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 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 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 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 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 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 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 闻过则喜”“反之”“上善着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 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 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 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 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 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 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 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
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 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 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 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 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 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 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 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 “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 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 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 “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 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 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 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 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
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 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 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 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 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 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 养,得到申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 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 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 的会“时不我待”了 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 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B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它体匿而性存 c中国近三干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 传,代代不绝。 D信息时代,学习文文言怡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 尤其对中小学生现代汉语表达水平的提高、文言闻读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主要是文言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
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 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 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 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 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 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 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 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 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 的会“时不我待”了! 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 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B 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它体匿而性存。 C 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 传,代代不绝。 D 信息时代,学习文文言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 尤其对中小学生现代汉语表达水平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主要是文言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
B文言以它特有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 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程度 C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所以文言是 现代汉语的府库 D现代社会,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 其母体 B中华大家庭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因而文言跨越的时间、空 间缺少相对的规范性和稳固性。 C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 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 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吴范字文则,会稽上虞人也。以治历数,知风气,闻于郡中。举有道,诣京 都,世乱不行。会孙权起于东南,范委身服事,每有灾祥,辄推数言状。其术多 效,遂以显名 初,权在吴,欲讨黃祖。范日:“今兹少利,不如明年。明年戊子,荆州刘 表亦身死国亡。”权遂征祖,卒不能克。明年,军出,行及寻阳,范见风气,因
B 文言以它特有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 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程度。 C 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所以文言是 现代汉语的府库。 D 现代社会,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 其母体。 B 中华大家庭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因而文言跨越的时间、空 间缺少相对的规范性和稳固性。 C 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 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 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 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吴范字文则,会稽上虞人也。以治历数,知风气,闻于郡中。举有道,诣京 都,世乱不行。会孙权起于东南,范委身服事,每有灾祥,辄推数言状。其术多 效,遂以显名。 初,权在吴,欲讨黄祖。范曰:“今兹少利,不如明年。明年戊子,荆州刘 表亦身死国亡。”权遂征祖,卒不能克。明年,军出,行及寻阳,范见风气,因
诣船贺,催兵急行,至即破祖,祖得夜亡,权恐失之,范日:“未远,必生禽祖。 至五更中,果得之,刘表竟死,荆州分割。 及王辰岁,范又白言:“岁在甲午,刘备当得益州。”后吕岱从蜀还,遇之白 帝,说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权以难范,范日:“臣所言者天道也 而岱所见者人事耳。”备卒得蜀。 初,权为将军时,范尝白言“江南有王气,亥子之间有大福庆。”权日:“着 终如言,以君为候。”及立为吴王,范时侍宴。日:“昔在吴中,尝言此事,大王 识之邪?”权日:“有之。”因呼左右,以侯绶带范。范知权欲以厌当前言,辄手 推不受。及后论功行封,以范为都亭侯,诏临当出,权恚其爱道于己也,削除其 名 范为人刚直,颇好自称,然与亲故交接有终始。素与魏滕同邑相善。朦尝有 罪,权责怒甚严,敢有谏者死,范谓滕日:“与汝偕死。”滕日:“死而无益,何 用死为?”范日:“安能虑此,坐观汝邪?”乃髡头自缚诣门下,使铃下以闻。铃 下不敢,日:“必死,不敢白。”范日:“汝有子邪?”日:“有"日:“使汝为吴 范死,子以属我。”铃下日:“诺。”乃排阁入。言未卒,权大怒,欲便投以戟 逡巡走出,范因突入,叩头流血,言与涕并。良久,权意释,乃免滕。滕见范谢 日:“父母能生长我,不能免我于死。丈夫相知,如汝足矣,何用多为! 黄武五年,范病卒,长子先死,少于尚幼。于是业绝,权追思之,募三州有 能举知术数如吴范、赵达者,封干户侯,卒无所得。 《三国志吴范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其术多效,遂以显名应验
诣船贺,催兵急行,至即破祖,祖得夜亡,权恐失之,范曰:“未远,必生禽祖。” 至五更中,果得之,刘表竟死,荆州分割。 及壬辰岁,范又白言:“岁在甲午,刘备当得益州。”后吕岱从蜀还,遇之白 帝,说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权以难范,范曰:“臣所言者天道也, 而岱所见者人事耳。”备卒得蜀。 初,权为将军时,范尝白言“江南有王气,亥子之间有大福庆。”权曰:“若 终如言,以君为候。”及立为吴王,范时侍宴。曰:“昔在吴中,尝言此事,大王 识之邪?”权曰:“有之。”因呼左右,以侯绶带范。范知权欲以厌当前言,辄手 推不受。及后论功行封,以范为都亭侯,诏临当出,权恚其爱道于己也,削除其 名。 范为人刚直,颇好自称,然与亲故交接有终始。素与魏滕同邑相善。滕尝有 罪,权责怒甚严,敢有谏者死,范谓滕曰:“与汝偕死。”滕曰:“死而无益,何 用死为?”范曰:“安能虑此,坐观汝邪?”乃髡头自缚诣门下,使铃下以闻。铃 下不敢,曰:“必死,不敢白。”范曰:“汝有子邪?”曰:“有”。曰:“使汝为吴 范死,子以属我。”铃下曰:“诺。”乃排阁入。言未卒,权大怒,欲便投以戟。 逡巡走出,范因突入,叩头流血,言与涕并。良久,权意释,乃免滕。滕见范谢 曰:“父母能生长我,不能免我于死。丈夫相知,如汝足矣,何用多为!” 黄武五年,范病卒,长子先死,少于尚幼。于是业绝,权追思之,募三州有 能举知术数如吴范、赵达者,封千户侯,卒无所得。 《三国志·吴范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其术多效.,遂以显名 应验
B.未远,必生禽祖通“擒”,捉 C.权以难范,范日:".″”责难 D.尝言嶙事,大王识之邪?知道 5.下列句子分成四组全部能表现吴范“神机妙算”的一项是()(3分) ①举有道,诣京都,世乱不行②每有灾祥,辄推数言状 至五更中,果得之④刘表竟死,荆州分割 ⑤昔在吴中,尝言此事⑥使汝为吴范死,子以属我 A.④③⑥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 6.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初,孙权在吴郡,想要讨伐黄祖,吴范认为当时不吉利,不如下一年再出 兵,并预料到那时刘表会身死国灭。但孙权没有釆纳他的建议,结果真的没有成 功 B.孙权即位做了吴王后,在论功行赏时,本已封吴范为都亭侯,但诏令发出后, 孙权变卦,取消了对昊范的封赏,原因是孙权觉得吴范对自己吝惜法术。 C.在搭救魏滕一事上,吴范表现出了重情重叉、勇敢无畏的一面,这一点也触 动了铃下,是使锻铃下同意进去为他通报的重要原因 D.黄武五年,吴范病逝,孙权追念他,想再招募像吴范一样懂得术数的人,却 一无所获。这件事从侧面展现出吴范法术的高超 7.将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范知权欲以厌当前言,辄手推不受。(5分) (2)父母能生长我,不能免我于死。太夫相知,知汝足矣,何用多为!(5分)
B.未远,必生禽.祖 通“擒”,捉 C.权以难.范,范曰:“……” 责难 D.尝言此事,大王识.之邪? 知道 5.下列句子分成四组全部能表现吴范“神机妙算”的一项是( )(3 分) ①举有道,诣京都,世乱不行 ②每有灾祥,辄推数言状 ③至五更中,果得之 ④刘表竟死,荆州分割 ⑤昔在吴中,尝言此事 ⑥使汝为吴范死,子以属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6.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当初,孙权在吴郡,想要讨伐黄祖,吴范认为当时不吉利,不如下一年再出 兵,并预料到那时刘表会身死国灭。但孙权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结果真的没有成 功。 B.孙权即位做了吴王后,在论功行赏时,本已封吴范为都亭侯,但诏令发出后, 孙权变卦,取消了对吴范的封赏,原因是孙权觉得吴范对自己吝惜法术。 C.在搭救魏滕一事上,吴范表现出了重情重义、勇敢无畏的一面,这一点也触 动了铃下,是使锻铃下同意进去为他通报的重要原因。 D.黄武五年,吴范病逝,孙权追念他,想再招募像吴范一样懂得术数的人,却 一无所获。这件事从侧面展现出吴范法术的高超。 7.将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范知权欲以厌当前言,辄手推不受。(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母能生长我,不能免我于死。太夫相知,知汝足矣,何用多为!(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