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201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古罗马与汉长安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 但是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 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 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 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753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 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 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长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 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是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 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 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但 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 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 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 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文化的最高水平 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一民族 汉族正式形成。 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 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 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 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 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 的特质。罗马帝国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 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 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只是到公元392年,基督教才 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 只有几年时间了。 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宗教性。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 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宗教元素始终没 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长安文化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 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 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基 督教教廷所在地,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 1.下列选项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3分)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重点中学 2013 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9 分 每小题 3 分) 古罗马与汉长安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 但是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 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 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 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 753 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 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 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长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 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是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 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 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但 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 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 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 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文化的最高水平, 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一民族—— 汉族正式形成。 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 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 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 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 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 的特质。罗马帝国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 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 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只是到公元 392 年,基督教才 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 只有几年时间了。 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宗教性。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 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宗教元素始终没 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长安文化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 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 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基 督教教廷所在地,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 1.下列选项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3 分)
A.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宗教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 上升到主导地位。 B.长安文化具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 族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 C.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先政 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 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 精神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长安文化崛起时间短、速度快、内容少、空间大,所以才广泛吸取楚文化、 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 B.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文化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而是 呈现文化多元的特质。 C.罗马文化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没有,只是包容和吸 纳其他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D.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 是非宗教性并具有人文精神。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欧洲,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教,没有至尊一元的宗教统治欧 洲,没有中世纪宗教神学时代,让罗马的多元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发展下去,那 么,就可能不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 B.罗马城的形成发展之所以漫长而缓慢,是因为罗马城的政治军事早于其经济 文化的发展。 C.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 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 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 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 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 独孤郎。 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 乡守。频典二部,皆有声绩。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从胜攻梁下渼 戍,破之,迁武卫将军。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 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泸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 父母,捐妻子,远来丛我。世乱识贞良,岂虛言哉。”即赐信御马一疋,进爵浮 阳郡公,邑一千户。 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 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 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着遐迩,故赐名为信
A.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宗教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 上升到主导地位。 B.长安文化具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 族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 C.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先政 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 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 精神。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长安文化崛起时间短、速度快、内容少、空间大,所以才广泛吸取楚文化、 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 B.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文化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而是 呈现文化多元的特质。 C.罗马文化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没有,只是包容和吸 纳其他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D.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 是非宗教性并具有人文精神。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欧洲,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教,没有至尊一元的宗教统治欧 洲,没有中世纪宗教神学时代,让罗马的多元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发展下去,那 么,就可能不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 B.罗马城的形成发展之所以漫长而缓慢,是因为罗马城的政治军事早于其经济 文化的发展。 C.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 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 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 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 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 独孤郎。 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 乡守。频典二部,皆有声绩。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从胜攻梁下溠 戍,破之,迁武卫将军。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 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泸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 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即赐信御马一疋,进爵浮 阳郡公,邑一千户。 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 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 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着遐迩,故赐名为信
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 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 其帽微侧。适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十庶所重如此 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 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频典 典:掌管。 B.乃表信为大都 督 表:上表举荐。 C.信单骑及之于泸 涧 及:至,达到 D.政令乖 乖:违背。 5.以下各组句子中,两句能体现独孤信同一方面的一组是 分) ①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 孤 ②及信在州,事无 壅滞 B.①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 众C焉 ②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 C.①咸慕信而侧帽 ②频典二部,皆有声绩 D.①军中号为独孤郎 ②信风度弘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独孤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他的名望很高,受到了邻国和士民的敬重 但因和赵贵同谋而获罪被免官。后来他被逼自尽。 B.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逃避到中山,得到 葛荣的任用。独孤信喜欢修饰自己,服饰的色彩和众人不同。 C.独孤信有较高的为政才能,在秦州任职时,果断处理各种事务宣传礼义教化, 鼓励农业生产,在几年时间里,公家私人都富足起来,愿意归附的流民有几万户。 D.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从小雄武豪迈有操节义气,北州 的人都敬重佩服他。太祖因为他的威信远近闻名,所以赐名为信 7.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5分)
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 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 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 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频典二 部 典:掌管。 B.乃表信为大都 督 表:上表举荐。 C.信单骑及之于泸 涧 及:至,达到。 D.政令乖 方 乖:违背。 5.以下各组句子中,两句能体现独孤信同一方面的一组是 ( )(3 分) A.①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 孤 ②及信在州,事无 壅滞 B.①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 众 ②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 C.①咸慕信而侧帽 焉 ②频典二部,皆有声绩 D.①军中号为独孤郎 ②信风度弘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独孤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他的名望很高,受到了邻国和士民的敬重, 但因和赵贵同谋而获罪被免官。后来他被逼自尽。 B.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逃避到中山,得到 葛荣的任用。独孤信喜欢修饰自己,服饰的色彩和众人不同。 C.独孤信有较高的为政才能,在秦州任职时,果断处理各种事务宣传礼义教化, 鼓励农业生产,在几年时间里,公家私人都富足起来,愿意归附的流民有几万户。 D.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从小雄武豪迈有操节义气,北州 的人都敬重佩服他。太祖因为他的威信远近闻名,所以赐名为信。 7.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5 分) 译 文:
(2)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凉州词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①碛,沙漠。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8.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5分) 9.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过零丁洋》诗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的两句诗 是 (2)高余冠之岌岌兮, 。芳与泽其杂 糅兮, (屈原《离骚》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 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 乎! (苏轼《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大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 亲雕座真 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 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 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 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 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 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 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 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 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 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 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 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2) 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8-9 题 凉州词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到安西②。 【注】①碛,沙漠。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8.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5 分) 9.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过零丁洋》诗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的两句诗 是: , 。 (2) 高余冠之岌岌兮, 。芳与泽其杂 糅兮, 。 (屈原《离骚》) (3)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 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 乎! (苏轼《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25 分) 大 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 亲雕座真 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 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 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 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 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 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 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 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 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 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 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 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 “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 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 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 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 “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 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 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 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 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 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 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 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 完工。财 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 慢慢地雕刻着, 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 来的家丁 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 你的名字。 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 他停了一会儿 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一一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分)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 后来不想当 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 “艺术真实” 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 威胁石匠要他 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 冷的汉白玉石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 “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 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 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 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 “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 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 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 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 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 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 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 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 完工。财 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 慢慢地雕刻着, 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 来的家丁 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 你的名字。” 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 他停了一会儿, 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 后来不想当 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 “艺术真实” 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 威胁石匠要他 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 冷的汉白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