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8届高三级阶段检测(二)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人你要“掌声”干什么? 张建平 中国当代诗人大都有一个情结,就是娇情。文本的口水话泛滥之后,情感似乎成 为珍惜物,不仅需要憋出来、强生出来,甚至需要“变”出来 诺贝尔文学奖被鲍勃·迪伦收获,又刺激了下中国诗人的神经,似乎,我们从来 没有停止过“仰望星空”,在一腔望月的诗意中,总应该寻求到些许的心理平衡, 却总伴随着失望。仰望星空不能指责,这是诗歌的前提,但真的能看到什么,什 么精神之纯粹能够积淀在中文诗歌的经脉中,的确应该冷静地思索一下了。其实, 迪伦的诗歌翻译得不好,用中文语境来看,没得深意。这就是语言语境的问题 莎士比亚的诗歌也如是,英文语调、感染力、诗歌韵律非常强悍,直指内心。在 中文语境下,当代诗歌与我们中国古典诗歌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应该是公认的事 实。获得诺贝尔奖的迪伦能够把情感融入诗歌、歌词的文本能力应该可以讲得到 了评委不同语言语境的公认,不应产生异议,虽然,我仍然不喜欢中文翻译的他 的诗歌 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歌的内质、核心、风格、情调在哪?其实刘勰的《文心雕 龙》里写的很清楚,“文以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创作的命脉,一千多 年来,包括八股文在内的文本演绎出来的文章,判其立意、立论、立章大都出于 此,文用气长,文以胆论,无气无胆,绝非文章,那是说话,那是口水。喷在文 坛里,那是痰盂。而“文以载道“如何呢?真正的“载道”是顶天立地,吸天地 之大气,壮人生之伟胆。直面人生世界之苦难,直面人生社会之丑恶,人行仗义, 文书真镜。文人、诗人的痛苦应该积淀大众之苦难,胸怀天下,诗人的情怀应该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诗人的笔法文脉应该可以气贯山河。 这个世界,不可能没有苦难,当诗歌可能寄情寄怀的时刻,直指内核,才是文学 诗歌的精髓。描写、刻画、揭露丑恶,同情苍生,才可能有文之胆气 我们的语境如今变了,在有限的情怀里,只能依靠稀有的真实情感,勇救地面对 邪恶 无法载道时,我们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求道”,像海子那样最终用死亡揭示诗 歌。再有一条,就是我们当下做的,用白话的口水挑起“激情”在某种想入非非 的情感寄托里,研磨章句,无气就只能口水,无胆就只能看着上司的脸色,在肮 脏的地上,用文字“爬”出一行行可怜的“诗歌”。诗歌,成为脑浅层的发泄物 我相信,中文文学、诗歌的命运,会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当文学与诗歌面对强权, 甚至面对武力的时候,文本在解构、倾诉的时刻,若无文胆,势必进入风花月夜 的出处。情感,或许只能有王国维那番的寄托,但再无杜甫。不应该责怪风花月 夜,月光给予诗人的是安静的对话,这是诗歌纯粹的语言。中国文人的担当其实 应该得道载道,藐视权责,孤独地走在探索、探求的远方。 那么,如果诗歌不是为了感触与揭示苦难,给希望,一个真实的仰望星空的坚守 空间,你要“掌声”干什么?
河南省郑州市 2018 届高三级阶段检测(二) 语文 本试卷共 8 页,共 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人你要“掌声”干什么? 张建平 中国当代诗人大都有一个情结,就是娇情。文本的口水话泛滥之后,情感似乎成 为珍惜物,不仅需要憋出来、强生出来,甚至需要“变”出来。 诺贝尔文学奖被鲍勃·迪伦收获,又刺激了下中国诗人的神经,似乎,我们从来 没有停止过“仰望星空”,在一腔望月的诗意中,总应该寻求到些许的心理平衡, 却总伴随着失望。仰望星空不能指责,这是诗歌的前提,但真的能看到什么,什 么精神之纯粹能够积淀在中文诗歌的经脉中,的确应该冷静地思索一下了。其实, 迪伦的诗歌翻译得不好,用中文语境来看,没得深意。这就是语言语境的问题。 莎士比亚的诗歌也如是,英文语调、感染力、诗歌韵律非常强悍,直指内心。在 中文语境下,当代诗歌与我们中国古典诗歌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应该是公认的事 实。获得诺贝尔奖的迪伦能够把情感融入诗歌、歌词的文本能力应该可以讲得到 了评委不同语言语境的公认,不应产生异议,虽然,我仍然不喜欢中文翻译的他 的诗歌。 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歌的内质、核心、风格、情调在哪?其实刘勰的《文心雕 龙》里写的很清楚,“文以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创作的命脉,一千多 年来,包括八股文在内的文本演绎出来的文章,判其立意、立论、立章大都出于 此,文用气长,文以胆论,无气无胆,绝非文章,那是说话,那是口水。喷在文 坛里,那是痰盂。而“文以载道“如何呢?真正的“载道”是顶天立地,吸天地 之大气,壮人生之伟胆。直面人生世界之苦难,直面人生社会之丑恶,人行仗义, 文书真镜。文人、诗人的痛苦应该积淀大众之苦难,胸怀天下,诗人的情怀应该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诗人的笔法文脉应该可以气贯山河。 这个世界,不可能没有苦难,当诗歌可能寄情寄怀的时刻,直指内核,才是文学 诗歌的精髓。描写、刻画、揭露丑恶,同情苍生,才可能有文之胆气。 我们的语境如今变了,在有限的情怀里,只能依靠稀有的真实情感,勇救地面对 邪恶。 无法载道时,我们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求道”,像海子那样最终用死亡揭示诗 歌。再有一条,就是我们当下做的,用白话的口水挑起“激情”在某种想入非非 的情感寄托里,研磨章句,无气就只能口水,无胆就只能看着上司的脸色,在肮 脏的地上,用文字“爬”出一行行可怜的“诗歌”。诗歌,成为脑浅层的发泄物。 我相信,中文文学、诗歌的命运,会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当文学与诗歌面对强权, 甚至面对武力的时候,文本在解构、倾诉的时刻,若无文胆,势必进入风花月夜 的出处。情感,或许只能有王国维那番的寄托,但再无杜甫。不应该责怪风花月 夜,月光给予诗人的是安静的对话,这是诗歌纯粹的语言。中国文人的担当其实 应该得道载道,藐视权责,孤独地走在探索、探求的远方。 那么,如果诗歌不是为了感触与揭示苦难,给希望,一个真实的仰望星空的坚守 空间,你要“掌声”干什么?
我们井不在什么远方。只在“此处”,因此处有美女莺歌,此处有达官俸禄,因 此,我们只关心迪伦先生到底领不领这个奖?其实,以我有限的对于诗歌认知看, 即使我并没有关注过,并好好阅读过他的一些诗,我的潜意识里也会相信,领不 领奖对于迪伦应该不很重要了,因为,他从未在“此处”已然走在远方 摘自《独立作家》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当代诗人大都娇情,缺乏真情实感,似乎成为珍情物的情感还是憋山来、 强生出来,甚至“变”出来的。 B.鲍物·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中国诗人失衡失望,同样没有停止过仰望诗歌 的星空却没得到同样的回报。 C.“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创作的命脉,古典文学的内质、核心、风 格、情调在“载道”中得以落实。 D.海子最终用死亡揭示诗歌,是“求道”,是不愿意把用白话的口水挑起“激 情”寄托在某种想入非非的情感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迪伦、莎士比亚的诗歌在英文语境里很有感染力,直指内心,在中文语境里 却没深意,是中文语境的表现力问题。 B.中文文学、诗歌的命运会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文学与诗歌面对强权、武 力,需要有文胆有担当与之抗衡 C.我们的诗人没有停止过“仰望星空”即没有停止对诗歌的追求,但在追求中 应该加强积淀纯粹的精神。 D.如果诗歌无法载道诗人也不“求道”,“诗歌”就成了用文字“爬”出的一 行行可怜脑浅层的发泄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诗歌应吸天地之大 气,壮人生之伟胆。 B.诗人应该有担当,能胸怀天下,诗歌是为了感触与揭示苦难,给希望,而不 是为了得到多少掌声 C.文中“此处”指名利享受,“远方”指藐视权贵不断探索的文学精神。迪伦 “已然走在远方”,我们“只在此处”,表明了作者的褒贬态度。 D.中国当代诗歌与古典诗歌相差甚远,因为我们找不到传统文化文学创作的命 脉,与诗人的追求及诗歌的表现力无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 2016年10月13日下午,瑞典文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著名摇 滚、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 式”,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将奖项授予“非文学界”人士。 鲍勃·迪伦10岁时便自学了口琴、钢琴和吉他,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大学 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物·迪伦 为艺名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 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前往纽约,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 伍迪·格思里,继续自己的音乐梦想。鲍勃开始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执着地 相信自己是其中的一员。他让诗歌走出文学殿堂,以一种大众的视角重新来到民
我们井不在什么远方。只在“此处”,因此处有美女莺歌,此处有达官俸禄,因 此,我们只关心迪伦先生到底领不领这个奖?其实,以我有限的对于诗歌认知看, 即使我并没有关注过,并好好阅读过他的一些诗,我的潜意识里也会相信,领不 领奖对于迪伦应该不很重要了,因为,他从未在“此处”已然走在远方…… (摘自《独立作家》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当代诗人大都娇情,缺乏真情实感,似乎成为珍情物的情感还是憋山来、 强生出来,甚至“变”出来的。 B.鲍物·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中国诗人失衡失望,同样没有停止过仰望诗歌 的星空却没得到同样的回报。 C.“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创作的命脉,古典文学的内质、核心、风 格、情调在“载道”中得以落实。 D.海子最终用死亡揭示诗歌,是“求道”,是不愿意把用白话的口水挑起“激 情”寄托在某种想入非非的情感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迪伦、莎士比亚的诗歌在英文语境里很有感染力,直指内心,在中文语境里 却没深意,是中文语境的表现力问题。 B.中文文学、诗歌的命运会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文学与诗歌面对强权、武 力,需要有文胆有担当与之抗衡。 C.我们的诗人没有停止过“仰望星空”即没有停止对诗歌的追求,但在追求中 应该加强积淀纯粹的精神。 D.如果诗歌无法载道诗人也不“求道”,“诗歌”就成了用文字“爬”出的一 行行可怜脑浅层的发泄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诗歌应吸天地之大 气,壮人生之伟胆。 B.诗人应该有担当,能胸怀天下,诗歌是为了感触与揭示苦难,给希望,而不 是为了得到多少掌声。 C.文中“此处”指名利享受,“远方”指藐视权贵不断探索的文学精神。迪伦 “已然走在远方”,我们“只在此处”,表明了作者的褒贬态度。 D.中国当代诗歌与古典诗歌相差甚远,因为我们找不到传统文化文学创作的命 脉,与诗人的追求及诗歌的表现力无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 2016 年 10 月 13 日下午,瑞典文学院宣布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著名摇 滚、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 式”,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将奖项授予“非文学界”人士。 鲍勃·迪伦 10 岁时便自学了口琴、钢琴和吉他,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大学 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物·迪伦 为艺名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 1961 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前往纽约,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 伍迪·格思里,继续自己的音乐梦想。鲍勃开始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执着地 相信自己是其中的一员。他让诗歌走出文学殿堂,以一种大众的视角重新来到民
间歌谣中,以现代音乐形式进行传播,从而让诗歌又恢复了那种万人传唱的生气。 他创作了一首美国民谣史上的经典作品《大雨将至》,这首歌第一次将民谣和诗 歌结合了起来,开启了流行歌曲的新面貌,以致于牛津大学最权威的“诗歌教 授”里克斯认为迪伦“堪与最伟大诗人同列”,迪伦的歌词就是他的诗,年轻人 在他的歌声和歌词中沉溺! 1965年,鲍勃·迪伦第一次以一种接近摇滚的方式来表现民谣,被当时的听众 视为民谣界的叛徒,但今天,这摇滚民谣已在美国蔚然成风 鲍勃·迪伦在他的忆录中写道:“你想要写的歌曲源于生活。”1963年到1964 年间,他写下一首又一首关于黑人民权运动、关于反战、关于青年对时代的困感 与焦虑的歌曲。如迪伦创作的著名歌曲《答案在空中飘扬》,提问发人深思,影 射美国越战,在当时成为了整个民权运动的圣敬,鲍勃·迪伦的歌曲关乎民权 关乎爱情、关乎政治、关乎宗教,内容厚重真实,远离虚幻,让内容僵化的传统 民谣走进了新时代,并开创了民谣的辉煌岁月 迪伦全身心融入生活,关注历史,这让他写出的歌词能够震撼他当时所生活的年 代,经久不衰。他的歌词不是简单的流行话语,他以丰沛的诗意和真挚饱满的词 汇来表现人性、叩问人生,他用一生的创作阐释了人类生命的意义,他的歌词跨 越了国界! 70年代,鲍勃·迪伦开始涉足其它诸多领域。鲍勃·迪伦曾出版过他的歌词合 集;他还是位优秀的传记作者,2004年鲍勃·迪伦的自传《像一块滚石》出版, 一路畅销:他的回忆录《编年史》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节;1971年 他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小说《塔兰图拉》;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 他的绘画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2008年,鲍勃·迪伦获得第92 届普利策文学奖。 诺贝尔奖组委会常务秘书萨拉认为,鲍勃·迪伦的诗词可以和古希腊诗人荷马和 莎孚的作品相媲美。1997年,鲍勃·迪伦第一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此后的 1998年到2002年间,鲍勃·迪伦每年都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迪伦得到过包括格菜美奖、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年5月, 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2010年2月他受邀参加奥 巴马夫妇在白宫组织的纪念民权运动的大型音乐会,但他对唱歌之外的事情丝毫 不感兴趣不参加演出前的宴会,也不愿和自己级别最高的粉丝奥巴马拍照留念, 他只给了奥巴马一只苍老的手和一个微笑。 有关诺贝尔文学奖该不该颁给歌手鲍勃·迪伦成为各国人民争议的话题。《纽约 时报》撰文写道,“瑞典文学院选择一位流行音乐人赢得世界文学界最高的荣誉 戏剧化地重新定义了文学的边界,引发了对歌词是否与诗歌具有同样艺术价值的 讨论”;畅销小说《十九分钟》的作者乔迪·皮考特尖刻地写道,“我为迪伦高 兴,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也可以获得格莱美音乐奖 在迪伦获奖的消息公布后,瑞典学院称一直联系不到现年75岁的音乐人鲍 勃·迪伦。美国福克斯新闻网22日发送电邮请求鲍勃·迪伦的发言人拉里·詹 金斯对获奖做出回应,但截至23日发稿时仍未得到回复。有消息说,迪伦目前 正在巡演出 鲍·迪伦是个不平凡的人,他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的巡演”,迄今为止 他发了40多张音乐专辑,创造了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经典歌曲 也许,鲍勃·迪伦不需要诺贝尔奖,但诺贝尔奖需要鲍勃·迪伦!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间歌谣中,以现代音乐形式进行传播,从而让诗歌又恢复了那种万人传唱的生气。 他创作了一首美国民谣史上的经典作品《大雨将至》,这首歌第一次将民谣和诗 歌结合了起来,开启了流行歌曲的新面貌,以致于牛津大学最权威的“诗歌教 授”里克斯认为迪伦“堪与最伟大诗人同列”,迪伦的歌词就是他的诗,年轻人 在他的歌声和歌词中沉溺! 1965 年,鲍勃·迪伦第一次以一种接近摇滚的方式来表现民谣,被当时的听众 视为民谣界的叛徒,但今天,这摇滚民谣已在美国蔚然成风。 鲍勃·迪伦在他的忆录中写道:“你想要写的歌曲源于生活。”1963 年到 1964 年间,他写下一首又一首关于黑人民权运动、关于反战、关于青年对时代的困感 与焦虑的歌曲。如迪伦创作的著名歌曲《答案在空中飘扬》,提问发人深思,影 射美国越战,在当时成为了整个民权运动的圣敬,鲍勃·迪伦的歌曲关乎民权、 关乎爱情、关乎政治、关乎宗教,内容厚重真实,远离虚幻,让内容僵化的传统 民谣走进了新时代,并开创了民谣的辉煌岁月。 迪伦全身心融入生活,关注历史,这让他写出的歌词能够震撼他当时所生活的年 代,经久不衰。他的歌词不是简单的流行话语,他以丰沛的诗意和真挚饱满的词 汇来表现人性、叩问人生,他用一生的创作阐释了人类生命的意义,他的歌词跨 越了国界! 70 年代,鲍勃·迪伦开始涉足其它诸多领域。鲍勃·迪伦曾出版过他的歌词合 集;他还是位优秀的传记作者,2004 年鲍勃·迪伦的自传《像一块滚石》出版, 一路畅销:他的回忆录《编年史》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节;1971 年 他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小说《塔兰图拉》;自 1994 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 6 本画作, 他的绘画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2008 年,鲍勃·迪伦获得第 92 届普利策文学奖。 诺贝尔奖组委会常务秘书萨拉认为,鲍勃·迪伦的诗词可以和古希腊诗人荷马和 莎孚的作品相媲美。1997 年,鲍勃·迪伦第一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此后的 1998 年到 2002 年间,鲍勃·迪伦每年都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迪伦得到过包括格菜美奖、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 年 5 月, 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2010 年 2 月他受邀参加奥 巴马夫妇在白宫组织的纪念民权运动的大型音乐会,但他对唱歌之外的事情丝毫 不感兴趣不参加演出前的宴会,也不愿和自己级别最高的粉丝奥巴马拍照留念, 他只给了奥巴马一只苍老的手和一个微笑。 有关诺贝尔文学奖该不该颁给歌手鲍勃·迪伦成为各国人民争议的话题。《纽约 时报》撰文写道,“瑞典文学院选择一位流行音乐人赢得世界文学界最高的荣誉 戏剧化地重新定义了文学的边界,引发了对歌词是否与诗歌具有同样艺术价值的 讨论”;畅销小说《十九分钟》的作者乔迪·皮考特尖刻地写道,“我为迪伦高 兴,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也可以获得格莱美音乐奖?” 在迪伦获奖的消息公布后,瑞典学院称一直联系不到现年 75 岁的音乐人鲍 勃·迪伦。美国福克斯新闻网 22 日发送电邮请求鲍勃·迪伦的发言人拉里·詹 金斯对获奖做出回应,但截至 23 日发稿时仍未得到回复。有消息说,迪伦目前 正在巡演出。 鲍·迪伦是个不平凡的人,他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的巡演”,迄今为止, 他发了 40 多张音乐专辑,创造了 20 世纪最令人难忘的经典歌曲。 也许,鲍勃·迪伦不需要诺贝尔奖,但诺贝尔奖需要鲍勃·迪伦!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在1895年l1月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设 立“诺贝尔奖基金会”,文学奖是其中之一,颁给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 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②《时代杂志》:“鲍勃·迪伦所创作的歌词是优雅的,他所关心的课题是永恒 的,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只有少数诗人的影响力可以超越他。”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鲍勃·迪伦自小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大学期间就对民谣产生兴趣,最 终开启了美国民谣时代。 B.作为歌手,鲍勃·迪伦开启了流行歌曲的新面貌,其歌词如诗句一样为人称 道,这使他被公认堪与最伟大诗人同列 C.由于鲍勃·迪伦在歌词、传记、回忆录、小说、绘面诸多方面的贡献,他获 得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 D.本文撷取鲍勃·迪伦人生的若干片断,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方法来塑 造人物形象,体现了主人公的不平凡。 5.鲍勃·迪伦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6.面对颁奖争议,你觉得歌手鲍勃·迪伦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请结合材 料谈谈理由。(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修稿 秋天风景 农村喜欢写东西的人不多,知道怎么写东西的人更不多。 老赵生活在一个比较贫瘠的农村。他自小读了一些书,喜欢写东西,他宛如一只 喜欢趴在地上掼写故事的虫子,每篇小说都效仿同宗前辈赵树理,土的掉渣却绵 甜诱人 老赵有一间书屋,名曰:陌上草屋;老赵还有一个响亮的笔名一一五谷侍者 年复一年,几十寒暑,耕耘久了,老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点小名气,许多 杂志社对这野生的东西来了兴趣,约稿者不断。一家名为“幽境盏菊”的文学杂 志社邀老赵写一篇关于老赵那个农村的家庭伦理小说,契合老赵思想,最近一对 夫妇正在为侍奉老人问题闹矛盾,老赵参与了调解,虽然,夫妻俩和好如初,但 农村养老的问题却久久不能让老赵释怀。 有米有灶好做饭,刚发生过的事端,久蒙脑海的问题,何用铺陈,稍微润色,很 快,一篇五千言的小说就完成了 稿件发出去不几天,老赵接到消息,消息是审稿编辑发过来的:“老赵,您好, 感谢合作!稿件已阅,故事很好,但不够细腻,敬请修改! 这是老赵最近几年里第一次被要求修改。作品要求精益求精,这很让老赵感动。 夜深人静把自己关进陌上草屋里,反复斟酌每一句话、仔细推敲每一个字,正在 投入,老伴推门而入:“老赵,别捣鼓傻了,明天是母亲的祭日,你忘了?”老 赵脑袋嗡地一声,可不,母亲去世一年了,明天就是自己的悲痛日,自己这做儿 子的怎么连这样锥心彻骨的事情都忘了?他感谢老伴的提醒,不然,明天姐妹们 过来烧纸会让自己难堪的。 这件事倒使老赵灵光一现:小说里的主人公何尝不是如此,他们的难堪,他们的 矛盾是生活压力造成的,顾此失彼,忠孝两难全。“老赵啊老赵,只考虑故事情
【相关链接】 ①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在 1895 年 11 月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设 立“诺贝尔奖基金会”,文学奖是其中之一,颁给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 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②《时代杂志》:“鲍勃·迪伦所创作的歌词是优雅的,他所关心的课题是永恒 的,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只有少数诗人的影响力可以超越他。”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鲍勃·迪伦自小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大学期间就对民谣产生兴趣,最 终开启了美国民谣时代。 B.作为歌手,鲍勃·迪伦开启了流行歌曲的新面貌,其歌词如诗句一样为人称 道,这使他被公认堪与最伟大诗人同列。 C.由于鲍勃·迪伦在歌词、传记、回忆录、小说、绘面诸多方面的贡献,他获 得第 92 届普利策文学奖。 D.本文撷取鲍勃·迪伦人生的若干片断,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方法来塑 造人物形象,体现了主人公的不平凡。 5.鲍勃·迪伦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 分) 6.面对颁奖争议,你觉得歌手鲍勃·迪伦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请结合材 料谈谈理由。(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修稿 秋天风景 农村喜欢写东西的人不多,知道怎么写东西的人更不多。 老赵生活在一个比较贫瘠的农村。他自小读了一些书,喜欢写东西,他宛如一只 喜欢趴在地上掼写故事的虫子,每篇小说都效仿同宗前辈赵树理,土的掉渣却绵 甜诱人。 老赵有一间书屋,名曰:陌上草屋;老赵还有一个响亮的笔名——五谷侍者。 年复一年,几十寒暑,耕耘久了,老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点小名气,许多 杂志社对这野生的东西来了兴趣,约稿者不断。一家名为“幽境盏菊”的文学杂 志社邀老赵写一篇关于老赵那个农村的家庭伦理小说,契合老赵思想,最近一对 夫妇正在为侍奉老人问题闹矛盾,老赵参与了调解,虽然,夫妻俩和好如初,但 农村养老的问题却久久不能让老赵释怀。 有米有灶好做饭,刚发生过的事端,久蒙脑海的问题,何用铺陈,稍微润色,很 快,一篇五千言的小说就完成了! 稿件发出去不几天,老赵接到消息,消息是审稿编辑发过来的:“老赵,您好, 感谢合作!稿件已阅,故事很好,但不够细腻,敬请修改!” 这是老赵最近几年里第一次被要求修改。作品要求精益求精,这很让老赵感动。 夜深人静把自己关进陌上草屋里,反复斟酌每一句话、仔细推敲每一个字,正在 投入,老伴推门而入:“老赵,别捣鼓傻了,明天是母亲的祭日,你忘了?”老 赵脑袋嗡地一声,可不,母亲去世一年了,明天就是自己的悲痛日,自己这做儿 子的怎么连这样锥心彻骨的事情都忘了?他感谢老伴的提醒,不然,明天姐妹们 过来烧纸会让自己难堪的。 这件事倒使老赵灵光一现:小说里的主人公何尝不是如此,他们的难堪,他们的 矛盾是生活压力造成的,顾此失彼,忠孝两难全。“老赵啊老赵,只考虑故事情
节了,没注意内涵,这样的文字怎能不空洞…”老赵自责,把小说揉碎了重新 构思。 稿件又发了出去,第二天邮箱里多了一份新邮件,打开,还是审稿编辑的建议: “老赵,为了反映农村的深刻变化,也凸显党的政策的正确性,能不能将人物的 精神面貌再提升一个高度…”老赵又一次感到自己是小学生,难得这位编辑高 标准严把关 修改后的稿件又发了出去,这次老赵还附上了几句话:“多谢尊编辑指点,倘若 还有不妥之处,敬请来函,吾必虚心改之 几小时后,老赵再次收到审编的邮件:“赵作家,为了增加您的知名度,最好是 让这篇小说充满一些浪漫气息…”“浪漫?”这可让老赵犯了难,他清楚地记 得,早晨和老伴一起扛着锄头下地,一片枯黄的树叶落到老伴的头发上,他紧走 两步,伸出手指把树叶捏了下来,这个情景恰好被放羊的秋花嫂看到,她捂着肚 子笑老赵公母俩风流,走在路上还动手动动脚 “浪漫?我写了言归于好的夫妻依然恩爱,通情达理的农院洋溢着笑声,不够浪 漫吗 “不够!” “要怎样?能怎样?怎么样?” “虚构啊,可以假想新农村风貌啊!比如,生活场景转在办公室,爱情观念遭遇 新挑战 “我们农村还很穷啊,农民坐在办公室里耕地,现实吗?老夫妻上演无病呻吟的 感情戏,扯谈呗!农民的内敛就如藏在芝麻角的油籽,不成熟绝不抛头露面。农 民有浪漫的时候,那就是丰收后驮着妻子赶趟大集或是一起跑到城里商量着给家 里添点物件……” 来二去,老赵看着自己根据编辑要求不断构思的作品,越来越感觉牵强附会不 如初稿,越看越觉得稿件不是农民。“穿着西服去耕地,笑话!这样播下去的种 子能发芽吗?假如发了芽,又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老赵越思越想越感到自己 没主见了;不改,过不了关;改,自己半大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最清楚农民的所 思所想,迎合别人去完成篇不符合事实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只能给外星人看… 这会儿,老伴在庭院里喊:“老头子,出来帮帮忙 老赵一偏头,看到老伴 正弯着腰,等他来帮忙抓痒 “差点没有老赵了……”一激灵,老赵决计维持原稿,老赵对着庭院说了一声稍 等,然后啪啪啪啪在键盘上给编辑回了一句话:“请到农村来,然后再定夺!” (来自红袖小说网,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介绍老赵与作家赵树理同宗,含蓄委婉地表明了与众不同的老赵喜 欢写东西的原因。 B.老赵接到“幽境盏菊”的稿约后,很快写完五千言的小说,表明老赵写作功 底较好,却欠认真缜密,从而为下文修稿埋下伏笔 C.审稿编辑不庆其烦地多次给老赵提岀修稿意见,表现了编辑具有良好的写作 水平与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D.小说既运用“有米有灶好做饭”这样的口语,同时也有典雅的表达,语言亦 庄亦谐,饶有趣味
节了,没注意内涵,这样的文字怎能不空洞……”老赵自责,把小说揉碎了重新 构思。 稿件又发了出去,第二天邮箱里多了一份新邮件,打开,还是审稿编辑的建议: “老赵,为了反映农村的深刻变化,也凸显党的政策的正确性,能不能将人物的 精神面貌再提升一个高度……”老赵又一次感到自己是小学生,难得这位编辑高 标准严把关! 修改后的稿件又发了出去,这次老赵还附上了几句话:“多谢尊编辑指点,倘若 还有不妥之处,敬请来函,吾必虚心改之……” 几小时后,老赵再次收到审编的邮件:“赵作家,为了增加您的知名度,最好是 让这篇小说充满一些浪漫气息……”“浪漫?”这可让老赵犯了难,他清楚地记 得,早晨和老伴一起扛着锄头下地,一片枯黄的树叶落到老伴的头发上,他紧走 两步,伸出手指把树叶捏了下来,这个情景恰好被放羊的秋花嫂看到,她捂着肚 子笑老赵公母俩风流,走在路上还动手动动脚。 “浪漫?我写了言归于好的夫妻依然恩爱,通情达理的农院洋溢着笑声,不够浪 漫吗?” “不够!” “要怎样?能怎样?怎么样?” “虚构啊,可以假想新农村风貌啊!比如,生活场景转在办公室,爱情观念遭遇 新挑战……” “我们农村还很穷啊,农民坐在办公室里耕地,现实吗?老夫妻上演无病呻吟的 感情戏,扯谈呗!农民的内敛就如藏在芝麻角的油籽,不成熟绝不抛头露面。农 民有浪漫的时候,那就是丰收后驮着妻子赶趟大集或是一起跑到城里商量着给家 里添点物件……” …… 一来二去,老赵看着自己根据编辑要求不断构思的作品,越来越感觉牵强附会不 如初稿,越看越觉得稿件不是农民。“穿着西服去耕地,笑话!这样播下去的种 子能发芽吗?假如发了芽,又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老赵越思越想越感到自己 没主见了;不改,过不了关;改,自己半大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最清楚农民的所 思所想,迎合别人去完成篇不符合事实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只能给外星人看…… 这会儿,老伴在庭院里喊:“老头子,出来帮帮忙……”老赵一偏头,看到老伴 正弯着腰,等他来帮忙抓痒。 “差点没有老赵了……”一激灵,老赵决计维持原稿,老赵对着庭院说了一声稍 等,然后啪啪啪啪在键盘上给编辑回了一句话:“请到农村来,然后再定夺!” (来自红袖小说网,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头介绍老赵与作家赵树理同宗,含蓄委婉地表明了与众不同的老赵喜 欢写东西的原因。 B.老赵接到“幽境盏菊”的稿约后,很快写完五千言的小说,表明老赵写作功 底较好,却欠认真缜密,从而为下文修稿埋下伏笔。 C.审稿编辑不庆其烦地多次给老赵提出修稿意见,表现了编辑具有良好的写作 水平与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D.小说既运用“有米有灶好做饭”这样的口语,同时也有典雅的表达,语言亦 庄亦谐,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