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2016-2017学年下期高二6月月考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文学以全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姿态,成为当前文学活动中的一个无法忽视的 存在。然而,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并没有引起当下文学批评界的足够重视,当前 的文学批评并没有完全参与到网络文学的整体创作活动中。这种缺席,一定程度 上使得网络文学少了一面不得不照的镜子 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呼唤着文学批评的积极介入。尽管网络文学拥有传统文学所 不具有的优越性,但是其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方面,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 号影响下,网络文学创作缺乏经典意识。随意复制、拼凑的情况愈演愈烈,一部 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四五部、三四百万字,文本结构单一、内容格调低下、语言粗 糙直白的现象屡见不鲜,优秀作品更难得一见。另一方面,在文学生活实利化的 生存氛围下,一些网络文学的作者要么专心于表现纯粹的个人私欲,要么致力于 表达虚拟的玄幻世界,要么醉心于虚构架空的历史传奇。在点击率的步步攀升中 宽广深厚的现实生活,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至诚至善的人伦情感等内容却稀疏 甚至缺失,许多网络文学最终沦为缺乏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的文字垃圾。这种情 况下,广大读者需要文学批评“别裁伪体”,而广大网络文学作者也需要借助文 学批评进行反观和促进。 然而,目前网络文学批评基本是缺失的。一方面,伴随网络文学创作产生的网络 文学批评却没有形成真正的批评理论,随意性、在线性、娱乐性和炒作性等等使 网络文学批评无力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有力支持。网络文学创作一直是 在批评滞后和话语失范的状态下发展的。另一方面,虽然传统文学批评在理论方 法和话语方式上是完全成熟的,但是传统文学批评却是在传统文学创作过程中产 生的,主要是针对传统文学创作的。尽管网络文学具有传统文学的基本特性,但 又是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因而,传统文学批评并不完全适合于网络文学创作 正是由于网络文学批评的不成熟性和传统文学批评的不适用性,使网络文学创作 处于前后失据的状态中,并进而形成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那么,如何强化对网络文学的批评呢?其一,促成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 的融合,形成适合于网络文学创作的批评理论。要打破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 批评之间的壁垒,鼓励从事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论家、批评家从事网络文学批评, 把网络文学作品纳入自己的批评对象,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新已有的传统批评理 论,形成全新的可以适用于网络文学创作的通用化的文学批评理论。其二,更新 传统文学批评话语,建构多样化的文学批评方法。传统文学批评话语是对传统文 学创作的总结,有其相对的稳定性,而网络文学一经产生就显示出了与传统文学 不同的特点。在对网络文学的批评中,就不能固守已有的陈旧话语,而是要针对 网络文学的独特性,建构起更具适应性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其三,加强网络文 学批评的理性色彩,也注重网络文学本身的特质。在“灌水式”和“板砖式”的
黑龙江省大庆市 2016-2017 学年下期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网络文学以全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姿态,成为当前文学活动中的一个无法忽视的 存在。然而,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并没有引起当下文学批评界的足够重视,当前 的文学批评并没有完全参与到网络文学的整体创作活动中。这种缺席,一定程度 上使得网络文学少了一面不得不照的镜子。 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呼唤着文学批评的积极介入。尽管网络文学拥有传统文学所 不具有的优越性,但是其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方面,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 号影响下,网络文学创作缺乏经典意识。随意复制、拼凑的情况愈演愈烈,一部 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四五部、三四百万字,文本结构单一、内容格调低下、语言粗 糙直白的现象屡见不鲜,优秀作品更难得一见。另一方面,在文学生活实利化的 生存氛围下,一些网络文学的作者要么专心于表现纯粹的个人私欲,要么致力于 表达虚拟的玄幻世界,要么醉心于虚构架空的历史传奇。在点击率的步步攀升中, 宽广深厚的现实生活,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至诚至善的人伦情感等内容却稀疏 甚至缺失,许多网络文学最终沦为缺乏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的文字垃圾。这种情 况下,广大读者需要文学批评“别裁伪体”,而广大网络文学作者也需要借助文 学批评进行反观和促进。 然而,目前网络文学批评基本是缺失的。一方面,伴随网络文学创作产生的网络 文学批评却没有形成真正的批评理论,随意性、在线性、娱乐性和炒作性等等使 网络文学批评无力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有力支持。网络文学创作一直是 在批评滞后和话语失范的状态下发展的。另一方面,虽然传统文学批评在理论方 法和话语方式上是完全成熟的,但是传统文学批评却是在传统文学创作过程中产 生的,主要是针对传统文学创作的。尽管网络文学具有传统文学的基本特性,但 又是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因而,传统文学批评并不完全适合于网络文学创作。 正是由于网络文学批评的不成熟性和传统文学批评的不适用性,使网络文学创作 处于前后失据的状态中,并进而形成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那么,如何强化对网络文学的批评呢?其一,促成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 的融合,形成适合于网络文学创作的批评理论。要打破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 批评之间的壁垒,鼓励从事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论家、批评家从事网络文学批评, 把网络文学作品纳入自己的批评对象,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新已有的传统批评理 论,形成全新的可以适用于网络文学创作的通用化的文学批评理论。其二,更新 传统文学批评话语,建构多样化的文学批评方法。传统文学批评话语是对传统文 学创作的总结,有其相对的稳定性,而网络文学一经产生就显示出了与传统文学 不同的特点。在对网络文学的批评中,就不能固守已有的陈旧话语,而是要针对 网络文学的独特性,建构起更具适应性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其三,加强网络文 学批评的理性色彩,也注重网络文学本身的特质。在“灌水式”和“板砖式”的
娱乐化批评之外,网络文学批评的文本既要深入浅出,让读者接受,又不失理性 和深度,从而形成对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双重影响,构建作品、阅读与批评 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网络文学呼唤文学批评》郭国昌) 1.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前网络文学已迅速崛起,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但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 文学批评界的足够重视。 B.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样,它的健康发展也呼唤着文学批评的积极介入和促 进 C.当前网络文学虽然发展很快,但最终它们都沦为缺乏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的 文字垃圾,这是很让人痛惜的。 D.网络文学是个新事物,它拥有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但其缺陷也是显 而易见的,优秀的作品更难得一见。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强化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的一项是( A.针对网络文学批评的不成熟和传统文学批评的不适用这个情况,我们要促成 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的融合。 B.网络文学批评没有形成真正的批评理论,无力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理论上的 有力支持。网络文学创作一直是在批评滞后和话语失范的状态下发展的。 C.如果从事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论家、批评家把网络文学作品也纳入自己的批评 对象,这样会大大促进网络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 D.在对网络文学的批评中,我们更新传统文学批评话语,建构多样化的文学批 评方法,不能固守已有的陈旧话语。 3.下列关于上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批评不应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缺位,如果缺位了,一定程度上 使得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少了一面不得不照的镜子。 B.本文既论述了网络文学的缺点,又阐述了强化对网络文学的批评的具体方法 C.在对网络文学进行批评时,要注意批评文本的写作既要深入浅出,让读者接 受,又要不失理性和深度 D.因为当前传统文学批评在理论方法和话语方式上是完全成熟的,所以网络文 学批评的理论体系以及网络文学作品、阅读与批评的良性互动都会形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一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 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携满腹诗书,走遍 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 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 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 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 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 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 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
娱乐化批评之外,网络文学批评的文本既要深入浅出,让读者接受,又不失理性 和深度,从而形成对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双重影响,构建作品、阅读与批评 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网络文学呼唤文学批评》 郭国昌) 1.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前网络文学已迅速崛起,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但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 文学批评界的足够重视。 B.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样,它的健康发展也呼唤着文学批评的积极介入和促 进。 C.当前网络文学虽然发展很快,但最终它们都沦为缺乏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的 文字垃圾,这是很让人痛惜的。 D.网络文学是个新事物,它拥有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但其缺陷也是显 而易见的,优秀的作品更难得一见。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强化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的一项是( ) A.针对网络文学批评的不成熟和传统文学批评的不适用这个情况,我们要促成 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的融合。 B.网络文学批评没有形成真正的批评理论,无力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理论上的 有力支持。网络文学创作一直是在批评滞后和话语失范的状态下发展的。 C.如果从事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论家、批评家把网络文学作品也纳入自己的批评 对象,这样会大大促进网络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 D.在对网络文学的批评中,我们更新传统文学批评话语,建构多样化的文学批 评方法,不能固守已有的陈旧话语。 3.下列关于上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批评不应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缺位,如果缺位了,一定程度上 使得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少了一面不得不照的镜子。 B.本文既论述了网络文学的缺点,又阐述了强化对网络文学的批评的具体方法。 C.在对网络文学进行批评时,要注意批评文本的写作既要深入浅出,让读者接 受,又要不失理性和深度。 D.因为当前传统文学批评在理论方法和话语方式上是完全成熟的,所以网络文 学批评的理论体系以及网络文学作品、阅读与批评的良性互动都会形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 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 中获颁 2015-2016 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携满腹诗书,走遍 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 年 7 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 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 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 年,叶嘉莹 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 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 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 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
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 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 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硏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 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 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 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 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 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 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 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 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 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 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 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 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 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 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 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 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 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 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 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 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 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 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 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 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4.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 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 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 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 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 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 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 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 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 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 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 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 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 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 年,凭借一封 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 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 江南北。1993 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 半退休金约 10 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 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 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 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 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 钥匙。她教书 70 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 2000 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 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 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 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 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 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 年 8 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 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 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4.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 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 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 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 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5.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 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 又得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 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 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叶嘉莹成为诗词硏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 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6.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相亲记 阴历新年来了。一天,周太太跟鸿渐说,张家把他八字要去了,请算命人排过, 跟他们小姐的命“天作之合,大吉大利”。张先生请他去吃便晚饭,无妨认识那 位小姐。鸿渐本不愿跟这种俗物往来,但转念一想,自己从出洋留学到现在,还 不是用的市侩的钱?反正做了二十多年的事,手里着实有钱。只生一个女儿,不 惜工本地栽培,教会学校里所能传授熏陶的洋本领、洋习气,美容院理发铺所能 制造的洋时髦、洋姿态,无不应有尽有。这女儿刚十八岁,中学尚未毕业,可是 张先生以为女孩子到二十岁就老了。夫妇俩磋商几次,觉得宝贝女儿嫁到人家去, 总不放心,不如招一个女婿到自己家里来。那天张先生跟鸿渐同席,认为他颇合 资格:家世头衔都不错。方家经这番战事①,摆不起乡绅人家臭架子,这女婿可 以服服贴贴地入赘到张府上。 方鸿渐下午办公完毕去张家,经过一家皮货铺子,看见獭绒西装外套,新年廉价 只卖四百元。鸿渐常想有这样一件外套,可是盘算一下,只好叹口气。到了张家, 张先生热闹地欢迎道:“ Hello! Doctor方,好久不见!”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 惯了,说话有个特征一一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 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 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他仿美国人读音,维妙维肖,也许鼻音学得太过火了,不像美国人,而像伤风塞 鼻子的中国人 鸿渐和张小姐没有多少可谈,只好问她爱看什么电影。跟着两个客人来了,一个 叫陈士屏,是欧美烟草公司的高等职员。一个叫丁讷生,也在什么英国轮船公司 做事。张太太说,人数凑得起一桌麻将,何妨打八圈牌再吃晚饭。方鸿渐赌术极 幼稚,身边带钱又不多,不愿参加,宁可陪张小姐闲谈。但经不起张太太再三怂 恿,只好入局。没料到四圈之后,自己独赢一百余元,心中一动,想假如这手运 继续不变,那獭绒大衣可有指望了。八圈打毕,方鸿渐贏了近三百块钱。同局的 三位,一个子儿不付,一字不提,都站起来准备吃饭。鸿渐唤醒一句道:“我今 天运气太好了!从来没赢过这许多钱
D. 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 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5.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 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 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 又得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 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 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 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6.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相亲记 阴历新年来了。一天,周太太跟鸿渐说,张家把他八字要去了,请算命人排过, 跟他们小姐的命“天作之合,大吉大利”。张先生请他去吃便晚饭,无妨认识那 位小姐。鸿渐本不愿跟这种俗物往来,但转念一想,自己从出洋留学到现在,还 不是用的市侩的钱?反正做了二十多年的事,手里着实有钱。只生一个女儿,不 惜工本地栽培,教会学校里所能传授熏陶的洋本领、洋习气,美容院理发铺所能 制造的洋时髦、洋姿态,无不应有尽有。这女儿刚十八岁,中学尚未毕业,可是 张先生以为女孩子到二十岁就老了。夫妇俩磋商几次,觉得宝贝女儿嫁到人家去, 总不放心,不如招一个女婿到自己家里来。那天张先生跟鸿渐同席,认为他颇合 资格:家世头衔都不错。方家经这番战事①,摆不起乡绅人家臭架子,这女婿可 以服服贴贴地入赘到张府上。 方鸿渐下午办公完毕去张家,经过一家皮货铺子,看见獭绒西装外套,新年廉价, 只卖四百元。鸿渐常想有这样一件外套,可是盘算一下,只好叹口气。到了张家, 张先生热闹地欢迎道:“Hello! Doctor 方,好久不见!”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 惯了,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 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 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他仿美国人读音,维妙维肖,也许鼻音学得太过火了,不像美国人,而像伤风塞 鼻子的中国人。 鸿渐和张小姐没有多少可谈,只好问她爱看什么电影。跟着两个客人来了,一个 叫陈士屏,是欧美烟草公司的高等职员。一个叫丁讷生,也在什么英国轮船公司 做事。张太太说,人数凑得起一桌麻将,何妨打八圈牌再吃晚饭。方鸿渐赌术极 幼稚,身边带钱又不多,不愿参加,宁可陪张小姐闲谈。但经不起张太太再三怂 恿,只好入局。没料到四圈之后,自己独赢一百余元,心中一动,想假如这手运 继续不变,那獭绒大衣可有指望了。八圈打毕,方鸿渐赢了近三百块钱。同局的 三位,一个子儿不付,一字不提,都站起来准备吃饭。鸿渐唤醒一句道:“我今 天运气太好了!从来没赢过这许多钱
张太太如梦初醒道:“咱们真糊涂了!还没跟方先生清账呢。陈先生,丁先生, 让我一个人来付他,咱们回头再算得了。”便打开钱袋把钞票点交给鸿 渐。 饭后散坐抽烟喝咖啡,鸿渐瞧见沙发旁一个小书架,猜来都是张小姐的读物 大堆《西风》、原文《读者文摘》之外,还有原文小字白文《莎士比亚全集》 《新旧约全书》、翻版的《居里夫人传》、《我国与我民》等不朽大著以及电影 小说十几种。一本小蓝书,背上金字标题道:《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How to gain a Husband and keep him)。鸿渐忍不住抽出一翻,只见一节道:“对 男人该温柔甜蜜,才能在他心的深处留下好印象。女孩子们,别忘了脸上常带光 明的笑容。”看到这里,这笑容从书上移到鸿渐脸上了。抬头忽见张小姐注意自 己,忙把书放好,收敛笑容。陈先生要张小姐弹钢琴,大家同声附和。张小姐弹 完,鸿渐要补救这令她误解的笑容,抢先第一个称“好”,求她再弹一曲。他又 坐一会,才告辞出门。洋车到半路,他想起那书名,不禁失笑。丈夫是女人的职 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哼!我偏不愿意女人读了那 本书当我是饭碗。想到这里,鸿渐把天空月当作张小姐,向她挥手作别。 客人全散了,张太太道:“这姓方的不合式,气量太小,把钱看得太重,给我一 试就露出本相。好像怕我们赖账不还的,可笑不可笑?” 张先生道:“什么博士!还算在英国留过学,我说的英文,他好多听不懂。我不 爱欧洲留学生 张小姐不能饶恕方鸿渐看书时的微笑,干脆说:“这人讨厌!你看他吃相多坏! 全不像在外国住过的。他喝汤的时候,把面包去蘸!他吃铁排鸡,不用刀叉,把 手拈了鸡腿起来咬!我全看在眼睛里。吓!这算什么礼貌?我们学校里教社交礼 节的 Miss Prym瞧见了准会骂他猪猡相 piggy wiggy!” 当时张家这婚事一场没结果,周太太颇为扫兴。可是方鸿渐记得《三国演义》里 的名言:“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皮外套,损失 个把老婆才不放心上呢。 (选自钱钟书《围城》,有删改) 【注】①指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虽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采用全知视角,综合运用了语言、神 态、心理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B.张太太三人等打完麻将后并非不愿意出钱,而是为了试探方鸿渐,方鸿渐正 是因为小气贪财导致了相亲失败 C.张小姐一开始还对方鸿渐抱有好感,后来发现他受邀来访的目的并非相亲, 于是在方鸿渐离开之后刻薄非议他。 D.情节围绕方鸿渐买皮外套展开,相亲路上初见外套,麻将桌上惦记外套,最 终买到外套,情节紧凑,趣味横生。 8.从安排女儿相亲一事可以看出张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5分) 9.方鸿渐看到《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为什么脸上会露出笑容?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张太太如梦初醒道:“咱们真糊涂了!还没跟方先生清账呢。陈先生,丁先生, 让我一个人来付他,咱们回头再算得了。” 便打开钱袋把钞票点交给鸿 渐。 饭后散坐抽烟喝咖啡,鸿渐瞧见沙发旁一个小书架,猜来都是张小姐的读物。一 大堆《西风》、原文《读者文摘》之外,还有原文小字白文《莎士比亚全集》、 《新旧约全书》、翻版的《居里夫人传》、《我国与我民》等不朽大著以及电影 小说十几种。一本小蓝书,背上金字标题道:《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How to gain a Husband and keep him)。鸿渐忍不住抽出一翻,只见一节道:“对 男人该温柔甜蜜,才能在他心的深处留下好印象。女孩子们,别忘了脸上常带光 明的笑容。”看到这里,这笑容从书上移到鸿渐脸上了。抬头忽见张小姐注意自 己,忙把书放好,收敛笑容。陈先生要张小姐弹钢琴,大家同声附和。张小姐弹 完,鸿渐要补救这令她误解的笑容,抢先第一个称“好”,求她再弹一曲。他又 坐一会,才告辞出门。洋车到半路,他想起那书名,不禁失笑。丈夫是女人的职 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哼!我偏不愿意女人读了那 本书当我是饭碗。想到这里,鸿渐把天空月当作张小姐,向她挥手作别。 客人全散了,张太太道:“这姓方的不合式,气量太小,把钱看得太重,给我一 试就露出本相。好像怕我们赖账不还的,可笑不可笑?” 张先生道:“什么博士!还算在英国留过学,我说的英文,他好多听不懂。我不 爱欧洲留学生。” 张小姐不能饶恕方鸿渐看书时的微笑,干脆说:“这人讨厌!你看他吃相多坏! 全不像在外国住过的。他喝汤的时候,把面包去蘸!他吃铁排鸡,不用刀叉,把 手拈了鸡腿起来咬!我全看在眼睛里。吓!这算什么礼貌?我们学校里教社交礼 节的 Miss Prym 瞧见了准会骂他猪猡相 piggy wiggy!” 当时张家这婚事一场没结果,周太太颇为扫兴。可是方鸿渐记得《三国演义》里 的名言:“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皮外套,损失 个把老婆才不放心上呢。 (选自钱钟书《围城》,有删改) 【注】①指 1937 年八一三淞沪会战。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本文虽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采用全知视角,综合运用了语言、神 态、心理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B.张太太三人等打完麻将后并非不愿意出钱,而是为了试探方鸿渐,方鸿渐正 是因为小气 贪财导致了相亲失败。 C.张小姐一开始还对方鸿渐抱有好感,后来发现他受邀来访的目的并非相亲, 于是在方鸿渐离开之后刻薄非议他。 D.情节围绕方鸿渐买皮外套展开,相亲路上初见外套,麻将桌上惦记外套,最 终买到外套,情节紧凑,趣味横生。 8.从安排女儿相亲一事可以看出张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5 分) 9.方鸿渐看到《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为什么脸上会露出笑容?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