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四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命题人: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十三中学臧海英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与水二者确实妙不可言,《易经说卦》释义为“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润万 物者莫润乎水”。从字面上理解,“风”是从天而行、流动着的空气,“水”是 顺大地而走、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 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风与水的考察乃是对天地之 考察。 古代中国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成为后来风水学的 指导方针,这便是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董仲舒认为,人是上天派生的,天 生万物是为人,故天人属同一类。天是人的曾祖父,人的形体是化天数而成的, 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天人视为同一体,不仅有物质、自然上的相连,同 时还有精神上的相通,这个理论对风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水的最终目的, 正在于通过宅地的处理,达到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使人的生活顺乎天意,从而 生活在和谐美满的环境中。 中国风水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认识偏重之差,追及唐宋,遂分为两 大流派:一是专主山形地势,以龙穴、砂水相配来定吉凶祸福,故称形势派,亦 称峦头派:;一是专主理气星卦,以八卦五行来定生克吉凶,故称方位派,亦称理 气派。古代风水通常包括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两个方面,人活着要住房,叫做阳 宅,人死了要落葬,叫做阴宅。郭璞定义为“观人宅”仅涉及一面,无疑失之偏 颇。古人认为墓地周围的山川、风向、水流的形态,能给葬者一家招来祸福。其 实,峦头派就是把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根据这四大类本 身的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决定宅地建筑基址及朝向的布置,其要求是:龙要真 砂要秀、穴要的、水要抱、向要吉。这是风水家到野外察看地形时肉眼可见的吉 凶,以形观风水,悟形中寓理,它追求的是一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得到满 足的地形条件,表现了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吉的渴望。 这就是说,住宅必须背靠山陵,左右各有山冈环抱,或者左是河流,右是道路, 而前面必须是月牙形的池塘,或者是弯曲的河流。如果推而广之,就城市、村镇 的环境选择而言,则视野要更加开阔,左右环视,远瞻遥观,把局部小环境放入 大环境更丰富的景物层面去考察,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 源、气候、物产、地质等。通常老百姓讲的阳宅最佳格局“背山、面水、朝阳”, 即“前要照,后要靠”,就是峦头派的通俗说法。中国汉民族的风水观念,大都 以这种“相形取胜”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的 人是属于自然的,有史以来,诸多领域的哲人和学者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髙境 界,中国的建筑理论概不例外,应天时,取地利,相形取胜是建筑选址追求的完 美目标。中国古代从早期居所、城市、村庄甚至陵墓的选址,无不体现了风水这 理论。(摘编自2016年8月20日《文化月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有关“风水”说,确实妙不可言,而且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有 关“风水”理论的阐释,如《易经·说卦》释义为“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润 万物者莫润乎水
黑龙江省大庆四校 2018 届高三第一次联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命题人: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十三中学臧海英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风与水二者确实妙不可言,《易经说卦》释义为“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润万 物者莫润乎水”。从字面上理解,“风”是从天而行、流动着的空气,“水”是 顺大地而走、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 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风与水的考察乃是对天地之 考察。 古代中国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成为后来风水学的 指导方针,这便是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董仲舒认为,人是上天派生的,天 生万物是为人,故天人属同一类。天是人的曾祖父,人的形体是化天数而成的, 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天人视为同一体,不仅有物质、自然上的相连,同 时还有精神上的相通,这个理论对风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水的最终目的, 正在于通过宅地的处理,达到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使人的生活顺乎天意,从而 生活在和谐美满的环境中。 中国风水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认识偏重之差,追及唐宋,遂分为两 大流派:一是专主山形地势,以龙穴、砂水相配来定吉凶祸福,故称形势派,亦 称峦头派;一是专主理气星卦,以八卦五行来定生克吉凶,故称方位派,亦称理 气派。古代风水通常包括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两个方面,人活着要住房,叫做阳 宅,人死了要落葬,叫做阴宅。郭璞定义为“观人宅”仅涉及一面,无疑失之偏 颇。古人认为墓地周围的山川、风向、水流的形态,能给葬者一家招来祸福。其 实,峦头派就是把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根据这四大类本 身的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决定宅地建筑基址及朝向的布置,其要求是:龙要真、 砂要秀、穴要的、水要抱、向要吉。这是风水家到野外察看地形时肉眼可见的吉 凶,以形观风水,悟形中寓理,它追求的是一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得到满 足的地形条件,表现了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吉的渴望。 这就是说,住宅必须背靠山陵,左右各有山冈环抱,或者左是河流,右是道路, 而前面必须是月牙形的池塘,或者是弯曲的河流。如果推而广之,就城市、村镇 的环境选择而言,则视野要更加开阔,左右环视,远瞻遥观,把局部小环境放入 大环境更丰富的景物层面去考察,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 源、气候、物产、地质等。通常老百姓讲的阳宅最佳格局“背山、面水、朝阳”, 即“前要照,后要靠”,就是峦头派的通俗说法。中国汉民族的风水观念,大都 以这种“相形取胜”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的。 人是属于自然的,有史以来,诸多领域的哲人和学者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 界,中国的建筑理论概不例外,应天时,取地利,相形取胜是建筑选址追求的完 美目标。中国古代从早期居所、城市、村庄甚至陵墓的选址,无不体现了风水这 一理论。(摘编自 2016 年 8 月 20 日《文化月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有关“风水”说,确实妙不可言,而且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有 关“风水”理论的阐释,如《易经•说卦》释义为“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润 万物者莫润乎水
B.董仲舒认为,人是上天派生的,天生万物是为人,故天人属于同一类。这便 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思想,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也成为了后来风 水学的指导方针 C.峦头派从“龙、砂、穴、水、向”等方面观风水,表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 吉的渴望。这是峦头派到野外察看地形时肉眼可见的吉凶依据,它追求的是一种 生理和心理的满足 D.中国的建筑理论取“天人合一”为境界,应天时,取地利,相形取胜是建筑 选址追求的完美目标。作者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的,诸多领域的哲人和学者都以 “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认识偏重之差,中国风水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唐宋分为两大流 派:一是专主山形地势,亦称峦头派:一是专主理气星卦,以八卦五行来定生克 吉凶,亦称理气派。 B.所谓“风水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风”是从天而行、流动着的空气, 水”是顺大地而走、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术”就是风水先生对风 与水的观察和研究。 C.峦头派要求:龙要真、砂要秀、穴要的、水要抱、向要吉。就是把自然环境 要素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再根据这四大类本身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决定 宅地建筑基址和朝向的布置。 D.城市、村镇环境的选择,视野要开阔,左右环视,远瞻遥观,由此可知小环 境受到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地质等。这可以说,现代建筑也常受 到峦头派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的理论对风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风水的最终目的可以 看出,它是通过宅地的处理,达到天人感应,使人的生活顺乎天意,从而生活在 和谐美满的环境中。 B.郭璞认为“观人宅”就是“风水”,其实只涉及了一面。人活着要住房,叫 做阳宅:人死了要落葬,叫做阴宅。古代风水通常包括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这两 个方面。 C.老百姓把天人视为同一体,例如阳宅最佳格局就是“背山、面水、朝阳” 即“前要照,后要靠”,所以中国汉民族的风水观念,大都就以这种“相形取胜” 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 D.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两者不仅有物质、自然上的相连,同时还有精 神上的相通,中国古代从早期居所、城市、村庄甚至陵墓的选址,无不体现了风 水这一理论。 1.A(本项中“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有关‘风水’理论的阐释”一句有误。从文意 看,“《易经·说卦》释义为‘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并非是“‘风水’理论的阐释”,只是对风水作用的说明。)(3分) 2、B(这种理解只是“从字面上理解”,或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看法,并没 有从“风水术”概念的本质上去理解和分析。)(3分) 3.C(“所以中国汉民族的风水观念,大都就以这种‘相形取胜’风水原则为重 要依据”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通常老百姓讲的阳宅最佳格局??”,二者并没 有构成因果关系。)(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B.董仲舒认为,人是上天派生的,天生万物是为人,故天人属于同一类。这便 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思想,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也成为了后来风 水学的指导方针。 C.峦头派从“龙、砂、穴、水、向”等方面观风水,表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 吉的渴望。这是峦头派到野外察看地形时肉眼可见的吉凶依据,它追求的是一种 生理和心理的满足。 D.中国的建筑理论取“天人合一”为境界,应天时,取地利,相形取胜是建筑 选址追求的完美目标。作者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的,诸多领域的哲人和学者都以 “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认识偏重之差,中国风水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唐宋分为两大流 派:一是专主山形地势,亦称峦头派;一是专主理气星卦,以八卦五行来定生克 吉凶,亦称理气派。 B.所谓“风水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风”是从天而行、流动着的空气, “水”是顺大地而走、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术”就是风水先生对风 与水的观察和研究。 C.峦头派要求:龙要真、砂要秀、穴要的、水要抱、向要吉。就是把自然环境 要素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再根据这四大类本身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决定 宅地建筑基址和朝向的布置。 D.城市、村镇环境的选择,视野要开阔,左右环视,远瞻遥观,由此可知小环 境受到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地质等。这可以说,现代建筑也常受 到峦头派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的理论对风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风水的最终目的可以 看出,它是通过宅地的处理,达到天人感应,使人的生活顺乎天意,从而生活在 和谐美满的环境中。 B.郭璞认为“观人宅”就是“风水”,其实只涉及了一面。人活着要住房,叫 做阳宅;人死了要落葬,叫做阴宅。古代风水通常包括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这两 个方面。 C.老百姓把天人视为同一体,例如阳宅最佳格局就是“背山、面水、朝阳”, 即“前要照,后要靠”,所以中国汉民族的风水观念,大都就以这种“相形取胜” 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 D.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两者不仅有物质、自然上的相连,同时还有精 神上的相通,中国古代从早期居所、城市、村庄甚至陵墓的选址,无不体现了风 水这一理论。 1.A(本项中“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有关‘风水’理论的阐释”一句有误。从文意 看,“《易经•说卦》释义为‘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并非是“‘风水’理论的阐释”,只是对风水作用的说明。)(3 分) 2、B(这种理解只是“从字面上理解”,或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看法,并没 有从“风水术”概念的本质上去理解和分析。)(3 分) 3.C(“所以中国汉民族的风水观念,大都就以这种‘相形取胜’风水原则为重 要依据”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通常老百姓讲的阳宅最佳格局??”,二者并没 有构成因果关系。)(3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大运河一流淌千年的乡愁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 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 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 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 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 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 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 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 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 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 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 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 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 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 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 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 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 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 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 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 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 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 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 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 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増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 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 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 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 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 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 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 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 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 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 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 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 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 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 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 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 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 脂?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 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 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 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 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 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 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 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 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 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 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 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 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 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 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 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 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 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 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 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 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 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 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 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 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
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 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 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 ①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 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 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 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 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 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 情怀 B.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 消失。 C.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标志,因此失去了实用价 值 D.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 5.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6分) 4.C(3分)(C项“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错) 5.评分要点:第4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 史上的重要性;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河衰 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3分);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2分) 6.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 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憾(3分);“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 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 令人惆怅失落(3分)。(本题6分。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308个地级及 以上城市开展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2.4%,夜间为 74.3%。31个省会城市情况也不乐观,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7.7%,夜间为61.8%, 交通干线两侧声污染相当严重。 全国最“吵”的地方,并非京沪等特大城市,而是以均值58.9分贝位列第一的 贵阳,哈尔滨紧随其后。长期调研显示,哈尔滨噪声强度大跟生活习惯相关,而 贵阳则是由于最近几年工地较多。 2011年3月,世卫组织一份报告首次给噪声污染“定罪”。根据世卫组织对欧 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 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増加患心脏病等疾 病的风险。 也正因此,噪声成为环境污染投诉髙发区。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收到环 境噪声投诉35.4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其中,工业企业噪声类占16.9%
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 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 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 ⑪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 一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 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 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 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 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 情怀。 B.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 消失。 C.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标志,因此失去了实用价 值。 D.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 憾。 5.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6 分) 4.C(3 分)(C 项“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错) 5.评分要点:第 4 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 史上的重要性;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河衰 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3 分);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2 分)。 6.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 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憾(3 分);“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 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 令人惆怅失落(3 分)。(本题 6 分。每个要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显示,2015 年,全国共有 308 个地级及 以上城市开展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 92.4%,夜间为 74.3%。31 个省会城市情况也不乐观,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 87.7%,夜间为 61.8%, 交通干线两侧声污染相当严重。 全国最“吵”的地方,并非京沪等特大城市,而是以均值 58.9 分贝位列第一的 贵阳,哈尔滨紧随其后。长期调研显示,哈尔滨噪声强度大跟生活习惯相关,而 贵阳则是由于最近几年工地较多。 2011 年 3 月,世卫组织一份报告首次给噪声污染“定罪”。根据世卫组织对欧 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 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 病的风险。 也正因此,噪声成为环境污染投诉高发区。报告显示,2015 年,全国共收到环 境噪声投诉35.4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其中,工业企业噪声类占16.9%
建筑施工噪声类占50.1%,社会生活噪声类占21.0%,交通噪声类占12.0%。尽 管投诉比例居髙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中国环境检测总站研究员温香 彩介绍,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都不同,噪声污染瞬时性、局部性、 分散性很强,所以即使接到群众举报,有时很难取证,投诉经常不了了之;或者 当时解决了,之后又会继续。也因此,对于噪声污染,目前的状况是“民不告, 官不究 其实,从国家到地方都为此做出了努力。2015年,国家、地方新颁布了9部环 境噪声相关标准规范,涉及风力发电机组、三轮汽车等产品的噪声测量方法,敏 感建筑物项目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等。2015年,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了 21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文件,涉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与调整、绿色护 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与专项整治等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开始探索一些先进的防治模式。报告显示, 2015年,上海市建立起约700平方千米的外环区域城市噪声地图和数据库,声 源信息及噪声数据信息的显示和査询,为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提供了有力手段。(节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邻居家的装修声、公路上的汽车声、小区附近的施工声……无孔不入的音波不知 给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多少烦恼。噪声污染影响的不只是我们的心情,还有身 体健康。噪声污染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损伤听觉器官,还会引起髙血压、心血 管疾病等 环保部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在2015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35.4万件, 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 方面,噪声污染存在着瞬间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点,很难抓住现行;另 方面,噪声污染种类繁杂,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对于噪声的管理权限分工并 不明确。居民遇到噪声污染,也往往陷入不知道究竟该向谁反映情况的困境。即 便是好不容易将问题反映出去,也多是泥牛入海,再无消息。最终使得噪声污染 治理工作像是向空气中打出的重拳一样,虽然强劲有力,却无着力点,从而难以 发挥效果。 可喜的是,我市出台的《襄阳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暂行办法》 着重强调并纠正了上述问题。环保、公安、城管、交通等多个部门进一步理清权 责,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投诉,具体划归至各个部 门。今后,群众遇到相关问题可以根据法规找到直接的负责者,各个部门之间也 不会再因权责不清出现相互扯皮。 该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受理单位应自举报受理之日起7日内告知举报人受理及初 核情况,60日内将办理情况回复举报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这一要求,保障 了该暂行办法能够切实落地,切实执行。 (节选自《襄阳日报》) 材料三 20日,一场广场舞大赛在人民广场举行。赛前,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组织 发起“广场舞文明健身倡议” 当日上午8时,参赛的广场舞团队陆续到达人民广场。舞台一侧,一幅巨大的《 场舞文明健身倡议书》宣传板已立起来。跳舞的大妈们了解情况后,争相举起写 有“噪音NO”的标牌,在倡议书上签名。一些市民见状,也积极上前参与
建筑施工噪声类占 50.1%,社会生活噪声类占 21.0%,交通噪声类占 12.0%。尽 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中国环境检测总站研究员温香 彩介绍,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都不同,噪声污染瞬时性、局部性、 分散性很强,所以即使接到群众举报,有时很难取证,投诉经常不了了之;或者 当时解决了,之后又会继续。也因此,对于噪声污染,目前的状况是“民不告, 官不究”。 其实,从国家到地方都为此做出了努力。2015 年,国家、地方新颁布了 9 部环 境噪声相关标准规范,涉及风力发电机组、三轮汽车等产品的噪声测量方法,敏 感建筑物项目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等。2015 年,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了 21 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文件,涉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与调整、绿色护 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与专项整治等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开始探索一些先进的防治模式。报告显示, 2015 年,上海市建立起约 700 平方千米的外环区域城市噪声地图和数据库,声 源信息及噪声数据信息的显示和查询,为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提供了有力手段。(节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邻居家的装修声、公路上的汽车声、小区附近的施工声……无孔不入的音波不知 给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多少烦恼。噪声污染影响的不只是我们的心情,还有身 体健康。噪声污染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损伤听觉器官,还会引起高血压、心血 管疾病等。 环保部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在 2015 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 35.4 万件, 占环境投诉总量的 35.3%。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 一方面,噪声污染存在着瞬间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点,很难抓住现行;另一 方面,噪声污染种类繁杂,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对于噪声的管理权限分工并 不明确。居民遇到噪声污染,也往往陷入不知道究竟该向谁反映情况的困境。即 便是好不容易将问题反映出去,也多是泥牛入海,再无消息。最终使得噪声污染 治理工作像是向空气中打出的重拳一样,虽然强劲有力,却无着力点,从而难以 发挥效果。 可喜的是,我市出台的《襄阳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暂行办法》, 着重强调并纠正了上述问题。环保、公安、城管、交通等多个部门进一步理清权 责,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投诉,具体划归至各个部 门。今后,群众遇到相关问题可以根据法规找到直接的负责者,各个部门之间也 不会再因权责不清出现相互扯皮。 该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受理单位应自举报受理之日起 7 日内告知举报人受理及初 核情况,60 日内将办理情况回复举报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这一要求,保障 了该暂行办法能够切实落地,切实执行。 (节选自《襄阳日报》) 材料三: 20 日,一场广场舞大赛在人民广场举行。赛前,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组织 发起“广场舞文明健身倡议”。 当日上午 8 时,参赛的广场舞团队陆续到达人民广场。舞台一侧,一幅巨大的《广 场舞文明健身倡议书》宣传板已立起来。跳舞的大妈们了解情况后,争相举起写 有“噪音 NO”的标牌,在倡议书上签名。一些市民见状,也积极上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