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安达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甲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 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己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 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 比如《史记》。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 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 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 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 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 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 者清旁观者迷。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 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 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 不存在的。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 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 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 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 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差距,至于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已经无从 考评了。有时候,“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竟然会截然相反。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 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 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 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 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话,二是丑化。神话是对历史事件 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 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 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 的爱情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 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比如说现实中的爱 情与婚姻存在着太多的不足,因此人们特别需要有爱情与婚姻的偶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
- 1 - 黑龙江省安达市 2019-2020 学年高二语文 10 月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甲 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每小题 3 分)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 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 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 比如《史记》。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 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 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 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 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 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 者清旁观者迷。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 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 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 不存在的。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 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Z价 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 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 “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差距,至于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已经无从 考评了。有时候,“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竟然会截然相反。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 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 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 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 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话,二是丑化。神话是对历史事件 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 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 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 的爱情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 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比如说现实中的爱 情与婚姻存在着太多的不足,因此人们特别需要有爱情与婚姻的偶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
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 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话与丑化的现 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 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 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丑化和神话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 现神话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 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 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 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 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选自《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有删节) 1.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记录的历史”在“历史”的建构中处于第二层次,与“真实的历史”最接近 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 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 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 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2.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真实的历史的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话”是对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 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话”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 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传播的历史”因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而更为复杂,历史文献的多义性是使历史在传 播过程中走向神话或丑化的极端的首要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 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 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C.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 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D.“文君夜奔”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 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
- 2 - 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 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话与丑化的现 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 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 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丑化和神话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 Z-xk出 现神话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 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 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 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 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选自《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有删节) 1.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记录的历史”在“历史”的建构中处于第二层次,与“真实的历史”最接近。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 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 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 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2.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真实的历史的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话”是对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 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话”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 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传播的历史”因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而更为复杂,历史文献的多义性是使历史在传 播过程中走向神话或丑化的极端的首要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 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 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C.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 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D.“文君夜奔”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 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4-7 题。 阅读下文,完成 4~7 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
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 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 次以区区之越与天 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 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 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匣君玉玉南越不敗天下诛暴逆 癡梖欲移兵而迭天天子怜頁姓新芰具烋之遺臣授君玉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 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 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 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 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 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 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 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 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 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 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 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 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愿为足下扫室布 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 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 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 3 - 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 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 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 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 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 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 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 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 “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 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 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 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 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 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 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 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 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 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 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 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 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 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 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5分)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8-9题。 夜雨 黄景仁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1)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 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8.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 16(1)《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既写抬眼所见 的自然美景,清新淡雅;亦暗含潇洒自在、归隐田园之志,颇具象征意味。 (1)《滕王阁序》中“ 两句,巧妙化用前人 诗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堪称点睛之笔 (3)庄子《逍遥游》以 ”两句,极写大鹏击水之远、腾飞之高,展现 了大鹏徙于南冥的壮观景象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一(4)题。 四世同堂(节选 在老人生日的前一天,种着他的三亩地的常二爷进城来看他。德胜门已经被敌人封闭 他是由西直门进来的。背着一口袋新小米,他由家里一口气走到祁家。虽然他比祁老人小着 十好几岁,可是,当初不知怎么论的,他们彼此兄弟相称 常二爷每次来访,总是祁家全家人最兴奋的一天。久住在都市里,他们已经忘了大地的 真正颜色与功用,及至他们看到常二爷,他们才觉出人与大地的关系,而感到亲切与兴奋 他们愿意听他讲些紧紧与生命相联,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听他讲话,就好像吃腻了鸡鸭 鱼肉,而嚼一条刚从架上摘下来的、尖端上还顶着黄花的黄瓜,那么清鲜可喜 听到常二爷的声音,老人从心里笑了出来,急忙地迎到院里。院中的几盆石榴树上挂着 ”已经都红了,老人的眼看到那发光的红色,心中忽然一亮:紧跟着,他看到常
- 4 -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 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 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 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5 分)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 8-9 题。 夜雨 黄景仁(1)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1)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 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8.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9.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 6 分) 16(1)《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既写抬眼所见 的自然美景,清新淡雅;亦暗含潇洒自在、归隐田园之志,颇具象征意味。 (1)《滕王阁序》中“ , ”两句,巧妙化用前人 诗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堪称点睛之笔。 (3)庄子《逍遥游》以“ , ”两句,极写大鹏击水之远、腾飞之高,展现 了大鹏徙于南冥的壮观景象。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四世同堂(节选) 在老人生日的前一天,种着他的三亩地的常二爷进城来看他。德胜门已经被敌人封闭, 他是由西直门进来的。背着一口袋新小米,他由家里一口气走到祁家。虽然他比祁老人小着 十好几岁,可是,当初不知怎么论的,他们彼此兄弟相称。 常二爷每次来访,总是祁家全家人最兴奋的一天。久住在都市里,他们已经忘了大地的 真正颜色与功用,及至他们看到常二爷,他们才觉出人与大地的关系,而感到亲切与兴奋。 他们愿意听他讲些紧紧与生命相联,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听他讲话,就好像吃腻了鸡鸭 鱼肉,而嚼一条刚从架上摘下来的、尖端上还顶着黄花的黄瓜,那么清鲜可喜。 听到常二爷的声音,老人从心里笑了出来,急忙地迎到院里。院中的几盆石榴树上挂着 的“小罐儿”已经都红了,老人的眼看到那发光的红色,心中忽然一亮;紧跟着,他看到常
二爷的大腮帮,花白胡须的脸。他心中的亮光像探照灯照住了飞机那么得意。 “常老二!你可好哇? “好噢!大哥好?”常二爷把粮袋放下,作了个通天扯地的大揖。 小顺儿的妈闻风而至,端来洗脸水与茶壶。天佑太太也振作精神,慢慢地走进来 大家团团围住,看常二爷喝茶,吃面,听他讲说今年的年成,和家中大小的困难,都感 到新颖有趣。最使他们兴奋的,是他把四大碗面条,一中碗炸酱,和两头大蒜,都吃了个干 净。吃完,他要了一大碗面汤,几口把它喝干,而后挺了挺腰,说了声:“原汤化原食!” 大家的高兴,可惜,只是个很短的时间的。常二爷在打过几个长而响亮的饱嗝儿以后, 说出点使大家面面相觑的话来: “大哥!我来告诉你一声,城外头近来可很不安静!偷坟盗墓的很多!” “什么?”祁老人惊异地问。 “偷坟盗墓的!大哥你看哪,城里头这些日子怎么样,我不大知道。城外头,干脆没人 管事儿啦!你说闹日本鬼子吧,我没看见一个,你说没闹日本鬼子吧,黑天白日的又一劲儿 咕咚大炮。打下点粮食来,不敢挑出去卖:不卖吧,又怎么买些针头线脑的呢。近来就更好 了,王爷坟和张老公坟全教人家给扒啦。我自己的那几亩旱也不收、涝也不收的冤孽地,和 那几间东倒西歪痨病腔子的草房,都不算一回事!我就是不放心你的那块坟地!大哥,你托 我给照应着坟,我没拿过你一个小铜板,你也没拿我当作看坟的对待。每年春秋两季,我老 把坟头拍得圆圆的,多添几锹土:什么话呢,咱们是朋友。那点地的出产,我打了五斗,不 能告诉你四斗九升。心眼放正,老天爷看得见!现在,王爷坟都教人家给扒了,万一……” 大家都感到问题的严重,而都想不出办法来。瑞宣只说出一个“亡”字来,就又闭上嘴。 天佑太太说了话:“二叔你就多分点心吧,谁教咱们是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呢!” “就是啊,老二!”祁老人马上也想起话来。“你还得多分分心!” “那用不着大哥你嘱咐!”常二爷拍着胸膛说,“我能尽心的地方,决不能耍滑!说假话 是狗养的!我要交代清楚,到我不能尽心的时候,大哥你可别一口咬定,说我不够朋友! 常二爷看见祁老人眼中的泪,不敢再说别的,而只好横打鼻梁负起责任:“得啦,大哥! 什么也甭再说了,就盼着老天爷不亏负咱们这些老实人吧!”说完,他背着手慢慢往院中走 来到院中,他故意地夸奖那些石榴,好使祁老人把眼泪收回去。祁老人也跟着来到院中,立 刻喊瑞丰拿剪子来,给二爷剪下两个石榴,给孩子们带回去。 这时候,天佑太太在屋里低声地叫瑞宣:“老大,你搀我一把儿,我站不起来啦!” 瑞宣赶紧过去搀住了她。“妈!怎么啦?” 瑞宣的手碰着了她的,冰凉!扶她卧倒,他呆呆地看着她瘦小的身躯,不由得想到:她 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死去,而死后还不知哪会儿就被人家掘出来!他是应当在这里守着她呢? 还是应当像老三那样去和敌人决斗呢?他决定不了什么。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写祁家人在常二爷拜访时所发生的情绪波动,生动地展现了抗战时 期沦陷区北平百姓的生存状况。 B.常二爷比祁老人小十多岁,他们彼此竟以兄弟相称,文章以“当初不知怎么论的”相评论, 强调这样相称极为反常,不为人们所认可。 C.人物语言个性化,如常二爷“说假话是狗养的”“就盼着老天爷不亏负咱们这些老实人吧”, 虽粗鲁和迷信,但符合农民身份,真实可信 D.从人物对话来看,瑞宣是天佑太太的儿子,祁老人的孙子,他是一个有思想的爱国青年 但在犹豫之中,还没有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 5 - 二爷的大腮帮,花白胡须的脸。他心中的亮光像探照灯照住了飞机那么得意。 “常老二!你可好哇?” “好噢!大哥好?”常二爷把粮袋放下,作了个通天扯地的大揖。 小顺儿的妈闻风而至,端来洗脸水与茶壶。天佑太太也振作精神,慢慢地走进来。 大家团团围住,看常二爷喝茶,吃面,听他讲说今年的年成,和家中大小的困难,都感 到新颖有趣。最使他们兴奋的,是他把四大碗面条,一中碗炸酱,和两头大蒜,都吃了个干 净。吃完,他要了一大碗面汤,几口把它喝干,而后挺了挺腰,说了声:“原汤化原食!” 大家的高兴,可惜,只是个很短的时间的。常二爷在打过几个长而响亮的饱嗝儿以后, 说出点使大家面面相觑的话来: “大哥!我来告诉你一声,城外头近来可很不安静!偷坟盗墓的很多!” “什么?”祁老人惊异地问。 “偷坟盗墓的!大哥你看哪,城里头这些日子怎么样,我不大知道。城外头,干脆没人 管事儿啦!你说闹日本鬼子吧,我没看见一个,你说没闹日本鬼子吧,黑天白日的又一劲儿 咕咚大炮。打下点粮食来,不敢挑出去卖;不卖吧,又怎么买些针头线脑的呢。近来就更好 了,王爷坟和张老公坟全教人家给扒啦。我自己的那几亩旱也不收、涝也不收的冤孽地,和 那几间东倒西歪痨病腔子的草房,都不算一回事!我就是不放心你的那块坟地!大哥,你托 我给照应着坟,我没拿过你一个小铜板,你也没拿我当作看坟的对待。每年春秋两季,我老 把坟头拍得圆圆的,多添几锹土;什么话呢,咱们是朋友。那点地的出产,我打了五斗,不 能告诉你四斗九升。心眼放正,老天爷看得见!现在,王爷坟都教人家给扒了,万一……” 大家都感到问题的严重,而都想不出办法来。瑞宣只说出一个“亡”字来,就又闭上嘴。 天佑太太说了话:“二叔你就多分点心吧,谁教咱们是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呢!” “就是啊,老二!”祁老人马上也想起话来。“你还得多分分心!” “那用不着大哥你嘱咐!”常二爷拍着胸膛说,“我能尽心的地方,决不能耍滑!说假话 是狗养的!我要交代清楚,到我不能尽心的时候,大哥你可别一口咬定,说我不够朋友!” 常二爷看见祁老人眼中的泪,不敢再说别的,而只好横打鼻梁负起责任:“得啦,大哥! 什么也甭再说了,就盼着老天爷不亏负咱们这些老实人吧!”说完,他背着手慢慢往院中走。 来到院中,他故意地夸奖那些石榴,好使祁老人把眼泪收回去。祁老人也跟着来到院中,立 刻喊瑞丰拿剪子来,给二爷剪下两个石榴,给孩子们带回去。 这时候,天佑太太在屋里低声地叫瑞宣:“老大,你搀我一把儿,我站不起来啦!” 瑞宣赶紧过去搀住了她。“妈!怎么啦?” 瑞宣的手碰着了她的,冰凉!扶她卧倒,他呆呆地看着她瘦小的身躯,不由得想到:她 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死去,而死后还不知哪会儿就被人家掘出来!他是应当在这里守着她呢? 还是应当像老三那样去和敌人决斗呢?他决定不了什么。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写祁家人在常二爷拜访时所发生的情绪波动,生动地展现了抗战时 期沦陷区北平百姓的生存状况。 B.常二爷比祁老人小十多岁,他们彼此竟以兄弟相称,文章以“当初不知怎么论的”相评论, 强调这样相称极为反常,不为人们所认可。 C.人物语言个性化,如常二爷“说假话是狗养的”“就盼着老天爷不亏负咱们这些老实人吧”, 虽粗鲁和迷信,但符合农民身份,真实可信。 D.从人物对话来看,瑞宣是天佑太太的儿子,祁老人的孙子,他是一个有思想的爱国青年, 但在犹豫之中,还没有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