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考试调研三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 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 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 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 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 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 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 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 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 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 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 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 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 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 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 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 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一一核 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 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 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 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 为外方
2019 高考语文考试调研三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 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 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 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 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 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 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 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 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 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 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 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 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 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 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 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 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 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 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 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 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 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 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 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 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 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 无关。 D.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 治因素。 B.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 深入浅出 C.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 补充论据。 D.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分明,逻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命力。 B.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 C.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异。 D.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系。 【答案】1.B2.D3.B 【解析】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 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 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 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 落。 B.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 理区位优势有关。 C. 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 无关。 D. 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 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 治因素。 B.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 深入浅出。 C. 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 补充论据。 D. 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分明,逻辑 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命力。 B. 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 C. 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异。 D. 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系。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 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信息不全,还应包括中原核心区的崛起等。C项,“中国史 前文化格局的彻底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表述绝对化。D项,“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 亚、东南亚地区”于文无据。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 文意、说法过于绝对化、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 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 细分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 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 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项,“文章以青铜时 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错,青铜时代的全球化是文章提到的一个概念。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 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B项,“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 心形成”推断不成立,从原文信息看,应是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后,半月带才成 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晩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 前脸儿上。抬眼望去,髙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 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 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 不为别的,只为看戏。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 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 项,信息不全,还应包括中原核心区的崛起等。C 项,“中国史 前文化格局的彻底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表述绝对化。D 项,“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 亚、东南亚地区”于文无据。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 文意、说法过于绝对化、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 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 细分析。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 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 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 项,“文章以青铜时 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错,青铜时代的全球化是文章提到的一个概念。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 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B 项,“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 心形成”推断不成立,从原文信息看,应是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后,半月带才成 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 前脸儿上。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 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 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 不为别的,只为看戏。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
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 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 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 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 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 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 好奇心。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 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 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 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 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 也一样。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 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 了。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 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 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 占据着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薄薄的 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 立在风中。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须知 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 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
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 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 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 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 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 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 好奇心。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 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 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 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 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 也一样。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 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 了。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 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 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 占据着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薄薄的 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 立在风中。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须知, 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 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
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 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 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如今的衰败景象,也暗示戏台曾经的繁华热闹 B.文章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对扮演苏三的美娇娘进行刻画,侧面烘托了戏台之于“我”的巨大 魅力 C.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谢幕了,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也曾在“我”的戏台上上 演精彩曲目 D.文章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时间线索清晰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文章题为“旧戏台”,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哪些戏台 【答案】4.D5.①我们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远离戏台,让戏台荒废了。② 我们遗忘了曾经在戏台下看戏的生活和感动,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6.①实际的戏台。文中写了曾经辉煌热闹、上演过一出出好戏,而今已然衰败的旧戏台。② 生活的戏台。文中写观众们在戏台下看戏的场景,就是一种生活戏台。③人生的戏台。文中 写了外婆的戏台,实则是写了外婆的一生,是一种人生戏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戏,人 间举步皆戏台。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 是综合考査题,既考査语言技巧,也考查思想情感。首先应浏览文本,明确文章所写的对象, 是人,还是景,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再回归文本,找到相应的点进行比较。D项, “文章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时间线索清晰”有误,文章第一段说“这座戏台,在 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晩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眼望 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 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
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 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 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如今的衰败景象,也暗示戏台曾经的繁华热闹。 B. 文章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对扮演苏三的美娇娘进行刻画,侧面烘托了戏台之于“我”的巨大 魅力。 C. 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谢幕了,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也曾在“我”的戏台上上 演精彩曲目。 D. 文章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时间线索清晰。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 文章题为“旧戏台”,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哪些戏台。 【答案】4. D 5. ①我们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远离戏台,让戏台荒废了。② 我们遗忘了曾经在戏台下看戏的生活和感动,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6. ①实际的戏台。文中写了曾经辉煌热闹、上演过一出出好戏,而今已然衰败的旧戏台。② 生活的戏台。文中写观众们在戏台下看戏的场景,就是一种生活戏台。③人生的戏台。文中 写了外婆的戏台,实则是写了外婆的一生,是一种人生戏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戏,人 间举步皆戏台。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 是综合考查题,既考查语言技巧,也考查思想情感。首先应浏览文本,明确文章所写的对象, 是人,还是景,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再回归文本,找到相应的点进行比较。D 项, “文章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时间线索清晰”有误,文章第一段说“这座戏台,在 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眼望 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 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