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2014.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题为选 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间写作的冲击波 刘继林 “民间”源于中国文化传统,是与主流儒家文化传统相异质的“另一种传统”。从上古神 语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的民间线索和脉络十分清晰。但受传统文化“雅俗”观念的影响,“民 间”长期处于被忽略、被遮蔽甚至被贬柳的状态。民间的意义和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注意与重 视,其话语理论涧释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五四以来,这种局面虽有所改观,但民间话语要么 被弃置在民间文学或通俗文学之中,要么统摄于民族或民本的政治阐释之下,失却其独立的 理论价值,更无法彰显其在中国诗歌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意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朦胧诗”正是借助潜在的民间写作成功实现对主流政治话语的“破 冰”,用“新的美学原则”宣告中国诗歌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了一大批标 榜精神独立和自由创造的民间诗人和民间诗歌刊物,并在“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中集体亮 相。韩东、于坚、《他们》、《非非》、《莽汉》等是其代表。这批来自民间的“新生代” 诗人和诗刊,强调回到诗歌、回到语言、回到日常生活、回到生命个体。上世纪90年代,韩 东等则更进一步,提出当代诗歌的“民间写作”。他们将“民间”等同于“先锋”,认为“民 间”真实饱满,富有生命力,是当代诗歌的重要传统和活力所在。正是在这种民间话语传统 的作用之下,当代诗歌才真正拉近了与日常生活、生命个体的距离。从此,诗歌才变得真切, 有了实感,也有了关感。从这一点来看,民间话语对于当代诗歌创作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当日常生活的审美取代了当代诗歌的宏大叙事之后,“民间写作”却与学院派 知识分子写作”在争夺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话语权上发生了龃龉。“民间写作”用个体生 命的“语感”、审美的“日常生活”等理念,来否定“知识分子写作”的“思想”、“理性” “知识”和“文化”,并直接导致了上个世纪末那场旷日持久的“盘峰论争”。没天的“唾 沫”和无尽的“口水”,既淹没了执拗的诗人,更伤害了无事的诗歌 在消费文化的时代,一切都可能成为资本市场包装策划的对象。过去位居云端、后来身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处边缘的诗歌,如今也难以幸免。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赢得网民的点击、博得传媒的关注, 最大限度地获得市场和资本的认可,一直视独立、自由、创造为其生命的民间话语,现在立 场也变得含混不清。当海子的那句曾被视为当代诗歌高度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 随处可见的房地产广告用语时;当“风短”抛出这么一句“我不曾听着你的歌/不曾看见你的 锋芒/我知道你的放头面朝南方/我知道你的坟在乱葬岗上”,突然向海子致敬时,我们都应该 停下来想一想,这到底是怎么啦?任何东西,哪怕是所谓的“真理”,当它一旦沧为一种市 场策略或理论噱头时,其虚的一面也就立即彰显出来。网络诗歌事件是如此,民间话语亦 是如此。 (选自2013年4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则改) 1,下列关于“民间话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话语”尽管长期处于被忽略、被遮蔽甚至被贬抑的状态,但从上古神话到明清 小说,就足以证明它具有生命力。 B.“民间话语”长期处于艰难的境地,其意义和价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与中国传统 文化的“雅俗”观念有直接的关系 C.“民间话语”自上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其话语理论阐释的空间有所改观,但其独立 的理论价值仍难以确立。 D.“民间话语”源于中国文化传统,虽然与主流儒家文化传统本质相同,却长期被视为 “另类”存在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诞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打破了主流政治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拉近 了当代诗歌与日常生活和生命个体的距离。 B.诗歌在消费文化的时代,难以幸兔成为资本市场包装策划的对象,彻底丢失了独立、 自由、创造的诗歌理念 C.“新生代”诗人和诗刊强调回到诗歌、语言、日常生活、生命个体,无疑是对主流 治话语的挑战 D.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批标榜精神独立和自由创造的民间诗人和刊物的涌现,标志诗 歌进入全新的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如果当代诗歌依旧疏离日常生活、生命个体,那么诗歌就不可能变得真切,也不可能 具有实感和美感 B.20世纪90年代,为了争夺诗歌话语权,“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因意见不合 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盘峰论争”。 C.“民间写作”因其重视个体生命的“语感”、审美的“日常生活”等理念,确立了鲜明 的立场,最终赢得了诗歌的话语权。 D.在消费文化时代,任何东西一旦沦为一种市场策略或理论噱头,会立即彰显出其虚妄 的一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通,字亨伯。登进士第,知革县,为治有绩,撒宗将以为御史,而遗父祐甫忧。毕丧 为广西转运判官。蔡京启蛮地,建平、从、允三州,遘言:“蛮人幸安静,轻扰以兆衅 不可。”京患之。帝将易置发运使,命选诸道计臣有阀闻者,执政以遘言,京曰:“职卑不可 用,愿更选。”帝曰:“可除集英殿修撰使往。”京乃不敢言。遂为副使,未几,升为使。朝廷 高三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方督纲饷,运渠涩,请使决吕城、陈公两塘达于渠。漕路甫通,而朱助花石纲塞道,官舟 不得行。遘捕系其人,而上章自劾。帝为助人,进递故阁待制。 宣和二年冬,方腊乱,诏以属遘。透言:“腊始起青溪,众不及干,今胁从已过万。东 南兵弱势单,士不习战,必未能灭贼。愿发京畿兵、鼎澧枪盾手,兼程以来,庶几蜂起愚民 不至滋蔓。”帝悉行其言。加龙图阁直学士,经制七路,治于杭。时县官用度百出,选创议度 公私出纳,量增其赢,号“经制钱”。杭经巨寇后,河渠堙室,邦人以水潦为病。前守数请 于朝,皆以劳费辍役。选以冬月嫩真、扬、润、楚诸郡,凡守闸纲卒,悉集治所。先是,当 闭闸,群卒无以食,率冻饿不自聊。闻命,相率呼舞以来者二千人,用其力治河,不两月毕, 杭人利焉。 钦宗立,加资政殿学士,积官至光禄大夫。复为真定,又徙中山。金人再至,进冒围入 城,竖壁拒守。受国半年,外无援师。京都既陷,遘弟光禄卿适至中山,临城谕旨,透遥语 之曰:“主单臣死,吾兄弟平居以名义自处,宁当卖国家为四乎?”适泣曰:“见但尽力, 勿以弟为念。“遘呼总管使尽括城中兵击贼,总管辞,遂斩以枸。又呼部将沙振往,亦固辞, 透圆遣之。抓怒且惧,潜刃入府,遂害遘于堂。城中无主,乃开门出降。金人入见其尸曰:“南 朝忠臣也。”敛而葬诸铁柱寺。建炎初,赠特进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六》) ①【启】开拓,征讨。 ②朱助,苏州人,因父亲朱冲语事蔡京、童贯,父子均得官。当时宋徽宗垂意于奇花异 石,朱胁奉迎上意,搜浙中殄奇花石进献,用船从淮河、汴河运入京城,号称“花石纲”, 时间,朱助权势煊赫。 ③【量增其赢】考量增加“附加税”。 ④【积】加封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除集英殿修撰使往 除:任命,授职。 B.方腊乱,诏以属逃 属:连接 C.皆以劳费辍役 辍:停止,中止 D.总管辞,遂斩以徇 狗:示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道“为治有绩”的一组是(3分) ①职卑不可用,愿更选 ②邊使决吕城、陈公两塘达于果 ③创议度公私出纳,量增其赢④河渠埋室,邦人以水潦为病 ⑤不两月毕,杭人利焉 冒困入城,坚壁拒守 A.①④③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退为官,对所在地区的情况有深入了解。蔡京开拓、征讨瑶族地区,建立了三个州 但陈遗认为这是影响该地区安定的做法,不认同他的行为,因此得罪了蔡京 B.陈忠于职守,不惧权势。朝廷正在督办组织运送军队钱粮的船队,他担任发运使, 因朱励的花石纲堵住官船,陈遗就抓住了朱助的人,并上奏章弹劾自己 C.针对方腊的叛乱,陈道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把方腊和官军的兵力等进行对比分析 提出了派遣京都和鼎两州的士兵前往参战的建议,被皇帝采纳。 D.面对金兵入侵,陈遘表现了忠义气节。他受围困半年,外无增援部队,但决不投降 斥退了前来劝降的弟弟,最后还是被金兵所杀 高三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登进士第,知县,为治有绩,徽宗将以为御史,而遗父祐甫忧 (2)主辱臣死。吾兄弟平居以名义自处,宁当卖国家为囚擊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 宋之问 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面。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注】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名,是宋之问被贬钦州经过江州时停住的地方。 8.这首诗的颔联中的“应”和“新”两个字极富意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诗的尾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2)长桥卧波 不霁何虹?《阿房宫赋》 (3)持节云中, 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速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技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港口和大海 【芬兰】托伊沃·佩卡宁 港口总是港口,它吞噬了许多人的性命,每年,每周,几乎每天那里都发生悲剧。我们 有时从报上看到港口的新闻,惨绝人寰的受伤事故、自杀和死亡,但这一切并非最糟糕的。 那最可怕的是看不见的,尤其那些被港口活活吞没,终身被禁铟在樊笼里的则更可怕。这 切也许并不能归答于港口,而是因为陆地和海洋上的一切污泥浊水都流到港口,把那里的空 气污染了。我指的是人,充斥各个港口的社会渣滓。但这也许不能归咎于人,因为他们之中 好人毕党多于坏人。 港口只是港口,肮脏,阴暗,不可思议…然而港口也有吸引人的有趣东西。那儿有从 南美来的游艇,有在希腊船上跳舞的孟加拉黑小子,有满嘴镶金牙的中国厨师,他们给人带 来了冒险精神和异国风情,给陆地带来了浩瀚的海洋气息和友好的问候。缆索在风中呼叫, 蒸气噗噗喷出白气,卷杨机和吊车发出轰隆隆的吼鸣,火车和卡车穿校来往不息。这就是港 口,它给人带来面包,也夺走许多人的人性。 五月初的一天,海伦·卢斯号驶进了港口。这是一艘汉堡巨轮,从船舷走下一个名叫里 斯托·朗达拉的人,他准备同轮船和海洋水远告别了。他出生在这个城市,但已没有活着的 亲人。他离开这儿已八年了。正如人们常说的,海洋曾经“燃烧”过他,然而尚未把他“烧 透”。他见过海上能见到的一切,经历了海上能经历的一切,但在他的心灵深处还有一点纯 高三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
洁的地方 个美好的记忆。当大海猛地松开大手,一个徙居开线的人心里自然会勾起许 多奇异的联想,陷入回忆的漩涡。他感到一切忧如发生在昨天,漫长的八年和大海恍如黎明 前的一场叠梦,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家步留下的那个记忆是真实的。不过生活是不允许人们 忘却的 现在里斯托·朗达拉踏上了故乡城市的吗头,心想今天自己终于回来了,可以见到埃伦 彼此都没承把什么义务。但里斯托感到,仿佛有个人在等他们之间没有山海管, 啦!他很高兴,往事又从记忆中涌现出来。埃伦只是个一般姑娘 八年前的一天早晨,一批钾威轮船把他带走了……三小时以前,他拉着一位姑娘的手 这个姑娘就是埃伦。“有一天你会回来吗?”姑娘问道。“我跑这一次,”小伙子回答 祝……就这样,他们谁也没有作出许诺,谁也没有承担什么义务。 他现在不知埃伦在哪里,也不知她现在怎样了。他印象中的姑娘还是八年前的,但一切 恍德就在昨天,今天还能继续下去 里斯托遇上并认出老部居罗登贝格老人,两人十分高兴 有两个女人,两个被港口吞噬了的女人,两个涂脂林份、红颜已衰的女人打他们前面走 了过去。这种女人是社会为码头工人和水手寻欢作乐而制造的。里斯托没有注意,但老头注 意到了:“方才走过去的就是埃伊诺拉家的那个埃伦。” 里斯托转过身去,一眼就看见了她,并认出了她。上帝!他看到的埃伦竟和他在各个港 口遇见的女人一模一样。他地感到自己还在大海上,他是属于大海的,埃伦只是个幻象 里斯托心中惟一的希望破灭了,他感到自己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这里的亲人都死了 个美好的记忆,他心灵中惟一纯洁的、曾经促使他来到这里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他的行 囊还在轮船上,现在已没有取下来的必要了 “港口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老头继续说,“简直没有办法!姑娘的父亲过世后,她 开始到这几来找点活干。她说他在等你。活儿挺累,而你的船始终不见影子,而许多别的船 来了,许多别的人来了,来了又走了…” 来了又走了。大海把里斯托又带走了,就像带走许多其他人一样,终有一天,大海将把 他扔在菜个港口一充斥着污泥浊水的港口,不再理酥他 (选自《外国经典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港口之所以航脏,阴暗,不可思议,主要是因为这里每年每周都发生受伤、自杀、死 亡等悲剧,它吞难了许多人的性命 B.“大海把里斯托又带走了,就像带走许多其他人一样”,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含蓄道 出了里斯托这一形象的普遍的社会意义 C.倒数第二段借罗登贝格之口叙述了埃伦的命运,既承上交代了埃伦堕落的原因,突出 主题内涵,又推动情节发展,强化悲剧感 D.小说对里斯托的塑造主要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完成,细腻地写出了他由 充满希望到幻灭而被无情抛弃与吞噬的过程 E这篇小说文字简洁,寓意深刻,情节简单集中,结构自然紧凑,罗登贝格老人既是整 个故事的见证人,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2)里斯托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征。(6分) (3)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6分) (4)小说侧重写里斯托的悲剧命运,却用了不少笔墨描写港口,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试从 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旨意、表达效果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 高三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