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语文试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来有自。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 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如四时季候、地形水文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 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阶级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时王权的现象尚不严 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 种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远古直到今天的汉语的日常应用中,“天”作为命定、主 宰的含义和作为自然的含义这双层含义始终存在。在古代,两者更是混在一起, 没有区分。因此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模糊性 质,既不像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像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所以,“天”既不 必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人”征服改造的对象。因而“天人 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被动 地顺从、崇拜。 “天人合一”观念成熟在先秦。《左传》中有许多论述,孔、孟、老、庄等也从 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种观念。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们都强调“人” 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天人合一”在董仲舒及其他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主要特征是具 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宇宙图式,人只有认识并遵循这个图式才能 获得活动的自由,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其存在、变化和发展。这种“天人 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连应、合拍、协调和 如果说,汉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这里的 “天”实质上是“气”,是自然,是身体的话;那么宋儒的“天人合一”则是为 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这里的“天”则是“理”,是精神,是心性 前者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后者的“天人合一”则是心灵的道德境 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 有完全去掉原有的主宰、命定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 如果今天还保存“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便需要予以改造和阐释。它不能再是基 于农业小生产由“顺天”“委天数”而产生的“天人舍一”,而必须彻底去掉 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以近代大工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之后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这个崭新关系不再是近代工业初 兴期那种为征服自然而损害自然破坏生态的关系,而是如后工业时期在物质文明 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的关系,从而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 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要面临 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应及早注意研究的问题。而这恰好就是“天人合 这个古老命题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节选自李泽厚《论中国智慧之“天人合一”》,有删改) 1.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河南省郑州市 2014 届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语文试题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来有自。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 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如四时季候、地形水文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 一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阶级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时王权的现象尚不严 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 种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远古直到今天的汉语的日常应用中,“天”作为命定、主 宰的含义和作为自然的含义这双层含义始终存在。在古代,两者更是混在一起, 没有区分。因此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模糊性 质,既不像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像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所以,“天”既不 必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人”征服改造的对象。因而“天人 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被动 地顺从、崇拜。 “天人合一”观念成熟在先秦。《左传》中有许多论述,孔、孟、老、庄等也从 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种观念。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们都强调“人” 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天人合一”在董仲舒及其他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主要特征是具 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宇宙图式,人只有认识并遵循这个图式才能 获得活动的自由,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其存在、变化和发展。这种“天人 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连应、合拍、协调和 同一。 如果说,汉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这里的 “天”实质上是“气”,是自然,是身体的话;那么宋儒的“天人合一”则是为 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这里的“天”则是“理”,是精神,是心性。 前者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后者的“天人合一”则是心灵的道德境 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 有完全去掉原有的主宰、命定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 如果今天还保存“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便需要予以改造和阐释。它不能再是基 于农业小生产由“顺天”“委天数”而产生的“天人舍一”,而必须彻底去掉 “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以近代大工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之后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这个崭新关系不再是近代工业初 兴期那种为征服自然而损害自然破坏生态的关系,而是如后工业时期在物质文明 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的关系,从而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 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要面临 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应及早注意研究的问题。而这恰好就是“天人合 一”这个古老命题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节选自李泽厚《论中国智慧之“天人合一”》,有删改) 1.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先秦,孔、盂、老、庄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 了这一观念并都强调“天”“人”之间必须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B.汉儒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人们认为只有认识并遵循它,才能 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存在、变化和发展 C.宋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属于心灵的道德 境界,他们将“天”理解为“理”、精神和心性。 D.“天人合一”既包含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遵循,也意味人对主宰、命定的 顺从、崇拜,其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大概与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顺应四 时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有密切关系 B.在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真正的阶级统治尚未建立,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 和绝对王权的现象还不很严重 C.在原始氏族体制下,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特 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 D.在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中心角色的“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 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天”始终具有双层含义,所以“天”“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人 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是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 B.汉儒和宋儒均推崇“天人合一”,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 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天”原有的主宰、命定含义 C.对“天人台一”的概念加以改造,就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内容和含义, 而以近代大工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 D.如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睦合一,正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大理左评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 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成化 元年,南阳、荆、襄流民啸聚为乱,擢恕右副都御史抚治之。与尚书白圭共平大 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迁兵部尚书。考选官属, 严拒请托,同事者咸不悦。帝亦衔恕教直言,遵命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所部 水灾,奏免秋粮六十余万石。周行振贷,全活二百余万口。二十年,复改恕南京 兵部尚书。先后应诏陈言者二十一,建白者三十九,皆力阻权幸。天下倾心慕之, 遇朝事有不可,必曰“王公胡不言也”?则又曰“公疏且至矣”。已,恕疏果至 时为谣曰:“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孝宗即位,为吏部尚书。陕西缺巡抚, 恕推河南布政使萧祯。诏别推,恕执奏曰:“陛下以臣不肖,任臣铨部。倘所举 不效,臣罪也。今陛下安知祯不才而拒之?且陛下既以祯为不可用,是臣不可用 也,愿乞骸骨。”帝乃卒用祯。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太医院判刘文泰者,故 往来浚家以求迁官,为恕所沮,衔恕甚。恕里居日,尝属人作传,镂板以行。浚 谓其沽直谤君,上闻罪且不小。文泰乃自为奏,讦恕特中自比伊、周,于奏疏留 中者,概云不报,以彰先帝拒谏,无人臣礼。恕以奏出浚指,抗言:“文泰无赖
A.“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先秦,孔、盂、老、庄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 了这一观念并都强调“天”“人”之间必须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B.汉儒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人们认为只有认识并遵循它,才能 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存在、变化和发展。 C.宋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属于心灵的道德 境界,他们将“天”理解为“理”、精神和心性。 D.“天人合一”既包含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遵循,也意味人对主宰、命定的 顺从、崇拜,其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大概与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顺应四 时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有密切关系。 B.在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真正的阶级统治尚未建立,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 和绝对王权的现象还不很严重。 C.在原始氏族体制下,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特 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 D.在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中心角色的“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 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天”始终具有双层含义,所以“天”“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人 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是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 B.汉儒和宋儒均推崇“天人合一”,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 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天”原有的主宰、命定含义。 C.对“天人台一”的概念加以改造,就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内容和含义, 而以近代大工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 D.如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睦合一,正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大理左评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 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成化 元年,南阳、荆、襄流民啸聚为乱,擢恕右副都御史抚治之。与尚书白圭共平大 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迁兵部尚书。考选官属, 严拒请托,同事者咸不悦。帝亦衔恕教直言,遵命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所部 水灾,奏免秋粮六十余万石。周行振贷,全活二百余万口。二十年,复改恕南京 兵部尚书。先后应诏陈言者二十一,建白者三十九,皆力阻权幸。天下倾心慕之, 遇朝事有不可,必曰“王公胡不言也”?则又曰“公疏且至矣”。已,恕疏果至。 时为谣曰:“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孝宗即位,为吏部尚书。陕西缺巡抚, 恕推河南布政使萧祯。诏别推,恕执奏曰:“陛下以臣不肖,任臣铨部。倘所举 不效,臣罪也。今陛下安知祯不才而拒之?且陛下既以祯为不可用,是臣不可用 也,愿乞骸骨。”帝乃卒用祯。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太医院判刘文泰者,故 往来浚家以求迁官,为恕所沮,衔恕甚。恕里居日,尝属人作传,镂板以行。浚 谓其沽直谤君,上闻罪且不小。文泰乃自为奏,讦恕特中自比伊、周,于奏疏留 中者,概云不报,以彰先帝拒谏,无人臣礼。恕以奏出浚指,抗言:“文泰无赖
小人,此必有老于文学多阴谋者主之。”帝下文泰锦衣狱,鞫之得实,因请逮浚、 恕对簿。帝心不悦恕,乃贬文泰御医,责恕沽名,焚所镂版,置浚不问。恕再疏 请辨理,不从,遂力求去。听驰驿归,不赐教,月廪、岁隶亦颇减。武宗嗣住, 遣行人赍敕存问。恕陈国家大政数事,帝犹诏报之。正德三年卒,年九十三。谥 端毅。 (节选自《明 史·列传第七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 能:和睦。 B.恕里居日,尝属人作传 属:嘱托 C.听驰驿归,不赐敕 听:听说。 D.遣行人赍敕存问 赍:携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王恕“端毅”(正直刚毅)的一组是(3分) ①考选官属,严拒请托 ②帝亦衔恕数直言 ③皆力阻权幸 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⑤传中自比伊、周 ⑥陈国家大政数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恕治盗不忘安民。王恕与尚书白圭共同平定南阳、荆、襄流民作乱时,严 格约束所辖部下不得随意杀人,流民得以恢复旧业。 B.王恕关心民生疾苦。巡抚南畿时,所辖地区遭受水灾,他奏请免除了秋粮六 十余万石,并四处巡察把粮食发放或接待给灾民,保全存活了二百多万人。 C.王恕恪尽职守,直言敢谏。他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先后多次应诏陈说政事, 提出建议。碰到朝廷上议事有不同意见时,人们总是希望听到他说话,他也果然 不负众望。 D.王恕为官坚持原则。他推荐河南布政使萧祯补陕西巡抚之缺,遭到皇上否决, 他认为自己无知人之明,不能胜任铨部之职,主动请求告老还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 (2)太医院判刘文泰者,故往来浚家以求迁官,为恕所沮,衔恕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南宋)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缃裙多忆敞轺裘。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晩秋。 [注]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 8.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小人,此必有老于文学多阴谋者主之。”帝下文泰锦衣狱,鞫之得实,因请逮浚、 恕对簿。帝心不悦恕,乃贬文泰御医,责恕沽名,焚所镂版,置浚不问。恕再疏 请辨理,不从,遂力求去。听驰驿归,不赐教,月廪、岁隶亦颇减。武宗嗣住, 遣行人赍敕存问。恕陈国家大政数事,帝犹诏报之。正德三年卒,年九十三。谥 端毅。 (节选自《明 史·列传第七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 能:和睦。 B.恕里居日,尝属人作传 属:嘱托。 C.听驰驿归,不赐敕 听:听说。 D.遣行人赍敕存问 赍:携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王恕“端毅”(正直刚毅)的一组是(3 分) ①考选官属,严拒请托 ②帝亦衔恕数直言 ③皆力阻权幸 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⑤传中自比伊、周 ⑥陈国家大政数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恕治盗不忘安民。王恕与尚书白圭共同平定南阳、荆、襄流民作乱时,严 格约束所辖部下不得随意杀人,流民得以恢复旧业。 B.王恕关心民生疾苦。巡抚南畿时,所辖地区遭受水灾,他奏请免除了秋粮六 十余万石,并四处巡察把粮食发放或接待给灾民,保全存活了二百多万人。 C.王恕恪尽职守,直言敢谏。他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先后多次应诏陈说政事, 提出建议。碰到朝廷上议事有不同意见时,人们总是希望听到他说话,他也果然 不负众望。 D.王恕为官坚持原则。他推荐河南布政使萧祯补陕西巡抚之缺,遭到皇上否决, 他认为自己无知人之明,不能胜任铨部之职,主动请求告老还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 (2)太医院判刘文泰者,故往来浚家以求迁官,为恕所沮,衔恕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鹧鸪天 (南宋)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缃裙多忆敞轺裘。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注]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 8.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 枝。(周敦颐《爱莲说》)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枯松倒挂 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3)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与母牛同游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夜闻城市的真正噪音,要等到摩托车的聒噪缄默以后才听得到:寂静中传来的渐 行渐远的夜行人的脚步声,捡破烂者因孤单而吹起的口哨声,巡夜警卫脚踏车的 咿哑声,远处微弱的喧闹声,还有楼上的鼾息,病人的呻吟,老旧钟摆的报时 挤在满身流汘的太太和小孩之间,搬运小工马可瓦多闭着眼,倾听这些细微声响 的尘埃从人行道渗过低矮的窗户,落到他半地下室的房间里。每一个人迹,马可 瓦多都感伤地认他为兄弟,像自己一样,即便在假日也得为了债务、家庭重担及 过于微薄的薪水钉在那尘土飞扬的火红水泥炉边。 仿佛是无望的假日念想帮他开启了梦想之门,马可瓦多觉得听到远处有颈铃的响 声、狗吠声,还有短促的哞哞声。他竖起耳朵找,真的听到上百的脚步声,缓慢, 低沉,越来越近,压过其他所有声音一一除了那生锈的颈铃声 马可瓦多站起采,穿上衬衫、裤子。“你去哪儿?”觉醒的太太问。 有牛群过街,我去看看 “我也要!我也要!”知道应该在正确时机醒来的孩子们说。 那是在初夏夜里穿过城市到山上放牧的牛群。暗灰和花斑的牛背挤满了人行道 母牛携带着草料、野花和牛奶的香味,城市似乎与它们无关,它们就像待在那个 有湿润草地、山雾和激流浅滩的世界里一样专心致志。 “爸,”小孩说,“母牛跟电车一样吗?它们也停站吗?终点站是哪里?” 跟电车一点关系也没有,”马可瓦多解释,“它们到山上去 去滑雪?”小彼得问 “去牧场吃草。” “它们践踏草地不会被开罚单吗?” 不问问题的只有小米开尔,他比其他孩子大些,对母牛已经有他的概念了。他跟 着牛群,像放牛人一样在队伍旁小跑 等最后一群牛过完,马可瓦多牵起弦子们的手准备回家睡觉,可是不见了米开尔 他走下房间问太太:“米开尔回来了吗?” “米开尔?不是跟你在一起吗?” 他一定跟牛群不知跟到哪里去了。”马可瓦多想。他跑到街上,去追踪牛群经 过的痕迹。但那个晚上似乎有不同的牛群穿越城市,每一群分别朝着自己的牧场 走去。马可瓦多循迹追上一群群母牛,都没有见到米开尔。就这样,直到最后 声颈铃淹没在黎明曙光中,马可瓦多仍无济于事地四处乱转
(1)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 枝。(周敦颐《爱莲说》)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枯松倒挂 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3)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与母牛同游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夜闻城市的真正噪音,要等到摩托车的聒噪缄默以后才听得到:寂静中传来的渐 行渐远的夜行人的脚步声,捡破烂者因孤单而吹起的口哨声,巡夜警卫脚踏车的 咿哑声,远处微弱的喧闹声,还有楼上的鼾息,病人的呻吟,老旧钟摆的报时 声…… 挤在满身流汗的太太和小孩之间,搬运小工马可瓦多闭着眼,倾听这些细微声响 的尘埃从人行道渗过低矮的窗户,落到他半地下室的房间里。每一个人迹,马可 瓦多都感伤地认他为兄弟,像自己一样,即便在假日也得为了债务、家庭重担及 过于微薄的薪水钉在那尘土飞扬的火红水泥炉边。 仿佛是无望的假日念想帮他开启了梦想之门,马可瓦多觉得听到远处有颈铃的响 声、狗吠声,还有短促的哞哞声。他竖起耳朵找,真的听到上百的脚步声,缓慢, 低沉,越来越近,压过其他所有声音——除了那生锈的颈铃声。 马可瓦多站起采,穿上衬衫、裤子。“你去哪儿?”觉醒的太太问。 “有牛群过街,我去看看。” “我也要!我也要!”知道应该在正确时机醒来的孩子们说。 那是在初夏夜里穿过城市到山上放牧的牛群。暗灰和花斑的牛背挤满了人行道。 母牛携带着草料、野花和牛奶的香味,城市似乎与它们无关,它们就像待在那个 有湿润草地、山雾和激流浅滩的世界里一样专心致志。 “爸,”小孩说,“母牛跟电车一样吗?它们也停站吗?终点站是哪里?” “跟电车一点关系也没有,”马可瓦多解释,“它们到山上去。” “去滑雪?”小彼得问。 “去牧场吃草。” “它们践踏草地不会被开罚单吗?” 不问问题的只有小米开尔,他比其他孩子大些,对母牛已经有他的概念了。他跟 着牛群,像放牛人一样在队伍旁小跑。 等最后一群牛过完,马可瓦多牵起弦子们的手准备回家睡觉,可是不见了米开尔。 他走下房间问太太:“米开尔回来了吗?” “米开尔?不是跟你在一起吗?” “他一定跟牛群不知跟到哪里去了。”马可瓦多想。他跑到街上,去追踪牛群经 过的痕迹。但那个晚上似乎有不同的牛群穿越城市,每一群分别朝着自己的牧场 走去。马可瓦多循迹追上一群群母牛,都没有见到米开尔。就这样,直到最后一 声颈铃淹没在黎明曙光中,马可瓦多仍无济于事地四处乱转
接待马可瓦多报案的警官说:“跟在牛群后面?那他应该是到山上度假去了,真 好福气。你看着好了,他回来的时候一定是黑黑壮壮的 警官的臆测几天后被证实了。有同事在远处的山下遇到了米开尔:他跟牛群在 起,让问候爸爸,说一切都好。 马可瓦多留在酷热、满是尘土的城市里,心却在他那幸运的孩子身上一一他现在 正在杉树阴影下待着,嘴里含着一叶青草吹口哨,看着草地上母牛悠闲地走动, 倾听山洼中潺潺的流水声, 妈妈却焦急地盼望儿子回来:“他会搭火车回来?还是公共汽车?已经一个星期 了……已经一个月了……天气要变坏了……”尽管餐桌上少一个人是一大慰藉, 但她仍不死心。 “他好命,待在阴凉的地方,肚子用乳酪填得饱饱的。”马可瓦多说。每一次远 方的群山在热腾腾的马路尽头若隐若现时,他就觉得自己陷在一口井里,看着头 上的阳光在槭树枝叶间闪烁,野蜂嗡嗡飞舞,小米开尔在上面,懒洋洋而幸福地 身处牛奶、蜂蜜和一从丛的桑葚之中。 其实他每天晚上也都期待着儿子回来,细细聆听着路上的脚步声。 个晚上,马可瓦多突然从床上坐起来,不是幻觉,他听到砌石地上渐行渐近的 踏步声,夹杂着叮当的颈铃。 马可瓦多和全家跑到马路上,又看到了缓慢而庄严的牛群。在这当中,跨骑在 只母牛背上,头随着牛的前进步伐左右摇晃,处在半睡眠状态的,正是小米开尔。 大家把他举起来,拥抱并亲吻他。小米开尔有点晕头转向 “你好不好?” 嗯 “想要回家吗?” “山上漂亮吧?” 小米开尔站在大家对面,皱起眉头,目光冷硬。“我工作得像只骡子,”他说, 然后吐了一口口水,“每天晚上我要快快地把挤奶工人的木桶从这头牛移到另一 头牛那里去,搬过来搬过去,然后倒进马口铁桶里,反反复复,直到深夜。一大 早再把铁桶滚上卡车让他们运到城里……还要不停地清数牛、铁桶,要是算错就 麻烦了……” “但你总会待在草地上吧?当放牧的时候?” “根本没有空。老有事做。挤牛奶、薅草、挑粪。我做这些得到了什么?借口说 我没有工作合约,你知道他们付我多少钱?少得可怜。但你们要是以为我会把钱 给你们,你们就错了。走吧,回去睡觉了,我累得要死。” 他耸耸肩膀,鼻子吸一口气便转身回家了 路上的牛群渐渐走远,带着不真实的、元精打采的干草味及铃声, (选自短篇小说集《马可瓦多》,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对各种噪音的描写,既表现了城市夜间的不宁静,也为后文写马可 瓦多因深夜无法入睡而听到母牛经过城市的声音做了铺垫。 B.第二段中作者将从低矮的窗户渗进房间里的各种细微声响比作尘埃,化抽象 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深夜里嗓音的琐细、混沌和无孔不入
接待马可瓦多报案的警官说:“跟在牛群后面?那他应该是到山上度假去了,真 好福气。你看着好了,他回来的时候一定是黑黑壮壮的。” 警官的臆测几天后被证实了。有同事在远处的山下遇到了米开尔:他跟牛群在一 起,让问候爸爸,说一切都好。 马可瓦多留在酷热、满是尘土的城市里,心却在他那幸运的孩子身上——他现在 正在杉树阴影下待着,嘴里含着一叶青草吹口哨,看着草地上母牛悠闲地走动, 倾听山洼中潺潺的流水声。 妈妈却焦急地盼望儿子回来:“他会搭火车回来?还是公共汽车?已经一个星期 了……已经一个月了……天气要变坏了……”尽管餐桌上少一个人是一大慰藉, 但她仍不死心。 “他好命,待在阴凉的地方,肚子用乳酪填得饱饱的。”马可瓦多说。每一次远 方的群山在热腾腾的马路尽头若隐若现时,他就觉得自己陷在一口井里,看着头 上的阳光在槭树枝叶间闪烁,野蜂嗡嗡飞舞,小米开尔在上面,懒洋洋而幸福地, 身处牛奶、蜂蜜和一丛丛的桑葚之中。 其实他每天晚上也都期待着儿子回来,细细聆听着路上的脚步声。 一个晚上,马可瓦多突然从床上坐起来,不是幻觉,他听到砌石地上渐行渐近的 踏步声,夹杂着叮当的颈铃。 马可瓦多和全家跑到马路上,又看到了缓慢而庄严的牛群。在这当中,跨骑在一 只母牛背上,头随着牛的前进步伐左右摇晃,处在半睡眠状态的,正是小米开尔。 大家把他举起来,拥抱并亲吻他。小米开尔有点晕头转向。 “你好不好?” “嗯……好……” “想要回家吗?” “想……” “山上漂亮吧?” 小米开尔站在大家对面,皱起眉头,目光冷硬。“我工作得像只骡子,”他说, 然后吐了一口口水,“每天晚上我要快快地把挤奶工人的木桶从这头牛移到另一 头牛那里去,搬过来搬过去,然后倒进马口铁桶里,反反复复,直到深夜。一大 早再把铁桶滚上卡车让他们运到城里……还要不停地清数牛、铁桶,要是算错就 麻烦了……” “但你总会待在草地上吧?当放牧的时候?” “根本没有空。老有事做。挤牛奶、薅草、挑粪。我做这些得到了什么?借口说 我没有工作合约,你知道他们付我多少钱?少得可怜。但你们要是以为我会把钱 给你们,你们就错了。走吧,回去睡觉了,我累得要死。” 他耸耸肩膀,鼻子吸一口气便转身回家了。 路上的牛群渐渐走远,带着不真实的、元精打采的干草味及铃声。 (选自短篇小说集《马可瓦多》,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头对各种噪音的描写,既表现了城市夜间的不宁静,也为后文写马可 瓦多因深夜无法入睡而听到母牛经过城市的声音做了铺垫。 B.第二段中作者将从低矮的窗户渗进房间里的各种细微声响比作尘埃,化抽象 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深夜里嗓音的琐细、混沌和无孔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