演员产 生了好感。盛戎睡得很晚。晚上他一个人盘腿坐在床上抽烟,一边好像想着什么 事,有点出神。不知是为什么,从这以后我总觉得盛戎的许多唱腔、唱法、身段, 就是在这么盘腿坐着的时候想出来的 盛戎的身体早就不大好了。编排《雪花飘》的时候,他那几天不舒服,但 还是跟着我们一同去体验生活。《雪花飘》写的是一个送公用电话记录的老人的 事。我们去访问了政协礼堂附近的一位送电话记录的老人。老头子六十好几了, 脸的白胡茬,还骑着自行车到处送电话记录。盛戎在那间屋里坐了好大一会儿, 还随着老头子送了一个电话记录。 《雪花飘》排得很快,一个星期左右,戏就出来了。幕一打开,盛戎唱了 四句带点马派味儿的“散板”:“打罢了新春六十七哟,看了五年电话机。传呼 千八百日,舒筋活血,强似下棋!”我和导演一听,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 为了编排《杜鹃山》,1969年那次我们到湘鄂赣体验了较长时期的生活。 我和盛戎那时都是“控制使用”,他的心情自然不太好。他总是默默地跟着良伍 走,不大说话。但倒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的。我很能理解他的心情。虽然是“控 制使用”,但还能戴罪立功,可以工作,可以演戏,他在心里又是很感激的。我 觉得从那时起,盛戎发生了一点变化,他变得深沉起来。盛戎平常也是个有说有 笑的人,有时也爱逗个乐,但从那以后,我就很少见他有笑影了。他好像总是在 想什么心事。用一句老戏词说:“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他的这种神气, 一直到他死,还深深地留在我的印象里。 那趟体验生活,是够苦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更难换。不生火,墙壁屋瓦 都很单薄。那年的天气也特别,下大雪,同时却还打雷,下雹子,下大雨,一块 儿来!盛戎晚上不再穷聊了,他早早就进了被窝。这老兄!他连毛窝鞋子都不脱, 就那样连着毛窝睡了。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没有叫一句苦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村主任原本是不想维修校舍的,但当他看到校舍倒塌,孩子们只能找各自的 爷爷奶奶时,他知道校舍非维修不可了,于是像牛一样号啕起来。 B. 小说语言洗练生动,作者还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添语言的神采,如学校像 搁浅的破船、老鼠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C. 小说开头描写校舍的破旧时,写到了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为后面写雨夜校 舍将要倒塌时老鼠搬家埋下伏笔,前后照应,使情节合理紧凑。 D. 村里孩子开始时难以管束、八九岁了还写不好名字,校舍濒危村里没劳力维 修等细节,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缺失带来的问题,突出了小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 主旨。 5. 小说中的方培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对“雨”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 谈谈你的看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 我和盛戎最初认识,是和他到天津去看戏。演员们知道裘盛戎来看戏,都 “卯上”了。散了戏,我们到后台给演员道辛苦,盛戎拙,于言词,但是他的态 度是诚恳的、朴素的,他的谦虚是由衷的谦虚。他是真心实意地向人家学习来了。 回旅馆的路上,他买了几套煎饼倮子,有滋有昧地吃起来。他咬着煎饼保子的样 子,表现出很喜悦的怀旧之情和一种天真的童心。我一下子对这个京剧大演员产 生了好感。盛戎睡得很晚。晚上他一个人盘腿坐在床上抽烟,一边好像想着什么 事,有点出神。不知是为什么,从这以后我总觉得盛戎的许多唱腔、唱法、身段, 就是在这么盘腿坐着的时候想出来的。 盛戎的身体早就不大好了。编排《雪花飘》的时候,他那几天不舒服,但 还是跟着我们一同去体验生活。《雪花飘》写的是一个送公用电话记录的老人的 事。我们去访问了政协礼堂附近的一位送电话记录的老人。老头子六十好几了, 一脸的白胡茬,还骑着自行车到处送电话记录。盛戎在那间屋里坐了好大一会儿, 还随着老头子送了一个电话记录。 《雪花飘》排得很快,一个星期左右,戏就出来了。幕一打开,盛戎唱了 四句带点马派味儿的“散板”:“打罢了新春六十七哟,看了五年电话机。传呼 一千八百日,舒筋活血,强似下棋!”我和导演一听,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 为了编排《杜鹃山》,1969 年那次我们到湘鄂赣体验了较长时期的生活。 我和盛戎那时都是“控制使用”,他的心情自然不太好。他总是默默地跟着良伍 走,不大说话。但倒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的。我很能理解他的心情。虽然是“控 制使用”,但还能戴罪立功,可以工作,可以演戏,他在心里又是很感激的。我 觉得从那时起,盛戎发生了一点变化,他变得深沉起来。盛戎平常也是个有说有 笑的人,有时也爱逗个乐,但从那以后,我就很少见他有笑影了。他好像总是在 想什么心事。用一句老戏词说:“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他的这种神气, 一直到他死,还深深地留在我的印象里。 那趟体验生活,是够苦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更难换。不生火,墙壁屋瓦 都很单薄。那年的天气也特别,下大雪,同时却还打雷,下雹子,下大雨,一块 儿来!盛戎晚上不再穷聊了,他早早就进了被窝。这老兄!他连毛窝鞋子都不脱, 就那样连着毛窝睡了。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没有叫一句苦
和盛戎合作,是非常愉快的。盛戎很少对剧本提意见。他不是不当一回事, 或者提不出意见。盛戎文化不高,读剧本是有点吃力的。但是他反复地读,盘着 腿读。我还记得他那读剧本的神气。他读着,微微地摇着脑袋。他的目光有时从 老花镜下面射出框外。他摇晃着脑袋,有时轻轻地发出一声:“唔。”有时甚至 拍着大腿,大声喊叫:“唔!”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台上不“用”裘盛戎了。但他也并不闲着。有人上他 家学戏,他总是很认真地说。而且是有教无类,即使某个青年演员条件差,他也 还是手把手教。他不上台了,还整天琢磨唱腔。不单花脸,老生、旦角都研究。 盛戎得了病,他并不悲观。他大概已经怀疑或者知道是癌症了,跟我说: “甭管它是什么,有病咱们瞧病!”他还想唱戏。他为了清静,一个人搬到厢房 里住,好看剧本。《杜鹃山》这个剧本,他简直不离手,他死后,我才听他家里 的人说,他夜里躺在床上看剧本,曾经两次犯床头灯的罩子烤着了。他病得很重 了,有一次还用手在床头到处摸,他的夫人知道他要剧体。剧本不在手边,他的 夫人就用报纸卷了一个筒子放在他手里,他这才平静下来,安心了。 然而有志未酬,他到临终也没能再演《杜鹃山》!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 (摘编自汪曾祺《自得其乐》 相关链接: 裘盛戎,京剧裘派艺术的创始人。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裘盛戎的表演艺术到达 巅峰状态,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老舍、曹禹及出租车司机、掏粪工 人、饭店服务员等都提他的朋友。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等艺 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一一北京京剧团的成立。 (摘编自“百度百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和裘盛戎初识于一起到天津去看戏时,因为这个京剧大演员的诚恳朴素、 谦虚好学、有怀旧之情和有童心,而对他产生了好感 B.《雪花飘》开幕时裘盛戎唱了四句带有马派味儿的“散板”,作者和导演都 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可见裘盛戎对送电话记录的老人的生活有着深入的体 察 C.在湘鄂赣体验生活期间,裘盛戎心情不太好,但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因为 他知道自己还可以通过演戏、工作戴罪立功,解除“控制使用” D.裘盛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读剧本有些吃力,但他却非常勤奋,经常通过反 复硏读剧本来把握、领悟其内容,到顿悟处他便不禁“晤”的一声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记叙了裘盛戎先生 献身京剧艺术的一生,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B.裘盛戎认真研究京剧艺术,耐心培养后辈,并积极促成了北京京剧团的成立 为我国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作者觉得和裘盛戎合作很愉快,裘盛戎从不对剧本提意见,并不是他不当 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而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剧本研读上。 D.裘盛戎平常是个有说有笑的人,到后来却变得很少有笑影,并且好像总是心 事满足的样子,这说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和盛戎合作,是非常愉快的。盛戎很少对剧本提意见。他不是不当一回事, 或者提不出意见。盛戎文化不高,读剧本是有点吃力的。但是他反复地读,盘着 腿读。我还记得他那读剧本的神气。他读着,微微地摇着脑袋。他的目光有时从 老花镜下面射出框外。他摇晃着脑袋,有时轻轻地发出一声:“唔。”有时甚至 拍着大腿,大声喊叫:“唔!”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台上不“用”裘盛戎了。但他也并不闲着。有人上他 家学戏,他总是很认真地说。而且是有教无类,即使某个青年演员条件差,他也 还是手把手教。他不上台了,还整天琢磨唱腔。不单花脸,老生、旦角都研究。 盛戎得了病,他并不悲观。他大概已经怀疑或者知道是癌症了,跟我说: “甭管它是什么,有病咱们瞧病!”他还想唱戏。他为了清静,一个人搬到厢房 里住,好看剧本。《杜鹃山》这个剧本,他简直不离手,他死后,我才听他家里 的人说,他夜里躺在床上看剧本,曾经两次犯床头灯的罩子烤着了。他病得很重 了,有一次还用手在床头到处摸,他的夫人知道他要剧体。剧本不在手边,他的 夫人就用报纸卷了一个筒子放在他手里,他这才平静下来,安心了。 然而有志未酬,他到临终也没能再演《杜鹃山》!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 (摘编自汪曾祺《自得其乐》) 相关链接: 裘盛戎,京剧裘派艺术的创始人。上个世纪 50 年代中期裘盛戎的表演艺术到达 巅峰状态,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老舍、曹禹及出租车司机、掏粪工 人、饭店服务员等都提他的朋友。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等艺 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的成立。 (摘编自“百度百科”)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和裘盛戎初识于一起到天津去看戏时,因为这个京剧大演员的诚恳朴素、 谦虚好学、有怀旧之情和有童心,而对他产生了好感。 B. 《雪花飘》开幕时裘盛戎唱了四句带有马派味儿的“散板”,作者和导演都 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可见裘盛戎对送电话记录的老人的生活有着深入的体 察。 C. 在湘鄂赣体验生活期间,裘盛戎心情不太好,但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因为 他知道自己还可以通过演戏、工作戴罪立功,解除“控制使用”。 D. 裘盛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读剧本有些吃力,但他却非常勤奋,经常通过反 复研读剧本来把握、领悟其内容,到顿悟处他便不禁“晤”的一声。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记叙了裘盛戎先生 献身京剧艺术的一生,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B. 裘盛戎认真研究京剧艺术,耐心培养后辈,并积极促成了北京京剧团的成立, 为我国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 作者觉得和裘盛戎合作很愉快,裘盛戎从不对剧本提意见,并不是他不当一 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而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剧本研读上。 D. 裘盛戎平常是个有说有笑的人,到后来却变得很少有笑影,并且好像总是心 事满足的样子,这说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