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17届髙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模)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 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 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 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 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 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 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 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 然一一“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 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 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 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 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 第二自 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 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 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 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 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 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 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 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 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 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 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 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 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 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 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广东省深圳市 2017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模)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 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 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 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 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 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 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 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 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 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 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 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 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 “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 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 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 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 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 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 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 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 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 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 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 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 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 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 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 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己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髙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 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 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 象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 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 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 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 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 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教我如何不想他” 提到赵元任,不得不提他的语言天才。他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 是天才的语言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更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 家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他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 学就会。几乎每到一地,他都能很快学会当地的方言。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 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他居然能用八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担任翻译,每到一地,他都用当 地的方言来翻译。在途中,他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 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当地人跑来和他称“老乡”。 1926年,在赵元任与梁启超两位导师指导下,王力完成了他的论文《中国古文 法》,论文后注有一句附言:“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赵元任批语 道:“删!一一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在赵元 任先生看来,西文包括的语言种类很多,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不应该轻易 下这样的结论 虽然按照导师的意见删去了附言,但对“言有易,言无难”这句话的深刻思想, 王力还没有完全明白。后来王力在论文《两粤音说》中提出“两粤没有撮口呼” 依据是他的家乡话博白话没有撮口呼。但1928年赵元任先生到广州进行方言调 查时发现,广州话有撮口呼,马上就给王力写信,信中以“雪”字为例,说明广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 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 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 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 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 象。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 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 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 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 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 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教我如何不想他” 提到赵元任,不得不提他的语言天才。他会说 33 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 是天才的语言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更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 家。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 年生于天津。他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 一学就会。几乎每到一地,他都能很快学会当地的方言。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 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他居然能用八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1920 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担任翻译,每到一地,他都用当 地的方言来翻译。在途中,他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 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当地人跑来和他称“老乡”。 1926 年,在赵元任与梁启超两位导师指导下,王力完成了他的论文《中国古文 法》,论文后注有一句附言:“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赵元任批语 道:“删!——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在赵元 任先生看来,西文包括的语言种类很多,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不应该轻易 下这样的结论。 虽然按照导师的意见删去了附言,但对“言有易,言无难”这句话的深刻思想, 王力还没有完全明白。后来王力在论文《两粤音说》中提出“两粤没有撮口呼”, 依据是他的家乡话博白话没有撮口呼。但 1928 年赵元任先生到广州进行方言调 查时发现,广州话有撮口呼,马上就给王力写信,信中以“雪”字为例,说明广
州话有撮口呼,《两粵音说》中的结论错了。据王力本人回忆,他这才发现自己 的论文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论文题目本身有问题,调查方言要一个一个地点去 调査,不能把两粤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査;第二,由博白话没有撮口呼推断两粤没 有撮口呼,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至此,王力才真正理解了“言有易,言无难” 这六个字的分量,并从此将赵元任先生的这六个字作为座右铭 美国语言学家裘斯1957年曾赞誉说:“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 然而,1972年,赵元任写了一篇题为“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幽默诙 谐的演讲稿,坦陈自己在语言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作为对老朋友过誉 的回应。 他曾经觉得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有一年到欧洲旅行,他就 无形中假定一国说一种话,或是一区说一种话。他开车在瑞士玩,因为第二天准 备送车去检修,晚上住下来后就先用小字典查了汽车各部分的德文名称。没想到 第二天修车的跟他讲的是法国话,这把他急坏了。赵元任说:“那不行。晚上用 功用的是德文功,这车非得用德文来修不成。”这次欧洲旅行给他的印象很像坐 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一路停一个码头变一点口音,很难说一个方言到什 么地方为止,另一个方言从什么地方开始。也就是说,语言或方言的分布并没有 明确的地理政治分界线。 赵元任是个纯粹的学者,打心底里喜欢钻研学问。他学习数学、物理、哲学、语 言等多个学科,而这一切都源于兴趣。纯粹,意味着心无杂念。他有他的抗拒, 他害怕行政事务,终生不愿意当官,只愿埋头学问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无趣的人,他同样有着深厚的“文人气”,知道如何去寻找 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他曾告诉儿女们,自己研究语言学只是为了“好玩儿” 所以学得再多也不会成为负担;在他那里音乐也是真实的享受,大学时代,无论 主修哪一门功课,他总要辅修音乐课程。他创作了百余首歌曲、钢琴曲,最为人 熟知的是那首刘半农填词、他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世间很少再有如赵先生一般的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摘编自潘冬《赵元任:走到哪儿都是“老乡”》、苏金智《言不得过实,实不 得延名》等) 相关链接 ①赵元任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大师,他还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值得尊敬和钦 佩的人文学者。他具备了当代一个人文学者的所有特征:尊重人的价值,培养并 训练人的技能—一科学的技能和艺术的技能,富于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精神,还常 常带着教人愉快的幽默感。 (陈原《赵元任全集·前言》) ②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美国留学期间对数学、物理、哲学等学科 有过专门的学习。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既有西方现代科学精神的影响,也深 受我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他从事现代语言学研究重视语言事实的实地调査, 重视对语言材料的鉴别和归纳分析,不说没有根据的话 (苏金智《赵元任研究语言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元任曾用八种方言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交谈,也曾在陪访途中很快就跟湖 南人学会了长沙话,甚至被认为是老乡,这说明赵元任的确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B.王力在“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前提下就轻易得出“反照句、纲目句,在 西文中罕见”的结论,赵元任用“言有易,言无难”六个字对他提出了批评
州话有撮口呼,《两粤音说》中的结论错了。据王力本人回忆,他这才发现自己 的论文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论文题目本身有问题,调查方言要一个一个地点去 调查,不能把两粤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第二,由博白话没有撮口呼推断两粤没 有撮口呼,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至此,王力才真正理解了“言有易,言无难” 这六个字的分量,并从此将赵元任先生的这六个字作为座右铭。 美国语言学家裘斯 1957 年曾赞誉说:“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 然而,1972 年,赵元任写了一篇题为“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幽默诙 谐的演讲稿,坦陈自己在语言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作为对老朋友过誉 的回应。 他曾经觉得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有一年到欧洲旅行,他就 无形中假定一国说一种话,或是一区说一种话。他开车在瑞士玩,因为第二天准 备送车去检修,晚上住下来后就先用小字典查了汽车各部分的德文名称。没想到 第二天修车的跟他讲的是法国话,这把他急坏了。赵元任说:“那不行。晚上用 功用的是德文功,这车非得用德文来修不成。”这次欧洲旅行给他的印象很像坐 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一路停一个码头变一点口音,很难说一个方言到什 么地方为止,另一个方言从什么地方开始。也就是说,语言或方言的分布并没有 明确的地理政治分界线。 赵元任是个纯粹的学者,打心底里喜欢钻研学问。他学习数学、物理、哲学、语 言等多个学科,而这一切都源于兴趣。纯粹,意味着心无杂念。他有他的抗拒, 他害怕行政事务,终生不愿意当官,只愿埋头学问。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无趣的人,他同样有着深厚的“文人气”,知道如何去寻找 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他曾告诉儿女们,自己研究语言学只是为了“好玩儿”, 所以学得再多也不会成为负担;在他那里音乐也是真实的享受,大学时代,无论 主修哪一门功课,他总要辅修音乐课程。他创作了百余首歌曲、钢琴曲,最为人 熟知的是那首刘半农填词、他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世间很少再有如赵先生一般的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摘编自潘冬《赵元任:走到哪儿都是“老乡”》、苏金智《言不得过实,实不 得延名》等) 相关链接 ①赵元任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大师,他还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值得尊敬和钦 佩的人文学者。他具备了当代一个人文学者的所有特征:尊重人的价值,培养并 训练人的技能——科学的技能和艺术的技能,富于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精神,还常 常带着教人愉快的幽默感。 (陈原《赵元任全集•前言》) ②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美国留学期间对数学、物理、哲学等学科 有过专门的学习。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既有西方现代科学精神的影响,也深 受我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他从事现代语言学研究重视语言事实的实地调查, 重视对语言材料的鉴别和归纳分析,不说没有根据的话。 (苏金智《赵元任研究语言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赵元任曾用八种方言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交谈,也曾在陪访途中很快就跟湖 南人学会了长沙话,甚至被认为是老乡,这说明赵元任的确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B.王力在“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前提下就轻易得出“反照句、纲目句,在 西文中罕见”的结论,赵元任用“言有易,言无难”六个字对他提出了批评
C.美国语言学家裘斯赞誉“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赵元任却用 “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演讲回应,这说明他“有着深厚的‘文人 D赵元任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的经历,让他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语言的 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语言学观点 5.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是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语言的?(4 分) 6.赵元任有哪些人格魅力“教我如何不想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陈设一个家 (台湾)吴念真 才一进门,屋内就传来一个气急败坏的声音:“你给我出去哦!”小梁刚开口说 “我是电视台……”里头就已飞出来一个玻璃罐子碎裂在他脚前,一阵恶臭随之 飘了过来 他仓皇地逃到屋外打手机,制片接到电话也一阵大骂:“你活该!我不是说过去 之前先找里长吗?蠢!” 走过山路,看到远处有人在菜园除草,彼此隔空吼叫两三句,小梁就找到里长了 里长带着他再度走向那个场景时,小梁才仔细地观察四周的风景:举目所及,大 部分都是杂草丛生的田地,零落的房舍不是弃置、失修,就是大门深锁。完全符 合剧本的描述:一个人口外移严重、只剩少数老人独居或相依为命的萧条小村落。 里长说,他跟制片建议用老太太的家当场景,主要是想给她一点租金,“这也是 功德一件,你说是不是?” 他说老太太的先生早年是矿工,肺不好,过世时六十岁还不到;儿子是货车司机, 很孝顺,没想到几年前出车祸死了。媳妇领了保险金带着孙子要离开时,村里人 都骂,老太太说这样对孙子才好,“去都市把书读高一点,才不会像祖父和爸爸 样,用命换饭吃! 过去几年,老太太辗转各个建筑工地,帮人煮三餐赚钱过生活,几年前身体不好 才回来,现在只靠领政府给的津贴过日子。 有里长陪,小梁总算进到那间异味扑鼻的屋子里。老太太约莫七十岁,苍白、瘦 弱,一头乱发,双腿好像都已经没力了,只能靠着助步的铁架在有限的范围里活 动 不过,看到小梁,她倒是和善地笑着跟他道歉,说村子很少听见年轻人的声音, 之前有几个年轻人进来她家里,结果“好像都是吃药的,不是来偷就是来抢,连 铁门都整个给我拔去 里长问她:“你是用什么武器丢这个少年的?” “一罐没吃完的酱菜啦,早上要吃的时候才知道长霉了。”她有点自责地说,“我 哦,会被雷公打! 小梁回到制作组,演独居残障老人的女演员在发飙:“拜托哦,你们这样乱搞, 我的形象到底还要不要?”也许被“形象”这两个字给提醒了,小梁忽然觉得那 个演员从里到外一点也不像她所要扮演的角色。光那张脸就一点也不写实,老太 太的脸有生命真实的痕迹,像古迹,而女演员的那张脸谁都看得出是曾经花钱拉 皮过,如今逐渐崩垮而“加速折旧”,像被弃置的人工造景
C.美国语言学家裘斯赞誉“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赵元任却用 “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演讲回应,这说明他“有着深厚的‘文人 气’”。 D.赵元任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的经历,让他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语言的 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语言学观点。 5.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是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语言的?(4 分) 6.赵元任有哪些人格魅力“教我如何不想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陈设一个家 (台湾)吴念真 才一进门,屋内就传来一个气急败坏的声音:“你给我出去哦!”小梁刚开口说 “我是电视台……”里头就已飞出来一个玻璃罐子碎裂在他脚前,一阵恶臭随之 飘了过来。 他仓皇地逃到屋外打手机,制片接到电话也一阵大骂:“你活该!我不是说过去 之前先找里长吗?蠢!” 走过山路,看到远处有人在菜园除草,彼此隔空吼叫两三句,小梁就找到里长了。 里长带着他再度走向那个场景时,小梁才仔细地观察四周的风景:举目所及,大 部分都是杂草丛生的田地,零落的房舍不是弃置、失修,就是大门深锁。完全符 合剧本的描述:一个人口外移严重、只剩少数老人独居或相依为命的萧条小村落。 里长说,他跟制片建议用老太太的家当场景,主要是想给她一点租金,“这也是 功德一件,你说是不是?” 他说老太太的先生早年是矿工,肺不好,过世时六十岁还不到;儿子是货车司机, 很孝顺,没想到几年前出车祸死了。媳妇领了保险金带着孙子要离开时,村里人 都骂,老太太说这样对孙子才好,“去都市把书读高一点,才不会像祖父和爸爸 一样,用命换饭吃!” 过去几年,老太太辗转各个建筑工地,帮人煮三餐赚钱过生活,几年前身体不好 才回来,现在只靠领政府给的津贴过日子。 有里长陪,小梁总算进到那间异味扑鼻的屋子里。老太太约莫七十岁,苍白、瘦 弱,一头乱发,双腿好像都已经没力了,只能靠着助步的铁架在有限的范围里活 动。 不过,看到小梁,她倒是和善地笑着跟他道歉,说村子很少听见年轻人的声音, 之前有几个年轻人进来她家里,结果“好像都是吃药的,不是来偷就是来抢,连 铁门都整个给我拔去”! 里长问她:“你是用什么武器丢这个少年的?” “一罐没吃完的酱菜啦,早上要吃的时候才知道长霉了。”她有点自责地说,“我 哦,会被雷公打!” 小梁回到制作组,演独居残障老人的女演员在发飙:“拜托哦,你们这样乱搞, 我的形象到底还要不要?”也许被“形象”这两个字给提醒了,小梁忽然觉得那 个演员从里到外一点也不像她所要扮演的角色。光那张脸就一点也不写实,老太 太的脸有生命真实的痕迹,像古迹,而女演员的那张脸谁都看得出是曾经花钱拉 皮过,如今逐渐崩垮而“加速折旧”,像被弃置的人工造景
几天后,小梁带着布景师到现场估价时,老太太已被搬到一家民宿暂住。民宿的 人体贴地帮她梳洗过,加上人在清爽、明亮的房间里,比起前几天老太太简直判 若两人,此刻的她就如同在现实或记忆里所惯见的那个形象鲜明的阿嬷。 她把钥匙交给小梁,忽然拉起他的手说:“你都没在吃啊?手骨都没肉?”然后 说以前工地的年轻人也一样“顾玩不顾吃”,接着吩咐说她屋子里那边有一瓮她 做的酱菜,“橱柜第二层有一罐豆腐乳,很好吃哦,早餐可以配稀饭,如果不嫌 麻烦的话,可以搅碎,买一些鸡翅一起卤,知不知道?” 离开民宿后,小梁忽然把车子停在路旁哭起来,布景师傅问了好久,小梁才说只 是想到永靖的阿嬤。每次回永靖,阿嬷同样也是搬出一堆瓶瓶瓮瓮,非得把后车 厢塞满了才罢休,同样也会交代爸妈哪一瓶哪一罐是她精心特制的、什么东西煮 什么东西好吃 “可是,”小梁突然拉高声调说,“你知道吗?我爸妈根本不吃那些东西!趁年 终大扫除时全部扔进垃圾车!这还不要紧,阿嬤打电话来问什么什么好不好吃, 他们竟然还骗她说:好好吃哦!我觉得……我们真的好贱!你不觉得吗? 小梁讲完之后,车子里一片沉默。 那出戏进行得波波折折。那个女演员每次化妆都让剧组整个停摆好几个小时,制 片最后不得不痛下决心换人,“演艺界最难伺候的就是这种老是活在过去风光岁 月的过气演员!” 不过,开拍延宕让小梁逃过一劫。依原先的规划,必须在一星期内结束的改景和 陈设作业,他竟然花了二十几天才完工。 开拍前夕现场验收时,所有人几乎吓了一大跳:整个场景根本不只修改、陈设而 已,而是近乎永久性的重建和装潢。漏水的屋顶换上了全新的水泥瓦,再配合拍 摄需要做旧、种青苔,看得出用的全是真材实料。更夸张的是连镜头根本带不到 的厨房、浴厕也都全部翻新,墙上甚至还装上专供行动不便的人使用的铁架。 美术指导看到墙边一个不锈钢的矮架,问:“这干吗用?”小梁说:“阿嬤做了 很多好吃的酱菜、豆腐乳什么的,以后就有地方放了。” 制片说:“你怎么高兴怎么搞,我没意见,但是,预算就是预算,你别想给我多 报一毛钱。” 小梁说:“我知道,帮阿嬤陈设一个家的钱……我自己负责。”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3分) A.小说开头通过小梁的视角描写小山村杂草丛生、屋舍废置,这破败、萧条的景 象为整篇小说奠定了贯穿始终的寂寞、悲凉的基调。 B.老太太开始丢酱菜赶小梁走,后来又送酱菜给小梁;最后小梁为老太太建一个 放酱菜的架子一—“酱菜”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 C.由趾高气扬、矫揉造作的女演员来演独居残障老人,而像老太太这样的独居老 人却缺少周围人的关爱,小说借此表达对冷漠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嘲讽。 D.小说内容前后照应,如老太太说的“偷抢事件”与开头她的恼怒相呼应;小梁 在路旁的痛哭,为后面“陈设一个家”的行动做铺垫。 8.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小说题目“陈设一个家”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几天后,小梁带着布景师到现场估价时,老太太已被搬到一家民宿暂住。民宿的 人体贴地帮她梳洗过,加上人在清爽、明亮的房间里,比起前几天老太太简直判 若两人,此刻的她就如同在现实或记忆里所惯见的那个形象鲜明的阿嬷。 她把钥匙交给小梁,忽然拉起他的手说:“你都没在吃啊?手骨都没肉?”然后 说以前工地的年轻人也一样“顾玩不顾吃”,接着吩咐说她屋子里那边有一瓮她 做的酱菜,“橱柜第二层有一罐豆腐乳,很好吃哦,早餐可以配稀饭,如果不嫌 麻烦的话,可以搅碎,买一些鸡翅一起卤,知不知道?” 离开民宿后,小梁忽然把车子停在路旁哭起来,布景师傅问了好久,小梁才说只 是想到永靖的阿嬷。每次回永靖,阿嬷同样也是搬出一堆瓶瓶瓮瓮,非得把后车 厢塞满了才罢休,同样也会交代爸妈哪一瓶哪一罐是她精心特制的、什么东西煮 什么东西好吃。 “可是,”小梁突然拉高声调说,“你知道吗?我爸妈根本不吃那些东西!趁年 终大扫除时全部扔进垃圾车!这还不要紧,阿嬷打电话来问什么什么好不好吃, 他们竟然还骗她说:好好吃哦!我觉得……我们真的好贱!你不觉得吗?” 小梁讲完之后,车子里一片沉默。 那出戏进行得波波折折。那个女演员每次化妆都让剧组整个停摆好几个小时,制 片最后不得不痛下决心换人,“演艺界最难伺候的就是这种老是活在过去风光岁 月的过气演员!” 不过,开拍延宕让小梁逃过一劫。依原先的规划,必须在一星期内结束的改景和 陈设作业,他竟然花了二十几天才完工。 开拍前夕现场验收时,所有人几乎吓了一大跳:整个场景根本不只修改、陈设而 已,而是近乎永久性的重建和装潢。漏水的屋顶换上了全新的水泥瓦,再配合拍 摄需要做旧、种青苔,看得出用的全是真材实料。更夸张的是连镜头根本带不到 的厨房、浴厕也都全部翻新,墙上甚至还装上专供行动不便的人使用的铁架。 美术指导看到墙边一个不锈钢的矮架,问:“这干吗用?”小梁说:“阿嬷做了 很多好吃的酱菜、豆腐乳什么的,以后就有地方放了。” 制片说:“你怎么高兴怎么搞,我没意见,但是,预算就是预算,你别想给我多 报一毛钱。” 小梁说:“我知道,帮阿嬷陈设一个家的钱……我自己负责。”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3 分) A.小说开头通过小梁的视角描写小山村杂草丛生、屋舍废置,这破败、萧条的景 象为整篇小说奠定了贯穿始终的寂寞、悲凉的基调。 B.老太太开始丢酱菜赶小梁走,后来又送酱菜给小梁;最后小梁为老太太建一个 放酱菜的架子——“酱菜”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 C.由趾高气扬、矫揉造作的女演员来演独居残障老人,而像老太太这样的独居老 人却缺少周围人的关爱,小说借此表达对冷漠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嘲讽。 D.小说内容前后照应,如老太太说的“偷抢事件”与开头她的恼怒相呼应;小梁 在路旁的痛哭,为后面“陈设一个家”的行动做铺垫。 8.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9.小说题目“陈设一个家”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