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201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 邓加荣 诗歌的特点是在韵律中运行,中国和外国,概莫能外。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 要素,越是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流传得越是久远。反之,再好的诗如果没有韵 律,也难以广泛地流传。这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根据这 个道理,反思我国近百年的自由体新诗,之所以缺少传诵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 是放弃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一一韵律。 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之时,章太炎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诗必须有 韵,坚决反对那种认为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岀好诗的说法。他在给曹聚仁的 信中说:“必谓依韵成章,束缚情性,不得自如,故厌而去之;则不知樵歌小曲, 亦无无有韵者,此正触口而出,何尝自寻束缚耶? 新诗的推出,不可否认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是从它 发展至今的百年历程反思来看,当时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在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 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下,不免由于慎思不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 全“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从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 诗歌(从《诗经》到元曲)不管是哪一种格式都是有韵有律的,这些韵律的格式 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诗歌才得以流传 而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在他们刚刚走出国门,初见外国诗歌,在外语不太精 深、未能熟谙外语中音节长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语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时 会不会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便误以为外国诗 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诗呢?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去到外国、只凭译文了解 外国诗歌的人,则更是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充分自由体,就是分行 的散文 应当说,新诗至今虽然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历程,但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 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历史上,每种新的诗体出现,由《诗经》到《乐府》再到 格律诗、词、曲,每一次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过程。我认为,还是鲁迅先生说得 对。他说:“诗要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 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鲁迅的话在五四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 诗产生时是正确的;今天,在推进新诗如何探索,如何找出更适合于自己的表现 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总之一句话,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至于这形式、这韵律如何铸造, 如何形成,仍然亟待探索、锻铸与完善。(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3月)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和外国的诗歌都一样,流传得越是久远的诗歌越具有韵律严谨的特点,因 为韵律严谨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 B.诗歌的基本要素是韵律,由于我国近代以来的诗歌不讲韵律,所以失去了传 诵的耐力,不能流传下好的作品。 C.新诗也要有韵律,章太炎先生在新诗刚刚兴起并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时,就 反对那种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好诗的说法。 D.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诗歌,诗要 讲求韵律,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才流传得久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河南省郑州 2015 届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 邓加荣 诗歌的特点是在韵律中运行,中国和外国,概莫能外。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 要素,越是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流传得越是久远。反之,再好的诗如果没有韵 律,也难以广泛地流传。这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根据这 个道理,反思我国近百年的自由体新诗,之所以缺少传诵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 是放弃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韵律。 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之时,章太炎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诗必须有 韵,坚决反对那种认为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出好诗的说法。他在给曹聚仁的 信中说:“必谓依韵成章,束缚情性,不得自如,故厌而去之;则不知樵歌小曲, 亦无无有韵者,此正触口而出,何尝自寻束缚耶?” 新诗的推出,不可否认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是从它 发展至今的百年历程反思来看,当时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在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 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下,不免由于慎思不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 全“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从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 诗歌(从《诗经》到元曲)不管是哪一种格式都是有韵有律的,这些韵律的格式 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诗歌才得以流传。 而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在他们刚刚走出国门,初见外国诗歌,在外语不太精 深、未能熟谙外语中音节长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语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时, 会不会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便误以为外国诗歌 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诗呢?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去到外国、只凭译文了解 外国诗歌的人,则更是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充分自由体,就是分行 的散文。 应当说,新诗至今虽然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历程,但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 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历史上,每种新的诗体出现,由《诗经》到《乐府》再到 格律诗、词、曲,每一次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过程。我认为,还是鲁迅先生说得 对。他说:“诗要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 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鲁迅的话在五四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 诗产生时是正确的;今天,在推进新诗如何探索,如何找出更适合于自己的表现 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总之一句话,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至于这形式、这韵律如何铸造, 如何形成,仍然亟待探索、锻铸与完善。 (选自《光明日报》2013 年 3 月)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和外国的诗歌都一样,流传得越是久远的诗歌越具有韵律严谨的特点,因 为韵律严谨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 B. 诗歌的基本要素是韵律,由于我国近代以来的诗歌不讲韵律,所以失去了传 诵的耐力,不能流传下好的作品。 C. 新诗也要有韵律,章太炎先生在新诗刚刚兴起并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时,就 反对那种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好诗的说法。 D. 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诗歌,诗要 讲求韵律,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才流传得久远。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具有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 神,他们推出的新诗,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B.“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是倡导新诗的先驱慎思不足得出的认识, 这样他们在打破千百年的格律诗的束缚之时,不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C.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初见外国诗歌,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 和语尾的有韵无韵,就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诗体 D.虽然已经历经近百年,但新诗至今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自己表现形式 的阶段,新诗的探索还要继续推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章太炎认为“樵歌小曲”不是没有韵律,只是这些民间小调无须刻意讲求韵 律,“自寻束缚”,韵律已是触口而出。 B.中国诗歌的韵律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从《诗经》到元曲,中 国诗歌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才得以流传的。 C.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体诗歌的错误理解,或是因为刚出国, 未能谙熟外语中的语音规律,或是因为没有到过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 D.“只要顺口就好”是鲁迅在五四运动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的正 确观点,在今天,这个观点在推进新诗找出更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 重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 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 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 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 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 以为然,绌文煕议不用。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 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 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 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 赖以免。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 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 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 豫久之,下诏曰:“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 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 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 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 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 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 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 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具有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 神,他们推出的新诗,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B. “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是倡导新诗的先驱慎思不足得出的认识, 这样他们在打破千百年的格律诗的束缚之时,不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C.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初见外国诗歌,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 和语尾的有韵无韵,就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诗体。 D.虽然已经历经近百年,但新诗至今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自己表现形式 的阶段,新诗的探索还要继续推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章太炎认为“樵歌小曲”不是没有韵律,只是这些民间小调无须刻意讲求韵 律,“自寻束缚”,韵律已是触口而出。 B. 中国诗歌的韵律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从《诗经》到元曲,中 国诗歌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才得以流传的。 C.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体诗歌的错误理解,或是因为刚出国, 未能谙熟外语中的语音规律,或是因为没有到过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 D.“只要顺口就好”是鲁迅在五四运动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的正 确观点,在今天,这个观点在推进新诗找出更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 重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 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 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 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 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 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 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 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 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 赖以免。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 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 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 豫久之,下诏曰:“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 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 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 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 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 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 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 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5.对文中画虚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 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B.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 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C.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 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D.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 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时行因为文采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 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 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称赞 C.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 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D.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 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 最终被弹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5分) 译文: (2)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漢沙 姜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 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8.词的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 话》)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分析虚实结合的妙处。(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5.对文中画虚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 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B..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 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C..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 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D..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 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申时行因为文采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 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 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称赞。 C.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 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D.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 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 最终被弹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5 分) 译文: (2)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浣 溪 沙 姜 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 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8.词的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9.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 话》)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分析虚实结合的妙处。(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 高适《别董大》中也有两句诗正好与上述诗句中“无故人”意思相反,这两句诗 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对比手法极言秦王朝掠夺财物极尽分毫,挥霍财 物却视若泥沙,这两句是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 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日,日本“购岛”闹剧始作俑者东京都知事石原宣布辞职并着手组建新党。 作为一个老牌右翼分子,他的每一次政治“噱头”都是为了迎合日本社会的右翼 势力 B.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能像封建官老爷那样,扮官样、装官相、示官威,官气熏 天,不可向迩;而应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勤务员,从内心深处摆平自己与人民群众 的位置。 C.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被网友 戏称为“杜甫很忙”。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此事也折射出国人漠不关心传统 文化的心态。 D.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 实、淡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知著,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13.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3分) A.近期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 的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 脱干系。 B.用“爱国”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没有说服力,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缺少爱国 情怀,或者爱国己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 起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C.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标志,与之紧 密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让这座城市具有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和历史品位 D.“哥是江南 Style”一夜之间成为韩国最流行的时尚短语,中年歌手鸟叔极 具感染力的“骑马舞”更是风靡一时,被大人、孩子们竞相模仿。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历史教育本质上应该是吸取前人智慧,因为 但历史常常成为人们自豪和光荣的起点,学习历史,很多时候是为了炫耀祖先。 所以,历史真相常常被隐藏或者被扭曲。 ①还能照出丑,照出皱纹,照出雀斑 ②由此迅速提高个体和整个物种的生存能力 ③人类具有一个特殊优势 ④镜子不仅能照出人的美 ⑤历史常被人比喻成镜子 ⑥即可以通过文化传播共享生存智慧 A.④①⑤②③⑥B.⑤④①②③⑥
(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 高适《别董大》中也有两句诗正好与上述诗句中“无故人”意思相反,这两句诗 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对比手法极言秦王朝掠夺财物极尽分毫,挥霍财 物却视若泥沙,这两句是“ , 。”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 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近日,日本“购岛”闹剧始作俑者东京都知事石原宣布辞职并着手组建新党。 作为一个老牌右翼分子,他的每一次政治“噱头”都是为了迎合日本社会的右翼 势力。 B.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能像封建官老爷那样,扮官样、装官相、示官威,官气熏 天,不可向迩;而应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勤务员,从内心深处摆平自己与人民群众 的位置。 C.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 1300 周年,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被网友 戏称为“杜甫很忙”。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此事也折射出国人漠不关心传统 文化的心态。 D.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 实、淡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知著,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13.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3 分) A.近期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 的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 脱干系。 B.用“爱国”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没有说服力,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缺少爱国 情怀,或者爱国已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一 起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C.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标志,与之紧 密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让这座城市具有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和历史品位。 D.“哥是江南 Style”一夜之间成为韩国最流行的时尚短语,中年歌手鸟叔极 具感染力的“骑马舞”更是风靡一时,被大人、孩子们竞相模仿。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历史教育本质上应该是吸取前人智慧,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历史常常成为人们自豪和光荣的起点,学习历史,很多时候是为了炫耀祖先。 所以,历史真相常常被隐藏或者被扭曲。 ①还能照出丑,照出皱纹,照出雀斑 ②由此迅速提高个体和整个物种的生存能力 ③人类具有一个特殊优势 ④镜子不仅能照出人的美 ⑤历史常被人比喻成镜子 ⑥即可以通过文化传播共享生存智慧 A.④①⑤②③⑥ B.⑤④①②③⑥
C.③⑥②⑤④①D.③⑥②④①⑤ 15.请用简洁的文字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 不超过100字。(5分) 今年11月10日至11日举行的华中科技大学校运会,取消了以前一直开展的女 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两个长跑项目。该校一名负责人承认此举考虑到了学生 的安全因素:“这两个项目,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达不到要求,上场有一定危 险性 此外,据西安媒体报道,西安也有30多所高校运动会取消长跑,原因是校方害 怕发生猝死现象。而北京一些高校也已取消3000米以上长跑,代之以“400米 障碍赛”、“龙卷风”、“编长辫”等趣味项目。 点评 依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可用“生命”为话题,也可另选话题。要求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假如生命是一列疾驰而过的火车,快乐和伤悲就是那并行的铁轨 ①;②。六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最近有个叫“甜妈”的友很火,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孩子写作文《桃 花》,却不知道桃花长什么样、是什么味道,“女儿对大自然太陌生了。”于是 她索性在重庆市北碚区乡下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 然,描绘自然。为着孩子作文写桃花,母亲竟包下一座山,这番执著和豪气,恐 怕胜过“孟母三迁”。此举在上引起强烈的讨论,有人赞同,认为“疯妈”太有 勇气了,这是一种对现代教育的挑战,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嘲讽说你女儿要想 认识大海,还得把太平洋圈个圈不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 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 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三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
C.③⑥②⑤④① D.③⑥②④①⑤ 15.请用简洁的文字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 不超过 100 字。(5 分) 今年 11 月 10 日至 11 日举行的华中科技大学校运会,取消了以前一直开展的女 子 3000 米和男子 5000 米两个长跑项目。该校一名负责人承认此举考虑到了学生 的安全因素:“这两个项目,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达不到要求,上场有一定危 险性。” 此外,据西安媒体报道,西安也有 30 多所高校运动会取消长跑,原因是校方害 怕发生猝死现象。而北京一些高校也已取消 300 0 米以上长跑,代之以“400 米 障碍赛”、“龙卷风”、“编长辫”等趣味项目。 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依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可用“生命”为话题,也可另选话题。要求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 分) 假如生命是一列疾驰而过的火车,快乐和伤悲就是那并行的铁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六、写作(60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最近有个叫“甜妈”的友很火,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孩子写作文《桃 花》,却不知道桃花长什么样、是什么味道,“女儿对大自然太陌生了。”于是 她索性在重庆市北碚区乡下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 然,描绘自然。为着孩子作文写桃花,母亲竟包下一座山,这番执著和豪气,恐 怕胜过“孟母三迁”。此举在上引起强烈的讨论,有人赞同,认为“疯妈”太有 勇气了,这是一种对现代教育的挑战,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嘲讽说你女儿要想 认识大海,还得把太平洋圈个圈不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 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 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三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参考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