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交卷时 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 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 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 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 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 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 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 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 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 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 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 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 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 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 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 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 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 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 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 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 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 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 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 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 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 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 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 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 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 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
河南省郑州市 2016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交卷时 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 期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 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 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 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 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 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 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 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 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 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 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 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 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 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 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 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 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 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 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 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 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 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 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 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 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 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 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 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 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
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 此 (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 不安; 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B.“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 社会大变 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C.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 定贵族 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D.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 来往于 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 了知识 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B.“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 可指来自 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 C.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 自由而 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 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 教对象为贵 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 促成了 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 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C.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 己的社 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D.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 身份, 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了新的思想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 此。 (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 不安; 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B.“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 社会大变 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C.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 定贵族 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D.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 来往于 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 了知识 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B.“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 可指来自 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C.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 自由而 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 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 教对象为贵 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 促成了 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 一些 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C.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 己的社 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D.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 身份, 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了新的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 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 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 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 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 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 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 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 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 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 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奷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 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 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 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 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 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 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 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 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 奸淫之 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 奸淫之 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 奸淫之 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 奸淫之 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 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 “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 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 擢、升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 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 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 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 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 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 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 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 部狱按久 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 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 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 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 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 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 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 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 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 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 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 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 奸淫之 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 奸淫之 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 奸淫之 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 奸淫之 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 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 “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 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 擢、升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岀。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 中没有 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 而保重 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 负责武 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 丞相的 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7.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 其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来源:Zxxk.Com] 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 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 吐蕃。③乘障:登城守卫。④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⑤霍嫖姚:本指西 汉霍去病,这里代指崔希逸。 8.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的第三联与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的第二联对战争的描写有哪 些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 中没有 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 而保重 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 负责武 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 丞相的 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7.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 其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8—9 题。[来源:Zxxk.Com] 出塞作① 王 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④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 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 吐蕃。③乘障:登城守卫。④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⑤霍嫖姚:本指西 汉霍去病,这里代指崔希逸。 8.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9.这首诗的第三联与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的第二联对战争的描写有哪 些不同? 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从师为例得出了“ 的结论,这也是作者对新的师生关系的概括。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之后,忽然又爆发出 激越、雄壮的乐音的句子是“ (3)《岳阳楼记》中作者用 两 句,形象地描摹出月光照耀下洞庭湖面荡漾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美丽的月影。[来 源:学+科+网]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聚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 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 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 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 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橫身夺过我的酒 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 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 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 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 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 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 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他 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 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曚昽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 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 陡增些许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从师为例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这也是作者对新的师生关系的概括。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之后,忽然又爆发出 激越、雄壮的乐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形象地描摹出月光照耀下洞庭湖面荡漾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美丽的月影。[来 源:学+科+网]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聚 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 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 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 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 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 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 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 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 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 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 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 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他一 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 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曚昽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 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 陡增些许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