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王汐朋 素食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墨子》记载:“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 分处”,清人孙诒让注:“素食,谓食草木”。素食又称“蔬食”,《礼记》曰 “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东汉郑玄注:“草木之实为蔬食”。素食自古以来 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 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 倾向。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 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 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 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爱惜动物 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 治传统。动物生态伦理的政治化,是古代中国生态伦理的重要特征。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 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 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只有默会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 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方才会有 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 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不唯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 个道德谱系中,是一种深层次的宇宙图景的精神化。《大戴礼记》中有一个本体 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毛羽介鳞)和人同处于自然世界,麟凤龟龙等祥瑞 动物(简称四灵)与圣人处于更高的神圣世界;平行的双层世界又有垂直的投射 关系,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在哲学意义上,四灵象征从一般动物抽 象出的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从人抽象出的超越的完善人格。《春秋繁露》 还记叙了四灵出没的条件:为政者若爱惜、恩惠动物时,四灵便作为令人崇敬的 祥瑞象征而出现;若残酷对待动物时,四灵便会隐退,并出现令人畏惧的自然灾 难。在此意义上,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不是对两种对象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是 内外贯通的关怀:对动物的爱惜,就是对四灵的敬畏;怀敬畏之心去施行爱惜, 以爱惜之举来表达敬畏。 现代学界的动物关怀思想,大致有“动物权利说”和“动物福利说”两种。动物 权利说主张,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动物福 利说不反对取用动物,但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以古代 中国对于动物的同情、爱惜和敬畏这三重伦理维度来观照,动物权利说的动机与 同情之义相当,动物福利说的动机与爱惜之义相当。目前,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 学,始终在不懈地致力于、也局限于这两种意义上的论述,而以敬畏之心对待动 物的态度是不见的。敬畏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动物关怀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黑龙江省大庆市 2017 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王汐朋 素食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墨子》记载:“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 分处”,清人孙诒让注:“素食,谓食草木”。素食又称“蔬食”,《礼记》曰: “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东汉郑玄注:“草木之实为蔬食”。素食自古以来 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 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 倾向。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 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 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 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爱惜动物 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 治传统。动物生态伦理的政治化,是古代中国生态伦理的重要特征。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 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 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只有默会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 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方才会有 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 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不唯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一 个道德谱系中,是一种深层次的宇宙图景的精神化。《大戴礼记》中有一个本体 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毛羽介鳞)和人同处于自然世界,麟凤龟龙等祥瑞 动物(简称四灵)与圣人处于更高的神圣世界;平行的双层世界又有垂直的投射 关系,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在哲学意义上,四灵象征从一般动物抽 象出的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从人抽象出的超越的完善人格。《春秋繁露》 还记叙了四灵出没的条件:为政者若爱惜、恩惠动物时,四灵便作为令人崇敬的 祥瑞象征而出现;若残酷对待动物时,四灵便会隐退,并出现令人畏惧的自然灾 难。在此意义上,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不是对两种对象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是 内外贯通的关怀:对动物的爱惜,就是对四灵的敬畏;怀敬畏之心去施行爱惜, 以爱惜之举来表达敬畏。 现代学界的动物关怀思想,大致有“动物权利说”和“动物福利说”两种。动物 权利说主张,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动物福 利说不反对取用动物,但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以古代 中国对于动物的同情、爱惜和敬畏这三重伦理维度来观照,动物权利说的动机与 同情之义相当,动物福利说的动机与爱惜之义相当。目前,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 学,始终在不懈地致力于、也局限于这两种意义上的论述,而以敬畏之心对待动 物的态度是不见的。敬畏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动物关怀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从《墨子》和《礼记》的记载中证明 了这一点。 B.不同的饮食习惯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精神倾向,中国及东南亚都以谷物和蔬 菜为食物,而西方则以肉为食物。 C.中国古代古代素食中包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含着对动物的爱惜、同情、敬 畏,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国学蕴含。 D.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爱惜动物资源,为政者“仁心”发露,以此作为施行仁 政的表态,将动物生态伦理化。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人类与万物的关系,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深化的过程,首先认识到两者 的截然不同,然后才认识到两者的本原一体。 B.人类对动物的同情出自思维深处的默会体认,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不假思 索的直接认知,中国哲学中将它称作“良知”。 C.只要默会体认到动物与人类“浑然同体”,具有同样的感受,生命同等重要, 就会对动物产生发自情感深处的恻隐之心。 D.人类不仅给各种动物赋予特定的道德品性,而且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之 中,这是早期中国对动物道德化的一个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一个本体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和人处于自然世界, 四灵与圣人处于神圣世界,四灵象征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超越的完善人格 B.由于四灵的出没能反映出为政者对待动物的态度并出现自然灾害,因此,人 类对四灵怀有敬畏之心,而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是内外贯通的关怀 C.“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与人类拥有平等的权利,人类不应取用动物;“动 物福利说”不反对人类可以取用动物,但不应造成其痛苦,要使其康乐生活。 D.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与中国古代动物伦理学比较,就动物关怀精神而言, 两者内涵基本相同,但前者有局限,缺少对动物的敬畏之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 肥。有族子占永城卫①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 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 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 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 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 清口,停濬②海口:于成龙主疏濬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 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髙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 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 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 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服将 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
A.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从《墨子》和《礼记》的记载中证明 了这一点。 B.不同的饮食习惯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精神倾向,中国及东南亚都以谷物和蔬 菜为食物,而西方则以肉为食物。 C.中国古代古代素食中包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含着对动物的爱惜、同情、敬 畏,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国学蕴含。 D.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爱惜动物资源,为政者“仁心”发露,以此作为施行仁 政的表态,将动物生态伦理化。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对人类与万物的关系,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深化的过程,首先认识到两者 的截然不同,然后才认识到两者的本原一体。 B.人类对动物的同情出自思维深处的默会体认,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不假思 索的直接认知,中国哲学中将它称作“良知”。 C.只要默会体认到动物与人类“浑然同体”,具有同样的感受,生命同等重要, 就会对动物产生发自情感深处的恻隐之心。 D.人类不仅给各种动物赋予特定的道德品性,而且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之 中,这是早期中国对动物道德化的一个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一个本体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和人处于自然世界, 四灵与圣人处于神圣世界,四灵象征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超越的完善人格。 B.由于四灵的出没能反映出为政者对待动物的态度并出现自然灾害,因此,人 类对四灵怀有敬畏之心,而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是内外贯通的关怀。 C.“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与人类拥有平等的权利,人类不应取用动物;“动 物福利说”不反对人类可以取用动物,但不应造成其痛苦,要使其康乐生活。 D.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与中国古代动物伦理学比较,就动物关怀精神而言, 两者内涵基本相同,但前者有局限,缺少对动物的敬畏之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 肥。有族子占永城卫①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 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 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 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 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 清口,停濬②海口;于成龙主疏濬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 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 部。 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 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 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服将 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
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 三十八年,卒,谥文定。 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 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 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 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 复出。(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注】①[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 ②[濬]同“浚”,深挖河道使水疏通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 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B.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 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C.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 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D.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 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文中“举乡试”即为参加乡试并考中为举人。乡试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 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 人 B.康熙: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封建王朝新皇帝登基一般都要更 改年号,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往往用年号来代指帝王。 C.大学士:古代官名,明清时期为辅助丞相的高级秘书官,当时流行的中堂一称, 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D.服阙:古人在朝中作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 “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天馥学识渊博,深受器重。曾担任给皇帝讲经的经筵讲官,在刑、户、吏 工、兵等要害部门都任过职,后又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 B.李天馥爱护百姓。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甚至想方设法改善 罪囚的服刑条件,而他“奉行成宪,不失尺寸”的主张不免有保守僵化之嫌 C.李天馥事亲至孝。在母亲去世时回乡服丧,筑草庐守墓时有一双白燕飞来,因 此其居室被称为“白燕堂 D.李天馥善于发现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他举荐的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 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为之说情,使其得以免于死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 (2)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 三十八年,卒,谥文定。 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 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 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 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 复出。(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注】①[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 ②[濬]同“浚”,深挖河道使水疏通。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 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B.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 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C.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 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D.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 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试:文中“举乡试”即为参加乡试并考中为举人。乡试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 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 人”。 B.康熙: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封建王朝新皇帝登基一般都要更 改年号,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往往用年号来代指帝王。 C.大学士:古代官名,明清时期为辅助丞相的高级秘书官,当时流行的中堂一称, 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D.服阙:古人在朝中作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 “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天馥学识渊博,深受器重。曾担任给皇帝讲经的经筵讲官,在刑、户、吏、 工、兵等要害部门都任过职,后又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 B.李天馥爱护百姓。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甚至想方设法改善 罪囚的服刑条件,而他“奉行成宪,不失尺寸”的主张不免有保守僵化之嫌。 C.李天馥事亲至孝。在母亲去世时回乡服丧,筑草庐守墓时有一双白燕飞来,因 此其居室被称为“白燕堂”。 D.李天馥善于发现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他举荐的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 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为之说情,使其得以免于死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 (2)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 谢逸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注释 ①豆蔻:植物名,春日开花。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②步摇:古代妇女首饰。以下三句皆写妇女的首饰。 ③烟草:形容草色如烟。 8.A.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隐括了杜牧《赠别》诗中句:“娉娉袅袅 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 的少女 B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见 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 C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楼阴中比翼双飞,轻盈自,这情景不由得触 动了少女的情怀 D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视野远处,只有“一川烟草平如 剪 E此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写女子面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盛装打扮,倚栏眺远的 喜悦之情。 9.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 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 同工之妙的是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 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 谢逸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注释】 ①豆蔻:植物名,春日开花。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②步摇:古代妇女首饰。以下三句皆写妇女的首饰。 ③烟草:形容草色如烟。 8.A.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隐括了杜牧《赠别》诗中句:“娉娉袅袅 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 的少女。 B 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见 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 C 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楼阴中比翼双飞,轻盈自,这情景不由得触 动了少女的情怀。 D 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视野远处,只有“一川烟草平如 剪”。 E 此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写女子面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盛装打扮,倚栏眺远的 喜悦之情。 9.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 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 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 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 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 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 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 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 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 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 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 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岀来。徐老套嗓眼里 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 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 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 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 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 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 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 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 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 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 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 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 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 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 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 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 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 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 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 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 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 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 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 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 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 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 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 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 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 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 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 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 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 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 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