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2015 本试卷共10页,包括六个部分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栖息/奚落窒息/桎梏处所/惩处 B.卓越/笨拙洁癖/偏僻模具/模范 C.衔接/船舷磐石/罄尽弹丸之地/弹冠相庆 D.馥郁/赋闲舟楫/编辑不着边际/着手成春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思想和实践,昭示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捧 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三十年如一日挖空心思探寻中国教育新路。他 不只在理论上进行探索,而且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成为怀 有“教育救国”梦想的众多知识分子中的翘楚,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A.昭示B.挖空心思C.不只D.翘楚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5年1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美国《名利场》杂志发表《中 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一文,该文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争论。 B.“两会”召开期间,部分媒体和网络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 交提案之类的说法。这无疑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不同的概念。 C.《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按照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把登记资料査询人限定在权 利人和利害关系人,有关国家机关可以依法复制、查询与调查处理事项有关的登 记资料。 D.1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说,美国将终止过去半个多世 纪对古巴执行的业已过时的政策,试图通过实施一系列新政策寻求实现两国关系 正常化。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 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更要“行”,“知 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 算真“知”。 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 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 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⑥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A.⑤④①⑥③②B.①③⑤④⑥②C.③④②⑥⑤①D.②③⑤④①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 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 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
广东省深圳市 2015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语 文 试 题 2015.1 本试卷共 10 页,包括六个部分 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栖息/奚落 窒息/桎梏 处所/惩处 B. 卓越/笨拙 洁癖/偏僻 模具/模范 C. 衔接/船舷 磐石/罄尽 弹丸之地/弹冠相庆 D. 馥郁/赋闲 舟楫/编辑 不着边际/着手成春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思想和实践,昭示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捧 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三十年如一日挖空心思 探寻中国教育新路。他 不只在理论上进行探索,而且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成为怀 有“教育救国”梦想的众多知识分子中的翘楚,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A.昭示 B. 挖空心思 C. 不只 D. 翘楚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5 年 1 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美国《名利场》杂志发表《中 国世纪从 2015 年开始》一文,该文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争论。 B. “两会”召开期间,部分媒体和网络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 交提案之类的说法。这无疑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不同的概念。 C.《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按照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把登记资料查询人限定在权 利人和利害关系人,有关国家机关可以依法复制、查询与调查处理事项有关的登 记资料。 D. 12 月 17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说,美国将终止过去半个多世 纪对古巴执行的业已过时的政策,试图通过实施一系列新政策寻求实现两国关系 正常化。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 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更要“行”,“知” 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 算真“知”。 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 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 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⑥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A. ⑤④①⑥③② B. ①③⑤④⑥② C. ③④②⑥⑤① D. ②③⑤④①⑥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 5~9 小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 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 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
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 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守仁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 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于上杭。佯退师,岀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 七千有奇。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 可保。吾欲以计挠□,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 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 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 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词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 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口贼守,我越南昌口相持江 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 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 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 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安阳卒,年五十 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 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丕 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节) 【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②刘瑾:明朝武 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词:音ⅹiong,剌探,得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授刑部主事寻:不久 B.出大江,薄安庆薄:迫近 C.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胶:粘住,搁浅 D.与论朱子格物大指指:拇指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吾欲以计挠口 ②今九江、南康已口贼守 ③我越南昌口相持江上 A.①之②为③与B.①之②于③与 C.①其②为③以D.①其②于③以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 胜矣 B.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 胜矣
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 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守仁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 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于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 七千有奇。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 可保。吾欲以计挠□,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 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 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 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 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 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贼守,我越南昌□相持江 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 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 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 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安阳卒,年五十 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 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 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节) 【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②刘瑾:明朝武 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音 xiòng,刺探,得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寻授刑部主事 寻:不久 B.出大江,薄安庆 薄:迫近 C.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 胶: 粘住,搁浅 D.与论朱子格物大指 指:拇指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①吾欲以计挠□ ②今九江、南康已□贼守 ③我越南昌□相持江上 A.①之 ②为 ③与 B.①之 ②于 ③与 C.①其 ②为 ③以 D.①其 ②于 ③以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 胜矣 B.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 胜矣
C.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 胜矣 D.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 胜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年轻时就文武双全。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 驿丞。 B.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 寨,俘虏、杀伤敌人七千多。 C.宁王朱宸濠叛乱,王守仁调兵遣将,准备直捣南昌,不料消息泄露,引起朱 宸濠 怀疑。 D.朱宸濠从安庆回师救南昌,连船结成方阵,官军放火烧船,活捉了朱宸濠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3分) ②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分) (2)王守仁的学术思想冠绝有明一代,影响深远。请依据选文,用自己的话归 纳其取得如此学术成就的主观原因。(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宋]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注】①明月:一种外形似明月的茶饼。颈联中的“冰雪”也是茶的一种别称。 ②玉川子:唐代诗人卢仝的别号,此处作者用来指代自已。③武林:杭州的别 称。④膏油:造茶者以膏油涂之,以欺骗不知茶者 (1)诗中描写的新茶有哪些特征?(3分) (2)“从来佳茗似佳人”是咏茶的千古名句,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11.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2)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兰亭集序》)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荀子《劝学》) (4)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C.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 胜矣 D.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 胜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王守仁年轻时就文武双全。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 驿丞。 B.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 寨,俘虏、杀伤敌人七千多。 C.宁王朱宸濠叛乱,王守仁调兵遣将,准备直捣南昌,不料消息泄露,引起朱 宸濠 怀疑。 D.朱宸濠从安庆回师救南昌,连船结成方阵,官军放火烧船,活捉了朱宸濠。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3 分) ②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4 分) (2)王守仁的学术思想冠绝有明一代,影响深远。请依据选文,用自己的话归 纳其取得如此学术成就的主观原因。(3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宋]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①来投玉川子②,清风吹破武林③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④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注】①明月:一种外形似明月的茶饼。颈联中的“冰雪”也是茶的一种别称。 ②玉川子:唐代诗人卢仝的别号,此处作者用来指代自已。 ③武林:杭州的别 称。④膏油:造茶者以膏油涂之,以欺骗不知茶者。 (1)诗中描写的新茶有哪些特征?(3 分) (2)“从来佳茗似佳人”是咏茶的千古名句,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 分) 11. 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兰亭集序》)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 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 和基本的观点。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 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 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 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 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 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 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 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 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 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 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 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 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 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 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 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 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 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 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 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 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 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 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 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 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 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 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一一诚 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 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 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 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 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 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 “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 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而且在我 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 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 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 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 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 和基本的观点。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 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 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 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 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 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 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 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 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 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 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 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 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 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 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 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 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 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 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 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 “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 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 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 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 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 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 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 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 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 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 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 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 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 “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 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而且在我 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 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 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 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
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 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节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原题为《实践论》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可以获得对于外界的真理性认识。 B.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解决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问题。 C.解决现象问题离不开实践,解决本质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 D.任何天才,离开了社会实践也无法取得成功 E.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不能离开实践而获得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指的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所获得的知识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意思是认识只能 在变革 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4.作者认为“知识里手”是世上最可笑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知识里手” 的可笑之处。(4分) 15.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文章中的什么观点相 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 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女儿三毛 缪进兰 我的丈夫一向沉默寡言,他的职业虽然不是写作,可是有关法律事务的讼诉,仍 然离不开那支笔。他写了一辈子。 我的二女儿在公共场所看起来很会说话,可是她在家中跟她父亲一样,除了写字 还是写字,她不跟我讲话。他们都不跟我讲话 我的日子很寂寞,每天煮一顿晚饭、擦擦地、洗洗衣服。我也不是想抱怨,而是, 好不容易盼到丈夫回家来了,吃完晚饭,这个做父亲的就把自己关到书房里面去 写公事。那个女儿也回到她房间里去写字、写字 他们父女两人很投缘一一现在。得意的说,他们做的都是无本生意,不必金钱投 资就可以赚钱谋生。他们忘了,如果不是我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他们连柴也没 得烧。其实我就是三毛的本钱。 以前她写作,躲回自己的公寓里去写。我这妈妈每天就得去送“牢饭”。她那铁 门关得紧紧的,不肯开,我就只好把饭盒放在门口,凄然而去。有时第二天、第 三天去,那以前的饭还放在外面,我急得用力拍门,只差没哭出来。她写作起来
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 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节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原题为《实践论》)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 分) A.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可以获得对于外界的真理性认识。 B.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解决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问题。 C.解决现象问题离不开实践,解决本质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 D.任何天才,离开了社会实践也无法取得成功。 E.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不能离开实践而获得 的。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 分) A.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指的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所获得的知识。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意思是认识只能 在变革 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4.作者认为“知识里手”是世上最可笑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知识里手” 的可笑之处。 (4 分) 15.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文章中的什么观点相一 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 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女儿三毛 缪进 兰 我的丈夫一向沉默寡言,他的职业虽然不是写作,可是有关法律事务的讼诉,仍 然离不开那支笔。他写了一辈子。 我的二女儿在公共场所看起来很会说话,可是她在家中跟她父亲一样,除了写字 还是写字,她不跟我讲话。他们都不跟我讲话。 我的日子很寂寞,每天煮一顿晚饭、擦擦地、洗洗衣服。我也不是想抱怨,而是, 好不容易盼到丈夫回家来了,吃完晚饭,这个做父亲的就把自己关到书房里面去 写公事。那个女儿也回到她房间里去写字、写字。 他们父女两人很投缘——现在。得意的说,他们做的都是无本生意,不必金钱投 资就可以赚钱谋生。他们忘了,如果不是我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他们连柴也没 得烧。其实我就是三毛的本钱。 以前她写作,躲回自己的公寓里去写。我这妈妈每天就得去送“牢饭”。她那铁 门关得紧紧的,不肯开,我就只好把饭盒放在门口,凄然而去。有时第二天、第 三天去,那以前的饭还放在外面,我急得用力拍门,只差没哭出来。她写作起来