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2016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 页,第Ⅱ卷11至12页,共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 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的信息是否正确。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对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人生遭际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 有着丧父的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陈独秀、鲁迅、周作人 胡适等均早年丧父。五四文学之所以在他们手里得到确立,与其丧父经历有一定 关联。 父亲的死亡,意味着由父亲所承载的社会权力出现了缺失,这极大地改写了 家庭的内在结构,“子”因此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不得不独自面对社会的 生存压力,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这便为其逸岀父权在场时所规范好的人生疆域, 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父权缺失固然是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国家 主导下的意识形态的转变,那么,“子”在既有的文化环境下,所承继的依然会 是父权的衣钵。晩清社会如果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 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会依然如故地运行着,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
深圳市 2016 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10 页,第Ⅱ卷 11 至 12 页,共 150 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 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的信息是否正确。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对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人生遭际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 有着丧父的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陈独秀、鲁迅、周作人、 胡适等均早年丧父。五四文学之所以在他们手里得到确立,与其丧父经历有一定 关联。 父亲的死亡,意味着由父亲所承载的社会权力出现了缺失,这极大地改写了 家庭的内在结构,“子”因此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不得不独自面对社会的 生存压力,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这便为其逸出父权在场 ....时所规范好的人生疆域, 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父权缺失固然是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国家 主导下的意识形态的转变,那么,“子”在既有的文化环境下,所承继的依然会 是父权的衣钵。晚清社会如果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 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会依然如故地运行着,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
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是不可想象。面对外在挑战,晚清 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为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在欲 循既有社会规范而不得的情形下,提供了子权张扬的历史物理空间。 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淸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 的实施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晚清政府大力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推行中受 到了人们头脑中既有思想的抵制,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还依然牵挂科举。随着科 举制度的废除,既有的文化传承模式中断,这迫使人们认同并皈依国家体制所主 导的新式教育,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徳体系,并由此开 启了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的序幕。在新式教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胡适,之所以留 学美国,其根本的考量便是“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 相较而言,那些一直在父权主导下的读书人,则没有像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 那样,可以顺畅地实现自我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在文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徐 枕亚,尽管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但其父权始终规范制约着其人生疆域,甚 至于他连婚姻乜无法自主,更遑论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变革了。 父权的在场固然限制了子权的张扬,但父权的缺失也并不必然会导致子权的 凸显。如有一些传统的读书人,其父权尽管存有缺失,但他们并没有在父权缺失 的缝隙中,通过新式教育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在近代小说创作中产生巨大影响 的李伯元,尽管也有丧父之痛,但由于他并没有接纳新式教育,更没有完成对西 学的认同,这使得其创作出来的“谴责小说”依然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 当然,五四文学的发生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 创建主体挣脱了父权藩篱的束缚,这的确是他们得以完成历史性蜕变的重要一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5年第5期,作者李宗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四文学之所以在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的手里得到确立,与他 们的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B.父权缺失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子”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 中央,迫使他们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 C.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让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 不再承继父权的衣钵而实现了自己子权的张扬
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是不可想象。面对外在挑战,晚清 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为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在欲 循既有社会规范而不得的情形下,提供了子权张扬的历史物理空间。 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 的实施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晚清政府大力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推行中受 到了人们头脑中既有思想的抵制,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还依然牵挂科举。随着科 举制度的废除,既有的文化传承模式中断,这迫使人们认同并皈依国家体制所主 导的新式教育,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由此开 启了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的序幕。在新式教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胡适,之所以留 学美国,其根本的考量便是“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 相较而言,那些一直在父权主导下的读书人,则没有像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 那样,可以顺畅地实现自我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在文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徐 枕亚,尽管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但其父权始终规范制约着其人生疆域,甚 至于他连婚姻也无法自主,更遑论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变革了。 父权的在场固然限制了子权的张扬,但父权的缺失也并不必然会导致子权的 凸显。如有一些传统的读书人,其父权尽管存有缺失,但他们并没有在父权缺失 的缝隙中,通过新式教育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在近代小说创作中产生巨大影响 的李伯元,尽管也有丧父之痛,但由于他并没有接纳新式教育,更没有完成对西 学的认同,这使得其创作出来的“谴责小说”依然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 当然,五四文学的发生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 创建主体挣脱了父权藩篱的束缚,这的确是他们得以完成历史性蜕变的重要一 环。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5 年第 5 期,作者李宗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五四文学之所以在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的手里得到确立,与他 们的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B.父权缺失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子”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 中央,迫使他们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 C.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让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 不再承继父权的衣钵而实现了自己子权的张扬
D.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父权缺失”是他们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能够完 成历史性蜕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是“父权在场”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没有遵父命苦读“圣贤书”,贾政动用“家法”对其 进行惩戒,“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了一顿痛打。 B.祖父下狱、父亲重病去世,改变了鲁迅既有的人生轨迹,使其踏进了新式教 育的门槛,促使他留学日本并逐步参与到新文学运动之中。 C.巴金的《家》中,觉新在父亲死后也想担当起长房的责任,却总被“总家父 亲”高老太爷阻挠,觉新只得唯唯诺诺,其一生终成悲剧。 D.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类封建伦理观束缚周萍、 周冲, 试图让他们屈从于他所建立的家庭秩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科举制度的废除,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 因此而接受了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 B.虽然接受了新式教育,但是胡适仍牵挂着科举能成为其“上进之阶”,最终 因科举的废除而选择了留学美国。 C.尽管徐枕亚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却始终没有摆脱父权的制约,最终仍 然无法 自主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D.也有丧父之痛的李伯元没有接纳新式教育和完成对西学的认同,因此,他 并没有在 父权缺失的缝隙中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D.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父权缺失”是他们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能够完 成历史性蜕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是“父权在场”的一项是(3 分) A.《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没有遵父命苦读“圣贤书”,贾政动用“家法”对其 进行惩戒,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了一顿痛打。 B.祖父下狱、父亲重病去世,改变了鲁迅既有的人生轨迹,使其踏进了新式教 育的门槛,促使他留学日本并逐步参与到新文学运动之中。 C.巴金的《家》中,觉新在父亲死后也想担当起长房的责任,却总被“总家父 亲”高老太爷阻挠,觉新只得唯唯诺诺,其一生终成悲剧。 D.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类封建伦理观束缚周萍、 周冲, 试图让他们屈从于他所建立的家庭秩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科举制度的废除,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 因此而接受了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 B.虽然接受了新式教育,但是胡适仍牵挂着科举能成为其“上进之阶”,最终 因科举的废除而选择了留学美国。 C.尽管徐枕亚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却始终没有摆脱父权的制约,最终仍 然无法 自主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D.也有丧父之痛的李伯元没有接纳新式教育和完成对西学的认同,因此,他 并没有在 父权缺失的缝隙中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二年,擢御史。疏请召 还曹于汴、刘宗周等,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 又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一召见大 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 不能用。四年三月朔,京师地震三,适帝体违和,人情惶惧。尊素力陈时政十失, 末言:“陛下厌薄言官,人怀忌讳,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 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 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壙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 素愤,抗疏继之。略言:“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罴归致在煮无園志令忠 贤不法状琹臣已发蜜无余噗下惹不杲断彼形见贽穷复何顾忌。”忠贤得疏愈恨。 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 上言:“本朝弘治时,陕西献玉玺,止令取进,给赏五金。此祖宗故事,宜从。” 事获中止。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 “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尊素讽涟去, 涟不从,卒及于祸。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其 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使者至苏州,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 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 章,遂受酷刑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 (节选自《明史·黄尊素 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 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B.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 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C.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 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二年,擢御史。疏请召 还曹于汴、刘宗周等,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 又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一召见大 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 不能用。四年三月朔,京师地震三,适帝体违和,人情惶惧。尊素力陈时政十失, 末言:“陛下厌薄言官,人怀忌讳,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 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 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 素愤,抗疏继之。略言:“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 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忠贤得疏愈恨。 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 上言:“本朝弘治时,陕西献玉玺,止令取进,给赏五金。此祖宗故事,宜从。” 事获中止。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 “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尊素讽涟去, 涟不从,卒及于祸。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其 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使者至苏州,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 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 章,遂受酷刑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 (节选自《明史·黄尊素 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 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B.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 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C.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 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D.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 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 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 章只能 称为印。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 如《出师 表》《陈情表》 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 指农 历每月的三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尊素正直敢言。他在御史任上,曾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 并成功弹 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 B.黄尊素不畏强权。在河南进献玉玺时,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黄尊 素敢于劝 说魏忠贤,并成功阻止了他的行动。 C.黄尊素深识远虑。他认为,杨涟如果想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要有内 援;他还 委婉地劝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最终受到迫害
D.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 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 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 章只能 称为印。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 如《出师 表》《陈情表》。 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 指农 历每月的三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黄尊素正直敢言。他在御史任上,曾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 并成功弹 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 B.黄尊素不畏强权。在河南进献玉玺时,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黄尊 素敢于劝 说魏忠贤,并成功阻止了他的行动。 C.黄尊素深识远虑。他认为,杨涟如果想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要有内 援;他还 委婉地劝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最终受到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